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家長,你有沒有過苦口婆心給孩子講道理,可孩子就是不聽,就是要跟你對著幹的經歷呢?
為什麼我們明明是為了別人好,可對方就是聽不進去?
究竟應該怎麼做,才能激發孩子的內動力,讓他們產生「我要做」的願望?
正在熱映的迪士尼動畫電影《心靈奇旅》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生命的「火花」
主人公喬伊是一名不得志的中學音樂老師,他的人生夢想是成為一名爵士樂手。可就在夢想即將成真的那一天,他不小心掉進下水道「死」了。
喬伊不甘心就這麼死去。他從生之彼岸(the great beyond)拼命逃離,掉落到了生之來處(the great before)。生之來處是靈魂出生之前待的地方。每一個靈魂必須先在這裡點亮生之火花(spark),才能獲得地球通行證。
在生之來處,喬伊誤打誤撞成了22號——一個不願意投胎的靈魂的心靈導師。幾千年來,人類歷朝歷代的偉大人物:哥白尼、榮格、特蕾莎修女、甘地、林肯……都擔任過22號的心靈導師,但他們都沒能成功點亮22號的火花。
所有的人生導師都在用自己的人生經驗教育22號:讓我告訴你,生命為什麼有意義,為什麼值得活。
而22號的回應是:你覺得有意義是你的事,我覺得地球很無聊,人類生活毫無意義。
可是就是這麼一個冥頑不靈的靈魂,無意中跟喬伊來到地球,僅僅體驗了幾個小時的地球生活後,「生之火花」就被點亮了。
點亮22號火花的是什麼呢?
是透過金色樹葉灑落在身上的陽光;
是在風中翩翩起舞的落葉;
是披薩餅的香味;
是地鐵流浪歌手的歌聲;
是所愛之人的關愛;
是用腳走路的喜悅;
……
所有這些來自真實世界的體驗,讓22號真切體驗到了「活著」的感覺,並且愛上了「活著」的感覺,他的「火花」因而點亮。
改變的動力來自哪裡?
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認為,人的心理可分為兩個部分:
情緒化的一半像一頭桀驁不馴的大象,理性化的一半則是這頭大象的「騎象人」。騎象人的力量與大象相比微不足道。
因此,要做出改變,關鍵還得給大象提供驅動力,而情感就是大象的力量。大象必須經由自己的感知切身體會過害怕、喜悅、滿足、厭惡……才能被驅動起來。
這就像22號,幾千年來,他在生之來處聽了無數的人生道理,但這些道理對於他來說只是紙上談兵,只是一些空泛的概念,遠不如地球生活的短短幾小時帶給他的實實在在的鮮活美妙的生命體驗。
這也給了我們啟示:無論是想改變自己,還是改變別人,僅僅知道道理是沒有用的,我們需要在一個個具體的生活場景中,用真實的感受和體驗作為切入點,找到改變的動力。
就比如說:
想要孩子知道刷牙的好處,與其告訴他一百遍「不刷牙,牙會被蛀掉」,不如給他展示蛀牙的圖片,陪他一起讀愛牙護牙的繪本,讓他想像自己是大英雄,通過刷牙把牙齒上的細菌打敗。
想讓孩子學會分享,也不是通過逼迫和說教,而是在遊戲和生活中,讓孩子體驗分享與不分享帶來的不同結果,引導他對他人的同理心,並且給他自主選擇的權力。
想讓家長改變教育方式,我們也必須避開觀點之爭,立足在具體場景中家長和孩子雙方的感受和體驗之上,找到家長的「痛點」,激發前進的動力,消除改變的阻力,給家長創造新經驗,取代舊經驗。
任何人都不能為他人做決定,我們所能做的,是給對方提供合適的環境,創造足夠多的體驗,然後,把選擇權交給他們自己。
就如丹津·芭默上師所說:
