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武當內家拳,大家首先想到的一般會是張三丰祖師。而張三丰祖師得意弟子張松溪很多人就不了解了,其實金庸先生所著的《倚天屠龍記》一書中就提到了他。在歷史上,的確有張松溪其人。張松溪,明代鄞縣(屬浙江寧波)人。師事孫十三老,自言其法承宋代的張三丰,嘉靖年間以內家拳享名於寧波府。金庸先生在他的名作《倚天屠龍記》中,將張松溪寫成武林泰鬥張三丰七位高徒中的老四。
據清雍正年間,曹秉仁纂修的《寧波府志》卷三十一張松溪傳載:
「張松溪,鄞人,善搏,師孫十三老。其法自言起於宋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前。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遂以絕技名於世。由三峰而後,至嘉靖時,其法遂傳於四明,而松溪為最著。
松溪為人,恂恂如儒者,遇人恭謹,身若不勝衣;人求其術,輒遜謝避去。時少林僧以拳勇名天下。值倭亂,當事召僧擊倭。有僧七十輩,聞松溪名,至鄞求見。松溪避匿不出。少年慫恿之,試一往。見諸僧方校技酒樓上,忽失笑。僧知其為松溪也,遂求試。松溪曰:必欲試者,須召裡正約,死無所聞。許之。松溪袖手坐。一僧跳躍來蹴。松溪稍側身,舉手送之。其僧如飛丸隕空,墮重樓下,幾死。眾僧始駭服。
嘗與諸少年入城。諸少年閉之月城中,羅拜曰:今進退無所。幸一試之。松溪不得已,乃使諸少年舉圜石,可數百斤者,累之。謂曰;吾七十老人,無所用試,供諸君一笑可乎;舉左手側而劈之,三石皆分為兩,其奇如此。
松溪之徒三四人。葉近泉為之最。得近泉之傳者。為吳崑山、周雲泉、單思南、陳貞石、孫繼槎。皆各有授受。崑山傳李天目、徐岱嶽。天目傳餘波仲、陳茂弘、吳七郎。雲泉傳盧紹岐。貞石傳夏枝溪、董扶輿。繼槎傳柴元明、姚石門、僧耳、僧尾。而思南之傳。則有王徵南。徵南名來鹹。為人尚義。行誼修謹。不以所長炫人。
蓋拳勇之術有二。一為外家。一為內家。外家則少林為盛。其法主於搏人。而跳踉奮躍。或失之疏。故往往得為人所乘。內家則松溪之傳為正。其法主於禦敵。非遇困危則不發。發則所當必靡。無隙可乘。故內家之術為尤善。
其搏人必以其穴。有暈穴。有啞穴。有死穴。相其穴。而輕重擊之。無毫髮爽者。其尤秘者。則有敬緊徑勁切五字訣。非入室弟子。不以相授。蓋此五字。不以為用。而所以神其用。猶兵家之仁信智勇嚴雲。
沈一貫《喙鳴文集》中也有一篇文章《搏者張松溪傳》:
我鄉弘正時,有邊誠,以善搏聞。嘉靖末又有張松溪,名出邊上。張衣工也,其師曰孫十三老,大梁街人,性麤戇。張則沈毅寡言,恂恂如儒者。
張大司馬罷而家居,引體抗然坐之上座。雲邊師之徒袒裼扼捥,嗔目語難。張乃攝衣冠,不露肘。邊師喜授受,顯名當世。而張常自匿人,求見輒謝去。邊師之美技,進退開闢,有緒如織。而張法直截,嘗曰,一捧一痕,吾猶輕之,胡暇作此閒事。邊嘗北遊,值六馬駕。負其力,肩之不勝,出於輪而病傴。有少林僧數十輩,尋邊。邊遷延之,至日晡與鬥,燭入滅燭,而躍坐梁上,觀諸僧自相擊,於暗中而乘其斃,大抵間用術。
張嘗被監司徵使教戰士,終不許。曰,吾盟於師者嚴,不授非人。張嘗踏青 郊外,諸少年邀之,固不許。還及門,諸少年戒守者,毋入張,閉之月城中。羅拜曰,今進退無所,且微觀者,願卒惠之。張不得已,許之。門多圜石,可數百斤者,命少年累之,累之不能定。張手定之,稍支以瓦,而更累一於其上。祝曰,吾七十老人,無所用,儻直劈到底。供諸君一,可乎?舉左手,側而劈之,三石皆分為兩。
