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我有件特別期待的事,就是央視時隔十多年後,再次引進日本動畫片了!
要說咱們小時候,電視裡放的超一半都是日本動畫,每播一部新的,就會在班裡引起一波兒追番的熱潮。但是芊芊長大的這幾年,電視裡就只有國產動漫的身影了,無論劇情還是畫風,感覺確實不如日本動漫能抓人心。
所以這回央視再次引進日本動畫,而且還是我之前就刷過的一部非常好的片子,我當然早早設好了鬧鐘,還沒到點兒就拉著芊守在電視前了。
本來只是私心想著芊能陪我重溫小時候一起看動漫、一起聊動漫的氛圍,沒想到的是,芊竟然也看得特別投入,甚至還做起了「筆記」。
雖然是一部醫學類的動漫,但是因為故事框架和細節都設計得特別好,孩子看著一點都不費勁,很多我之前覺得特別專業的詞彙,像免疫系統、纖維蛋白什麼的,孩子現在張口就來,還讓我找出她之前那些血常規報告,一板一眼的研究起來。
除此之外,片子中還有好多有意思的地方,芊也真學到了不少知識,我在下面慢慢給妞們說哈。
另外,中文版的觀看連結我也給你們找好了,在文末掃碼,就能免費獲取觀看了。
這部片子,就是日本同名漫畫改編的動畫《工作細胞》,它把人體內的各種細胞擬人化,通過細菌和病毒的入侵事件,來介紹細胞的不同功能,所以這也是一部關於我們自身的動畫。
給妞們放個央視的預告片,這是花粉入侵時,身體內部的反應,是不是看著就很燃~
再來一段可愛的,要說這次的中文配音也是超給力的!
我大概在一年多前就看過日文版的了,因為喜歡,還推薦給了好幾個閨蜜。這次和芊又一起刷了中文配音版,發現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能為之著迷。我想,大概是它這幾點特別讓人喜歡:
1. 中文配音+有趣人設
妞們都知道我愛給孩子找英文片兒,有一個原因就是,沒正式引進的片子,網上只有「原音中字」的版本。如果是英語原音的,孩子半聽英語半看中文字幕的,這片兒不費勁就能看進去。
但是日文片可不行了,聽力上完全不懂,字幕閃得又快,別說給孩子看了,連我自己之前看《工作細胞》時,都得經常暫停下來逐字看。
不過現在有了中文配音版就不一樣了,用母語灌幾遍耳朵,就是記得特別熟。像細胞數量——37兆2000億個、像專業名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芊芊現在都說得特順口。連「杉木花粉過敏」「組織胺」,都能特別專業的念出是「杉(sha一聲)木」和「組織胺(an四聲)」。
還有動畫裡細胞角色的擬人化都很用心,比如紅細胞穿著紅色工作服;而中性粒細胞是數量最多的白細胞,他整體就是白色的;特意沒有起名字,就叫「紅細胞小姐」這樣,所以孩子認角色也不費勁。
我還帶著芊查了紅細胞的電鏡圖,她發現動畫裡紅細胞的帽子,和現實中紅細胞圓餅狀的樣子很像;
還有紅細胞成熟時會脫去細胞核,在動畫裡也是通過帽子的變化來展示的。
除此之外,每種細菌也都有自己的華麗人設,比如紫色的肺炎鏈球菌、黃色圓球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芊看了這些細菌的電鏡圖像,發現動畫中的形態也都是根據現實來設定的。
這裡必須要吐槽下國產動畫,正好前些天帶芊去科技館,看了部4D電影,講的也是白細胞大戰細菌的故事。
但是這個藍色的白細胞,真的讓人覺得他們是不是該叫「藍細胞」;然後細菌的樣子也非常恐怖,要麼是多眼怪,要麼是老巫婆,前排孩子嚇得直捂臉;還有角色名字也是花裡胡哨的……幸虧芊有《工作細胞》的鋪墊,才大概都能對上誰是誰,算是沒白花票錢。
2. 內容老少鹹宜
妞們不要一聽是動畫片,就覺得是給小孩看的哈,因為這部片子真的是我和芊都能學到很多知識。
像芊芊,自打看了幾集《工作細胞》後,對身體裡各種細胞是如數家珍。比如紅細胞小姐一看到賣糖包的就走不動道兒,是因為紅細胞需要葡萄糖合成能量。現在她想吃糖的時候,就甩鍋給紅細胞,說是她身體裡的紅細胞沒勁兒工作了。
還有去年新冠病毒爆發時,芊問細菌和病毒有什麼區別,當時我找了不少資料給她科普,但她看完轉臉就忘了。
這次看了《工作細胞》後,她可是把它們最主要的區別記得牢牢的:細菌是獨立的個體(在動畫中都有頭有身體的),直接進攻人體;
而病毒需要先寄生到細胞上(在動畫中是像帽子一樣扣到普通細胞頭上),使細胞變異,才開始破壞免疫系統。
我自己看的時候也學到了很多知識,比如我之前以為,人體內只要有了癌細胞,就是得癌症了。看過動畫後才知道,人體每天都會產生上千個癌細胞,只要免疫系統及時清理掉它就沒事了。
而且大聲歡笑居然能夠活性化「自然殺傷細胞」,使它能更高效的殺死癌細胞、預防癌症。所以現在芊一跟我噘嘴找彆扭,我就回她:「小心你的自然殺傷細胞要失去活性了。」 她秒懂我是在提醒她「莫生氣」。
還有我之前給妞們科普過如何通過血常規報告,判斷感冒類型:
① 白細胞計數升高+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升高,考慮細菌感染。
② 白細胞計數正常/降低+淋巴細胞百分比升高,考慮病毒感染。一開始我也記不住中性粒和淋巴誰高誰低,現在跟動畫結合:一般細菌進來,中性粒細胞就幹掉了;但有一次病毒來,最後是靠T細胞(淋巴細胞的一種)才殺掉。所以每次一想到這個T細胞殺病毒的畫面,我就立刻分清楚了。3. 故事(知識)的展開循序漸進
我之前覺得有關醫學題材的片子,肯定特別「難懂」。但是《工作細胞》並沒有一上來就撲一大堆專業詞彙,而是一點一點把故事和知識結構展開。
比如第1集中,有臺詞的一共是5種細胞,但它會重點只先介紹紅細胞和中性粒細胞,而且只講他們最主要的作用——紅細胞是「運貨」的,中性粒細胞是「殺敵「的,其他特點就後面慢慢再說。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孩子能把更多注意力放在畫面上。像紅細胞運貨的時候,芊就發現,她一會兒運的貨物是O2,一會兒又變成CO2,問我怎麼回事,是不是畫錯了?還有她有時候又是抱著食物的,是需要休息吃飯麼?