「放棄對結果的執著,心像天空一樣開闊,而行為卻細密認真,只管低頭澆灌,讓成就的花朵自然開放。」
育兒的美好不只在結果,也在過程
影片中,喬伊的人生仿佛只為了成為一名真正的爵士樂手而活。
當他終於夢想成真,參與了一場完美的演出之後,他卻感到了深深的失落。
走出演奏廳,喬伊對女樂手說:「為這一天我等了一輩子,我以為我會有所不同,可是我發現,它和以往沒什麼不同。」
女樂手看看他,說了下面這段話:
我聽過關於一條魚的故事。
它遊到一條年老的魚身邊說:「我要找到他們稱之為海洋的東西。」
「海洋?」年老的魚說:「你現在就在海洋裡啊!」
「這兒?」年輕的魚說:「這兒是水,我想要去的可是海洋。」
聽了女樂手的這一席話,喬伊回來家中,掏出22號保留的地球「珍貴」物品:落葉、吃剩的披薩、棒棒糖、媽媽給他縫衣服剩下的線團……喬伊對著這些東西沉思良久,那一刻他意識到:
人是一切體驗的總和,夢想很重要,但「現在」也值得好好對待。「火花」不只是人生目標,也是每一個想要好好活著的當下。
身為家長,我們都肩負著養育的責任,我們給自己設定了各種育兒的大目標和小目標。有目標沒有問題,但如果我們眼裡只有目標,只在乎結果,就會只把「現在」看成「將來」的準備,就會只顧著趕路,而忽略育兒過程中的美好,忘記好好感受每一個與孩子互動的瞬間。
不要讓孩子的「火花」熄滅
常常有父母抱怨說,自己的孩子對什麼都沒有興趣,死氣沉沉,不知道怎麼激發他們的動力。可是每個孩子在剛出生那幾年都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什麼都想摸一摸、嘗一嘗、試一試。他們是什麼時候變了的呢?又是因為什麼變了的呢?
剛來到地球的22號就像小孩子一樣,他喜歡看天空,他為自己學會了走路而欣喜,他全心全意地去感受風、感受陽光、感受手指划過欄杆的聲音。即使在地鐵裡被人責備,他也視為一種新奇的生活體驗。
可是,喬伊告訴他,這些東西不重要,你沒有目標,你這樣活著沒有意義。
這就像我們曾經對孩子說的那些話:你不應該這樣,你應該那樣,你這樣是不對的,你應該聽我的……這些聲音內化到了孩子的心裡,讓他們覺得:
「我不夠好。」
「我是失敗者。」
「我的人生毫無意義。」
……
他們因此失去了動力,先是否定自己,繼而否定整個世界。
就像不斷被否定的22號一樣,他成了迷失的靈魂,背負著巨大的陰影在心靈的荒漠中流浪。
可是不要忘了,每個靈魂來到地球之前,他們的生命「火花」都曾經被點亮。
身為父母,我們的任務是幫助孩子發現和發展他本自俱足的「火花」,而不是將我們的期望和目標凌駕於孩子的興趣和自主意識之上,讓孩子的火花熄滅。
最後,讓我們再重溫一次紀伯倫的那首詩吧:
《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屬於你,
他們是生命的渴望,
是生命自己的兒女,
經由你生,與你相伴,
卻有自己獨立的軌跡。
給他們愛而不是你的意志,
孩子有自己的見地,
給他一個棲身的家,
不要把他的精神關閉,
他們的靈魂屬於明日世界,
你無從闖入,夢中尋訪也將被拒。
讓自己變得像個孩子,
不要讓孩子成為你的複製,
昨天已經過去,
生命向前奔湧,
無法回頭,川流不息。
你是生命之弓,孩子是生命之矢,
幸福而謙卑地彎身吧,
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遠方,
送往無際的未來,
愛——是孩子的飛翔,
也是你強健沉穩的姿態。
——紀伯倫(作)
尹建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