張終身不娶,無子,事母以孝,聞死於牖下。所教徒,僅僅一二,又不盡其法。餘嘗從其徒問之,曰,吾師嘗觀矛師,矛師誇吾師。曰,何如?師曰,吾不知。吾黨問之,師曰,夫刺,則刺矣。而多為之擬,心則歧矣,尚得中耶?餘聞而憬然。因憶往時,嘗問王忠伯,邊人何技而善戰。忠伯言,邊人無技。遇虜近三十步,始發射短兵,接直前攻刺,不左右顧者,勝瞬者,不可知,旁視死矣。今張用此法,又悟北宮黝之養勇也。。。。。。直如飛蠅之著體。忘撓與逃。鼓精奮神,專篤無兩。雷萬春面集七矢而不動是矣。
張有五字訣。曰勤。曰緊。曰徑。曰敬。曰切。其徒秘之。餘嘗以所聞妄為之解。曰勤者。蓋早作晏休。練手足力。少睡眠。薪水井臼必躬。陶公致力中原。而恐優逸不堪。以百甓從事。此一其素也。
曰緊者。兩手常護心胸。行則左右護脅。擊刺勿極其勢。令可引而還。足縮縮如有循。勿舉高蹈。闊丁不丁。八不八。可亟進。可速退。心常先覺。毋令智昏。立必有依。勿處其後。眾理會聚。百骸皆束。畏縮而虎伏。兵法所謂始如處女。敵人開戶者。蓋近之。
曰徑。則所謂後如脫兔。超不及距者。無再計。無返顧。勿失事機。必中肯綮。既志其處。則盡身中一毛孔力。鹹向赴之。無參差。若貓捕鼠。然此二字。則擊刺之術盡矣。
曰敬者。儆戒自將。勿露其長。好勝者。必遇其敵。其防。其防。溫良儉讓。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曰切者。千忍萬忍。掐指咬齒。勿為禍先。勿為福 始。勿以身輕許人。利害切身。不得已而後起。一試之後。可收即收。不可複試。雖終身不見其形。不成其名。而亡所悔。蓋結冤業者。永無釋日。犯王法者。終無貰期。得無慎諸。
聞張之受於孫惟前三字。後二字張所增也。其戒心又如此。君子曰。儒者以忠信為甲冑。禮義為幹櫓。豈不備哉。使人畏而備之。孰與夫使人無畏而無備之為周。夫學技以備患。而慮患乃滋甚。則焉用技。恃技而不慮患。患又及之。技難言矣。故君子去彼處此。
金庸先生在他的名作《倚天屠龍記》中寫了張松溪,想必是張松溪的大名從四明流傳甚廣,金庸對這位浙江老鄉很是敬重,就將他寫成張三丰的徒弟。其實金庸這樣寫也不完全是天馬行空的虛構,它是有出處的,而且這齣處很有權威,他便是一代儒學大師黃宗羲。
王徵南是四明內家拳的集大成者,他也是黃宗羲的好友,還是黃宗羲之子黃百家的師父。他死後,黃宗羲寫下一篇《王徵南墓志銘》。在這篇文章裡,黃宗羲創歷史地提出宋徽宗時武當道士張三丰是內家拳的祖師,後來內家拳傳至陝西、傳至溫州,又傳至四明,傳到張松溪。
清雍正十三年,寧波知府曹秉仁所編《寧波府志.張松溪傳》中,將天下拳術分為外家拳與內家拳,外家以少林為代表,而內家則以張三峰所傳張松溪為正宗,這便是出自黃宗羲的說法。黃宗羲的《王徵南墓志銘》,記載了內家拳的源流,後代學者多依從其說。
《搏者張松溪傳》書中記載:倭亂時。少林僧七十輩。至海上求張。張匿不見。好事少年慫恿之。僧寓迎鳳橋酒樓。張與少年窺其搏。失哂。僧覺遮之。張曰。必欲一試者。須呼裡魁。合要死無所問。張故孱然中人耳。僧皆魁梧健力。易之。諾為要。張衣履如故。袖手坐。一僧跳躍來蹴。張稍側身。舉手而送之。如飛丸度窗中。墮重樓下。幾死。蓋其法。雲搏。舉足者最下。易與也。
意思就是明嘉靖時浙東沿海倭寇猖獗,寧波籍名將萬表招募少林僧兵抗倭。少林僧聞知張松溪的大名,便有七十人抽空來到寧波要見張松溪,張避而不見。其實張松溪也想見識少林功夫,便悄悄來到少林僧兵借寓的酒樓,見僧兵習拳不覺笑出聲來,一僧兵聞聲舉拳就撲向他,他「稍側身,舉手送之,如飛丸度窗中,墮重樓下,幾死」。
