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嗶哩嗶哩
B站跨年晚會,各色節目登場。
最亮眼的,我覺得是:黃瀟舞團用現代舞蹈,來了個《西遊·問心》。
《雲宮迅音》的音樂響起,白衣舞服的悟空凌空登場,騰挪翻轉在舞臺駕霧騰雲,再抬手那個招牌的「手搭涼棚」——誰小時候,沒在自家桌子上蹦躂,學孫大聖登高遠望呢?
然後是盤絲洞。「嬌臉紅霞襯,朱唇絳脂勻,蛾眉橫月小,蟬鬢迭雲新」。好大聖,現身闖妖洞,卻被蛛絲捆住,險些法力走脫。纏鬥罷,見猴王震力顯神威,諸怪退散——哎,誰小時候,沒想過「蜘蛛精姐姐們都挺好看」呢?
三打白骨魔,誰都記得那份委屈;真假美猴王,同樣裝束的紅衣猴王與白衣猴王鬥法,正所謂二心攪亂大乾坤一體難修真寂滅。
最後當然是猴王個人秀,《通天大道寬又闊》的音樂,嗯,青回了,又回到暑假裡吃西瓜追《西遊記》的日子了。
所有我們熟悉的故事,一再重演,不會厭倦。猴子三山五嶽天上地下地翻,怎麼都帥氣。
就像黃瀟自己說的,那個時候的西遊記,在他們眼裡真是怎麼播也播不完,怎麼看都看不夠,不知道的以為拍了好幾百集,卻原來只短短25集。
為什麼悟空這麼多年被各種各樣的形式重新演繹。影視劇,歌曲,遊戲,乃至街舞呢?
為什麼我們總對這個猴子,這個鬥戰勝佛,這個齊天大聖,有著無限期許呢?
以及,雖然猴子不知道幾千幾百歲了,但大家仿佛都認可,孫悟空還是個少年——沒誰會說「大聖老當益壯」?雖然他比自己的師父,年紀大多了?
好像只要提到下面這個場面,誰都會熱血沸騰:
好猴王,出得八卦爐,亮出七七四十九日煉定火眼金睛,推倒老君,翻出三十三天兜率宮;奔到靈霄寶殿,舞一萬三千五百斤定海神珍鐵,變作萬萬千千,打得諸天神靈驚怕;玉皇大帝滾倒龍書案下,大叫:
「快請如來佛祖!」
——這是1986版《西遊記》裡,孫悟空的威風。古往今來,人間天上,這般顛倒打滾兒的鬧天宮,豪邁浪漫至矣盡矣,蔑以加矣。
所以讀者們看後來西天取經,都覺得有些憋屈:
大聖鬧天宮縱橫無忌,玉帝顫巍巍滾落塵埃。怎麼五百年後,西去萬裡,遇到諸位菩薩的寵物,什麼獅子大象,什麼狗熊青牛,大聖都要抓耳撓腮呢?若不是怪物們不約而同,要「一起抓住了蒸來吃」,湊個扣肉拼盤,取經四人組早覆滅許多次了——大聖怎麼打不過他們了呢?
我們當然可以扯出許多陰謀論。比如大聖在山下壓著時,其他妖怪在勤練武藝;比如天庭諸位自掃門前雪,大聖鬧天宮時只看熱鬧;甚至可以說,玉帝並不是真奈何不了大聖,只是留著他當個反對派在野黨,顯得自己也不是一言堂……
然而,稍微看看原著,便會發現:
在《西遊記》原著裡,大聖的威風,與之後的各類電視改編比,其實是打過折扣的。
《西遊記》原著裡,孫猴子先是欺負了龍王和地府,二位上天去告狀;玉帝招安了猴子,讓他當弼馬溫,猴子不悅,反出去了;託塔李天王帶兒子哪吒和巨靈神去徵繳,未遂;玉帝招安了悟空,封了大聖的虛銜;大聖仗著法力,偷了桃子、騙了赤腳大仙、喝醉酒把金丹當豆子吃了,再出門去。
於是玉帝派十萬天兵圍住,二次徵繳,好比是《水滸》裡,高太尉帶兵去討伐水泊梁山。末了請到二郎神,捉住了大聖,凱旋收工。老君想把大聖來炭烤了,不料猴子不怕烤,跳出來了。這裡是關鍵細節:大聖當日,一路打到靈霄寶殿前,被王靈官和三十六員雷將圍住。然後佛祖來翻手掌了。
換言之,大聖兩次鬧天宮,一次是飛賊盜丹,仿佛錦毛鼠白玉堂;一次是越獄發威,讓天宮諸位圍不下。核心主題,是「擒他不下、打他不死、近他不得」。
但要像電視劇裡那樣,闖進靈霄寶殿、打得玉帝滾倒桌案下,大聖卻也沒這樣的實力。
這就可以解釋了:為什麼書裡面,西遊途中,大聖也不能把諸位下凡的寵物與公務員隨意毆打?
因為在書裡,他最威風的時候,也只是讓大家奈何他不得,並不真能為所欲為。
於是問題來了:
為什麼大家都願意接受「悟空就是天下無敵打遍天下無敵手」這個邏輯呢?
