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拍訊 | 香港蘇富比三大重器專場拍品搶先看(全36件)

2021-02-23 古玩元素網

    點擊左上方古玩元素網可快速關注我們    

天民樓藏御瓷選萃

自五十年代始,葛士翹集寶存菁,搜藏中國珍瓷,建立天民樓珍藏,所蓄青花御瓷,更可謂私人收藏之冠,無出其右。專場精選天民樓藏明清瓷器十八件,所呈重器包括永樂青花纏枝番蓮折沿盆,形仿中東金屬器,加綴鈷藍寶相花,異風巧蘊,又獻宣德青花番蓮紋大盌,鈷青濃淡得宜,典雅大方。佳器還有宣德青花穿花龍紋盤,悅目賞心,以及明永宣青花龍紋小罐,妙畫翼龍乘浪而翔,天威盡展,臻絕罕見。

拍賣地點:香港

拍賣時間:2019年4月3日 | 上午 10:00 HKT | 

預展時間:

FRI, 29 MAR 19 | 10:00 AM - 05:30 PM HKT

SAT, 30 MAR 19 | 10:00 AM - 08:00 PM HKT

SUN, 31 MAR 19 | 10:00 AM - 08:00 PM HKT

MON, 01 APR 19 | 10:00 AM - 06:30 PM HKT

TUE, 02 APR 19 | 10:00 AM - 06:30 PM HKT


1

明初 鈞窰月白釉鼓釘三足水仙盆 底刻「四」字

估價  2,500,000 — 3,500,000  港幣

22 公分,8 5/8 英寸

來源

倫敦蘇富比1974年12月3日,編號412

展覽

《日昇月騰:從敏求精舍藏品看明代》,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2015-2016年,編號101

相關資料

葛士翹與天民樓藏瓷

康蕊君

「葛氏藏品是當今最優秀的私人陶瓷收藏之一,其內容令人讚歎不已。」

約翰.艾爾斯(John Ayers)在1987年展覽圖錄序文是這樣形容葛士翹(1911-1992年)的天民樓收藏。縱使三十載已過,葛士翹藏瓷,依舊卓犖超群。以物證史,羅列埏埴雅器,記錄十四至十八世紀景德鎮的登峰造極,自蒙元(1279-1368年)肇始,經朱明(1368-1644年)鼎盛,達滿清(1644-1911年)大興,普天之下,無可匹敵。

現借專場所呈,一窺葛氏所藏。天民樓寶蓄之器,經嚴選慎挑,展示數百年來瓷藝技術與風格的嬗變,尤為難得。其中又以青花為優,既有元代重器,兼集明初逸品,包括成化(1465-1487年)稀世宮盌、晚明大膽鉅作、清初擬明雅物,是以凡言及天民樓名號,蓋念其青花瓷藏。然其彩瓷及單色釉絕不失色,特別是晚明五彩,以及康熙(1662-1722年)、雍正(1723-1735年)與乾隆(1736-1795年)三朝珍瓷如康熙琺瑯彩盌,包羅萬象,精妙絕倫。

葛士翹眼光獨到,明鑑善藏,且對所蓄之物,淵學通解,致使天民樓譽望所歸。葛氏曾擔任著名收藏家協會敏求精舍主席,輔助香港相關博物館不遺餘力,特別是香港藝術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及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慷慨借展,德藝雙馨。1987年假香港藝術館展出珍存,並出版精美圖錄《天民樓藏瓷》一套兩冊,以中英雙語闡述所藏雅瓷。除約翰.艾爾斯、朱湯生與譚志成,葛士翹也撰寫專文〈明清彩繪瓷器的發展〉,說明該組瓷器的歷史嬗變,態度中肯,不驕不躁,未有自誇其成,雖身為藏家,卻秉虛懷、持謙遜,難能可貴。

2

明永樂 青花花卉紋菱口折沿盤

估價  3,000,000 — 5,000,000  港幣

38.5 公分,14 7/8 英寸

展覽

《天民樓藏瓷》,香港藝術館,香港,1987年,編號6

《天民樓青花瓷特展》,鴻禧美術館,臺北,1992 年,編號22

《天民樓青花瓷特展》,上海博物館,上海,1996年

出版

《天民樓珍藏青花瓷器》,上海,1996年,編號23

相關資料

此盤腹繪五朵纏枝花卉,精雅奪目,且反映中國瓷匠與中亞受眾百年往來。成器碩麗,菱口折沿,尤見永樂帝產瓷外銷之雅好,花葉玲瓏,又融景德鎮演繹胡趣之巧思。

1270年代,蒙族南侵,建立元朝,蒙人治下,王土包絡更為廣博。絲路貿易,一派繁榮,瓷器華奢,波斯商客對之搜求備至。元代燒造此類大盤,專合中東宴飲風俗,可置於地,眾人圍坐而享。參考一幅十七世紀的袖珍畫,繪伊斯坦堡託普卡比宮宴會場景,詳見 Julian Raby 及 Ünsal Yücel 選圖,載於康蕊君,《Chinese Ceramics in the Topkapi Saray Museum, Istanbul》,約翰.艾爾斯編,倫敦,1986年,卷1,頁45。

永樂大帝,遠矚環球,欲於四海之外弘揚天朝聲威。為申「天子」王權,彰帝國盛勢,永樂授命穆斯林宦臣鄭和(1371-1433年)六下西洋,遍訪列國,經營外交。回朝貢禮,不乏異獸珍寶,鄭和航海以來,各國使節赴華,亦多進獻。朝廷以朝貢之制規束貿易,瓷器、絲綢遂成名貴商品,於亞洲乃至海外備受推崇。

明永樂 青花纏枝番蓮紋折沿盆

估價   8,000,000 — 12,000,000  港幣

25.6 公分,10 1/8 英寸

來源

藍捷理,紐約,1986年

展覽

《天民樓藏瓷》,香港藝術館,香港,1987年,編號13

《歷代文物萃珍:敏求精舍三十週年紀念展》,香港藝術館, 香港, 1990-1991年, 編號129

《天民樓青花瓷特展》,鴻禧美術館,臺北,1992年,編號29

《天民樓青花瓷特展》,上海博物館,上海,1996年

《日昇月騰:從敏求精舍藏品看明代》,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2015-2016年,編號61

《香江雅集: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特展》,首都博物館,北京,2017年,編號115

出版

《天民樓珍藏青花瓷器》,上海,1996年,編號30

相關資料

此折沿盆器心圖案抽象獨特,論飾紋或僅此一例,其稜角分明,曲直得宜,當為罕珍。永樂年間(1403-1424年),景德鎮御窰受啟於伊斯蘭器物,模其形、倣其飾,創燒一系列御瓷,型式不一,卻皆卓絕非凡,本品正為當中佳例,見證明朝(1368-1644年)陶瓷發展史上之重要革新。此盆平底,深直壁自下而上斂,寬折沿,正如許多永樂瓷器一樣,其形顯然並非在拉坯過程中自然衍生,而是由中東金屬匠所創。

永樂年間,宮廷與中東皇室關係密切,特別是帖木兒帝國,並與伊斯蘭各地互贈國禮,造就中東金屬器的傳入,為中國瓷匠所識。十三至十四世紀器形相類之黃銅折沿盆,多配合執壺使用,讓人於餐宴前後洗手,敍利亞與埃及一帶尤為普遍。參考巴黎羅浮宮藏一件著名的馬木留克王朝嵌銀折沿盆,約製於1240年,乃為埃及蘇丹所造,曾展於《The Arts of Islam》,大英藝術協會,海沃德美術館,倫敦,1976年,編號198,同展並見一件敍利亞玻璃折沿盆,器形相近,畫彩飾金,約製於1325年,編號137。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埃及黃銅折沿盆也可資比較,詳見該館展覽圖錄《Defining Yongle. Imperial Art in Early Fifteenth-Century China》,紐約,2005年,頁29,圖10,同書並刊一件中國青花折沿盆,圖版2。

4

明永樂至宣德初期 青花海水騰龍紋小罐

估價   8,000,000 — 12,000,000  港幣

11.4 公分,4 1/2 英寸

來源

仇焱之收藏(1910-1980年)

趙從衍收藏(1912-1999年)

