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時報記者 郝俊慧
從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一路向西15公裡,到祁連山路右轉便是中以(上海)創新園,12月8日,以色列駐滬總領事愛德華(Edward Shapira)和前中國駐以色列特命全權大使詹永新穿梭於一館一園之間。
這是特殊的一天。猶太難民紀念館在數年擴建後重新開放,而以「共享經驗、共鑄輝煌」中以合作前景為主題的以色列日活動則同日在中以(上海)創新園召開。「紀念館代表的是歷史,創新園代表的是未來,這意味著兩個民族正攜手從歷史走向未來。」詹永新表示。
70多年前,在猶太人民最黑暗的時候,中國人民向他們開啟了「生命之門」,70多年後,中國是以色列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貿易夥伴。2019年,中以雙邊貿易達148億美元,兩國正攜手走在創新合作的新徵程上。
8日的以色列日活動同時也是中以(上海)創新園成立一周年系列活動之一,愛德華笑稱,中以(上海)創新園是以色列官方和企業代表團到上海的必經「打卡」之地,為以色列初創企業家創造了良好環境和創新生態系統。
愛德華
以「創新」吸引資本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以色列斥資2000萬美元,建造了自己第一座世博國家展館「海貝殼」,向全世界展示以色列高科技的「秘密」,也讓更多中國人開始認識這個與自己有著同樣悠久歷史的民族。
70多歲的以色列,是世界公認的技術創新中心之一,儘管人口只有900萬,22000平方公裡的國土面積相當於海南省的三分之二,卻已是當今世界第二大初創型企業集中地,僅次於美國矽谷。
資源的匱乏「倒逼」以色列必須走以高新技術為驅動力的發展之路。以色列駐滬總領事館商務領事韓寧偉透露,以色列研發投入佔GDP超過4%,每萬人中有近140人是工程師,這些數據均為全球第一。
如今,以色列已逐漸將經濟轉型為以創新和高科技為主導的經濟模式,U盤、膠囊內窺鏡、櫻桃番茄、自動防撞系統等這些走入國人生活多年的產品,最初都來自以色列。
人才是以色列最大的財富,47%的以色列人受過高等教育,沃倫·巴菲特曾言,「如果你到中東尋找石油,無需在以色列停留,但若你找的是人才、活力和智慧,那麼以色列是唯一一站。」
一個「為什麼以色列能成為科技創新國度」的視頻揭秘在「矽溪」(以色列特拉維夫的silicon wadi)可以如此創業:找一個房間,放兩三張桌球桌、三四個懶人沙發,幾分鐘之內,便會有一排排喝著飲料、帶著智能手錶的畢業生聚集到你門口,如果你再有一個公寓和雜貨店,那他們永遠不會走。
獨有的民族和國家歷史,使「創新」成為以色列的國民基因。目前,以色列有超過6000個初創企業和超過1000個研發中心,平均每天誕生三家科技創新公司。
以色列創業團隊以「迷你」著名,人數不多,創新項目講究「小而精」,「尖端創新技術是我們最美麗的地方,非常袖珍,但非常核心。」以色列SHENG-BDO Ziv Haft中國業務發展執行總監馬奕良介紹,在數據挖掘、新材料、生物醫學、農業、水處理技術、可再生能源、安防等方面,以色列企業都走在世界科技前沿。
自2002年成立以來,SHENG 公司便致力於為中以之間開展投資銀行、商務拓展等業務提供顧問和商業開發服務,馬奕良介紹,目前跨國公司在以色列已經設立了超過250家研發中心,2019年,以色列科技公司通過522筆交易募集了83億美元,今年儘管有疫情影響,但依然有34家以色列初創公司11月獲得超過10億美元的募資。
近10年來,中國資本對以色列青睞有加,越來越多的中國金融和戰略投資者進入以色列,據中國駐以色列大使館報告,中國在以色列的投資已達到80億美元。阿里巴巴、百度、平安、復星、騰訊、華為等中國大企業均投資了以色列的高科技公司。
安可(北京)諮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董事總經理鼎傑夫表示,如今以色列獲得的投資20%以上來自中國公司。
以市場尋求「變現」
長期以來,以色列都是全世界重要的高科技輸出國,而擁有巨大市場、資本以及產業化能力的中國,是以色列初創企業「淘金」的寶地。
「以色列很多企業希望來到中國。」PTL集團是一家總部位於上海的管理公司,旨在幫助以色列企業在中國建立本地業務,1997年,其總經理Arie shrier 第一次到北京時,這裡依然是「只有大魚才能活下來」,20多年後,進入中國的以色列中小企業已經遍地開花,「中國非常重視創業園區對企業的培養,如今我們在中國大約有300個項目。」
成立一周年的中以(上海)創新園便是中以雙方探索合作的新空間,截至目前,園區已經吸引了360國際數字安全與生態運營中心、螳螂慧視等32家企業、機構、項目的入駐,涉及智能製造、生命健康、網際網路安防等多個領域。除了上海,中國還有許多地方政府看好與以色列的合作,浙江、廣東、山東、江蘇等其他9個省市也都與以色列籤署了雙邊項目,
除了將以色列初創企業引入中國,不少曾經與以色列結緣的中國創業者也在將以色列的技術引入中國。詹永新透露,2014年訪問以色列的中國人大約有4到5萬人,而到了2019年,這個數字超過17萬。
江蘇綠浥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李勇多年致力於以色列農業科技在中國的推廣教育,「中以之間的農業科技差距明顯,舉個例子,中國番茄每平方米的產能大約為10公斤,荷蘭可以提升至30公斤,但以色列可以做到平均產能50公斤。」2015年,李勇團隊推動以色利農業技術在中國落地,將國產藍莓的產能從300公斤提升到2000公斤。
「如果說以色列企業做的是從0-1的事,那麼中以合作是從1走到10,而中國市場是10到無窮大。」以色列阿格納項目公司大中國區總裁介玉成認為,實踐表明,以色列企業擅長用創新技術換資本,因此中國與以色列的合作,離不開資本和產業的支持,而中國市場則要考慮,如何將先進的技術與落後的使用者融合,找到「洋為中用」的項目合作最佳模式。
韓寧偉認為,儘管以色列企業有獨樹一幟的技術和產品,但必須在中國市場中經受風險的洗禮後,才能實現自我迭代和適應,更好地適應市場,他希望,通過國家和企業之間的合作,推動更多以色列初創企業在中國「大展拳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