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大學生潘銳彬,回鄉織毛衣登上央視,帶領全村婦女進行再就業

2020-12-24 網易新聞

引言

「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 —《莊子·田子方》

一 、成功是什麼

成功是什麼?百度詞條解釋為獲得了預期的結果。那麼誰獲得了預期的結果?又是怎麼樣的結果?很簡單,你以及你想要的結果。然而現在名利成為了大多數人成功的標誌,似乎人生下來就應該為這兩樣而奮鬥。所以出現一個到達終極目標的人後,許許多多的人前僕後繼的模仿他的一切。可這和成功最初的本義相背而行,因為這並不是你所預期的結果,而是社會這個大家強加給你的。

▲一步步抵達心中的目標

如果違背「成功」的定義,堅持自己的想法,便會跳出一大堆人來反對你。他們沒有看到你眼中的世界,只能在局限的思想領域限制你的想法,企圖讓你來到他們眼中的世界。這種現象是社會中大多數人的常態,再讓你回想自己小時候寫在作文本上的夢想,還有多少人相同?

二、潘銳彬眼中的成功

「80」後潘銳彬學長,一個陽光開朗的大男生。在大學畢業後,非常順利的進入一家日企工作,職位是一名翻譯。每天的工作很輕鬆簡單,工資也非常高。這樣的人生,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啊!但現實往往不會如劇本設定的一般發展,在不久之後,他毅然而然辭掉了手裡的工作,親手打翻了這個「鐵飯碗」。

▲潘銳彬

他回到家鄉,兩手一抬,「撿」起了媽媽們紡織衣物的工具,在家織毛衣去了。身邊的朋友、鄰居、甚至父母,全然不懂他的用意。這女生做的事情,一大老爺們跟著摻合幹什麼?漸漸大家不約而同的站在一條戰線上,潘銳彬太「娘」了。

▲織衣物

人們總是用自己的世界觀去看待別人,不懂相互尊重。有人喜歡穿漢服,他說人家「異類」;有人把出租屋改造成自己喜歡的樣子,他說別人「浪費錢財,多此一舉」.....看不起比自己生活質量差的人,又憤世嫉仇的批判灑脫花錢的有錢人,兩面性太強。

當提及潘銳彬回鄉創業織毛衣時,大家第一想法就是「手工織毛衣怎麼能比的上機器呢?」根本賺不了錢!只是單憑人家的一個行為,就站在高處評判一切,該是何其的「膚淺」

▲潘銳彬在演示手工織毛衣

潘銳彬做這個選擇,並不是突如其來的任性,早在他小時候這顆種子就已埋下。在潘母嫁進潘家後,就開始了手工織物的工作。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她們從事的就是外貿公司的代加工業務。從小在針織環境中長大,六歲學會織毛衣,10歲跟著阿姨們一起織。他的母親靠針織供養了一家人,發展最好的時候,手下有一百多口人。可隨著現代化建設發展,手工針織漸漸被機器取代,在他讀大學時,家裡已再也找不到事情做,甚至連生計都成了問題。埋在心底裡的那顆種子發芽長大,紮根在心上。在他的背後,有一處紋身,是手工針織的圖案,旁邊還紋著父母的生日。他心底裡堅定著:是他們的手,託起了他的過去與將來!

▲衣物工廠

全力投身於針織事業中,他一人扮演了多種角色。設計師、工人、營銷......通過自己在外面學習到的新方式,帶領著阿姨們進入網絡時代。他在現在流行的短視頻APP上進行銷售,並將家鄉文化與手工針織結合起來,親自擔任模特與手工藝人,給大家示範織法。他說:「他希望在傳播手工針織這門傳統手藝的同時,也能宣傳當地的特色景觀和傳統文化。」

他成功了!他獲得了預期的結果。在網絡上走紅,並且成功將自己的作品帶上央視舞臺向全國人民展示,帶領著全村的婦女進行針織就業。

三、世人眼中的成功

物質與精神的關係是個永恆的話題。物質第一性,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現行哲學教科書認為,物質第一、精神第二。此類觀點層出不窮,可終究是一個主題,物質高於精神。所以正常來講,現代社會中人們追求物質生活是應該的,大家對於成功的定義就是追求名利也是應該的。當一個人靠某種方式「成功」後,其他人去效仿就更無話可說了。

▲潘銳彬以及毛衣作品登上舞臺

人人都想在短時間內達到自己的目標,既然有前人已經開拓出一條路,那跟著這條路前行,方向準是正確的。在我們周圍,幹著自己喜歡又適合自己工作的人少之又少。倘若能在自己興趣上面找到工作,並能通過它讓自己物質生活也得到滿足,這是何等的幸運。

結語

在英語中,成功不僅是一個名詞,同樣也是動詞,形容詞......這也告訴我們,要想達到你預期的結果,是要學,要做,要堅持的!帶著目標,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走好每一步,才能步步通往成功之路。