香港蘇富比1987年5月19日,編號227

展覽

《中國青花瓷器》,香港東方陶瓷學會,香港大會堂/香港博物美術館,1975年,編號16

《趙從衍家族基金會珍藏明清瓷器展覽圖錄》,香港藝術館,香港,1978年,編號13

《天民樓藏瓷》,香港藝術館,香港,1987年,編號18

《天民樓青花瓷特展》,鴻禧美術館,臺北,1992年,編號34

《天民樓青花瓷特展》,上海博物館,上海,1996年

出版

耿寶昌,《明清瓷器鑑定》,香港,1993年,圖版80

《天民樓珍藏青花瓷器》,上海,1996年,編號35

相關資料

罐直口圓唇,短頸豐肩。平底,底內呈二級臺階形。肩飾卷草紋一週,腹繪翼龍一雙,飛躍於雲海之間。龍昂首張口,龍髮後飄,無足,以前足為翼,後足為鰭。隙地繪如意飄帶雲,近地處飾波濤洶湧的海水紋。胎骨細白堅緻,青花發色濃豔,釉色瑩潤泛青,器內可見腹部有製作時留下的橫向接痕,地無釉處有淺褐色斑點。

此罐小巧可人,所繪應龍威猛有力,卻不失柔美,觀而察其雅,觸可感其盈,蘊涵明初景德鎮御窰含蓄尚風。此類小罐,寥寥可數,此器更或乃永樂(1403-1424年)孤品,堪稱瑰寶。水波應龍之紋,宣德(1426-1435年)及成化(1465-1487年)御窰雖有燒製,此後竭止,始終罕稀,極為難得。

此類水浪應龍紋早見於永樂一朝,但其細節變化多樣,如此罐上所飾應龍,生有魚鰭,背卻長翅,乘浪而翔,甚罕。半魚半龍,乃魚正化身成龍之貌,是為「魚龍」,象徵魚躍龍門、及第登科。宣德大缸,有飾相類應龍者,形態、細節有異,卻不減矯健威猛,其中一例屬大維德爵士舊藏,圖見《東洋陶磁大觀》,東京、紐約及舊金山,1980-82年,卷6,編號95,或參考香港蘇富比售出之例,1997年11月5日,編號1403。其他應龍多缺魚鰭,前足三爪,龍尾或延展蜷曲,雅緻若卷草,正如1989年5月16日在香港蘇富比拍出之永樂罐,編號112,後刊於《香港蘇富比三十年》,香港,2003年,編號211。琵金頓舊藏宣德高足盃上應龍,前足四爪,也可資對比,2016年4月6日售於香港蘇富比,編號24。

5

明宣德 青花折枝花果紋大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估價  3,000,000 — 5,000,000  港幣

28 公分,11 英寸

來源

香港佳士得1991年10月1日,編號745

展覽

《天民樓青花瓷特展》,上海博物館,上海,1996年

《日昇月騰:從敏求精舍藏品看明代》,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2015-2016年,編號121

出版

《天民樓珍藏青花瓷器》,上海,1996年,編號47

相關資料

此盌鈷藍明豔煥麗,瑞果紋飾堪稱明初青花之佼佼,屬宣德御窰大宗。折枝瑞果精描細繪,鈷料筆觸張弛有致,尤令此盌拔乎其萃。器呈圓型,遂以瑞果為飾,枝葉靈動,更添栩栩生姿。此類宣德盌主貢皇室,是故成器,無論尺寸、意趣,皆求至善至美,以迎宮廷之好。

精工如斯之瓷,又帶宣德年款,惟由景德鎮御窰燒製,且賴宮中宦人及地方官吏嚴慎督造。洪武二年(1369年),景德鎮設立御器廠,及至宣德,乃有宦人、官吏駐派於此,以監窰務。奉詔造瓷,紋飾須依官樣或畫本而作。官家產瓷記錄有限,未曾提及此般瑞果組合。有載之例僅見三批,其一,洪熙元年(在位僅十月),其二,宣德五年,其三,宣德八年。宣德年款存世瓷器數量繁多,景德鎮珠山御窰址所出瓷片亦不勝枚舉,由此推知,宣德產瓷林林總總,未盡述於官家記錄。比較一景德鎮明代御窰堆積出土殘器,紋飾同此,刊於陸明華,《明代官窰瓷器》,上海,2007年,圖版3-121。

6

明宣德 青花纏枝花卉紋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估價  4,000,000 — 6,000,000  港幣

19.5 公分,7 5/8 英寸

來源

艾弗瑞.克拉克夫人(約1890-1976年)收藏

楊永德收藏

1983年購自上述藏家

展覽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from the Collection of Mrs Alfred Clark》,Spink & Son,倫敦,1974年,編號19

《求知雅集珍藏中國古陶瓷展》,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香港,1981年,編號66

《天民樓藏瓷》,香港藝術館,香港,1987年,編號21(盌心照片誤植於編號22)

《天民樓青花瓷特展》,鴻禧美術館,臺北,1992 年,編號37

《天民樓青花瓷特展》,上海博物館,上海,1996年

出版

《天民樓珍藏青花瓷器》,上海,1996年,編號39

相關資料

濃淡青花點染嬌蕊,筆道勁捷有力,寫意捕捉枝葉芳華之姿,亭亭玉立,躍然眼前,紋飾佈局舒朗大方,細節精妙巧緻,釉色潔白瑩亮,與青花相互輝映,盡顯宣德官瓷之美。

如此精湛之畫工屬宣窰之最,常得後代仿傚,但無有相類者,宣德之後,此式纏枝花卉紋,往往囿於形式,失之筆意。

花卉紋描繪四季花卉盛放爭豔,象徵通年富饒多產。宋代以降,以纏枝花卉紋裝飾瓷器,甚為風行,然而此式綴以蓮花、牡丹、石榴花、茶花、菊花之紋飾,應源自元朝,或取材中亞織品與金屬器。本品之花卉紋,自然生趣,他例亦有較為制式樣板者。

7

明宣德 青花纏枝番蓮紋大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估價   8,000,000 — 12,000,000  港幣

29.8 公分,11 3/4 英寸

來源

Frederick T. Fuller 收藏

倫敦佳士得1965年6月28/29日,編號146

張宗憲收藏

倫敦蘇富比1986年6月10日,編號222

展覽

《天民樓藏瓷》,香港藝術館,香港,1987年,編號25

《天民樓青花瓷器展覽》,鴻禧美術館,臺北,1992年,編號41

《天民樓青花瓷特展》,上海博物館,上海,1996年

出版

劉良佑,《中國歷代陶瓷鑑賞》,卷4:明官窰,臺北,1991年,頁104

《天民樓珍藏青花瓷器》,上海,1996年,編號42

相關資料

青花纏枝番蓮紋大盌,造形簡潔有力,紋飾纖柔雅緻,展現大明宣德朝(1426-35年)青花瓷之美善至臻。

宣朝雖不及十年,君王賢能勤政,朝政安平,民生富足。宣德帝博學精通詩畫,《明宣宗皇帝御製集》及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宣宗繪畫,可見一斑。

宣宗擅藝好雅,江西景德鎮御窰瓷業興盛,質臻藝絕,以青花瓷尤為出眾,高嶺土瓷胎質高緻密,擷古創新,器形紋飾新穎多貌,落楷書年款於青花瓷,亦屬創舉,如此器所見《大明宣德年製》款。

8

明宣德 青花穿花龍紋盤 《大明宣德年製》款

估價  3,000,000 — 5,000,000  港幣

19.5 公分,7 5/8 英寸

來源

楊永德收藏

1983年購自上述藏家

展覽

《求知雅集珍藏中國古陶瓷展》,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香港,1981年,編號65

《中國文物集珍:敏求精舍銀禧紀念展覽》,香港藝術館,香港,1985-1986年,編號150

《天民樓藏瓷》,香港藝術館,香港,1987年,編號19

《天民樓青花瓷特展》,鴻禧美術館,臺北,1992年,編號35

《天民樓青花瓷特展》,上海博物館,上海,1996年

《博古存珍-敏求精舍金禧紀念展》,香港藝術館,香港,2010-11年,編號130

出版

《天民樓珍藏青花瓷器》,上海,1996年,編號36

相關資料

水天花間騰龍傲

康蕊君

此盤繪飾五龍,卓然騰躍花間,盡展龍權天威,驟眼誤以為明代御窰瓷器大宗,然類例極罕,所選花卉更是與別不同,誠宣窰稀珍。五爪龍紋,多採水生之貌,穿梭蓮花間,正於此盤心所繪,彷彿龍遊蓮池,飄浮漣漪中。然而,此盤最令人錯愕之處,卻是盤壁內外四龍,雖無翼,卻能飛,化身空中御獸,傲翔牡丹花叢。牡丹密瓣丰姿,明人甚喜之,宮廷或如是,遂當時瓷器、雕漆、織物等常有牡丹飾紋,然而與御龍之搭配卻甚罕見。龍,雲行雨施,佑護蒼生泉源,雖是莊嚴之飾,伴綴芳菲,猶如龍遊花園自逍遙,返樸歸真,頓添賞心雅趣。

