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小全在公眾號上也推送過一些文章,對朗誦、播報和主持中的「腔調」進行了探討。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問題,身邊有很多人,在私底下交流說話非常自然,然而只要一拿起話筒或已走上舞臺,說話就會拿腔拿調,似乎瞬間變了一個人似的。
在播音主持圈子裡總有這樣的一句說辭:「請說人話!」不理解的人自然就會反問:難道我說的不是人話?那還能是什麼話?事實上「說人話」是帶著一些戲謔味道的,把它「翻譯」過來無非就是「請正常地說話」。
這種「不正常」的說話有什麼特點呢?無非就這麼幾種:調門兒拉高、語流趨平、每句話的句尾習慣性拖長……在這種狀態下,說話者往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沒有任何對象感可言。
這顯然違背了「說話」的本質,因為人之所以說話是為了傳達一些信息並且與人溝通的,所謂「傳必求通」,除非你是自言自語。
那麼,為什麼私底下說話還好好的,只要一拿起話筒或者走上舞臺就「不能好好說話了」呢?個人認為是對「當眾說話」所形成的錯誤的刻板印象。當眾說話與私人交談最大的不同首先在於傾聽者人數,人們在當眾說話時的第一反應大都會是「要讓每一個人都能聽得清」,於是就會條件反射似的提高調門兒去說話。
事實上,只要手裡持有話筒,根本沒有必要人為地去扯著嗓子說話,只需要在平時說話的基礎上增加一些當眾說話的對象感就可以了,也就是說,你的傾聽對象更廣泛。
至於語流上的趨平、每句話的句尾習慣性拖長等表現出來的「怪象」,我總習慣於稱作「讀書腔」。
根據個人的經驗,克服「讀書腔」有兩個行之有效的方法,不妨可以試一試。一是注意把每一個字的調值發到位,二是不讓任何字句拖長調子。
比如:「記得四年前的春天,那是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這個句子中,很多人習慣於在「記得」、「春天」、「一個」等詞後面拖長調子,練習中都要有意識地在這些詞後面切斷拖長的尾巴,或者將原先慣用的「拖長」用停頓來代替。另外,在調值上,像「那是一個」四個字中,往往會把「那」、「個」的第四聲發得像第一聲,也需要有意識地把調值規範起來。
當然,回到話題本身,最關鍵的還在於得明白說話的本質。
說話不是朗誦、更不是表演,而是一項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交流活動,不管是在話筒前還是在舞臺上,說話的目的和本質是為了交流和傳達。
距報名結束還有最後三天時間!
機不可失 失不再來!!
作者:Richard 廣播電視藝術碩士
值班編輯:小全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