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偉光簡介
匡偉光,別名匡裡,1969年生,畢業於哈爾濱學院美術系,結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文史館畫院研究員、民革中央畫院副院長、黑龍江省統一戰線畫院執行院長、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黑龍江省政協常委、民革省委副主委。
匡偉光的禪境江湖(節選)
一、禪入江湖開新境
讀匡偉光的畫作,有時正向思維反而不得其解,往往需要逆向思維才能與作者同步思考、同步創作及同步品讀。因為,他的畫作雖然是山水畫,卻一反常理地讓魚在叢林、山間、天空、白雲間遊走,使其在幻境中時隱時現,珍禽異獸在天籟中相聚相生。他讓各種生靈在其畫作中恣意往來,互為氛圍,營造出了一個萬物通達的世界。是作者用各種符號比興舉義,以物喻理,遞升哲思,進而形成一個博大的江湖道場和禪境時空。
二、精心營造物我兩忘的「聖境」
在《聖境》系列中,飛禽走獸與高僧們,在山野中逍遙共處,仿佛將我們帶到混沌初開的世界,那些飛禽走獸,更像是從《山海經》中走來,帶著各自的象徵意義,皈依到作者的創作主題中。在這宏大的場景裡,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而然地存在著,自由自在地棲息著。這些生靈所處的環境,空靈虛幻而又凝重深邃,和諧相親,虛實互補,天地輔成。給人以超然物外、游離善惡、絕緣榮枯,遠離對立紛爭,抵達圓融曠達,物我兩忘的「聖境」。
匡偉光的禪境江湖的藝術感染力,來自他對水墨效果奇異詭譎的表達。在畫家精心構造的禪意江湖裡,使用的是傳統的中國畫的基本元素——筆意乾濕互為轉換,相融相匯,繼而又在對立衝突中勢不兩立。墨的濃淡與相剋相生,幻化出的奇麗空間,時而濃烈沉鬱,時而薄若遊雲,轉瞬即逝。畫家將中國畫筆法和墨法的熟練運用,對紙上墨性和水性及相互關係的掌控與把握,做到了得心應手。使得一張普通宣紙成為一個自證自悟,我心幻化的天地,演繹出意冥玄化、物在靈府的紙上春秋。
三、讓筆墨插上禪意的翅膀翱翔
匡偉光的這批畫作,融進了敦煌壁畫的元素,讓古老的中西方文化符號,匯入到他的中國禪韻畫作中,充分表達出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解讀。還應該提及的是,畫家是一位善於運用對比造境,在畫面上演繹辯證關係的高手。
文/李人毅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現為人民美術網總編、中國中山畫社社長。
在「有我」與「無我」的追求中(節選)
文/唐世和
「境界」作為山水畫一貫堅持的方向,匡偉光先生有著自己的獨到思考與手段。他把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的「虛靜冥想直覺萬物」,和莊子的「坐忘」,達到「萬物與我為一」的認識論主張而產生的文化影響,視為作品追求的精神內涵,把由「虛靜」到「坐忘」的狀態變化,而產生的由「直覺萬物」到「萬物與我為一」的質的飛躍,當作選擇畫面形象的指導,於是,結合一種獨到的表達手段,開拓了一種有特色的實踐方式。
這個有特色的實踐方式,即他首先把構成山水畫的基本元素,如山、水、樹、石、屋宇、道橋等等,用提煉圖案的規則概括為一個個符號形象,在保留形象的基本屬性的同時,使之既有具象寫實味道,又不失意象寫意特徵,然後,再運用現代構成法則在畫面上進行滿構圖式的自由結合,在充分體現賓主、虛實原則的基礎上,讓暢通的氣韻在淋漓潤澤的筆墨中生發。進而,在一種「有我」與「無我」的追求中,建構著自己的山水畫圖式。
1、黑密濃重,肅穆典雅。
這是畫家運用濃淡墨,通過層層積染而形成的一種黑而不濁,密中透亮,凝重沉穩的山水畫新圖式。這類作品布局嚴整、濃鬱和諧,畫面中的符號形象,仿佛披上了一層薄薄的青紗,在一個虛幻朦朧的夢境中若隱若現,婉約清秀、楚楚動人。其含蓄、包容的意境,卓然是對中國古代文人特有的精神品格的真誠讚美。
2、飄逸恬淡、深邃悠長。
這是偉光先生山水畫圖式的另一種格調。畫家利用淡墨、淡彩的微妙變化和符號形象的基本屬性,企圖尋找一種超然淡化的感覺呈現在畫面之中,使原本清新明朗的客觀世界中的一切,都變得那麼的無所謂,又那麼的令人不可琢磨。於是,一種超脫世俗、淡化凡塵的超然境界在觀賞者的心中悄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