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六神磊磊
一
一直都想寫武當七俠之間的政治鬥爭。今天有點空,來寫一寫。大約5000字。
網上也有一些類似的文章,看了都不太滿意。
在談這個問題之前,必須要先承認一點:七俠的關係其實總體是不錯的,很有一點所謂「團體即家庭,同志即手足」的意思,這個是大前提。所謂的「鬥爭」都是潛流。
我們絕不能誇大人家七俠的矛盾,那絕不是金庸老爺子的本意。人家畢竟是武當派,不是星宿派,沒有那麼多的你死我活、不共戴天。
不過話說回來,有人的地方就有派別,就有鬥爭。所謂黨內無派,千奇百怪,兄弟之間也是分親疏的,是有派系的,是有競爭的。
特別是圍繞著「誰當張三丰的接班人」這個最要緊的權力問題,七俠之間是有一股子暗湧的,是有暗戳戳的互掐的,有時掐得還有點小激烈。
二
先溫習一下武當七俠的名字,他們是宋遠橋、俞蓮舟、俞岱巖、張松溪、張翠山、殷梨亭、莫聲谷。每個人的名字都像一幅山水畫兒。
然而現實並不完全那麼美麗。師父張三丰有個毛病不大好,就是拖拖拉拉不肯指定接班人。根據原著,他似乎到九十五歲前都沒提這事。也不知道是因為戀權,還是對自己的身體太有信心。
歷史無數次證明,接班人選的問題拖得越久、越不明確,大家就會越焦慮,越是心神不寧。暗湧就是這麼來的。
先分析一下七個弟兄的接班形勢。有兩個人大概首先就可以被排除,就是老六和老七。
一是資歷,這點不用多說了,他倆資歷最淺,年紀最小,不夠格。
二是和師父的親疏關係,他倆也吃虧很大。原著上說,倆人的武功甚至都不是張三丰親自教的,而是大師兄和二師兄代傳的。張三丰壓根就沒帶過他倆。
這相當於在一個部門裡,別的實習生都是大領導親自帶的,你卻是由部門同事帶的,和大領導完全不親,你說你競爭起來是不是明顯吃虧。
第三點,當然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他倆的性格和能力都有比較大的缺陷,一個弱,一個楞,不適合當老大。
殷梨亭「性子隨和,不大有自己的主張」,隨和也就罷了,沒主張這可要了親命。當老大怎麼能沒主張?甚至他成名之後都可以當眾哭鼻子的,而且還是扔掉兵器掩面嗚咽狂奔的那種,作為一個小師叔還挺可愛,可作為老大就實在太膿包。
三
刨去了這兩位,剩下幾個人裡,接班概率最大、卡位最靠前的有三個人:
老大、老二、老五,也就是宋遠橋、俞蓮舟、張翠山。他們共同構成了接班的第一梯隊。
這三個人各有各的優勢。
宋遠橋不必多說了,他是大師兄。何況他「為人端嚴」,「威權甚大」,武功也很高,是最有希望接班的。事實上多年來他都是理論上的儲君。
老二俞蓮舟緊緊咬住了宋遠橋。對這個人可以多說幾句,他的存在簡直是宋遠橋的不幸。
他的武功壓過了大師兄,在七俠之中第一。這一點可是非常加分的。在江湖門派這種武力為王的地方,歸根結底是拳頭決定地位,由功夫第一的弟子接班是完全說得過去的,是有合法性的,大家也都容易服氣。
此外,俞蓮舟的資歷也夠深。除了大師兄之外,他是僅有的另一個有「帶師傳功」經歷的,教過幾個小師弟功夫。在小師弟們的面前也等於是半個師父。
也幸虧宋、俞兩人表面上關係還行,從沒撕破臉。這是武當之福。否則以他倆的半斤八兩、難分軒輊,如果各自拉幫結派,對撕起來,甚至玩一出「劍宗」、「氣宗」的路線鬥爭,那可夠武當派喝一壺的。
四
除了老大、老二,在接班的第一梯隊裡還有一個老五——張翠山。
老五憑什麼這麼靠前呢?原因很簡單,師父最喜歡他。你老大老二再優秀,架得住師父喜歡五阿哥麼?