武當內家拳的傳承通常是師父找徒弟,因此機緣和資質十分重要,而這也造成內家拳密而不傳甚至失傳的可能。張松溪因其精湛的武術聞名於江浙,當時的抗倭名將戚繼光就駐紮在浙江死明一帶,豈會不知?戚繼光(1528-1587),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蓬萊人。將門之後,自幼隨父習武。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己酉科中武舉。歷任參將、都指揮使、副總兵、總兵、太子太保、左都督加封少保等官職。從戎終身,南平倭寇,北御韃靼,身經官職,屢建奇功。
戚繼光是明嘉靖年間的抗倭名將。當時朝政腐敗,致令千裏海防空虛,倭寇乘虛而入,給我國東南沿海一帶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1555年秋,戚繼光調任浙江都司僉書,第二年,由新任總督胡宗憲推薦任參將,鎮守寧波、紹興、台州三府,抗擊倭寇。
在長期的抗倭實戰中,他寫出了《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著作。《紀效新書》包括了陣法、長兵、短兵、拳經、射法等十四篇章。其中《拳經》專篇,以拳為先,拳為基礎,並擇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勢,繪之以圖,注之以訣,以啟後學,對後世影響很大。《紀效新書》是戚繼光在東南沿海平倭戰爭期間練兵和治軍經驗的總結。他在《自序)中說:「數年間,予承乏浙東,乃知孫武之法,綱領精微莫加矣。第於下手詳細節目,則無一及焉。猶禪家所謂上乘之教也,下學者何由以措。於是乃集所練士卒條目,自選畝民丁以至號令、戰法、行營、武藝、守哨、水戰,間擇其實用有效者,分別教練,先後次第之,各為一卷,以海諸三軍俾習焉。顧苦於繕寫之難也,愛授粹人。客為題曰:《紀效新書》。夫曰『紀效』,明非口耳空言;曰『新書』,所以明其出於法而非泥於法,合時措之宜也。」這段話說明了撰寫本書的目的、成書的時代、背境和主要內容、特點,以及書名的來歷和含意。但未言及具體成書年代。據《戚少保年譜耆編》卷二記載:「嘉靖三十九年,……春正月,創鴛鴦陣,著《紀效新書》。」說明《紀效新書》當寫成於戚繼光調任浙江抗倭的第六年即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紀效新書》原本十八卷,卷首一卷。具體篇目如下:卷首包括「任臨觀請創立兵營公移」、「新任臺金嚴請任事公移」、「紀效或問」三篇。正文分:束伍篇第一、操令篇第二、陣令篇第三、諭兵篇第四、法禁篇第五、比較篇第六、行營篇第七、操練篇第八、出徵篇第九、長兵篇第十、牌筅篇第十一、短兵篇第十二、射法篇第十三、拳經篇第十四、諸器篇第十五、旌旗篇第十六、守哨篇第十七、水兵篇第十八,共十八篇十八卷。
根據武術前輩凌耀華先生考證,《斡城錄》中對戚繼光三十二勢長拳有記載:「戚繼光法內家拳,取宋太祖長拳、短打(溫州南拳)、通臂拳合為一藝」。松溪內家拳十三代傳人夏寶峰祖傳資料介紹,戚繼光於明嘉靖三十八至三十九年(1559-1560)在寧波甬江口訓練新兵時,特邀張松溪和新科武狀元楊斌,以及他倆的師兄弟十一人協助訓練。戚結合張松溪眾師兄弟的特長,匯集簡單實用的招數編成三十二勢長拳。說明了三十二勢長拳滲透了內家拳的手法、身法等,即謂「戚繼光法內家拳」的含意。三十二勢拳法,後世稱之謂戚繼光長拳,簡稱戚氏長拳或戚家拳。
武當長拳是武當派拳術的入門功夫,它講究以柔克剛,以弱勝強,捨己從人,後發制人。練時慢,用時快,並特別強調手、眼、身、腰、步、識、膽、氣、勁、神的練習。武當長拳分二路,每路各三十二勢。(可參見裴錫榮、李春生主編,《武當武功》63-81頁1984年湖南出版社出版)