9

明宣德 青花纏枝四季花卉紋大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估價  2,500,000 — 3,500,000  港幣

27.5 公分,10 7/8 英寸

來源

大成古玩,香港,1985年

展覽

《天民樓藏瓷》,香港藝術館,香港,1987年,編號26

《天民樓青花瓷特展》,鴻禧美術館,臺北,1992 年,編號42

《天民樓青花瓷特展》,上海博物館,上海,1996年

出版

《天民樓珍藏青花瓷器》,上海,1996年,編號43

相關資料

此盌妙繪朵妍,枝葉相纏,運筆有勁,不失婉麗,大方悅目,展瓷匠畫功,顯宣窰雅風。宣德年間,藝匠精益求精,既納舊、也出新,專場所呈宣德大盌,除此外另有三例(拍品編號5、7及11),紋飾各異,恰為佳證。景德鎮御窰廠,洪武年間成立,永樂時內府「定奪樣制」,監管窰務,但到了宣德一朝,才派官宦督陶,讓御窰廠大幅增產,藝技更進步、分配更完善。當時御窰廠對瓷土與釉料似乎有一定規範,器形、紋飾顯然也是依樣而造。

盌上所繪,除了冬茶夏荷,還有象徵秋天的菊花、月季、芍藥、石榴及朱槿。瓷上四季花卉紋飾,自元朝風行,時詩人虞集(1272-1348年)談四愛,以花詠人,陶淵明(365-427年)愛菊、周茂叔(1017-1073年)愛蓮、林逋(967-1028年)愛梅、黃庭堅(1045-1105年)愛蘭。明初宮廷畫師也喜繪祥瑞花鳥圖,但在瓷器之上,花卉品種較元代多,且更生動寫實,較易辨識。

10

明宣德 青花纏枝番蓮紋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估價  3,000,000 — 5,000,000  港幣

17.3 公分,6 3/4 英寸

此盌內外兼飾,畫功卓絕,足見明初至臻和諧之美。器形精緻,釉色澄明,纏枝蓮紋優雅流暢,皆乃佳例。以鈷藍畫紋於盌上,其工極難,此盌之所繪細膩生動,非能工巧匠不能為也。

此盌之器形紋飾,永樂年間已享盛譽,而後多有承襲。至宣德一朝工藝尤甚精進,本盌紋樣逼真靈動,青花發色豔麗均勻,乃宣德佳作。永樂青花多以舶來鈷料製色,發色極難掌控,且紋飾常顯渾散模糊,故製色之法有待改良。宣德之鈷藍則添國產錳料製色,發色清晰,紋飾筆觸細膩,更見工匠之精湛畫功。

宣德帝善繪畫,重藝術,亦興景德鎮御窰廠製瓷。據史料記載,宣德一朝,御瓷之需逐年遞增,或宮廷御用,或宗教禮器,皆尚御瓷,景德鎮御窰廠之窰口亦由三十二增至五十八座,以上種種,皆與考古發掘之佐證相符。景德鎮珠山御窰廠窰址宣德地層出土之碎瓷殘片數量巨大,清宮舊藏宣德佳器亦多,現藏兩岸故宮,由此可見,宣德年間製瓷規模之驟增。官窰瓷常作賞賚瓷遠贈他國,亦供皇室及貴族日常所用。傳宣宗日食三餐,每餐皆需大量器皿,見霍吉淑,《Ming Ceramics in the British Museum》,倫敦,2001年,頁119。

 

11

明宣德 青花纏枝牡丹紋大盌 《大明宣德年製》款

估價  3,000,000 — 5,000,000  港幣

29.9 公分,11 3/4 英寸

來源

倫敦蘇富比1956年7月3日,編號62

Raymond F.A. Riesco(1877-1964年)收藏

倫敦蘇富比1984年12月11日,編號321

香港佳士得1987年1月13日,編號562

展覽

《天民樓藏瓷》,香港藝術館,香港,1987年,編號27

《天民樓青花瓷特展》,鴻禧美術館,臺北,1992年,編號43

《天民樓青花瓷特展》,上海博物館,上海,1996年

出版

《天民樓珍藏青花瓷器》,上海,1996年,編號44

相關資料

縱覽宣德青花,此盌趣緻高貴,頗為珍罕。同類盌者,瓷胎湛密,構造精實,壁厚約達1公分,且紋飾雍容典雅,相輔而成燦然奪目之效。此類青花大盌僅短暫產於宣德年間,稍瞬即歇,然其紋飾變化不一而足。

此類盌初為何用,學界尚無定論,有學者稱之曰骰子盌,提出作為博具之可能,也有筆洗、果盌之說,甚或推斷為蟋蟀鬥盆,蓋因宣德帝酷嗜促織之戲以作消遣。沉德符(1578-1642年)所撰《萬曆野獲編》有述,「我朝宣宗最嫻此戲,曾密詔蘇州知府況鍾進千個」(譯文見劉新園,〈Amusing the Emperor: The Discovery of Xuande Period Cricket Jars from the Ming Imperial Kilns〉,《Orientations》,1995年9月,頁62)。存世及出土蟋蟀罐數量可觀,亦可佐證宣德帝鬥蟋之好。

12

明正德 黃地青花梔子花盤 《大明正德年製》款

估價  1,500,000 — 2,500,000  港幣

19.8 公分,7 3/4 英寸

來源

梁義收藏

1982年購自上述藏家

展覽

《天民樓藏瓷》,香港藝術館,香港,1987年,編號67

相關資料

梔子花紋樣,始作於宣德一朝,及至嘉靖而終,有黃地青花、青花、白地褐彩各飾。正德年間,瓷匠推陳出新,此類紋飾風格邃變。正德梔子花紋盤,尺寸較前朝小,盤心紋飾團簇緊密,內壁折枝花果也有改動,梔子花紋正上方綴以折枝蓮紋而非石榴,而海棠花則以壽桃紋代之。有別於前朝六字款,正德年款一般減為四字。此類梔子紋盤圖樣雖大同小異,但正德盤例內壁折枝花果紋之分佈可有不同變化。

倫敦大英博物館藏兩例,紋飾與此類同,四與六字年款各一,見霍吉淑,《Ming Ceramics in the British Museum》,倫敦,2001年,圖版8:23及8:24。另一相似署六字款識之盤,為上海博物館所藏,載於陸明華,《上海博物館藏品研究大系:明代官窰瓷器》,上海,2007 年,圖版1-41。玫茵堂舊藏也有一六字年款例,刊於康蕊君,《玫茵堂中國陶瓷》,倫敦,1994-2010年,卷2,編號683,後在2012年10月9日售於香港蘇富比,編號43。東京戶慄美術館舊藏且有一例,圖見藤岡了一、長谷部樂爾,《世界陶磁全集》,卷14,東京,1976年,彩圖171,兩度售於倫敦蘇富比,後再在香港蘇富比拍出,2013年10月8日,編號213。

13

明正德 青花穿花龍紋渣鬥 《正德年製》款

估價  3,000,000 — 5,000,000  港幣

寬 15.5 公分,6 1/8 英寸

來源

洛杉磯蘇富比1979年6月14日(拍賣代號252),編號1102

紐約佳士得1987年12月10日,編號226

香港佳士得1991年3月19日,編號523

展覽

《天民樓青花瓷特展》,鴻禧美術館,臺北,1992 年,編號52

《天民樓青花瓷特展》,上海博物館,上海,1996年

出版

《天民樓珍藏青花瓷器》,上海,1996年,編號57

相關資料

渣鬥紋樣妍巧精細,觀之如活龍騰躍纏枝蓮間,遊龍矯健而蓮花曼妙,動感十足,寓意祥瑞,教人注目難忘。穿花龍紋可追溯至明初御窰,時至正德,甚得上心而備受鍾愛。加之本品釉質油潤,器型周正,此皆本朝顯徵。