自古以來,立長還是立愛就是一個大問題,多少厲害的君王在這個問題上首鼠兩端,甚至鬧得政治動蕩、王朝傾覆。
張三丰甚至曾經公開表態:「我原盼他(老五)能承受我的衣缽。」這可是老人家第一次就接班人問題公開表態,非同小可。宋大和俞二對此可謂是印象深刻、念念不忘。俞蓮舟曾專門對老五一家提起過這件事,還特意問五弟妹:
「你可知我恩師在七個弟子之中,最喜歡誰?」
「你說,師父是不是最喜歡五弟?」
他反覆提這碼子事時,語氣固然是調侃的、輕鬆的、雲淡風輕的,但細品起來,其之念茲在茲、無時或忘也可見一斑。
有一個細節很有趣:俞蓮舟和張翠山有一次互相恭維,彼此點讚。張翠山說二師兄武功第一,大家不及。俞蓮舟呢?則反過來說老五:「但是我七兄弟中,文武全才,唯你一人。」
大家可能會覺得俞蓮舟這是一句好話。俞蓮舟自己大概也覺得這是一句好話。但其實這話裡仍然透著一絲言不由衷,甚至有一絲明褒暗貶。
要知道,在體制內,特別是在一個武夫為主、武力至上的團體裡,誇一個人有文才未必是好話,往往是明褒暗貶。
比如在機關單位裡,一個人被說成「筆桿子」未必就好,言下之意有可能是你只會寫稿,格局和魄力不夠,前途有限。又比如在部隊裡,誇一個人「是個秀才」,其實暗含意思可能是這人只會塗塗寫寫、舞文弄墨,不是將才。
俞蓮舟如果是全心全意地欽服抬舉老五,他大概會這麼說:
「眼下我的武功雖然高一些,但練到了天花板,上不去了,成不了絕頂高手。你潛力比我大,以後成就會在我之上。」
而不是什麼「文武雙全」,總給人感覺是練功不專心,啥都會一點,但啥都是二把刀。
五
好了,現在眼看師父很明確地喜歡五弟,老大和老二該採取什麼措施?
兩人的路線完全不同。二哥的路線是親熱、拉攏,大哥的路線是疏遠、防備。
老大對老五經常顯得很苛刻。舉個例子,在武當山上,當著外人的面,宋遠橋公然呵斥張翠山:
「五弟,你怎地心胸這般狹窄?」
這話說得很重,很有點過頭。什麼叫「心胸狹窄」,人家老五當時已經是成名大俠了,外人面前,有必要這樣措辭嗎?
就好像你們單位班子和外人談判,局長就算和副局長意見不統一,會當著外人的面公然說:「老張,你怎地心胸這般狹窄」嗎?
接下來,宋遠橋居然還對張翠山「喝道」:
「五弟,對客人不得無禮,你累了半天,快去歇歇罷!」
張翠山聽他這麼一喝,不敢再作聲。
這完全是當眾洗涮人家老五,有意無意折老五的麵皮。
這真的不好。除非你是宋江,才可以這麼當眾喝李逵:黑廝,且給我退下!這是親熱,是當心腹人。可宋江要這麼當眾喝吳用、喝公孫勝,那就是很不妥當的了,是完全不給面子。
大哥有意無意在打壓的,二哥就有意無意地拉攏。相比之下俞蓮舟對老五就親熱得多。
老五失蹤十年後從冰火島攜家回歸,都是二哥一路出力保護。二哥還和五弟的老婆孩子一家人都努力拉近關係,非常熱絡。一個外冷內熱、愛師弟的好二哥躍然於紙上。
而大哥呢?五弟失蹤十年間,他「中年發福」,胖了。
聽說五弟回來,按說這是天大的事,他的表現卻是最平淡的,既不親自下山接,也沒安排一個師弟、徒弟之類來接,連交代人帶句問候的話也沒有。
幾兄弟重逢之時,看看別的兄弟是什麼態度?老四是一把將老五抱住,表示親熱。老六則是圍著老五轉,不肯分離。
而老大呢?非常中規中矩,禮數周到,卻滿滿都是距離感。是老五先拜倒在地,叫道:「大哥,可想煞小弟了。」宋遠橋則是「謙恭有禮」,「恭恭敬敬的拜倒還禮,說道: 『五弟,你終於回來了』。」
這實在也太客套了太寡淡了,還不如後來張無忌和清風明月小道童的見面親熱呢。
再來看另一處細節。武當幾俠團聚之後,老五張翠山說出實情:老婆殺了好多人,請求師兄弟們庇護。老四當即附和要求大哥支持。
面對老五這個最大的政治訴求,大哥二哥的態度完全不一樣。老大宋遠橋是「一時躊躇難決」,不肯表態,旁邊「俞蓮舟卻點了點頭,道: 『不錯!』」老大沒發話呢,老二搶著拍了板。
武當七俠的基本形勢大致就是:老一是孤家寡人,老二、五、四是聯盟。老六、七太弱,不敢站隊。
六
接著講一個重大問題:張三丰的態度。
張三丰似乎不感冒宋遠橋。
儲君這種東西,一旦「儲」得久了,就好像魚放得久了,自然而然就會發臭,容易遭嫌棄。老王對你會左右看不順眼。這是歷史規律。
原著裡,有不少細節值得品味,能看出張三丰對老儲君宋遠橋的微妙態度。
有一次張三丰過九十歲生日,到處布置一新,點起了紅燭,氣氛非常好。宋遠橋主動上去套近乎,書上說他對張三丰「陪笑道」,注意是「陪笑」,講了一段話:
「師父常教訓我們要積德行善,今日你老人家千秋大喜,師弟幹一件俠義之事,那才是最好不過的壽儀啊。」
你讀讀看,可以說貼師父貼得非常努力了對不對。
面對儲君的熱情示好,張三丰是怎麼回的呢?簡直讓人哭笑不得——
張三丰一摸長鬚,笑道:
「嗯嗯,我八十歲生日那天,你救了一個投井寡婦的性命,那好得很啊!」
老張你這啥意思?