戚繼光三十二勢長拳與武當長拳的拳法圖及其拳勢名稱,兩者極為相似或相同。僅僅在編排順序和個別拳的方向以及個別銜接拳勢上有所區別,相對於戚氏長拳,武當長拳的拳勢名稱也改得更為雅致,如「懸腳虛」改「紫霄橫雲」、「丘劉勢」改「擎天柱」、「一霎步」改「撒步式」、「鬼蹴腳」改「鷂落平沙」等。所不同的是,戚繼光三十二勢長拳在拳法圖中,每個拳勢僅配以圖訣(歌訣)來說明,且圖為繪畫而成。而武當長拳補充了每個拳勢運動過程的描述,又釋注了拳意,並精確地繪製了拳照插圖,使人看圖後更覺得有真人感,這樣就便於學練者可按圖操作,同時更易懂得每一拳勢的含意。據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到,戚繼光三十二勢長拳與武當長拳有明顯的親緣關係。
戚繼光說:「擇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勢」。所以,人稱<拳經捷要篇>為「拳經三十二勢」。戚繼光擇取了那些拳呢?他列舉了: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六步拳、猴拳、囮拳、溫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鎖、二十棄探馬、八閃翻、十二短、呂紅八下、綿張短打、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青田棍法、楊氏槍法、巴子拳棍等。同時,列出了拳經三十二勢各勢的歌訣和代表拳勢的繪圖。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勢對後來的拳法影響巨大,尤其是太極拳,它構成了太極拳的原始框架。至今,各派太極拳的演練套路仍基本上保持了拳經三十二勢傳承的名稱和格局不變。史料記載如此清楚,十分罕見。
《紀效新書》,除了記述拳法之外,還加有槍、刀、棍法。其中,包含了許多後來在太極拳中引用的技擊原理和技法,如太極拳的八種技擊方法: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這些內容都包含在卷第十<長兵短用說篇>、卷第十二<短兵長用說篇>。
戚繼光「擇其善者三十二勢」創編的拳經三十二勢是有創造性的,其創造性表現在從那麼多的拳種中選擇出最好的三十二勢。從其歌訣看,每勢都是一種自成系統單獨打法,有的甚至是組合打法。今天雖然不見其貌,仍可感覺其勢,正如文中指出的「其勢險,其節短」,給人以威!
在技擊理論上,提出「順人之勢,借人之力」;乘「舊力略過,新力未發」之機;「其進銳,其退速」;「不動如山,動如雷震」;又有「剛在他力前,柔在他力後,彼忙我靜待,知拍任君鬥」。這些理論都被後來的王宗嶽《太極拳論》所採用。
松溪內家拳的特點其實也就是武當內家拳的特點: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僕。其拳法多為反筋背骨,跌打閉穴之技。據考證,其門派傳承因歷史久遠,只能隱約查證張三丰→。。。孫十三老→張松溪→葉繼美→吳崑山→李天目→餘波仲、吳七郎、陳茂弘→徐岱嶽→周雲泉→盧紹岐→單思南→王徵南→黃百家(後世知內家拳技多由此出)→陳貞石→董扶輿、夏枝溪→孫繼槎→柴玄明、姚石門、僧耳、僧尾→張午亭、何鐵庚---陳曉東、林濟群---陳伯庸、陳季康---陳瑞豐、林明章、吳興貴、蘇友為---廖先志、何懷俊、陳井亮、趙通強、黃延忠、李含光、遊斌、遊明生、李建平---吳洪強、姚忠正、李凱等。目前,武當松溪拳法研究會在湖北武當山、四川成都、北京、山東等地均有分會,他們依然是武當內家拳傳承的一支重要力量。
了解武當道家文化,關注公眾號:彭祖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