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55塊錢去看電影《喜寶》,主要為了致敬原作者亦舒師太,嗯,只忍到30分鐘就爬出來,忍耐的原因有兩個:對張震爸爸張國柱先生的敬意,還有對郭採潔化妝師的敬意。
說實話,年代感錯亂,樣板房打卡,演員不對版,都可以忍,唯獨把一個拜金女和sugar daddy的故事,直接魔改成了灰姑娘和霸道老國王的忘年戀,嚴重低估觀眾智商和承受力。
純愛故事是怎樣的?瓊瑤阿姨的作品是典型,愛情大過天,「山無陵,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你失去的只是一條腿,而她失去的是愛情」「一個妻子如果沒有辦法把丈夫拴在身邊,那就是做女人的失敗」……
雖然現在都當笑話講,從前卻看得津津有味,知道那是假的,但無奈,瓊瑤阿姨筆下的愛情,有特定的年代背景,有清晰的敘事結構,有纏綿悱惻的細節鋪墊,尤其她把改編的生殺大權都牢牢攥在自己手裡,連演員都要親自過目,所以拍出來至少不會跑偏。
亦舒師太寫的也是愛情小說,但她的女主角都夠現實,愛情並非在金錢面前不值一提,而是需要金錢做溫床才能滋生。
所以「失戀事小,失業事大」「只有不愁生活的女人才可以自由選擇丈夫」「假如有人說他愛我,我並不會多一絲歡欣,除非他的愛可以折現。」
自然也包括喜寶最著名的那句「我要很多很多的愛。如果沒有愛,那麼就很多很多的錢,如果兩件都沒有,有健康也是好的,我其實並不匱乏。」
這句話,是在喜寶遇到勖存姿之前,自我寬慰的話。小說的結局便是喜寶沒有了愛,只剩下錢。
這些錢,是用她的靈魂換來的,她抑鬱了。
所以表面上看《喜寶》是一個頂級撈女成功的故事,但實際上亦舒要說的是,她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言外之意:要不要、能不能學她當撈女,請先掂量好。
這是原著的主心骨,不能動。但電影選擇了直接剔除,勖存姿死後,喜寶痛失所愛,繼承的錢一分不剩全都還給勖家。
歌頌純真愛情,視金錢為糞土,這還是撈女喜寶嗎?
這是一出幾乎不存在的感天動地爺孫戀啊。
不是觀眾不相信愛情,而是觀眾不相信失真的愛情。
喜寶在現實中沒有原型,這個人物靈感來自亦舒和施南生的一次對話。師太問,女人怎樣才能快速得到鑽石。施南生答,當然是找一個有錢的男人。
施南生被視為漂亮獨立的港女典型,是《流金歲月》蔣南孫的原型,連她都這麼直白,你會覺得既現實且真實。
▲左二至左四:林青霞,施南生,張艾嘉,張曼玉
看到喜寶和勖存姿,觀眾腦海裡掠過的,其實是現實中的甘比和劉鑾雄,章小蕙和陳曜旻,又或者是前陣子刷屏的某礦業董事長再婚小嬌妻,以上都並非一幕純愛大戲。
觀眾早已接受:在金錢和權勢面前,愛情沒有純粹的資本。
電影《喜寶》和小說的割裂,就是把所有人性的衝突,對於金錢的嚮往,都閉著眼睛用「愛情」熨平了。
這一次有觀眾說,亦舒看了電影,要氣個半死。不會的,師太比瓊瑤阿姨瀟灑,幹嘛跟錢過不去,改編權賣得幾百萬,拍得再爛又與我何幹。
師太的小說再怎麼二流,但價值觀從一而終,類似於王爾德那句「我年輕時以為金錢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等到老了才知道,原來真的是這樣。」
記得上一次,《第一爐香》出預告片,有觀眾吐槽如果張愛玲還在世,也要氣到吐血。
同為作家,張愛玲比亦舒更辛辣;同為撈女,葛薇龍確實不如姜喜寶心定與好運。
去年馬思純發表《第一爐香》的讀後感,說愛不是一個人的卑微,而是兩個人的勇敢,被批是青春傷痛文學。
但預告片一出,當字幕上赫然排列著:「愛是燃燒而看不見的火,是疼痛而感覺不到的傷,是不能滿足的滿足,是無痛而又痛徹心肺的痛楚。
愛是比深愛更深的不愛,是茫茫人海裡孤獨的跋涉,是永遠不會因滿足而滿足,是失去時才得到的關照,是勝者服從於敗者……」
觀眾深感不妙:馬思純當初讀的不會就是劇本吧?