正德青花,上承成化而下啟嘉靖,乃明瓷由精細轉粗放之過度時期。物象既呈,便可推究,瓷器之變,實則社會、政治之變。是時武宗受奸佞教唆,荒淫享樂,怠政瀆職,以致宦官當道,擅權亂政,腐敗不堪。景德鎮御窰廠頗受其影響:一面,官窰品質要求依舊嚴苛,惟上上品可進獻宮廷,且頻見新式器型、紋飾,以足聖上所好。然同時,瓷業卻不免呈蕭條之勢,產量驟減,現今出土之正德器甚少便可為證。本品鈷青呈色微妙,青中略泛灰調,未見施於前朝器,亦有別於後代者,應屬國產料。據正德十年(1515年)《瑞州府志》載:「上高縣天則崗有無名子,景德鎮用以繪畫瓷器」,故知江西當為彼時青料產地之一(參見汪慶正,《青花釉裡紅》,香港,1987年,頁11)。

14

清乾隆 青花折枝花果紋蒜頭瓶 《大清乾隆年製》款

估價  5,000,000 — 7,000,000  港幣

27.7 公分,10 7/8 英寸

來源

趙從衍(1912-1999年)收藏

香港蘇富比1986年11月18日,編號81

展覽

《趙從衍家族基金會藏明清瓷器》,香港藝術館,香港,1978年,編號91

《天民樓藏瓷》,香港藝術館,香港,1987年,編號61

《天民樓青花瓷特展》,鴻禧美術館,臺北,1992 年,編號86

《天民樓青花瓷特展》,上海博物館,上海,1996年

出版

劉良佑,《中國歷代陶瓷鑑賞》,卷5:清官窰及民窰,臺北,1991年,頁159

《天民樓珍藏青花瓷器》,上海,1996年,編號92

相關資料

蒜頭瓶器形優雅,長頸垂肩,近口沿處圓鼓如蒜形,屬歷代官瓷造形中特為突出者,盛行於明、清二代。清代御窰所造瓷瓶多為陳設器或花器,蒜頭瓶口斂,適合插飾單枝花卉,或繁果枝條,正如同瓶身所繪折枝花果。紋飾以青花點染鉤描,積料處色深濃豔,仿傚早明青花瓷著名之鐵斑效果。

乾隆帝命景德鎮御窰燒造仿明瓷之器,此類蒜頭瓶雖無形、飾完全吻合之明初先例,永樂官瓷已可見類同折枝紋飾,多為六組或八組,尺寸相異,見《中國陶瓷全集》,卷12,上海,1999-2000年,圖版12,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永樂梅瓶。此時,折枝花果紋多見於瓶器,鮮有盌例,其一2015年10月7日售於香港蘇富比,編號3606。

永樂以降,折枝花果仍為官瓷常見紋飾,象徵長壽多子,然多飾於瓷盌,如一件宣德窰笠式盌,刊於康蕊君,《玫茵堂中國陶瓷》,倫敦,1994年,卷2,編號671,直到清代,方見折枝花果紋復作於瓶器。

15

清乾隆 粉青地描金御製詩掛瓶 《乾隆乙酉御題》款 「乾」、「隆」印

估價  800,000 — 1,200,000  港幣

通高 23.7 公分,9 3/8 英寸

來源

1977年購於香港

展覽

《天民樓藏瓷》,香港藝術館,香港,1987年,編號116

相關資料

題詩:

依然膽搥式,卻異汝官珍;

動挈路搴秀,靜懸屋盎春。

製惟日趨巧,道不易還淳;

紅紫隨時閱,何曾著點塵。

乾隆乙酉御題。

轎瓶,又稱壁瓶,明代已有,背平彷若從中剖半,多作成雙,或置室內,或懸轎中,故名之。乾隆一朝,高宗尤好轎瓶,製有各式轎瓶,材質不一,時以御製詩文、鈐印飾之。乾隆帝曾作詩頌壁瓶,道:「官汝稱名品,新瓶製更嘉;隨行供嘯詠,沿路擷芳華。掛處輕車稱,簪來野卉斜;紅塵安得近,香籟度帷紗」,詠轎瓶插花,讓鮮蕊幽香隨行,清雅脫俗,不受紅塵紛擾(參考倫敦大英博物館藏御製詩文轎瓶,見於《盛世華章》,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倫敦,2005年,圖版445)。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金昆、程志道、福隆安等人合製〈冰嬉圖〉,即繪有壁瓶掛在轎內,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清代宮廷繪畫》,香港,1996年,編號61。另參考北京故宮三希堂內所掛轎瓶,其形飾各異,共置一壁,清逸風雅,圖見《盛世華章》,前述出處,頁44,圖15。

唐英在乾隆七年(1742年)十一月十七日所呈〈遵旨燒磁詩文轎瓶折〉曾道:「轎瓶之樣不一,奴才遵將睿藻敬安瓶上。字分四體,與瓶式配合。」由此推斷,乾隆年間有依轎瓶器形、嚴選書體之習,是以有見不同轎瓶題寫相同詩文之況。

16

清乾隆 青花纏枝番蓮託八吉祥紋舖首壺 《大清乾隆年製》款

估價   8,000,000 — 12,000,000  港幣

49.5 公分,19 1/2 英寸

來源

香港蘇富比1977年11月29日,編號206

展覽

《天民樓藏瓷》,香港藝術館,香港,1987年,編號58

《天民樓青花瓷特展》,鴻禧美術館,臺北,1992 年,編號83

《天民樓青花瓷特展》,上海博物館,上海,1996年

《千祥雲集:中國吉祥圖案文物-敏求精舍四十五週年紀念展》,香港藝術館,香港,2005年,編號212

出版

劉良佑,《中國歷代陶瓷鑑賞》,卷5:清官窰及民窰,臺北,1991年,頁156

《天民樓珍藏青花瓷器》,上海,1996年,編號89

相關資料

青花舖首壺,敦碩沉穩,端莊華麗,盡顯皇家風範,不僅迎合帝王之品味,亦反映乾隆帝對於當朝新穎製瓷技術之喜好。

承襲康熙、雍正遺風,乾隆皇帝崇文尚藝,熱衷鑑藏,大量擴充宮廷藏珍,金石、文房、科學、宗教,皆甚有涉獵。

著名督陶官唐英(1682-1756年)自雍正時期領導御窰廠製瓷,本品乃其順應帝王慕古之情、崇佛之意,取高古青銅器形制,綴以藏傳佛教紋飾,匠心獨具。

歷代工藝品常以高古青銅器為雛本,本器亦同,應以東漢晚期青銅壺造形為礎,參考蘇芳淑,《Eastern Zhou Ritual Bronzes from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紐約,1995年,編號51。亦或以西漢漆壺為本,如《湖北出土戰國秦漢漆器》,香港大學,香港,1944年,編號71A、71B,類同造形、年代相近之陶壺,見康蕊君,《玫茵堂中國陶瓷》,倫敦,1994年,卷1,編號71,斷代西漢,公元前二至一世紀。

17

清乾隆 青花竹石芭蕉紋玉壺春瓶 《大清乾隆年製》款

估價  3,000,000 — 4,000,000  港幣

28.9 公分,11 3/8 英寸

來源

1986年購於香港

展覽

《天民樓藏瓷》,香港藝術館,香港,1987年,編號62

《天民樓青花瓷特展》,鴻禧美術館,臺北,1992 年,編號87

《天民樓青花瓷特展》,上海博物館,上海,1996年

出版

《天民樓珍藏青花瓷器》,上海,1996年,編號93

相關資料

玉壺春口沿微撇、頸細而腹碩,器型雅緻,為清代景德鎮典範之作,彼時製瓷工藝之純熟,由此可見一斑。能工者既摹古創新,雙管齊下,彰顯中國輝煌歷史。此般功績,非技藝高超、思維廣散之巧匠而不能就;還歸功於督陶官之朝督暮責,唐英便為其一,任職於雍正與乾隆早年期間,天賦異稟、瓷藝卓絕。同時,清初統治者急欲借復興瓷業之舉以匡正其統治,宣揚聖威,亦視為關鍵因素。

雍正時期,皇帝便時常傳旨運送歷代佳瓷至景德鎮御窰廠,著其照樣燒造,至乾隆朝,此舉愈興。據唐英所紀官窰事宜,明初青花器備受清廷眷睞,自雍正十年(1732年)起,仿永、宣二朝之佳品迭出。竹石芭蕉圖玉壺春瓶始燒於洪武朝,然清代仿製品之形制更近永窰器,不論花、石樣式,頸部蕉葉紋及卷草紋之描繪,或是圈足點綴之蓮瓣紋,均甚為相似,可見北京故宮所藏一作例,圖刊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裡紅(上)》,香港,2000年,圖版33。

