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 ↑【恩施發布】關注我-◇----
五一了,你有沒有邀請朋友到恩施來玩?
你怎樣向你的朋友描述恩施的美麗?
你可以拿很多風光大片給TA欣賞;
也可以用腦海中最美的詞語去為TA形容;
可是,今天小編要教你點不一樣的,你還可以——
把恩施唱給TA聽↓
恩施山水風光秀美,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多個少數民族的聚居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誕生了《龍船調》、《黃四姐》、《六口茶》、《擺手舞》、《撒葉兒嗬》等優秀歌舞。這些歌舞是我州少數民族生活狀態、風俗民情與精神意志的縮影。
千百年來,原生態歌舞一直被人們喜愛、挖掘、傳承和保護,受到全國人民甚至世界人民的喜愛,如利川的《龍船調》走向了世界。
「妹娃兒要過河,是哪個來推我嘛……」
▲宋祖英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唱《龍船調》。
這首歌實在是太有名了!
曾經被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唱響全國,唱到維也納金色大廳,唱到雪梨歌劇院;曾被列為「嫦娥一號」探月衛星播放樂曲候選樂曲……《龍船調》可能是世界上傳唱人數最多的民歌之一!而《龍船調》的發源地,就在咱們利川柏楊鎮。
《龍船調》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世界25首優秀民歌之一。原是群眾逢年過節劃採蓮船時常唱的一首民歌,人們叫它燈調,又因為歌詞內容是種瓜,所以,人們叫它種瓜調或瓜仁調,在利川柏楊、謀道、汪營一帶傳唱。後經搜集整理後以《龍船調》的形式搬上舞臺,迅速流傳,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
「(男)黃四姐!」「(女)你喊啥子?」「(男)我給你送根絲帕子。」「(女)我要你根絲帕子幹啥子……」
▲(資料圖片)
民歌《黃四姐》起源於建始縣三裡鄉,是建始「喜花鼓」中的一支歌曲,迄今已傳唱150多年。《黃四姐》採用對唱形式,表演者為一男一女或兩男兩女,演唱時配以簡單的舞蹈,以詼諧的腔調和動作表現土家人對婚戀的開明態度。優美襯詞的烘託、灑脫潑辣的抒懷、唱白夾雜、歌舞並舉,構成了《黃四姐》獨特的地域和民族特點,被譽為民歌中鮮豔盛開的奇葩,經歷百年不衰。
2007年,《黃四姐》獲湖北省「經典民歌」稱號,入選湖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恩施經典民歌《六口茶》,因其朗朗上口、簡單易學,在武陵大地廣為流傳。
「喝你一口茶呀問你一句話,你的那個爹媽(噻)在家不在家……」
一口一問,一問一答,表面看來,歌詞如談家常,然而它的妙處並不在於喝茶,也不在於說話,而在於這一問一答中傳達出來的微妙的心思和情感,尤其是女方看似矛盾的的回答中所傳遞出來的一種藝術之美——不講事理邏輯的情感之美。
這首歌的傳唱度實在是太廣了,還被翻譯成了英文版的,歪果仁沒事也能哼兩句,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告別單身派對」,不只是現代都市人流行的婚前節目,其實咱們土家族早就開始這麼玩兒了。土家族少女出嫁前夜,要和要好的姊妹們聚會唱歌,她們唱的什麼呢?
「一哭我的媽,不該養奴家,奴家長大要陪嫁;二哭我的爹,家景又不苤,大事小事都做得……」
新娘出嫁頭天晚上,來陪哭的十個姐妹,一起圍坐在安排好的大方桌邊。年齡大的坐上方,小的坐下邊,一般的坐兩旁。由年齡大的開頭領哭,一人一段按題目依次哭訴。
到娶親那天,姑娘早飯後開始,特別是上轎前要大哭一場,哭得驚天動地,假如臉上無淚,母親就急得團團轉,只好自己帶頭來領哭,帶動姑娘嚎啕大哭……這就是從前土家族人的婚俗——「哭嫁」。
▲《十哭》唱得新娘淚流滿面。(武宏攝)
簡直是用淚水泡熟的歌有木有!
在舊社會,姑娘出嫁是一生命運的大轉折,標誌結束了自由的姑娘時代,開始了在婆家受歧視、受虐待、受欺凌的痛苦生活。當然,現在咱土家姑娘可不會再受欺凌了。
除了這些耳熟能詳的民歌外,咱們勤勞智慧的恩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創作的一些小曲兒也很有趣:
男:
想妹想得眼睛花
走路都要搭撲趴
將將下蠻站起來
女:
想郎想得心裡慌
煮飯忘記倒米湯
吃飯忘記拿筷子
洗澡忘了脫衣裳
這相思也太苦了吧,小編都感動得要哭了!
土家人天天在深山與鳥兒、蟬兒為伴,寂寞了,高興了,憂慮了,或有什麼隱秘心事,便摘片木葉兒,吹起無詞曲兒來。這些木葉歌,或婉轉悠揚,或如泣如訴,或歡暢愉悅,或悲泣幽怨。遠聽,似鳥兒在啁啾,山泉在叮咚,充滿詩情畫意。吹木葉並非易事,要經過長期練習,才能吹出調兒來。有的男女青年相愛傾慕,卻不便啟齒,又不喜歡媒婆搬弄是非,於是就用木葉求偶,把滿腔的愛寫在木葉上,山裡人這樣唱:「滿山木葉堆打堆,問郎會吹不會吹?有朝一日學會了,只用木葉不用媒。千兩銀來萬兩銀,難買阿妹一顆心,媒婆嘴巴磨出血,不抵一曲木葉情。」
▲木葉情歌。(文林攝)
……不抵一曲木葉情。這也太浪漫了吧!
