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新約.馬太福音》第7 章)
電影《魔鬼代言人》海報
如果你沒有看到結局,你會以為這是電影《康斯坦丁》的前傳,如果你看了這個結局,你一定會為它發出由衷的讚嘆。
這部電影就是上映於1997年的劇情佳作《魔鬼代言人(The Devil's Advocate)》,當年的票房累計1.5億美元,也算是成績不俗。
該片由好萊塢著名導演泰勒•海克福德執導,這位曾經導演過《靈魂歌王》、《熱淚傷痕》、《黑幫悍將》等經典影片的大師在這部電影裡充分展示了自己整體布局與節奏掌控的不俗功力,同時駕輕就熟的拍攝技巧使得本片的劇情在層層遞進中將立意一步步升華。
如今再看這部電影,主演陣容堪稱十分豪華了,好萊塢常青樹基努•裡維斯,奧斯卡影帝「教父」阿爾•帕西諾與影后「塞皇」查理茲•塞隆,即算是配角出演的康妮•尼爾森憑藉著驚豔的外表也是為本片增色不少。儘管那時的基努還是「白淨小生」,查理茲還帶著一點嬰兒肥,但是演技早已十分精湛。
《魔鬼代言人》的故事儘管發生在紐約,劇情圍繞著一位律師所展開,卻帶有明顯的魔幻主義色彩,現實與虛幻交錯,迷失與癲狂共存。同時片中出現的大量的宗教元素與唱詩一般厚重的配樂,又為本片披上了一層神秘的宗教色彩。
由左至右:凱文母親、女友瑪麗、凱文,模特、克裡斯塔、彌爾頓
本片完整版多達144mins,這裡有必要說一下劇情梗概▼。
私生子出身的凱文是某小鎮一位小有名氣的青年律師,以往64戰辯護中無一敗績。
這一天,凱文「昧著良心」幫助一名猥褻少女的教師蓋提脫了罪,事後和女朋友瑪麗來到一家酒吧開慶功會。
中途有人找到了他,有意聘請其成為一名法律顧問。出於巨大名利的誘惑,凱文帶著瑪麗一起飛往紐約。
這家法律事務所匯集了多個領域的頂尖律師人才,同時顯得格外神秘又「神經」的大老闆約翰•彌爾頓似乎對於凱文格外看重,給予了他一處豪華公寓和不菲的薪水。
凱文不負眾望,甫一出手就幫助一名「宗教人士」成功脫罪。
然而女友瑪麗卻在這裡逐漸焦躁不安,某種無形的壓力似乎叫她情緒變得極其不穩而且神經異常「敏感而脆弱」。尤其是隨著凱文接手了一件富豪殺妻的大案子,被告人當庭「無罪釋放」以後,瑪麗也終於因神經崩潰被送進了醫院。
噩耗接踵而來,女友瑪麗自殺,事務所總經理巴祖意外遇害,披露事務所犯罪黑幕的探員意外身亡,母親告知彌爾頓就是其生父……凱文在置身陰謀的憤怒中找到了彌爾頓。
此時彌爾頓暴露了其真實身份——魔鬼撒旦的化身,美豔的克裡斯塔原來是自己的「惡魔姐姐」,凱文最終抵住了魔鬼的誘惑開槍自殺。
畫面調轉,凱文在洗手間的鏡子前猝然驚醒,原來這一切都是南柯一夢,自己仍然在準備著為蓋提辯護,可此刻的他已決定放棄辯護,猥褻犯蓋提也成功被定罪。
小報記者事後勸著凱文藉此「炒作一把出名」,凱文欣然應允,鏡頭一轉,記者變回彌爾頓的樣子,原來一切又是一個「陰謀與循環」…
片中的主人公凱文其實就像我們普通人一樣,面對金錢、美色、虛名等現實的誘惑時,很容易就會把持不住,一步步陷入罪惡的深淵。
可以這麼說,這部《魔鬼代言人》的劇情充滿了宗教寓言的意味,尤其是關於「自由意志、虛榮、罪惡感、人性」等一系列深度詞彙做了透徹且形象的解讀。
普通人在面對魔鬼的誘惑——即拋卻罪惡感的自由意志時,難免會受其蠱惑並與魔鬼籤下出賣靈魂的契約。正所謂善惡往往只在一念之間,不同的抉擇就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而這種抉擇的意志大概可以看做上帝賦予人類的「秘密武器」或者叫社會本性,每個人生來帶有原罪,我們能做的就是在法律和道德的約束下去壓制這種欲望充斥下的原罪。
接下來如驊將會結合本片中出現的諸多關鍵詞,譬如巴比倫城、壓力、罪惡感、自由意志等,來詳細解讀一下這部劇情佳作。
《啟示錄》中關於巴比倫城的描述
關鍵詞 ①:巴比倫城