18

清乾隆 青花開光花果紋執壺 《大清乾隆年製》款

估價  3,000,000 — 5,000,000  港幣

26.7 公分,10 1/2 英寸

來源

香港蘇富比1986年5月20日,編號43

展覽

《天民樓藏瓷》,香港藝術館,香港,1987年,編號59

《天民樓青花瓷特展》,鴻禧美術館,臺北,1992 年,編號84

《天民樓青花瓷特展》,上海博物館,上海,1996年

出版

蘇玫瑰,〈Archaism and Invention: Sources of Ceramic Desig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George Kuwayama 編,《New Perspectives on the Art of Ceramics in China》,洛杉磯,1992年,頁87,圖版21

《天民樓珍藏青花瓷器》,上海,1996年,編號90

相關資料

執壺器型雅緻勻稱,胎釉澄淨無暇,紋飾妍巧精湛,屬仿明初青花之佳作,可堪乾隆御窰至臻典範,錚錚佼佼。景德鎮匠人以鈷青作畫,選料上乘,加之筆觸大膽生動,故而呈效明豔爽儁,教人觀之心生歡喜,可見彼時御窰廠乃集舉國之力製瓷,無不物用其優。眾人皆知,乾隆皇帝愛慕明瓷,傾心不已,數次著人照樣燒造,以今懷古。

此器型初燒於洪武、永樂年間,上飾紋樣各異:多為纏枝花卉,庭院小景及四季瓜果。四瓣薔式開光則可上元朝,然此執壺上開光內繪折枝桃、枇杷,其外以四季花卉紋相襯,例如玫瑰、牡丹、菊花以及山茶之組合,寓意喜慶,均是明代流行飾紋,甚得當時達官顯貴、文人雅士垂青。自古伊始,桃便為祥瑞之果,含長壽、萬福之吉兆;而枇杷則「秋蔭、冬花、春實、夏熟」,承四季菁華,「備四時之氣」。

聚菁琳瑯-顯赫私人御瓷珍藏

私人藏家崇古惜珍,自八十年代蒐瓷集寶,細選皇家重器,朱明滿清兼善,當中精品要數宣德花澆,造形滿溢異國情風,青花紋飾柔美典雅,僅見難得,專場還有明初鈞窰天藍釉六方花盆,以及康熙御製琺瑯彩牡丹圖盌,華芳怒綻,瓣葉疊呈,見證清廷之殷富豐盛。

拍賣地點:香港

拍賣時間:2019年4月3日 | 上午 10:20 HKT

預展時間:

FRI, 29 MAR 19 | 10:00 AM - 05:30 PM HKT

SAT, 30 MAR 19 | 10:00 AM - 08:00 PM HKT

SUN, 31 MAR 19 | 10:00 AM - 08:00 PM HKT

MON, 01 APR 19 | 10:00 AM - 06:30 PM HKT

TUE, 02 APR 19 | 10:00 AM - 06:30 PM HKT

巡迴展覽

上海

SAT, 02 MAR 19 | 10:00 AM - 06:00 PM CST

SUN, 03 MAR 19 | 10:00 AM - 06:00 PM CST

北京

TUE, 05 MAR 19 | 10:00 AM - 06:00 PM HKT

WED, 06 MAR 19 | 10:00 AM - 06:00 PM HKT

臺北

SAT, 16 MAR 19 | 11:00 AM - 06:00 PM CST

SUN, 17 MAR 19 | 11:00 AM - 06:00 PM CST

3301

清雍正 鬪彩折枝花果紋小盌 《大明成化年製》仿款

估價  400,000 — 600,000  港幣

9 公分,3 1/2 英寸

來源

香港蘇富比1991年10月29日,編號201

3302

清雍正 鬪彩海屋添壽圖盤 《大清雍正年製》款

估價  1,200,000 — 1,600,000  港幣

20.9 公分,8 1/4 英寸

來源

紐約蘇富比1997年9月23日,編號359(一對之一)

3303

清康熙 胭脂紅地琺瑯彩牡丹圖盌 《康熙御製》紅料款

估價   10,000,000 — 15,000,000  港幣

11 公分,4 3/8 英寸

來源

日本私人收藏

3304

清乾隆 青花纏枝蓮紋杏圓開光福壽紋雙耳扁壺 《大清乾隆年製》款

估價  1,800,000 — 2,500,000  港幣

23.9 公分,9 3/8 英寸

來源

香港蘇富比1993年4月27日,編號166

3305

明永樂 甜白釉暗花花卉紋蓮子盌

估價  800,000 — 1,200,000  港幣

16.2 公分,6 3/8 英寸

來源

費城 Henry Charles Lea(1825-1909年)收藏,或約1900年得自寧波,此後由 Charles Matthew Lea(1853-1927年)承繼,再傳予 Mary Mason Hudson,後入其承產收藏紐約蘇富比2002年3月20日,編號181

3306

清乾隆 青花纏枝瑞芝蓮紋雙耳葫蘆尊 《大清乾隆年製》款

估價   12,000,000 — 18,000,000  港幣

18.3 公分,7 1/4 英寸

來源

香港蘇富比1993年10月27日,編號189

3307

明萬曆 五彩鏤空蓮龍紋蓋盒 《大明萬曆年製》款

估價  600,000 — 800,000  港幣

20.9 公分,8 1/4 英寸

來源

東京美術俱樂部,1939年11月13日,編號64

香港蘇富比2002年5月7日,編號551

3308

明初 鈞窰天藍釉六方花盆 底刻「十」字

估價   10,000,000 — 15,000,000  港幣

16.4 公分,6 1/2 英寸

來源

香港私人收藏

倫敦蘇富比2011年11月9日,編號365

相關資料

鈞瓷,河南鈞州(今禹州)鈞窰燒製。其韻雅致,釉質厚重,溫潤如脂,釉色天藍,變幻不一,至臻至美。如此盆之鈞瓷花器,底部多刻數字,由一至十,以示盆及底座尺寸,一為最大,十為最小。

此類刻數字之鈞瓷,傳統斷代北宋,然學術爭議頗多,近來研究多斷代十五世紀。霍吉淑於其著作中指出,此類底刻字鈞瓷,除清宮所見數例之外,均未見於其他地區,也無墓葬出土例。此外,鈞瓷燒造所用之雙層模具法,至十五世紀初方由河南窰工匠所創。由此可推,此類瓷器應為永宣年間御製,置於北京新都皇宮,以供賞玩,遂流傳明清。詳見霍吉淑,《明:皇朝盛世五十年》,大英博物館,倫敦,2014年,頁92-97。

另有一器型稍大之六方盆例,底部刻「八」字款,清宮舊藏,現藏北京故宮,錄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兩宋瓷器(上)》,香港,1996年,圖版22(圖一)。1974年禹州鈞臺亦出土此類六足六方盆殘片數例,載於《鈞窰雅集:故宮博物院珍藏及出土鈞窰瓷器薈萃》,北京,2013年,圖版81。此類六方盆之器型甚為罕見,相類之深腹花口例則較為常見,見一例售於香港蘇富比2013年4月8日,編號3046。

3309

清雍正 鬪彩纏枝番蓮紋盌 《大清雍正年製》款

估價  1,000,000 — 1,500,000  港幣

12.5 公分,4 7/8 英寸

來源

Hon. Mountstuart William Elphinstone(1871-1957年)收藏,編號518

香港蘇富比1993年10月26日,編號152

3310

明宣德 青花纏枝花卉紋花澆 《大明宣德年製》款

估價   12,000,000 — 18,000,000  港幣

13.6 公分,5 3/8 英寸

來源

法國西部私人收藏

巴黎蘇富比2010年12月16日,編號33

宣德一朝為中國青花瓷之鼎盛時期,而本拍品又為宣德瓷器當中最獨特、最珍罕的器形之一。明憲宗擅藝好雅,因此在位期間,御瓷興盛,質臻藝絕,其中又以御窰青花尤為出眾,於清代備受推崇,連帶早明各朝珍品於清宮檔案中均稱為宣德青花。

永樂、宣德兩朝皆製瓷器花澆,形制大同小異。永樂年間,御窰亦有燒製白釉花澆,皆無款。明初,回族航海家鄭和多次下西洋(1405-1433年),與伊斯蘭各地交流甚為密切,當時中原所製瓷器更深受舶來工藝文化影響,有以伊斯蘭金屬器為範者,這類花澆即為一例。到了清代,此類花澆似乎深得雍正帝(1723-1735年間在位)青睞,傳世雍正〈古玩圖〉兩軸,記錄清世宗御藏珍器,分別斷代1728及1729年,畫中可見三件早明花澆,形飾相近,下承木座,可資參考。其中一軸乃大維德爵士舊藏,現存大英博物館,另一則屬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品,圖見《盛世華章》,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倫敦,2005年,編號168及169(編號169右上花澆飾紋更與此極為相近,圖一)。

