想像你遨遊於星辰大海,漫步在一個有著獨特生態系統的陌生星球,駕駛飛行器划過粉色的天空,探索深不見底的地下洞窟……
進入遊幕 YOMOV 影廳,你將戴上 VR 頭盔和背心式裝備,完全沉浸在那個世界裡,化身為一個年輕的戰士,在其中用自己的雙腳肆意探索,拿起武器抵禦異星生物,靠自己的努力去發現那個世界的秘密。
(《尋找黎明:異星》海報)
這就是由 Multiverse(摩登世紀)遊戲工作室出品,由遊幕 YOMOV 轉制並發行的最新沉浸式互動電影 ——《尋找黎明:異星》。
2018年,Multiverse 推出了《異星》的原作《尋找黎明》,這是一款宇宙科幻題材的多人第一人稱射擊 VR 遊戲,也一度是國內線上發行量最大的 VR 遊戲。你能通過 Oculus、Steam 和 Viveport 等平臺找到這款遊戲。此外,它還獲得過騰訊GAD、VRCORE、金陀螺等各種獎項。
(《尋找黎明》原作畫面)
此次,Multiverse 與遊幕 YOMOV 通力合作,將這部精品 VR 體驗轉製成「沉浸式互動電影」版本。
(《尋找黎明:異星》宣傳片)
藉助遊幕的虛擬實境專利技術,浩瀚廣闊的 《尋找黎明》世界被壓縮進 50㎡ 的遊幕影廳。你能用自己的雙腳探索完整個宏大的世界。而事實上,體驗者由於其空間感被虛擬世界扭曲,不過是在遊幕的影廳內兜圈子。這就是遊幕全球獨家的核心 VR 技術 ——「無限行走」算法。
(大空間「無限行走」)
近日,遊幕 YOMOV 與 Multiverse 聯合舉行了一場新作品鑑會,將這部沉浸式互動電影和它背後的創作歷程分享給來自各個行業的嘉賓。
(品鑑會當日)
在品鑑會現場,來自 Multiverse 的《尋找黎明:異星》的製作人劉凡對嘉賓介紹了這部作品的背景故事。
《異星》作為這個系列的前傳,發生在《尋找黎明》原作劇情的10年前,講述了一個悲壯而離奇的星際探險的故事。
(天狼座塞伯勒斯星)
公元2418年,人類已經飛出太陽系,觸及銀河系邊緣,開啟星際殖民計劃。你將奉命穿越深空,為人類開拓新邊疆,前往遙遠的天狼座塞伯勒斯星。
(《尋找黎明》原作畫面)
是一個高智慧的外星種族製造的行星。這個星球上有類似地球的生態,所以非常適宜人類居住。人類在這裡開採資源的同時,也面臨著一種未知的高等生物的威脅,他們是星球的原住民。
(《尋找黎明》原作畫面)
作為一個初出茅廬的研究院與星際戰士,你並未察覺到這個星球潛藏的殺機,美好的未來似乎正靜待著你的到來。但突然出現的意外讓天堂轉瞬變為地獄,你必須化解危機,拯救這次殖民計劃……
(《尋找黎明:異星》畫面)
這部體驗背後的龐大背景故事,是在《尋找黎明》原作多年的開發歷程中逐漸搭建起來的。
(《尋找黎明》武器設計)
據 Multiverse CEO Freeman 介紹,《異星》的原作遊戲總時長達到10個小時,其中有豐富的劇情和配音,巨大的可探索世界,以及精美的美術效果, 還有射擊、生存、塔防、建造等多種玩法穿插在體驗內。
(《尋找黎明》原作畫面)
輔以構思精巧的世界觀,這可能是你所能在 VR 上玩到的最接近《光環》的體驗,是不折不扣的 3A 大作。
(《尋找黎明:異星》畫面)
《尋找黎明》原作是線上體驗,與遊幕 YOMOV 線下大空間體驗店的應用場景相比,有巨大的不同。為了進入遊幕 YOMOV,這部作品的劇情、時長、場景、玩法和交互等,都要發生質的變化。
(遊幕門店)
Freeman 這樣形容這個轉化的過程:「結合遊幕提供的大空間算法技術,產生的化學反應將會是目前最無與倫比的震撼體驗。」
(遊幕影廳與裝備)
想理解這種轉化,我們首先要理解什麼是遊幕 YOMOV 的「沉浸式互動電影」。
(聯合創始人 劉力權)
