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水腫是一種臨床常見症狀,但出現下肢水腫後,很多患者非常困惑。為什麼有些下肢水腫看外科,有的就需要看內科呢?又該如何區分呢?這也就造成患者通常在生病後不知掛什麼科室而煩惱,掛錯科室對於患者來說既浪費時間又浪費金錢,對於醫院乃至醫生來說,實屬資源浪費。
針對下肢水腫該掛什麼科,這一問題,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外四科張凡帆醫生,根據臨床上一些常見的情況,給出以下建議。
下肢水腫一般分為可凹陷性和不可凹陷性的,可凹陷性就是指水腫在脛骨前、內外踝尖這些皮下組織比較薄、骨性標誌比較突出的地方按壓以後能見到「坑」的水腫,皮膚也經常顯得有點亮晶晶的;不可凹陷性就是我們看著腿很腫,但是皮膚比較粗糙而且按下去沒什麼「坑」,但是患者覺得腿非常脹,比正常時候明顯增粗。
一、看內科的下肢水腫
由內科疾病導致的下肢水腫,雙側腫脹程度基本一致,而且休息以後沒有明顯緩解。如果在下肢水腫的基礎上,合併有嚴重的高血壓,尿裡有泡沫,或者體檢提示尿裡有蛋白,腎功能異常,需要到腎病內科就診。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感冒後出現的雙下肢水腫、並伴有血尿或蛋白尿的兒童或者青少年患者,一定要及時到兒科就診,警惕是否發生了急性腎小球腎炎。
如果除了下肢水腫還合併有高血壓、高脂血症病史,日常還出現喘憋胸悶,甚至夜裡不能平躺,需要先到心內科就診,明確是否存在心衰。
如果水腫不局限在下肢,是全身性的,特別是嚴重浮腫,要考慮低蛋白血症,這個時候需要了解引起低蛋白的原因,到相關科室比如消化科、腫瘤科等等就診。
如果下肢水腫是不可凹陷性,同時並見畏寒,乏力倦怠,顏面水腫等症狀,要考慮是不是存在甲狀腺功能減低的情況,這時候需要到內分泌科就診。
二、看外科的下肢水腫
如果是突然出現的單側肢體劇烈腫脹,合併有疼痛、患肢皮膚顏色變紅、溫度明顯升高,這時候需要高度懷疑可能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也可能是下肢丹毒,這時候需要儘快到周圍血管科門診就診。
如果是長期慢性的下肢水腫,雙下肢水腫程度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但是水腫在活動後加重,休息平躺後或者下肢抬高后能減輕,那麼這時候的下肢水腫可能是下肢靜脈功能不全引起的,也需要到周圍血管科門診就診。而淋巴水腫的患者一般有淋巴清掃手術的病史,這時候一般也是到周圍血管科就診。
以上列舉的都是一般情況,還有一些特殊情況,比如用藥以後出現的下肢水腫,和用藥密切相關,那麼這個時候就需要到開具藥品的相應科室就診,請大夫調整治療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臨床上有一些患者雖然表現為下肢水腫,但是他們的病因是混雜的,不同的原因導致了同一個症狀,這個時候就診一定要有耐心,交給醫生來判斷,只有準確的揪住「兇手」,我們才能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獲得理想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