3311

清康熙 素三彩瑞果暗龍紋盤 《大清康熙年製》款

估價  1,200,000 — 1,800,000  港幣

24.9 公分,9 3/4 英寸

來源

香港蘇富比1991年10月29日,編號227

相關資料

此盤繪吉祥瑞果,寓意多子多福,配色雅緻,突顯樸素低調之美,屬康熙御瓷典型,為世所慕。此類素三彩盤,紋飾獨特,技藝要求極高,難得佳器。匠人先於素胎盤內外暗刻龍紋,靈動逼真,並以鈷青書康熙年製款,僅器底施以透明釉,先經高溫窰燒,後於素燒區域塗奶白色不透明釉,以深棕繪折枝瑞果輪廓,填以各色彩料,再經二次低溫窰燒。

類似暗刻龍紋素三彩果紋,亦見於盌例,然因其燒製工序繁雜,且頗費時日,不論盌或盤,產量均甚少。世界知名博物館以及私人收藏中有數例,可資比較,例如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錄於《故宮藏瓷》,卷1,香港,1969年,圖版8。東京國立博物館藏例,載於《東洋陶磁大觀》,卷1,東京,1982年,編號158。臺北鴻禧美術館可見一例,刊於史彬士,《中國歷代陶瓷選集》,臺北,1990年,圖版120。《清朝瑰寶》也曾展出一例,香港藝術館,香港,1992年,編號144。

3312

清雍正 青花纏枝花卉紋荸薺瓶 《大清雍正年製》款

估價  2,800,000 — 4,000,000  港幣

32.5 公分,12 3/4 英寸

來源

香港蘇富比1976年5月12/13日,編號122

倫敦蘇富比1990年12月11日,編號323

六合和熙-重要私人珍藏

拍賣地點:香港

拍賣時間:2019年4月3日 | 上午 10:35 HKT

預展時間:

FRI, 29 MAR 19 | 10:00 AM - 05:30 PM HKT

SAT, 30 MAR 19 | 10:00 AM - 08:00 PM HKT

SUN, 31 MAR 19 | 10:00 AM - 08:00 PM HKT

MON, 01 APR 19 | 10:00 AM - 06:30 PM HKT

TUE, 02 APR 19 | 10:00 AM - 06:30 PM HKT

巡迴展覽:

上海

SAT, 02 MAR 19 | 10:00 AM - 06:00 PM CST

SUN, 03 MAR 19 | 10:00 AM - 06:00 PM CST

北京

TUE, 05 MAR 19 | 10:00 AM - 06:00 PM HKT

WED, 06 MAR 19 | 10:00 AM - 06:00 PM HKT

臺北

SAT, 16 MAR 19 | 11:00 AM - 06:00 PM CST

SUN, 17 MAR 19 | 11:00 AM - 06:00 PM CST

101

明永樂 冬青釉高足盌

估價  3,000,000 — 5,000,000  港幣

16.3 公分,6 3/8 英寸

冬青瑞澤

康蕊君

冬青釉,應屬景德鎮御窰研發的單色釉中,最罕見亦最空靈秀雅之品。「冬青」一名,要較「常青」更顯詩意,意指多種植物,如「萬年枝」。冬青其名相應其色,祝意長壽無疆。

永樂時期,朝廷管理監燒御瓷,力求陶藝埏埴之臻善臻美,促使中國瓷業發展興盛,創新紛呈,無論器形、風格、釉色、紋飾皆新品層出,大放異彩,技術巧思,一日千裡,幾近極限,以致後世數百年間未見重要創新。縱觀中國歷史,應唯有三百年後雍正一朝的瓷藝發展,可與之媲美。

冬青釉色淡雅含蓄,呼應當朝龍泉窰備受推崇之藻青色。永樂時期,江西景德鎮御器廠與浙江龍泉窰皆受命燒造御瓷,及大型器皿以作賞賜異邦之用,然景德鎮製瓷胎骨白緻,形制、釉色、火侯控制均精良,得造宮廷所需小型器皿,包括永樂帝御用瓷器,即如是件高足盌。

102

明永樂 青花阿拉伯文無當尊

估價   20,000,000 — 30,000,000  港幣

高 17.2 公分,6 3/4 英寸

御廷異珍

康蕊君

於清代朝廷眼中,明成祖永樂帝遣使下西洋,遠至中東、非洲之事蹟,或已成前朝舊事,宮中一眾傳統中國瓷器間,永樂窰無當尊截然不同之異國形制,仍顯脫俗不凡。無當尊胎骨、釉質、青花皆顯早明官瓷特徵,其造形、紋飾卻與眾不同,如此稀奇之器,耐人尋味,深得乾隆帝傾愛,命名「無當尊」,認為乃宣德之物,不僅為它們賦詩二首,亦詔命御窰廠仿燒。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造辦處檔案記載,傳旨作一木座相配,隔年上交一紫檀座,御命銘刻御製詩於其上,所鑴或正為此詩(圖一):

官汝之次稱宣成,世代愈降製愈精;輪輅拙巧遞變更,欲返其初嗟孰能。

是器本擬尊罍瓶,胡為無當水難盛;抑別具義得試評,堂谿公對昭侯曾。

賤者瓦卮貴玉瑛,注漿漏或不可乘;則用瓦矣玉在屏,三複絜矩將毋驚。

瓷無款識留標名,中含銅膽生綠青;底書宣德貽大明,相依表裡如弟兄。

閱數百歲猶聯並,神物守之語信誠;可以貯水籫群英,掞辭繹義靜六情。

高宗在此引用《韓非子》所記,堂谿公謂昭侯(韓國君主,公元前362-333年間在位)曰:「今有千金之玉卮,通而無當,可以盛水乎?」昭侯曰:「不可。」「有瓦器而不漏,可以盛酒乎?」昭侯曰:「可。」對曰:「夫瓦器至賤也,不漏,可以盛酒。雖有乎千金之玉卮,至貴,而無當,漏,不可盛水,則人孰注漿哉?今為人主而漏其群臣之語,是猶無當之玉卮也,雖有聖智,莫盡其術,為其漏也。」

後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高宗傳旨為另一同式無當尊,依照舊有內膽,以掐絲琺瑯重新配造。第二首詠青花無當尊之御製詩,提及因宣德銅膽不可多得,遂命以「景泰琺瑯法」製膽,所述瓷尊或正乃該器。

103

元 龍泉青釉褐斑玉壺春瓶

估價  2,000,000 — 3,000,000  港幣

26 公分,10 1/4 英寸

玉壺春瓶纖頸豐腹,上斂下盈,張弛曲弧,線條婀娜。以瓷代紙,翠青點褐,看或率意隨心,結聚與暈散之間,似實還虛。縱然簡約純美,僅元一朝燒造,時間短暫,是以成例極罕,如此玉壺春瓶,他例僅四,極為難得。

龍泉窰,至少宋朝(960-1279年)已有,至蒙元(1271-1368年)治下,釉色從粉青漸趨碧綠,光澤沈練,盛極一時,聲名遠播,大量生產以供外銷。浙江多地窰場林立,煙火相望,臨近溫州、泉州兩處通商港口,海運便利,產品可由貨船銷往遠東、東南亞及中東等地。為滿足外銷需求,多見大型瓷器,但也有以傳統為範、推陳出新之品。此瓶器形沿襲傳統,所飾青釉褐斑雖早見於西晉(256-316年)晚期越窰陶瓷,但及至元時始為龍泉窰復用。欲求翠綠厚釉,必須層層疊施,如添褐斑,入窰前則須加上鐵料,方可燒成。鏽花朵朵,色若濃茶,遠觀彷彿落紅飄瓣,無怪日本茶道傳統對此類瓷器有「飛青磁」的美譽。小林仁指,此名或與日文「放飛」一詞有關,意即散佈,頌其褐斑點綴瀟灑(詳見其專文〈國寶「飛青瓷花生」考〉,陳馨譯,《中國古陶瓷研究:龍泉窰研究》,北京,2011年,頁403)。青釉褐斑器雅致耐看,尤為可人,惜此法未得續延,如曇花一現,明時龍泉器上鐵斑便流於細碎拘謹,灑脫不再。

104

南宋至元 官窰六方花盆

估價   10,000,000 — 15,000,000  港幣

16.5 公分,6 1/2 英寸

來源

艾弗瑞.克拉克夫人(1890-1976年)收藏,編號638

倫敦蘇富比1975年3月25日,編號112

2003年購自坂本五郎(1923-2016年)