人家老太子表態要積德行善,總歸是個好心,什麼叫救了一個投井寡婦的性命?
堂堂武當七俠之首,江湖上威名赫赫的宋大俠,你就單提他熱情幫扶跳井寡婦?而且說婦女都不行,還要特意說明是寡婦?
然後,老張還不過癮,又加了一句:
「只是每隔十年才做一件好事,未免叫天下人等得心焦。」
然後,「五個弟子一齊笑了起來」。
張真人當著五個師弟的面公然洗涮大師兄,師弟們還「一齊笑起來」。求測宋遠橋的心理陰影面積?
那麼,張三丰這是故意打壓宋遠橋嗎?倒也不是。只能說是什麼?三個字:不貼心。
就像公司裡,別人小同事一拍馬屁領導就笑,你一拍馬屁就總是很尷尬。就是這種感覺。
七
宋遠橋還有一件事,是辦得最不妥當的,就是推出了兒子宋青書。
不說大肆炒作、過度包裝兒子吧,至少也是默許縱容了兒子的狂誕。
宋青書作為武當的第三代,在江湖上很高調,什麼「玉面孟嘗」啊,什麼第三代弟子中武功第一啊,佼佼者啊,接班人啊,搞了很多光環在這個小屁孩身上。
在江湖上,類似所謂宋青書未來肯定要接班,沒跑了,就是他了,這種聲音一度甚囂塵上。
來看一下當時江湖各大門派人士的普遍觀感:
「看來第三代武當掌門將由這位宋少俠接任。」——峨眉派滅絕師太、靜玄
「這位宋青書宋少俠……日後武當派的掌門,非他莫屬。」——丐幫陳友諒
「宋青書是我宋大師伯的獨生愛子,武當派未來的掌門。」——明教張無忌
造成這樣一種輿論,對宋遠橋是非常不好的。你還沒當穩皇太子呢,這就定了皇太孫了?
宋遠橋這個多年的「儲君」,原本一直是當得很謹慎,陪著小心的,可偏偏在兒子的問題上犯了大迷糊。大概是兒子的「優秀」讓他昏了頭了,忘記了謙虛、低調,給了趨炎附勢之人以可乘之機。
於是乎,各種不負責任的阿諛之徒、別有用心的捧殺之輩就蜂擁而至,給他寶貝兒子加上種種光環,戴上各種帽子,捧成「武當未來」、「武當偶像」,甚至是「江湖的希望」、「人類的曙光」。連你自己都不敢想的名堂這幫爛人都能給你想出來。
宋遠橋大概完全沒有考慮過師父、師弟們的感受。對師父來說,我看重你是一回事,你自己翹尾巴自封接班人是另一回事。難道武當提前姓宋不姓張啦?草創新王朝啦?你司馬懿啊?
對師弟們來說,臥槽大師哥你可以啊,我們完全被你忽略了?接師父的班我們不敢指望,可是接你的班我們也統統沒戲了對吧?你要父傳子家天下?
而且宋遠橋就沒想過,你大肆吹捧兒子,可是一百歲的師父自己有兒子嗎?
還有,師父最愛的五師弟已經死了,人五師弟有兒子嗎?要知道,當時都以為張無忌已歿,「翠山無後」那可是三豐老人家心中一大痛。你連續戳老人家痛點做什麼?
