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俊
青蓮庵也叫青蓮廟,打從我的記憶中,它位於家鄉泗瀝鎮新塘村下李小組村東北的一條田壠上,與過去上翁村去上宋村路及我小時候去鯉魚山方家角塢裡砍柴路的交叉路口上。它背靠我們當地人叫黃土崗的長長山坡,因此人們稱背靠的山叫做「廟尾山」,山的東側有座新塘村上世紀七十年代修築的水庫叫做「廟尾山」水庫,今應屬一座小二型水庫。隨後青蓮庵原址後側也建有一山塘,下李村叫「寺界面積」水庫,從名稱中可以說明水庫中原有的田地應是寺廟管轄。
青蓮庵,我大約五六歲的時候,曾與同母親、奶奶、小叔去過一次青蓮庵做客。說起做客一事,得要敘述一下我奶奶翁寒鳳,她娘家是上翁村,她十幾歲父母雙雙早逝,留下她及妹妹和弟弟,三人相依為命,靠著叔伯們的濟助勉強度日,生活極其艱難。據我父親講,奶奶與小姨奶奶成家後,我那唯一的舅公(父親的舅父),十六歲那年就去了當時的官塘鄉政府做了一名通訊員,二十四歲那年因患病不幸去世,從此奶奶就剩下唯一的妹妹———我的小姨奶奶,因此這次去做客就是去我的小姨奶奶家,她那時就住在青蓮廟裡。所以在我的記憶中就留下了這次對青蓮廟的一點模糊的印跡,也是僅有的一次緣分!青蓮廟在我的記中有兩棟房子,姨奶奶家就住在後面的東側廂房裡,整座廟宇坐北朝南,最後的大廳中供俸著五顏六色的幾座菩薩塑像,這就是我那時候僅有的仿仿佛佛的一點記憶了。
青蓮廟,建於何時,我卻無從知曉,但卻知道它於一九七一年,因擴隊並社時拆除,其拆除的材料全部用於建造上宋小學。我的村子裡的戲臺也就是那時候一同拆除的!因為我很清楚地記得母親做好中飯叫我去戲臺那裡叫二舅(翁禾生)吃晝飯,二舅當時就在拆除我村戲臺,因戲臺是我們小夥伴的「天堂」,拆除時印象非常深刻。二舅家是屬方家大隊,那年月方家與古塘兩個大隊合併為「方家大隊」,大隊地址扎在新塘生產隊,因此上宋小學實際是叫「方家小學」。上宋村位於兩大隊中間,適應各生產隊的兒童就近上學,只有當時的壠溪,彭壠兩生產隊小孩上學路程較遠。
青蓮庵拆除後,遺址也在其當年的秋後改造成良田了。
青蓮廟拆除,廟主人是個當時人們呼稱「董家姆姆」的女人,她姓彭,名叫「早秀」,據說二十八歲時就進了庵。遷住於上下李村中間的一座紅石嶺上的下李村豬場裡。還有一個叫「衡癩裡」的年青人住在下李村,後來也成了青蓮廟的主持,建廟下李村,其實這廟就是一棟民房。我的姨奶奶家,後來聽母親講搬到源明宋家村東的「方家鋪」了。
對於「董家姆姆」的印象,我猶於深刻,青蓮廟拆除後,她隻身住進嶺上下李村稍加改造的豬場裡。而這嶺上豬場是我去莊源山外婆家必經之路上,因此每次去外婆家,我媽及我姜山大姨媽都會進去歇息一會。那位「董家姆姆」是個熱情好客的主人,屋裡面也供俸著佛龕。後來「董家姆姆」在我的記憶中逐漸變喚成「董家滿嬤(奶奶)」了,這是因其年齡大了人們尊稱的緣故吧。
董家滿嬤在世的時候,嶺上豬場也便成了新的「青蓮庵」,香火也很旺盛!記得每到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四面八方的香客,會陸續地尾隨來到「董家滿嬤」「家」進行朝拜,許願等。
我高中畢業後回家當了一位民辦教師,在上宋小學「原方家小學」教書,我的同事董美蓉老師,就是「董家滿嬤」的親孫女,董家滿嬤後來在同事董美蓉兄弟姐妹照料下,在嶺上豬場的那個青蓮廟裡最終歸寂。從此青蓮廟落到了「衡癩裡」主持中。直至「衡癩裡」過世,青蓮廟也就沉寂於我們印象中。(寫於2020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