展覽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Exhibition of Ju and Kuan Wares: Imperial Wares of the Sung Dynasty, Related Wares and Derivatives of Later Date》,倫敦,1952年,編號64

相關資料

天人共賞

官窰六方小盆

薛好佩博士

此六方小盆所屬之類備受南宋宮廷青睞,殊為珍罕。先見其釉,稠厚緻密,呈淺灰色,亦見其胎,稍露於足,呈黑褐色。側壁平坦微斜,平添趣味,更顯六方形制之雅。此器乃南宋官瓷佳例,釉面瑩滑,片紋端勻,匠心之巧、技藝之高、氣韻之卓,盡覽無遺。

觀其特質,可知此器為修內司所造,浙江杭州市郊老虎洞窰址出。修內司設於南宋皇城內,奉詔燒製官瓷,專供宮廷。1127年,北宋瓦解,皇室自汴州(今開封)南遷,定都杭州,乃開修內司。本圖錄拍品編號105所附文章就修內司及御製官瓷另有詳述。

鑑藏中國瓷器之泰山北鬥大維德爵士,寶蓄舉世無雙,現已入藏大英博物館,他對官瓷推崇有加,稱其脩美、稀貴。1952年東方陶瓷學會倫敦辦展,陳列汝、官窰,展覽引言中,大維德爵士曾言及此六方小盆與諸展品:

明末有士論汝、官、哥窰,直抒胸臆雲『後此又不知凋謝如何。故餘每得一睹,心目爽朗,神魂為之飛動,頓令腹飽。豈果耽玩痼僻使然?』其後數世紀,此言一語成讖,珍稀之器或損毀或散佚,愈演愈烈。存世之量或已寥寥,時人之心或已不古,然親臨是次展覽者,悅目怡情之餘,不論愛之深淺,亦得感同身受。

105

南宋至元 官窰海棠式花盆

估價   15,000,000 — 20,000,000  港幣

15 公分,5 7/8 英寸

來源

艾弗瑞.克拉克夫人(1890-1976年)收藏,編號661

Dr Lin 收藏,售於倫敦蘇富比1975年3月25日,編號102

2003年購自坂本五郎(1923-2016年)

展覽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 for Chinese Medical Relief》,倫敦,1938年(標籤)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Exhibition of Ju and Kuan Wares: Imperial Wares of the Sung Dynasty, Related Wares and Derivatives of Later Date》,倫敦,1952年,編號62

《Mostra d'Arte Cinese》,多奇宮,威尼斯,1954年,編號465

出版

大維德爵士,《Chinese Connoisseurship: The Ko Ku Yao Lun. The Essential Criteria of Antiquities》,紐約,1971年,圖版22d

相關資料

寥若晨星

官窰海棠式盆

薛好佩博士

此官窰海棠式盆素淨端麗,其釉色青灰,瑩澈溫潤,片紋層疊,疏密有致,製於南宋至元朝年間(十二至十三世紀),為中華瓷海之明珠,熠熠生輝,甚為後世所珍。本品釉厚若堆脂,觸之凝滑如絲,觀之賞心悅目。將其置於放大鏡下,可見釉層滿佈氣泡,細入毫芒,古稱「聚沬攢珠」。氣泡經散射而晶亮通透,使器表隱現酥光寶暈,宛若和田美玉。釉上又以開裂綴襯,素有「金絲鐵線」之述。此般開片雖因窰溫差異自然形成,然瓷匠為求佳器,於施釉、柴燒工序間之往復探求及摸索,自不必多言。官窰胎土色深,於底足及器心支釘痕露胚處可窺一二,蓋因富鐵元素所致。故而,清時景德鎮窰工仿官,先於白胎上罩醬色化妝土,而後施釉,以擬「紫口鐵足」之視效。本器採四瓣花口,雅雋倩秀,恰似垂絲海棠悄然盛開,故以「海棠」命名。海棠葳蕤,白中透粉,甚適於心,又「堂」指家室,與「棠」同音,故海棠被賦予「富貴滿堂」之吉祥寓意而多應用於器,本例便如是。取形海棠,或另暗示其為院庭花器;宋人風雅,時興置盆景(日本稱盆栽)於案之藝事,此器盈盈可握,嬌小玲瓏,亦或正是製作盆景之嘉材。有關盆景及其歷史之詳盡論述,可參考本場拍品編號104。

官釉佳瓷窰火天成,雖世間難覓全然相同之器,然與本品造型相仿者有二,其一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稱為「修內司窰海棠式花盆」,圖刊於李炳輝編,《宋代官窰瓷器》,北京,2013年,圖版53(圖一);其二貯臺北故宮博物院,收入該院展覽《貴似晨星—清宮傳世十二至十四世紀青瓷特展》,臺北,2016年,編號IV-11(圖二),據院內學者研究,其乃南宋至元製品,模印成形,支釘墊燒。江西省樟樹市劉公廟鎮南宋開禧元年墓(1205年)出土一相類官釉海棠式盆(圖三),據其可推,前述三例之燒成年代可上溯至十三世紀初。此書同錄一青釉海棠式花盆(編號IV-12),體量稍大,口沿嵌銅扣,底承四足。臺北故宮專家比較本院館藏元代鈞窰器,發現相同器型之海棠式盆亦在元鈞之列,故為其斷代提供依據(下文詳述)。

106

元 青花模印趕珠雲龍紋高足盃 「玉」字

估價  6,000,000 — 8,000,000  港幣

11.5 公分,4 1/2 英寸

來源

史蒂芬.瓊肯三世(Stephen Junkunc III,1905-1978年)收藏

香港佳士得1993年10月25日,編號718

展覽

《Blue-Decorated Porcelain of the Ming Dynasty》,費城藝術博物館,費城,1949年,編號4

相關資料

公私收藏中雖有同類十四世紀青花高足盃,但此盃繪龍紋爭珠,龍體矯健,形態尤為逼真,栩栩如生,釉面清亮,造型規整,可見於過往七個世紀,收藏者之用心惠存,極為難得。內壁龍紋前爪處模印「玉」字。此「玉」字含意為何,暫且未有定論,有說或代表等級制度,僅見於巧工絕藝之品,另有指或是紋飾的一部分,與火珠相呼應,意為「寶」,取珍寶之意。

同類瓷盃,有飾龍紋或鳳紋者,參考一龍紋高足盃,出土於內蒙古元代集寧路古城遺址,見陳永志編,《內蒙古集寧路古城遺址出土瓷器》,北京,2004年,圖版46,或三件鳳紋高足盃,見圖版42-4,亦有見數盃出土時整齊置於一瓷罐內,參見頁12。另有一例,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汪興祖墓出土物,現藏南京博物院,載於汪慶正,《青花釉裡紅》,香港,1993年,圖版33。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也存一例,展於《江西元明青花瓷》,江西省博物館,南昌,2002年,編號15。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例,於足處環飾葉紋,也可資對比,錄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珍品全集.青花釉裡紅(上)》,上海,2000,圖版12。

更多相關閱讀:

 元素拍訊 | 蘇富比歐洲私人收藏專場預展(88件 瓷器篇)

最新拍訊 | 倫敦蘇富比秋拍拍品一覽(瓷器  全)

元素拍訊 |  香港蘇富比2018年瓷器成交前二十榜單

巴黎蘇富比秋拍《亞洲藝術》專場預展:瓷器篇(50  件)

2018蘇富比秋拍「中國藝術品」明清瓷器成交一覽 (102件 全)

2018香港蘇富比秋拍 「第二波老窯」最新成交價(44件)

2018香港蘇富比秋拍高古瓷最新成交全結果(56件)


版權聲明:本文圖文資料來源蘇富比官網   古玩元素網整理編輯  同行轉載請聲明版權!

