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以後,中國特效電影正式迎來了高爆發時期,例如當年大爆的中國動畫巨作《大聖歸來》,24億高票房的《捉妖記》,還有最新2019年上映的《哪吒》《流浪地球》等電影,都有讓人眼前一亮的特效。
這些高票房的特效電影雖然還是沒有達到好萊塢特效的程度,但至少不再是五毛特效的敷衍之作。但這也讓我們有了一定的誤解,難道非要有幾億、十幾億的大投資才能做好特效嗎?我們知道特效燒錢,那它到底燒錢到什麼程度呢?
直到我看到了2020最新版的《奇門遁甲》,這部僅有2000萬投資的網劇讓我大吃一驚。它不再是網劇固有的粗製濫造,連貫的情節,合格的故事,加上炸裂的特效,讓這版《奇門遁甲》尤為突出。
據2020年騰訊視頻Q1分帳票房榜單和愛奇藝3月票房榜顯示,雙平臺聯播的網劇《奇門遁甲》在上線僅有13天的情況下分別取得了1785萬和2092萬的分帳票房。合計近4000萬的《奇門遁甲》已然大賺特賺。
經歷了2017版全明星陣容《奇門遁甲》的失敗後,2020版《奇門遁甲》劍走偏鋒,除了能勉強叫出名字的高雄之外,再沒有任何大明星加盟,也沒有任何的前期宣傳。可以說,這部電影的2000多萬投資,基本全部投到了特效製作當中。
在成本有限的前提下導演儘可能地把錢用在了刀刃上,於是你可以看到這部網劇不再透著廉價氣息。其美術設計、畫面質感、視覺效果雖沒達到頂尖,但在整個國內影視圈範圍已是難得一見的佳作。
這就是這部故事並不精彩,演員也沒任何噱頭的電影大受歡迎的原因。觀眾從來不會逼迫國內的電影一定要碾壓好萊塢,但你不能明目張胆的拿錢砸明星撈票房,沒人是傻子,被騙一次兩次,第三次就不見得會上當了。
我想起了被網友號稱是國內特效巔峰的《決戰紫荊之巔》,一部搞笑劇,花了幾百萬做出了最逼真的特效。對於觀眾來說,我們不懂什麼三維建模,什麼CG技術,什麼VFX系統,我們只知道你幾億投資做出來的特效,就是沒有人家幾百萬,幾千萬投資做出來的特效看得舒服,這就夠了。
不是《決戰紫荊之巔》做得有多麼好,而是那些所謂的特效電影做得太差了。想起了郭老師常說的那句話:全靠同行襯託。
要了解一部特效電影有多貴,那我們首先要先了解一下影視後期製作的流程。
一般而言,一部電影拍完之後,後期製作要包括現場DIT管理服務、剪輯製作、視效製作、後期聲音製作、DI數字中間片等階段。而其中我們關心的特效製作又包括製片環節、I/O數據環節、模型環節、貼圖環節、數字繪景、跟蹤匹配、綁定、動畫、燈光渲染、合成等環節。
《中國影視特效白皮書》
從這你就可以看出,一部電影需要的特效工程是非常龐大的。據《中國影視特效白皮書》顯示,84%的國產電影分包的特效製作公司數量在5家及5家以內,平均一部國產電影需要3.6家特效製作公司來製作。而2019年火爆上映的《哪吒》,更是花費了60餘家公司合力打造特效。
於是特效電影的第一大支出就來了,那就是人力成本。建模、繪景、貼圖、渲染、場景合成等等,每一個小步驟都需要一個或幾個小組才能完成,按一組4人最低配備來算,那麼一部最差的五毛特效電影都需要30-40人來完成。對於有野心的大片來說,一部電影有上百號人做特效也算正常。
每人每個月工資2萬,那些標榜著特效大片的電影哪個後期特效不磨個一兩年才敢出來見觀眾。粗略一算,這單單做特效的人力成本都輕鬆達到2千萬級別。這也是為什麼復聯4的人員成本要佔特效花費六成的緣故。
另外就是技術成本了,眾所周知好的特效都是按秒計費,甚至是按幀計費。不少特效電影都宣稱自己一幀鏡頭幾十萬上下,我們只當他們是在吹牛,一個特效鏡頭姑且只算他1萬塊。
就國產電影來說,排名靠前的特效大片的特效鏡頭數量在1200個至2500個之間,我們取個平均數2000個。那麼一部頂尖的國產特效電影技術成本就達到2千萬級別了。還別嫌貴,《阿麗塔》的每幀鏡頭需要花費100個小時來渲染,總計需要4.32億個小時,那才是真正的誇張。
除了人力和技術方面的成本外,後期特效的製作軟體也需要花費一大筆錢。那些正版軟體如maya、ps、3Dmax、houdini、renderman等等都要花錢買。復聯四官方宣傳僅軟體成本就佔據了全部特效花費的1成,算下來,這部分花費就不是一個小數目了。
至於其他硬體、電費、額外預告片之類的花銷就不一一計算了。
這時候我們會發現一個神奇的問題,照這樣計算的話,那豈不是這些特效電影的特效製作都至少要花個5千來萬。那為什麼僅有2000來萬投資的《奇門遁甲》不比這些大投資電影看起來差呢?
還是那句話,全靠同行襯託。
號稱2.5億成本的《尋龍訣》宣發就佔了7000萬,剩下的1.8億元製作成本中,特效成本僅佔24%,這下你就知道它投進特效製作的錢有多少了吧。
據業內人士透露,國內的製片方只要花費個幾百萬元拿來做特效,就滿世界的號稱大製作了。
至於後期特效製作裡面到底摻了多少水分,也只有那些製片方才清楚了。
中國的電影產業落後了好萊塢大片一大截,這段差距的確是有,但你真的要說中國電影在特效方面差的有多讓人絕望,那我也不會苟同。
國內的特效公司沒有那麼差,《復聯4》的12家特效公司裡有中國的特效公司,好萊塢大片《細胞分裂》《環太平洋》《暮光之城》《變形金剛4》都有中國特效公司的參與,我們在特效技術方面並不差。
差的是什麼?我們差的是一個完整的特效行業保障。拍電影有風險,但對於好萊塢來說,它面對的是整個全球市場,能把這種風險降到最低,能讓投資人放心地把錢投入到特效製作當中,它有回本的底氣。
而我們就沒有這種底氣,2012年李安導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獲得奧斯卡最佳視覺獎,其口碑也是上佳,但相關的特效公司大多倒閉了。
為什麼?特效投入太多,票房收不回本了唄。
於是製片方逐漸不敢再在特效方面投入更多,他們發現還是拿錢砸明星撈票房實惠的多。
好萊塢的的特效製作周期通常在2年以上,一部《變形金剛》前期技術研發花了近十年,特效製作預算以億美元為單位,這在國內是不敢想像的。國內的製片方只會催著特效公司趕進度,因為時間拖得越久,人力成本越高,他們不想耗下去。
本就技不如人,還要趕進度、壓預算,這就是「五毛特效」大行其道的原因。你不捨得燒錢,就算是給你拉來《復聯4》的特效團隊,也只能做出五毛特效的效果來。
其實很多東西是急不來的,是需要慢慢發展成熟的。你看現在小鮮肉的電影逐漸沒了號召力,實力派演員開始冒頭,網劇大電影開始崛起,這樣的中國電影是值得我們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