最後還別忘了,二師弟俞蓮舟有兒子嗎?
整個武當派,宋遠橋有兒子,他所有的潛在競爭者幾乎都沒有兒子。
他縱容炒作兒子,結果是把沒兒子的一伙人都撩撥了,都搞成對立面了。武當被自動劃分成了一個有兒子的人和一群沒兒子的人。
八
注意看,武當幾俠對宋青書的態度,很是複雜。
在宋青書風光得勢的時候,武當幾俠對他客客氣氣,叫他「青書侄兒」。但當他一旦有了把柄,小辮子落在人手上的時候,師叔們下手時卻莫名地狠辣無情。
小宋偷窺峨眉女生宿舍,被七師叔莫聲谷發現了。莫聲谷居然一路追下來,要殺他。
其實偷窺能是多大的錯了?內部處理一下,至多打一頓、記個大過就完了,再嚴格的話關禁閉也可以,廢武功也可以,何至於要殺?
像少林派那樣清規戒律,虛竹犯了淫戒加葷戒加酒戒的大套餐,也沒至於殺吧?也就是打板子開除吧?武當派的弟子偷窺一下就要殺?
所以只能有三個解釋:
一是武當派潔癖到了變態的地步,偷窺都是死罪。
二是莫聲谷和宋青書有不可告人的關係,一個奶油小侄兒,一個胡茬胸毛粗獷小師叔,你想想吧。莫聲谷追殺他,屬於是吃醋。
這是另外一樁公案,以後我再寫文討論。
三是師叔們可能早就看不慣宋青書了,忍了你很久了,今天可算揪住你小子的尾巴了。
最後,少林屠獅大會上,俞蓮舟一記「雙風貫耳」,使出十成功力,打得宋青書頭骨片片碎裂,成了準植物人,結束了這一場恩怨。
下手狠可以理解,這小子弒叔嘛。可是俞蓮舟對宋青書只見嫌惡和憎恨,沒見說過一句惋惜、痛惜的話。
當年宋太宗面對趙德昭,大概也很想來這麼一記「雙風貫耳」吧。
九
當然,不管宋遠橋怎麼失誤,他還是波瀾不驚地接了班,當了一段時間掌門。
有些人不服,非說他沒有正式上位。這完全是不好好看書鬧的,一會再講。
之前說了宋遠橋這麼多失誤之處,怎麼又順利接班呢?那是因為武當派奉行的是平和、平穩的政治風格,不喜歡大翻燒餅,搞大起大落。老五早死了,宋遠橋又實在沒什麼硬傷。儲君多年,也兢兢業業「監國」了多年,接班也是情理之中。
可是,等到他兒子東窗事發,一切就變了,臭掉的魚終究要被端下桌。
終於,一個深夜,已被打殘、纏得像個木乃伊的孽徒宋青書被悄然抬上武當山,抬到張三丰面前,接受審判。宋遠橋也第二次當眾上演負疚自殺,第一次是割脖子,這第二次是刺肚子,也順理成章被旁人救下。
一切流程走完,老人家三豐親自出手,斃掉宋青書,宣布革宋遠橋,由俞蓮舟接任。對宋遠橋的退休安排,是讓他去「精研太極拳」,專心搞研究。
重申一下,宋遠橋是做了掌門的。書上明確說了他是「掌門弟子」,只有當了掌門的才能這麼稱呼,就和「掌門師兄」、「掌門師叔」一樣。張三丰也說得很明白:「掌門的俗務,不必再管了。」人家就是掌門,雖然實際上只是個總經理。
這一夜,所有人大概都長出了一口氣,估計就連悲傷中的宋遠橋自己也暗暗鬆了一口氣。自己多年的威信早被坑爹兒子給敗光了。這個不尷不尬的總經理,早已沒什麼當頭。就這樣吧,一切塵埃落定,也挺好。
下來之後再看兄弟,看俞蓮舟,看張松溪,反而覺得格外親切。原來我們之間一直是很友愛的。
一個人離開權力時,才能吐出一口釋然的煙圈,體會到賢者時刻的通透。
上去似登遠橋,離開如乘蓮舟。一上一下之間,錯失了多少人生的翠山。
下來,其實遠比想像中的輕鬆。(完)
元 宵 紅 包
元宵節,給大家發一個微視紅包,在小視頻結尾,別忘了搶!我半夜錄也不容易。你要覺得數夠多就領一下。點「閱讀原文」搶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