  服務與合作  

請添加撥打 15201921803 或添加微信號 guwanyuansu

掃描或長按識別上方二維碼關注古玩元素網

相關焦點

  • 香港蘇富比:『中國藝術珍品』專場重器全覽
    繼續關注即將到來的十月香港秋拍,這次香港蘇富比的壓軸大戲『』專場,可謂精品雲集,估價千萬以上的重器有13件之多,除了此前已曝光的幾件乾隆官窯重器和御製「湘江秋碧」古琴之外,更是出現了多件永宣青花大盤大碗,以及來源顯赫的元青花大盤。一些著名藏家如仇焱之、胡惠春、張宗憲、英國放山居、日本山中商會、龍泉堂等舊藏器物幾經輾轉,再現拍場。
  • 香港蘇富比秋拍:明清官窯重器高清欣賞(上)
    將於10月7日舉行『中國藝術珍品』專拍,全場200餘件拍品,重器良多,包括多件名家舊藏出自卡拉克夫人、加納爵士、仇焱之、胡慧春、繭山龍泉堂等。東西質量明顯好於紐約秋拍。永樂青花折枝花果紋墩式碗(600-800萬)倫敦蘇富比1978年12月12日 Lot#382香港蘇富比1990年
  • 香港蘇富比小拍:天民樓專場成交記錄(完整版)
    天民樓絕對是今年春拍的關鍵詞之一。5月30日,香港蘇富比再度上拍天民樓藏瓷。這場名為『』的小專場,共35件拍品,高古明清各一半。這批器物雖非傳統意義上的重器,卻也各得其趣,每件器物都有獨特的看點,從中可以看到老一代藏家獨特的審美情趣。
  • 2017香港秋拍最全行程指南 數件重器或打破世界拍賣紀錄!
    秋拍大戲已在萬眾矚目中悄然開啟。今天,藝狐君繼續為廣大藏家們關注即將舉行的香港2017秋季拍賣會,為此特別整理了各大拍賣行的拍賣日程及亮點拍品。這幾年,香港的每一季大拍,都會有數件焦點拍品甚至打破了世界拍賣紀錄。
  • 蘇富比香港春拍:中國古董精品高清全覽(40件)
    蘇富比香港2019春拍「中國藝術品」專場將於5月30日至31日10:30舉槌,本場推出瓷器、玉器、書畫、佛造像
  • 【拍賣交易】2018香港春拍:三大拍行古董重器成交記錄全覽
    2018年春拍已然進入第二站,香港!
  • 香港蘇富比:佛教藝術專場精覽
    今年秋拍,關心喜馬拉雅藝術的藏家不可錯過的一個重要信息是,蘇富比將於10月3日在香港首次推出喜瑪拉雅藝術專場!』的專場拍賣,將精彩呈獻49件喜瑪拉雅及中國佛教藝術珍品,其中49件拍品中38件帶有喜馬拉雅藝術資源網編號。
  • 2017香港拍賣周收官 六大拍行成交紀錄!
    香港蘇富比、香港佳士得、香港嘉德、香港保利、香港瀚海和香港中漢六家拍賣公司今秋在香港都拍出了喜人成績!其中,最惹人矚目的當屬香港蘇富比的汝窯天青釉洗了,不負眾望以2.6億港元落槌,加佣金約2.94億港元,同時打破了中國瓷器世界拍賣紀錄!另外,蘇富比的御製白玉瓜稜式羊首掐絲琺瑯提梁茶壺也以7550萬港元創造了新的玉雕世界紀錄。
  • 頂級大貨搶先看!2019香港蘇富比春拍
    香港蘇富比本季春拍中國藝術品部分共有九個專拍,雖然特別重要的拍品多數都歸入獨立專場,作為壓軸的大瓷雜專場依然非常精彩,千萬元級別以上有拍品6件之多,瓷器、玉器、雜項都有頂級大貨。1913年,於巴黎 Galeries Levesque& Co 展出約500件珍藏,包括中國繪畫、石雕佛像、鎏金銅佛像、高古陶瓷,及朝鮮、日本、波斯、敘利亞及非洲藝術。展覽圖錄記載六件中國玉器,其中二件斷為周代,其一為盃,另一稱之「amoulette enforme de dragon enroulé」,應為此件獸形珮。
  • 香港蘇富比秋拍斬獲33.49億,重量級藏品全成交!
    香港蘇富比2020秋拍現代藝術晚拍現場10月5日晚,香港蘇富比「現代藝術晚拍」和「現代及當代東南亞藝術晚間拍賣」率先舉槌,兩個專場共上拍41件藝術精品,經過2個半小時的激烈爭奪,38件順利成交,成交率高達92.6%,斬獲7.87億港元,大幅超越拍前4.5億左右的估價。
  • 2019香港保利、蘇富比、中國嘉德秋拍,多件頂級翡翠拍品以天價成交獲得矚目!
    就在大家都沉浸在小長假的歡快之中時,香港保利、蘇富比、中國嘉德分別於10月6日、10月7日、10月8日舉行了今年秋季拍賣的璀璨珠寶專場、瑰麗珠寶及翡翠首飾專場
  • 香港蘇富比 | 凝盈一色專場
    在受疫情形勢影響而做出調整延期的蘇富比2020春季拍賣會重新啟動後,也即將迎來七月上旬的香港場。
  • 元素快訊 | 香港保利「中國古董珍玩專場」專場122件重器一覽!
    保利香港2019春季拍賣會中國古董珍玩專場拍品總數:122 件預展信息時間:2019年3月29日-4月1日 上午10:00-下午8:00地點:香港君悅酒店全器構圖飽滿,疏密有致,青花繪畫生動流暢,別具一格。拍品傳承有序,原為英格蘭藏家舊藏,著錄於1972年6月1日《FINE CHINESE WORKS OF ART》,編號85,後於香港蘇富比1973年11月16日拍賣,編號153。
  • 2016春拍過千萬元的中國瓷器有幾十件(全 高清圖)
    ,1987年12月15日,拍品142號(梅瓶);紐約蘇富比,1993年6月2日,拍品382號(蓋);徐展堂珍藏 (1941-2010);香港佳士得,1999年11月2日,拍品650號;莊紹綏珍藏,1995年5月2日,拍品150號(封面);亞洲顯赫家族珍藏;香港蘇富比,2005年10月23日,拍品207號
  • 32.2億強勢收官,香港蘇富比春拍為市場注入強心劑
    原創 陳小利 雅昌藝術網32.2億港幣、5件過億、37件超千萬成交、16項世界拍賣紀錄、買家來自近40個國家,90%成交拍品透過電話、網上或書面出價競投,新客戶佔買家人數近20%,25%買家為40歲以下……香港蘇富比2020春拍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 香港蘇富比2020年10月9日秋拍前瞻——兩年前的「天外飛仙」賣貴了嗎?
    香港蘇富比2020年秋拍「凝盈一色(二)」將在10月9日開拍。此次秋拍上承春拍的佳績,繼續以色選物。在「新冠」疫情影響下,蘇富比今年拍賣市場行情如何?以2003年非典疫情背景為例,香港蘇富比舉辦的2003春拍事先對於拍賣的成交不敢奢望,但是最終卻成績彪炳:中國瓷器及工藝品、中國書畫和手錶拍賣共成交1.64億港元。
  • 成績揭曉:50件本季香港拍賣最貴的現當代拍品!
    儘管今年的拍賣比往年延遲三個月有餘,但結果仍亮點滿滿:7件過億港元的拍品賺足了眼球;西方藝術品在亞洲拍賣又誕生了新紀錄;中國當代藝術小生在香港拍場刷新個人拍賣紀錄;而最大的話題點,莫過於佳士得香港、巴黎、倫敦、紐約四大主場接力的「ONE:現當代全球聯合夜拍」,被不少資深從業者形容為「拍賣屆的世界盃」……這場拍賣吸引了全球藝術界的目光
  • 極繁與極簡:香港蘇富比大拍重器欣賞(高清)
    10月3日,備受矚目的香港蘇富比中國藝術品大拍將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屆時中國古董板塊將有8個專場在同一天舉行。據悉,蘇富比本季香港秋拍將有超過300件各門類器物呈獻,總估價超過10億港元。專場,由一件傳承顯赫的
  • 香港蘇富比春拍預展大片搶先看!在北京,在上海,在臺北,每一站都精彩!
    下面,小編特為大家帶來蘇富比香港預展現場第一手資料,同時,3月3日,在上海;3月6日,在北京;3月17日,在臺北;蘇富比每一站精彩預展,我們也一併為您奉上,希望這些灑下一路明媚芳香的寶貝,也是您的大愛!
  • 香港蘇富比 :《博古五千》專場精選(高古)
    接前日貼,繼續關注香港蘇富比春拍。作為七月大拍前的預熱,繼5月22日「趣雅東方」專場之後,香港蘇富比的綜合大專場,規模比「趣雅東方」更大,拍品多達近400件,藝術品類齊全,高古明清兼顧,包括香港私人收藏明清御窯瓷器、顯赫私人收藏紫檀雕佛教造像、亞洲私人收藏書畫選粹及繼上年11月取得空前佳績現再續拍場的牡丹堂藏古玉第二部分等重要單元。本場的一個特點是,高古瓷、高古玉、高古造像價好量足。這兩場粗略統計,高古器物已超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