劉力權是遊幕的聯合創始人,也是「沉浸式互動電影」的主要架構師。他在品鑑會上介紹到:沉浸式互動電影基於大空間虛擬實境,強調故事性、交互性、遊戲性、啟發性,也會加入多分支結局,這些都區別於遊戲廳式的 VR 體驗與原地、無交互的「蛋椅」VR 體驗。
在《異星》中,體驗者將完全沉浸在故事的虛擬世界裡,和同伴一起,化身故事中的角色,用全身感官去感受那個世界,並在其中用自己的雙腳一步一步探索無限廣大的世界。體驗者要用好奇心推動情節發展,還原出一個只屬於自己的故事。
劉凡介紹到,在轉制過程中,Multiverse 需要基於遊幕的「無限行走」算法地圖設計場景,通過電梯、載具,以及算法的魔力,實現震撼人心的空間魔法 —— 「在現實中有限的空間,在遊戲中是無限空間。」
你在體驗中的表現,如破解密碼、拆解謎題、射擊戰鬥,都讓你對劇情的發展有了一種掌控感。由於行走的加入,體驗者的腳步變成了交互和敘事的關鍵部分。探索、逃跑、潛入,你的每一步都很重要。
更重要的是,《異星》作為一款多人體驗,體驗者們將感受到並肩戰鬥的樂趣。換個身份,換個場景,在歡笑和嬉戲中讀過一段愉快的時光。
Freeman 對比了遊幕 YOMOV 的《異星》與最早入局 VR 線下娛樂的美國 The Void:「我個人認為,在現階段的這個體量上來看《尋找黎明-異星》的場景豐富程度、劇情的完整度、整個流程的體驗,都不亞於The Void。」
(Freeman進行品鑑會宣講)
在品鑑會上,遊幕 YOMOV CEO 彭俊熙這樣談到遊幕 YOMOV 的未來 —— 「成為 VR 界的 IMAX,讓沉浸式互動電影成為高質量 VR 體驗的代名詞」。
(彭俊熙進行品鑑會宣講)
以 Multiverse 的本次合作為例,遊幕 YOMOV 提供技術與線下門店的分發渠道,由 Multiverse 提供內容 IP。由此,優質 IP 因為借用了更加先進的 VR 技術,煥發了新的生機,並與更多的線下用戶見面。遊幕的商業邏輯無疑與電影產業的 IMAX 相似。
(彭俊熙進行品鑑會宣講)
Freeman 在宣講會上提到,目前,VR 線下娛樂市場正在逐漸回暖。由於VR設備價格高昂,其家庭滲透率始終不高,但用戶卻非常願意去線下體驗比自己家裡效果好很多的大空間 VR 娛樂項目。
根據Greenlight insights,2019至2023年,VR 線下娛樂的全球市場份額VR線下娛樂將以32.2%的年複合增長率增長,在2023年可能會達到48.5億美元。
而在這個競爭日趨激烈的領域,遊幕能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坪效比(單位面積內可運營玩家數目)優勢,從而有望搶得先機。因為「無限行走」算法僅需要 50㎡,遊幕可以將每百平方米每小時的運營人數做到 40 人,這是美國 The Void 的兩倍多(17人)。
(遊幕領先的坪效比)
沉浸式互動電影的創製也解決的 VR 體驗復購率低的問題。
遊幕作為技術標準提供方的發行方,是在為眾多的 IP 提供一個華麗的舞臺,讓一個個影像世界獲得生命。劉力權說,復購的核心是讓「用戶能建立對品牌的粘性,而非針對單款內容的粘性」。
或許,一切正如 Freeman 所說的那樣:
「四年過去後,經歷大浪淘沙之後的VR行業,逐漸回歸平穩。當初跟我們一起奮鬥的VR大軍中的人們,有的離開了,也有的像我們一樣堅持了下來,這其中還有像遊幕這樣新鮮的血液。沒有了過度的媒體關注和大眾期待,這項科技才逐漸展現了它真正的價值。」
遊幕 YOMOV 首家門店現已開業,搶先體驗《尋找黎明:異星》,享受限時早鳥票優惠價,請通過此連結進入遊幕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