雖然咱們的土家歌謠大都是歌唱美好生活的,但也有吐槽的——
正月我要去看我的媽、去看我的娘,婆婆說是正月忙,我說正月忙什麼?婆婆說是來客忙,手拿刀子哭一場,眼淚水兒砧板上。二月我要去看我的媽、去看我的娘,婆婆說是二月忙,我說二月忙什麼?婆婆說是挑糞忙,手拿釘耙哭一場,眼淚水兒釘耙上。三月我要去看我的媽、去看我的娘,婆婆說是三月忙,我說三月忙什麼?婆婆說是種田忙,手拿挖鋤哭一場,眼淚水兒挖鋤上。這被惡婆婆虐待的苦命的小媳婦兒喲,你啥時候才能看到你的娘喲?
哼!要不受人欺負,姐兒們就得霸氣一點,聽聽人家怎麼唱的:
什麼?這是不夠狠?那麼,小編就要放大招了!
小心,前方高能預警!
《死了丈夫好出門》↓↓↓
這也太狠了點……趕緊喝口水壓壓驚。
下面請欣賞一組舞蹈作品:
▲野三關撒葉兒嗬表演隊在靈堂前跳撒葉兒嗬。(陳力攝)
「撒葉兒嗬」是土家語,一般認為是喪歌的意思。跳撒葉兒嗬,又叫跳喪,或者打喪鼓。早在隋唐時期,土家族先民就有「父母初喪,擊鼓以道哀,其歌必號,其眾必跳」的習俗。這種習俗經過不斷傳承,逐步演變為跳喪舞。
▲(梅珂攝)
擺手舞是最有影響的土家族大型傳統舞蹈,發源於鄂、湘、渝交界酉水流域,其表演內容和形式蘊含了土家族社會、歷史、民俗、民族特徵及文化藝術的發展演變,被稱為土家文化的活化石。「紅燈萬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這是一位清代詩人對土家族擺手舞的真實寫照。
▲(資料圖片)
儺戲又稱願戲、儺堂戲,是從古代儺祭活動演化而來的一種原始宗教劇種,以戴面具表演為特徵。民間在驅除邪魔鬼魅、消除災難厄運、慶賀人壽年豐時,都會請土老司等若干人進行表演。民間以還願者為求子、除病、祈壽,許以儺願,還願時根據還願的情況與祭神的需要舉行活動,後來逐漸演變為由巫師著麻衣裝香念經、吹牛角、擊鼓鳴鑼、載歌載舞間或表演一些傳說故事的戲曲形式。
▲「肉連響」表演在人民大會堂的頒獎舞臺上震撼全場。(秦衛飛攝)
肉連響,是一種誕生於利川市都亭、汪營、南坪一帶,流行於全市的民間舞蹈形式,因以手掌擊打額、肩、臉、臂、肘、腰、腿等部位發出有節奏的響聲為特色,故稱之為「肉連響」。
千百年來,咱們恩施人就這樣真摯熱烈地活在歌中,活在舞中。
▲大峽谷山水實景劇《龍船調》。(資料圖片)
▲利川騰龍洞內的大型土家族原生態情景歌舞劇《夷水麗川》。(徐勇 吳華志攝)
▲湖北省首部「衍生態」旅遊演藝劇目《武陵絕響·比茲卡音畫》。(胡軍攝)
我們不僅有這些古老的原生態民間藝術瑰寶,也有許多當代優秀的文藝工作者創作、演唱的經典作品。
楊娟
利川人,土家族,現任職湖北省歌舞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在恩施形象片《神話恩施》裡出鏡最多的土家妹子就是她。
2004年7月第十一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民族唱法個人單項決賽榮獲銅獎,2005年參加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2005年,參加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中秋晚會,2006年,參加中央電視臺《星光大道》年度總決賽獲得分賽冠軍進入全國六強。
歌曲欣賞:
張明霞
鶴峯縣人,土家族,國家三級演員,任職於湖北省民族歌舞團。天生一副好嗓子,曾獲CCTV第十三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原生態組金獎及最受觀眾歡迎歌手獎,並在2009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一展歌喉。2013年榮獲恩施州首屆「傑出文化新人」稱號。
歌曲欣賞:
雷淑敏
建始人,湖北省民族歌舞團青年歌手,曾在國內眾多專業比賽中獲取獎項,並隨團出訪巴基斯坦、希臘國際舞蹈節。
2011年9月 27日,推出歌曲專輯《恩施等你來》,為恩施旅遊原創形象歌曲亮出又一力作。
這本專輯收錄歌曲共13首,收錄歌曲共13首,包含了代言恩施旅遊形象的主打歌曲《恩施等你來》,以及《美麗的恩施》、《清江戀歌》、《縴夫謠》、《龍船調的故鄉》、《土家女兒會》等,均以讚美恩施風光、詠唱土苗風情為主。
歌曲欣賞:
人美歌更美!
你是不是已聽得如痴如醉?
那還不趕快唱起來!
把美麗的恩施唱給你遠方的朋友聽!
(人在恩施哎 飯也香嘛酒也香
我們把貴客迎到了吊腳樓上
(人在恩施哎 天藍藍嘛地藍藍
人在恩施哎 冬暖暖嘛秋黃黃)
來源:綜合整理
編輯 | 胡成冞
審核 | 鄒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