帶著這些疑問,在第8集裡紅細胞去體內大循環時,終於找到答案了——給細胞送的是氧氣和養分(食物),從細胞那兒拿回來的是二氧化碳。整個循環體系,又是結構圖展示、又是人物闖關的,比生物老師講得可生動多了,我看彈幕裡好多來做筆記的。
還有巨噬細胞,前9集都是御姐扮相,到第10集才告訴我們她還能變身成穿防化服的單核細胞。
但這個點,其實在前面已經鋪墊過好幾次了,每回巨噬細胞在房間裡喝茶時,旁邊都有個穿防化服的,當時還覺得怪怪的,看到後面才知道,原來她們是「自己人」。
還有金黃色葡萄球菌,作為主角出現了兩次,也是表明了它的一個特點——存在於皮膚和毛孔中,所以每次皮膚有破損她就來了。當然片中的說法是故事化的啦——姐姐給妹妹報仇。
第一次是金葡菌妹妹出場,血小板用纖維蛋白阻斷了傷口,她沒法叫來更多同伴,於是掛了。第二次是金葡菌姐姐來報仇,不光組合升級,還自帶纖維蛋白當盾牌,而這也正是現實中金葡菌的一種作戰方式,叫做凝固酶。
像這些知識點,如果脫離了故事,一股腦的陳述出來,孩子肯定不感興趣。但是如果跟著劇情走,一層一層揭開,孩子的興趣就會被一直吊著,不知不覺就把枯燥的醫學常識都記住了。
4. 讓孩子主動關注自己的身體
前面說了,《工作細胞》是央視時隔十多年後再次引進的第一部日本動畫,之所以會選擇它,央視也給出了解釋,就是希望在疫情期間,大家能更多地關注自己的身體。
像芊芊原來就問過,怎麼一到冬天就打流感疫苗呀?
現在結合著動畫就能講得清清楚楚:病毒入侵時,B淋巴細胞就得製作抗體對付它;而甲流病毒極易發生變異,B淋巴細胞如果來不及應對,身體就會生病。
流感疫苗,就是科研人員提前判斷病毒變異趨勢,幫身體準備好抗體。芊說:「那這個疫苗還是要打的,細胞就不用那麼辛苦了。」
還有最近不是爆出進口三文魚染新冠嘛,我就跟芊說咱先不吃魚生這些東西了,可她就是嘴饞央著要吃……
不過看完《工作細胞》食物中毒那集後,她去搜了現實版的「異尖線蟲」……結果別說新冠了,光是那寄生蟲的畫面,我估計她一年都不會想吃生的東西了。
(畫面易引起強烈不適,感興趣的妞自己搜吧……)
還有我閨蜜的孩子,一到春天就過敏,所以「杉木花粉」這集看得特別認真。那些流淚、鼻塞、打噴嚏的情況,她真的覺得就是片中描述的那樣——是火山噴發、洪水暴發、地殼震動的大災難。
而且片子裡,肥大細胞為了排除過敏原,釋放了過量的組織胺,最後還是靠藥片才得以穩定。
孩子找出她過敏時用的「鹽酸奧洛他定(帕洛坦)」,說明書上果然寫著它能「抗組胺」,是「肥大細胞穩定劑」。閨蜜說孩子發現這個點時,可激動壞了。
這部《工作細胞》不光我和芊芊喜歡看,聽說還有生物老師、醫學院老師,也推薦學生來看的,足以見它的專業性。不過我給芊芊看,倒不是為了讓她以後搞這方面的專業,而是想著她能把這些專業名詞先混個「耳熟」,以後學生物時見到了不頭疼、生活中遇到了也不抓瞎。
這部動畫片一共14集,中文版目前已推出10集,明天(周六)就會推出最後4集了,喜歡的妞們可以利用周末,帶孩子一口氣刷完。
連結都給你們找好了,掃下方二維碼,回復「工作細胞」,就能免費獲取觀看連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