電影裡凱文的母親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與兒子的對話中經常會引用聖經中的語錄。
凱文在奔赴紐約之前來向母親告別,母親卻向他提到了《新約聖經》最後一章《啟示錄》第17章中的內容——巴比倫城的陷落,隱晦地表達了自己的擔心。
原來在傳統的基督教義中,巴比倫象徵著淫穢與放蕩,是魔鬼居住的所在,尤其是象徵著巴比倫文明的空中花園與巴別通天塔,這在上帝的眼中是一種赤裸裸的蔑視與冒犯。
母親的言外之意是紐約就像是當代的巴比倫,充斥著燈紅酒綠、紙醉金迷,普通人很容易在那裡迷失自我,而凱文看到的卻是巨大的機遇,強烈的「事業心」教他欲罷不能。
事實也正如母親所料,凱文來到紐約就陷入了一場精心編織的「考驗與陰謀」中,直到失去一切才幡然悔悟。
聖經經典語錄
關鍵詞 ②:經典警示
「我差你們去,如同羊入狼群」,這句話出自《馬太福音》第10章第16節,後半句是,「所以你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據傳說這是耶穌對於自己的信徒所做的警示。
這句話在電影裡一共出現了兩次,不曉得是翻譯出錯的的緣故還是其他原因,彌爾頓說出來的是「狼入羊群」,母親說的是「羊入狼群」。
其實這一段「穿幫」就劇情來看反倒顯得更有意思,站在彌爾頓的角度,自己作為魔鬼撒旦的化身,來到人間恰恰就如狼入羊群,他的目的就是挑動人們的欲望,然後吞噬他們的靈魂。
而站在母親的角度,這句話對於凱文來說再合適不過,警示他在紐約的一舉一動都是危機四伏。
巧合的是,這句話都是「父親與母親」對著凱文說的,而凱文卻始終「執迷不悟」,在志得意滿中繼續朝著深淵前行。
查理茲·塞隆飾演的瑪麗
關鍵詞 ③:壓力
電影裡瑪麗興高採烈地來到紐約以後,人生的悲劇也就預示著開始。
儘管就劇情而言,瑪麗最後的精神崩潰與自殺不排除魔鬼背後的作祟,但是更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置身新環境以後的巨大壓力,這種壓力包含了多方面的因素。
其實瑪麗的遭遇放在現實裡具有一定的警醒意義,我們在人生的路途上有時候難免走得太急,以至於忽視了那些本該我們珍惜的東西,比如那最初的美好愛情,直到失去以後才後悔莫及。
點題的一句經典臺詞
關鍵詞 ④:虛榮
電影結尾前也就是在彌爾頓辦公室的一場戲,大概是本片最精彩的一段,大量的富含深意的臺詞由彌爾頓如同演講一般,「慷慨激昂、聲嘶力竭」的講了出來。
其中的一句臺詞算是本片的核心,「虛榮…是我最愛的原罪」。這也是凱文身上最大的一個缺點,或者叫人類本身生來具有的一個弱點。這個弱點被彌爾頓抓得很準,所以才能叫他步步就範。
正因為「超出常人」的虛榮心叫凱文躊躇壯志的來到紐約,並且在菲利普•摩伊茲和艾力•庫倫的案例裡,「昧著良心」利用自己所謂的辯論技巧,鑽進法律的空子,幫他們順利「脫罪」。
儘管最後電影結局出現了反轉,凱文在「自殺」後猛然驚醒,然後結局的第二重反轉仍然暗示著凱文並未完全走出魔鬼的布局,對於名利的追逐還在他的內心中反反覆覆。
站在鏡子前的「魔鬼」凱文
關鍵詞 ⑤:罪惡感
古語有云:人之初,性本善,然而按照傳統的基督教義,人類一出生就是背負原罪的。人性中是充滿惡意的,所以我們需要尊奉自己的宗教信仰,至少是心存善意,遠離罪惡。
就像是大衛•芬奇在他的電影裡《七宗罪》裡所描繪的那個變態殺手,就是一位宗教的狂熱分子,他的殺人動機就像是給人們以血的啟示和教訓,叫人們警惕那些原生的罪惡。
當然這部《魔鬼代言人》裡所提到的罪惡感還是略有不同,通俗一點講,人類有著想做壞事甚至想去犯罪的欲望和衝動,可是一旦做了以後又會受到「法律的制裁與良心的譴責」,所以人類情感中的罪惡感極其重要,它就像是一道無形的盾牌和欄杆,去阻止人們做出「隨心所欲和無法無天」的事情,畢竟那樣一來,文明社會的秩序將會蕩然無存,世界將陷入可怕的混亂。