張愛玲也熱衷於寫些男女間的小事情,但那都不是真摯的愛情。那是欲望的交易,是人性的墮落,是一個時代的牢籠。
她說,我以為這樣寫是更真實的…….而且我相信,他們雖然不過是軟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這時代的總量。
《傾城之戀》,《白玫瑰與紅玫瑰》,《第一爐香》都是如此。
正是這些,鑄就了張愛玲的成就:把生命的華美之袍撕開給人看,把悲歡離合濃縮為一個蒼涼的手勢。
▲《傾塵之戀》劇照
《喜寶》這種讓人憂心的改編,太低估觀眾對於真實的接受能力,現在的審美已經越來越趨向於真實。
那些好看的劇,都是在揭示人性真實的複雜性,即使主旋律影視劇也不避諱。就像假如你要表現普通人,就別把她寫的特別高尚,普通人就想多掙錢少幹活,最好還能逃個班兒。
▲電影《流金歲月》
這才是一個真實的人,大家才會覺得這個人有血有肉。
去年大火的《少年的你》,正是因為戳破了青春期的粉紅泡泡受到關注。青春不只是初戀,日記,和傷痛文學,還有很暗黑的地方,那是更加殘酷的現實人生。
同樣,《沉默的真相》中的江陽,一個意氣風發的年輕檢察官,一開始並不想插手老同學的舊案,他不想得罪人,擔心影響自己的前途。
反倒是他的女朋友一口答應下來,教育他作為檢察官怎能不伸張正義。但結果是,隨著真相越來越近,女朋友退縮了,而江陽卻更加堅定,直到搭進去了自己的青春,前途,名譽,甚至生命。
這樣符合人性的「英雄」也才更打動人。
所以,喜寶明明是個拜金女,為什麼40年過去了,還是有那麼多人記得?
因為她夠坦白,夠聰明,也夠理性和堅強。她想要愛,馬來西亞陽光男孩來送愛時,她想的是「我知道丹尼斯會說最好的笑話給我聽,但我肚子餓的時候,我十分懷疑笑話是否可以填飽我的胃。」
她想要錢,和勖存姿談判時,她剛剛出於自尊表示「你不可以這麼快買下一個不是妓女的女人」,轉頭出門,打車回家路上想到自己的學費,生活費用,和未來可預見的女秘書生計,哭完又擦乾眼淚回去。
在小說裡,喜寶是媽媽用每個月兩千塊的薪水一手栽培的「人造名媛」。為了讓女兒鍍金傍個有錢人,她把公司贈送的往返日本福利機票,換成香港飛英國的單程機票,連同三千塊的家底一起,把喜寶推上了飛機。
母女倆都很現實。媽媽教導她:「女兒,如果有人用鈔票扔你,跪下來,一張張拾起,不要緊,與你溫飽有關的時候,一點點自尊不算什麼。」
看似拜金到了沒臉沒皮的地步,讀者卻看出了其中複雜的人性明暗面。
所以當電影把母女倆都拍成可以為了愛情死去活來的女人,哀嚎世界上最愛我的那個男人去了,就不能責怪觀眾嘴刁和胃淺了。
人性是真實而複雜的。
一個人會拜金,但不代表她完全不善良;善良的人也會怯懦,有想拋棄世界獨自跑開的時候,這才是真正的藝術作品的精彩——因為勇敢和真實,也是觀眾讀者能夠產生心理共振的原因。
還是羅曼·羅蘭那句: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它。
希望我們都能對生活:看清、看透、不看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