參考資料:
《莊子·田子方》
《南方農村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80後大學生潘銳彬:織毛衣登上央視,帶動村裡50名婦女再就業
    一、在當時的那個時代,潘銳彬雖為大學生卻放棄了原本高薪穩定的生活,做起了織毛衣的生意隨著時代的進步,各種行業也逐漸向著機器自動化的方向發展著,但凡事皆有例外,在眾多便捷高效的機器生產中,存在著極少數的手工生產,在世界眾多奢侈品牌中,有著不少的產品都是以其
  • 80後大學生潘銳彬,回村織毛衣登上央視,帶動村裡50名婦女再就業
    跟其他「宅男」不同的是,他宅在家裡就是為了「織毛衣」,將以前的傳統手工業撿起來,以求創一番事業。這位八零後的名字,就叫做潘銳彬。 一、與織毛衣結下的「不解之緣」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潘銳彬的母親自嫁進潘家之後就開始從事織毛衣這樣的傳統手工業。那個時候的農村,機械化水平仍舊很落後,因此,手工針織在農村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技術。
  • 小夥辭職回鄉直播織毛衣,粉絲百萬,「婦女之友」帶領大媽再就業
    天賦異稟潘銳彬,典型的80後,1986出生在廣東汕頭一個小鎮,那個時候中國改革開放,沿海城市經濟飛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崗位,為一些女職工提供了生活來源。潘銳彬的媽媽就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根據潘銳彬回憶,潘媽媽從年輕就開始了手工針織的生涯,那個時候外貿公司急需勞動力,潘媽媽就按照外貿公司的要求進貨並分給全村的婦女們製作毛衣。而潘銳彬因為媽媽的原因,從小就對織毛衣很感興趣,經常蹲在家門口和阿姨們一起織毛衣。
  • 那個「最娘」80後,回鄉織毛衣登央視,帶動50名農村婦女創業
    作為80後的潘銳彬,自小就喜歡織毛衣,很多人都嘲笑他「娘」,沒有男子氣概,甚至成名後有人說他是「最娘的80後」,可他絲毫不受外界評論的影響,帶著村中50位阿姨一起創業織毛衣,事業成功的同時也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 廣東80後小夥,放棄高薪職業回家織毛衣,帶動農村婦女再就業
    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一位80後,他放棄自己的高薪工作不顧家人的反對,回家織毛衣,最後不僅自己獲得了成功,還帶動了許多人就業。潘銳彬辭掉高薪職業回家織毛衣小夥名叫潘銳彬,出生廣東汕頭,家庭條件並不富裕,每年冬季來臨,家裡都沒有錢置辦衣服,都是潘銳彬的母親用一針一線織成毛衣來為他遮擋風寒,每當母親織毛衣的時候
  • 80後「娘炮」潘銳彬,帶50個村姑創業織毛衣,現聞名全國
    可見古代遺風至今,娘炮並不被人看好,但是一位80後的學長潘銳彬卻一改娘炮形象,憑藉著「娘炮產業」帶領村民發家致富。一、出身潘銳彬出生於廣東省汕頭市的一個農村,作為一名農村孩子,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穿到媽媽親手縫製的新衣。
  • 潘銳彬:放棄外企翻譯回村織毛衣,常人眼裡很「娘」,卻是真本事
    就有這樣一位80後小哥,他從小就愛好似乎女生才喜歡的編織。這在常人眼裡很「娘」,可是他卻憑藉這個本事大有作為。學習織毛衣的經歷與普通男孩不同,潘銳彬從小似乎就是個性格文靜,注意力能長時間集中的男孩。在其他小男孩還在瘋跑瘋玩的時候,他更喜歡在家裡陪在媽媽身邊,觀察她織毛衣。
  • 潘銳彬:從外企白領變身網紅「毛衣哥」
    潘銳彬:從外企白領變身網紅 「毛衣哥」文|阿 麗本文刊載於《農村青年》2020年第5期一位「80後」理工男,放棄翻譯工作回家鄉創業,帶領母親和一幫阿姨級別的農村婦女織毛衣賣,一雙巧手「織」出致富路,擁有了百萬粉絲……
  • 外企白領回村織毛線,憑「最娘80後」聞名全國,後來怎麼樣了?
    01作為80後的潘銳彬,從小就喜歡織毛衣,於是他周圍的人為他貼上了「娘」的標籤,對他品頭論足,嘲笑他沒有男子氣概。但他並不在乎,絲毫不受他人的影響。在長大以後,他靠著曾經被人看不起的「織毛衣」手藝,最終事業有成。
  • 【中國夢•勞動美】朱華雲:巾幗藝高膽氣雄 回鄉創業織錦繡