整體而言,大聖是個靈活油滑難以制服的自由主義者,並不是橫推縱碾當者闢易的霸王猛將。
在《西遊記》裡,孫悟空這個存在,好在其多變,他整個兒,是個美麗的玩笑:一個猴子,學了法術,就可以欺負龍王、喝令閻王、當大聖、偷蟠桃、吃金丹,把仙人們耍得團團轉;西遊途中,他可以去偷人參果,可以為朱紫國王治病,可以在車遲國求雨,可以變為童男童女去戲耍金魚怪,可以鑽進鐵扇公主和獅子精的肚子裡,可以讓烏雞國王起死回生。他的特色,不是無敵,而是多變與有趣。這好比堂吉訶德破除一切騎士小說,好比周星馳在《九品芝麻官》裡讓包龍星在妓院裡學吵架就能縱橫官場,好比韋小寶可以靠各類狡猾小聰明決定康熙朝歷史大事似的,是一次美好的顛覆與解構。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又很樂意相信,「孫悟空就是能打」。
人民熱愛傳頌的,都是逆天戰神:是項羽破釜沉舟戰秦國,垓下面對十面埋伏,這樣的故事。所以,沒有這樣的故事,人民也要編一些。史書說趙雲在當陽長坂保護了阿鬥,羅貫中就敢編出百萬軍中七進七出;史書說李存孝突陣驍勇,五代殘唐評書就敢說李存孝帶十八騎平了長安;史書裡只說李淵有兒子李玄霸早死,評書就編出他錘震四明山,能把一百八十萬響馬打得剩六十二萬,活像原子彈。
更何況是孫悟空呢?
好大聖,腳著藕絲步雲履,身披鎖子黃金甲,頭戴鳳翅紫金冠,手持定海神珍鐵,十萬天兵擒他不下。
這般逆天的英雄,古往今來,獨一無二,古希臘赫拉克勒斯和普羅米修斯也沒這等威風。
所以,悟空有很多有趣的面,但人民總愛讓他獨扛十萬天兵、諸天神佛、天上地下唯我獨尊——把大聖從一個嬉笑的猴子,塑造成了一個戰神。
更誇張浪漫的改編,是半世紀前,中國動畫片史上裡程碑神作《大鬧天宮》。
那裡頭,孫猴子在靈霄寶殿震碎託塔天王的寶塔,打碎靈霄寶殿,跳出天宮,在花果山扯起齊天大聖四字,睥睨天地,與天等齊。
沒有如來佛祖,沒有五行山,甚至沒有西遊,只有一個頂天立地、火眼金睛的豪傑。
《大鬧天宮》的導演萬籟鳴先生,當年如是說:
我們研究了《西遊記》前七回認為含有極其深刻的現實意義,雖然它是以神話形式寫成的,但反映了壓迫者與被壓迫者的尖銳的衝突與鬥爭。因此在《大鬧天宮》文學劇本中,戲劇矛盾集中表現在孫悟空與以玉帝為首的統治者之間,通過一系列矛盾衝突,孫悟空的勇敢機智、頑強不屈的性格逐漸成長成熟起來。但是,由於原作者思想的局限性,在前七回裡也還有一些消極和不夠完美的地方,特別是考慮到美術片的表現特點,如果不提煉原著情節,適當地加以改編,有損於積極的浪漫意義的光採和深厚的主題思想。
因為這個世界,不止需要一個有趣的反諷者,一隻變幻多端神通廣大的有趣猴子,還需要一個逆天的鬥士,所以,從原著的孫猴子被圍剿、盜果、越獄;到《大鬧天宮》的孫猴子打碎靈霄寶殿跳出天宮獨立為王,到1986版《西遊記》的打到玉帝滾去龍書案下。
孫大聖,是從一個逍遙自在的秩序嘲笑者和破壞者,一個讓人奈何不了的猴子,慢慢追加了桀驁、頑強、不屈的形象,終於成了一個戰神,一個鬥士。說來說去,對每個想不羈地挑翻三十三重天秩序的少年而言,手舞定海神珍鐵的「齊天大聖」,比到處為師父化緣的「孫行者」,有更煽情的魅力啊!
因為少年人的眼裡,足夠威風聰慧,也足夠瀟灑自由的孫悟空,既是高高在上的戰神,又是他們拼命想要成為的人物。
所謂的英雄,其實就是我們想要成為的人。少年意氣風發的時候,看到世間不公,熱血上湧就會仗義執言,待等到吃盡了苦頭,心中熱血漸涼,就未必能挺身而出了。
但孫悟空不一樣,上天用規則束縛他,懲罰他,要他閉嘴要他安分,可下次遇到同樣不公不平的事情,他依舊會提著鐵棒迎難而上。他沒被五指山壓過嗎?沒被緊箍咒疼過嗎?都有,可他就是一腔熱血不曾冷,一片冰心未曾忘。
或許我們每個人對《西遊記》的熱愛都是不一樣的,但至少有一點是一樣的,我們愛孫悟空。即便是今時今日,我們也愛這隻猴子的百折不撓,愛他的桀驁不馴頂天立地,愛他的多變與有趣,以及至死不變的少年鬥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