凱文在電影裡所飾演的年輕律師其實某種意義上表現了一種社會現象,那就是在歐美國家的社會認知中,律師並不是一份「特別體面」的工作。
仔細想想也是如此,明知道當事人有罪,辯護律師呢還要堅持所謂的「職業操守」去為他們開脫,甚至要做到「無罪釋放」。儘管我們說這就是法律現狀,本身並無對錯之分,可是放之到個人身上,作為局外人無法體會到他們內心最深處的想法,他們是否被自己的罪惡感所折磨,夜晚是否安然入睡。
魔鬼撒旦口中的「自由意志」
關鍵詞 ⑥:自由意志
有一說一,這部電影的尺度相當大,一方面是女演員多處露點演出以及一場大膽的情慾戲;另外就是電影高潮段落裡彌爾頓的一番「演講與控訴」直指上帝,對其進行了無情的嘲諷與諷刺。
這裡需要科普一點課外知識,電影裡魔鬼撒旦的化身——與歷史上著名的英國作家約翰•彌爾頓同名,我想這裡是編劇故意所為。
因為約翰•彌爾頓就是史詩巨作《失樂園》的作者,該書與荷馬的《荷馬史詩》、阿利蓋利·但丁的《神曲》並稱為西方三大詩歌。
《失樂園》主要講述的就是曾為天使之首的「六翼天使」撒旦,因質疑和反抗上帝的權威而被打入地獄。意圖復仇的撒旦附身在蛇身上,偷偷來到伊甸園,並引誘亞當與夏娃偷食了知識之樹上的禁果,最終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園。
結合本書加上電影本身的劇情,大概就能得出一個大膽的結論,或者是撒旦的觀點:
上帝的形象從來不是固定而單一的,既有專制、自私和狹隘的一面,也有理性與公正的一面。這種複雜的「擬人化性格」恰恰就是魔鬼撒旦致力抨擊的地方。
具體一點說就是上帝賦予人類最自然的本性,然而這種本性卻是備受壓抑和控制的,一切欲望和本能的釋放都是有條件的。人類在沉重的罪惡感中負重前行,上帝呢只是冷眼旁觀甚至是帶著戲謔的態度在看戲。更重要的是,上帝還要人類為此而學會感恩,並時刻銘記其神的偉大。
最讓魔鬼無法忍受的就是,一旦人類犯了罪或者變得墮落就會被告知是受到了魔鬼的誘惑,是靈魂受到了汙染,必須向神做出最虔誠的懺悔。
所以在電影裡彌爾頓在控訴上帝惡行的時候才會顯得異常激動,同時看到這裡我們也能想像得到,彌爾頓向凱文開出的條件多麼誘人!——拋卻罪惡感的自由意志,想做什麼做什麼,而且這種自由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完全不必做出任何道歉。
但是我們必須承認上帝賦予人類的是有條件、有限制的自由意志,而魔鬼給出的則是有交換、無限制的自由意志。兩種意志無非是宗教意識形態內的一種假想性辯駁,本身不具備很強的現實意義。
話又說回來,彌爾頓的法律事務所背後都是各國的犯罪集團,其所作所為真算是為虎作倀,危害人類自身的犯罪行為怕是本身就是一種「飲鴆止渴式」的自由意志吧?!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文末結語▼
《魔鬼代言人》這部電影有很多細節都可以看出主創團隊的用心,比如說影片兩種色調的運用暗合劇情的發展。小鎮部分的用光和色調明顯偏暖,而紐約部分似乎永遠見不到陽光一般,色調陰鬱而且晦暗。片中所出現的油畫、壁畫與浮雕等等或多或少都與都與主題有關。
彌爾頓真實身份的線索其實電影裡有多處暗示,譬如多種語言的嫻熟運用,未卜先知的超能力,手指觸碰聖水產生的激烈反應等等。
總之這是一部聲畫效果俱佳,情節精彩的劇情長片佳作,更何況電影裡實力派影帝的表演,帥哥美女的福利貢獻難道不值得一看嗎?!
我們自然不會有電影裡男主角那樣的離奇遭遇,更沒有那種夢醒以後、悔過重來的機會,我們需要牢記的就是謹守道德與法律的底線,畢竟一失足便千古恨。
另外我覺得《三國志•蜀志•諸葛亮集》有句話說的蠻好,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