    【中國夢•勞動美】朱華云:巾幗藝高膽氣雄 回鄉創業織錦繡 2020-10-15 17: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巾幗脫貧她行動 | 縫紉機「噠噠噠」 織出涇川婦女就業夢
    巾幗脫貧她行動 | 縫紉機「噠噠噠」 織出涇川婦女就業夢 2020-11-11 15: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普通農婦到成為頭條紅人、上央視節目,巧婦9妹說她的心願是帶領全村致富
    但現在,9妹不僅在頭條上擁有了 200 萬粉絲(比靈山縣全縣總人口還多),還受邀參與了央視美食節目錄製,在億萬觀眾前展示家鄉特產。在她的帶領下,全村鄉親們的水果銷量(超過 300 萬斤)和收入都有了明顯提升。而這些轉變都發生在過去短短的 1 年時間內。
  • 碧江:女企業家協會春風化雨助力婦女創業就業
    近年來,碧江區女企業家協會發揮女性群體的優勢作用,為女性尤其是下崗失業婦女、畢業女大學生創業就業提供現場培訓指導、項目對接、資金幫扶等服務,通過不斷搭建信息渠道,為碧江女性提供了廣闊的就業平臺,營造女性創業就業的良好氛圍。
  • 九旬老人徐曼華 織起「愛心毛衣」十年路
    每當提起這位老人,社區居民都會豎起大拇指連連稱讚,提起她織了十年的「愛心毛衣」。2008年,徐曼華80歲,一次摔跤讓她雙腿行動不便,只能躺在床上養傷,織毛衣便成了老人打發時間的愛好。當年正遇汶川地震,徐曼華就把自己織的8套毛衣和帽子,託人寄到了地震災區。
  • 小哥哥現場教主持人織毛衣,《生僻字》原唱現身黃金舞臺!
    《黃金100秒》讓懷揣夢想的選手走上央視的舞臺,他們為了夢想努力前行,並朝成功的方向前進。在這個舞臺上,他們也將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及城市精神發揚光大,在舞臺上做最閃亮的自己,用歌聲點燃熱情,用行動追逐夢想,用熱愛面對生活!說到織毛衣,大家自然而然就會想到——這是女人們的拿手絕活。但是!小藝今天就是要帶您來看點兒不一樣的,誰說只有女人才能織毛衣?
  • 大學生回鄉辦「村晚」傳孝道文化 看哭鄉親(圖)
    大學生回鄉辦「村晚」傳遞孝文化  反映農村不孝敬老人問題的曲藝小品《老來難》,讓父老鄉親淚流滿面  石家莊學院多才多藝大學生趙華,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父母跟爺爺的關係也曾不太融洽。他通過自己的努力,感化了母親和爺爺,家庭越來越溫馨。
  • 西南石油大學"90後"大學生黃莉嵐回鄉當農民 打開新天地
    黃莉嵐在對種植蔬菜的土壤進行採樣。 曹正 攝黃莉嵐是西南石油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的一名在讀研究生,一個清秀、嬌小的「90後」農家姑娘。本科畢業後,她也曾因為就業問題徘徊迷茫,最終懷著「田園夢想」,回鄉當起了農民。經歷一次次地試錯、失敗之後,黃莉嵐用5萬元「本錢」,創造了年營業額逾千萬的新型農業企業,「闖」開了一條「別樣」的創業之路。
  • 羅平縣刺繡產業帶動婦女創業就業……
    走進李文秀在羅平縣城的店鋪「布依淑婭繡娘坊」,幾個布依族婦女正在挑選刺繡材料。「我們都是從八大河來縣城打工的,聽說她(李文秀)在縣城裡開了店鋪,我們就來找她拿刺繡材料,回家一邊帶娃一邊加工,做好後又拿來賣給她。」一個正在挑貨婦女說道。
  • 嵐皋縣:手工製作小產品,婦女就業大舞臺
    巴山畫廊/硒有嵐皋嵐皋新聞為鞏固提升脫貧成果,我縣針對貧困婦女群眾積極組織開展「賦能」培訓,幫助更多的婦女群眾圓創業就業夢,實現靈活居家就業。如今她已掌握了裁、編、織、剪、串等手工製作技能,並能獨立完成訂單任務。張賢蘭創造了不少的收入,已經開始在掙錢了,對我們不能出門掙錢在家帶小孩照顧老人給了個掙錢的機會,下一步就是只要有訂單了,就天天都領活幹嘛,能掙點生活費嘛。
  • 《織毛衣用的毛線》錦毛虎-協助拍攝
    以前的人們都是自己在家織毛衣,花費的時間比較長,都是父母織給兒女穿。織毛衣用的毛線【第1幅圖】此作品由泰州攝影愛好者山先生在著名的哈爾濱地區拍攝織毛衣用的毛線【第2幅圖】此作品由金華攝影愛好者唐先生在著名的珠海地區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