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不mini的ITX性能鋼炮主機,花了這麼多錢就要拿出來秀啊

2021-02-14 新浪眾測

以體積就是原罪的標準來看,今天分享的這臺機子實在是有點迷,畢竟作為一臺ITX的主機,它實在有點不「mini」,當然市面上其實也有一些類似定位的箱體,比如H200。寫文章的時候我就想到到時候會有一堆ITX原教旨玩家在下面「聲討」及「除名」了,不過這卻真的是一臺真真正正的ITX主機,從機箱到主板都是。

這次裝的箱體案例是來自antec的鋒芒,記得第一次看到相關介紹的時候還是上半年的COMPUTEX2019,自詡見過各品牌各種箱體,鋒芒還是讓我驚豔到了,私以為是今年最好看的兩隻機架風格主機箱之一。

除了體積以外,我知道這種機架+玻璃的箱體還會被另外一波防塵黨嫌棄,每次發類似箱體案例的時候,都會有人問,如何除塵,其實相比傳統箱體這類箱體在除塵上面簡單粗暴多了,直接拿吹風機、壓縮空氣對著吹就完事。當然也很感謝訂製這機子的機主,讓我可以感受到這臺今年一直想裝的箱體,畢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這樣的外觀風格設定。

喜好因人而異,我個人是很喜歡「鋒芒」的設計,雖然它的體積甚至比前輩cube更加誇張,不過整機比例非常協調,裝好之後比ATX機架箱體來說內部空間更加緊湊,加上非對稱的設計,感覺濃濃的機甲風格。架構跟布局真的可以用「標新立異」來形容,因為這樣的布局結構會帶來不少的麻煩,但你顯卡都花了大幾千塊,你不想讓自己跟別人好好的看下嗎?這讓我想到今年上班年也裝過另外一臺類似的機子,就是骨伽撕裂者,同樣是類似的顯卡正面展示,只不過沒這麼偏激。

實物裝好的效果如下,這箱子最適合的方案其實是分體水冷,其次是一體水冷,風冷完全可以放棄,考慮到外地運輸跟時間,所以只能用一體水冷方案給它解決,最後的外觀效果如下,放置桌面是比較吸睛的。

配置上面這機子應該不含糊,CPU部分選了降價之後的R9 3900X,顯卡趁著雙11好價入了RTX 2080 SUPER,整機定位應該算全能應用,機主打算未來除了常規顯卡替換,其它配件儘量不動,畢竟拆起來麻煩。

散熱部分,其實一開始買的是九州風神船長240白色版,不過翻車了,翻車的原因也很意外,就是水冷頭高度超了,導致裝不下,所以後面臨時換了銀欣的這款,冷頭厚度不超。

整機視覺有一定的燈光要求,所以機電風扇部分有一定的針對選擇,比如電源選了振華最新的「RGB」電源LEADEX ARGB 750、風扇加了兩枚九州風神魔影12cm,這邊要注意的就是搭建燈光方案的時候要注意配件儘量統一要麼支持5V RGB,要麼統一12V RGB,要不裝機起來會很麻煩。另外因為電源標配的是常規黑色+水晶頭的線,後面額外定製一套譽錸的振華定製線白色。

最後的整機配置,原定這臺機子除了內存以外,本來是沒怎麼打算超頻的,因為我自己心裡也不確定240水冷能不能壓制R9 3900X,況且#出廠灰燼版#的加成。

CPU:AMD R9 3900X主板:華擎X570 Phantom Gaming-ITX/TB3內存:芝奇焰光戟ddr4 3600 16gx2SSD:金士頓KC2000 500G顯卡:索泰RTX2080super至尊PLUS OC機箱:antec鋒芒電源:振華LEADEX ARGB 750全模金牌電源附件:譽錸定製線散熱:銀欣極凍PF240

九州風神魔影12cm rgb


作為一臺機架風格主機,按道理來說不應該太難裝的,特別是配件兼容上面,抱著這樣的想法,我翻車了。

1,配件兼容:這箱子配件兼容的地方要特別注意的主要有顯卡跟CPU散熱器。

顯卡部分要注意的主要的厚度,反倒長度沒什麼要求。支持2插槽顯卡,厚度可以略微厚一些,但儘量不要超過2.5插槽的厚度,目前市面除了非公卡,其實基本都達到了2.5插槽,也就是53mm左右,選購的時候要注意,儘量避免超過53mm,否則哪怕你裝得下,也有可能導致機箱前面的玻璃板完全遮住顯卡風扇,導致風量減少。經過一番選擇之後,所以顯卡我最後選了索泰的RTX2080 SUPER的至尊版,後面顯卡厚度也是剛好。

CPU散熱部分,選這箱子你可以直接告別CPU風冷散熱器了。這箱子其實是優先針對分體水冷設計的,如果你不用分體水冷,那麼次選擇也就是240規格的一體水冷了。當然你也別以為只要注意240規格就足夠,這也是我翻車的地方。一體水冷要注意的還有冷頭部分的厚度,我一開始因為根據整機風格選了九州風神的船長(白色),結果沒想到因為船長特別的冷頭設計,導致冷頭高度過高,從而裝不下,所以最後換了冷頭厚度相對正常一點的銀欣極凍PF240,才可以裝下。歸根到底很簡單,因為這箱子真的從一開始就是針對分體水冷設計的,所以包含顯卡位置的預留厚度才會這麼點。

2,安裝順序

這邊也是我翻車的地方,常規來說這種機架箱應該沒有特別嚴格的安裝順序要求,但這邊安裝你要注意一體水冷安裝要在主板之前,否則你後面冷排就無法固定。甚至走線也要在主板、散熱固定之前,因為主板、散熱器、風扇,安裝好之後你相關電源線也比較難走。所以個人建議先安裝電源、顯卡、電源走線、機箱IO線、一體水冷、主板、出風風扇,這樣的順序。我這邊也反覆裝了2次。

3,奇怪的IO口布局

常規箱體,主板IO口是在尾部,垂直風道的箱體,IO口在頂部,這個箱子就牛逼了,IO口在機箱的中間,還有前面板底部。也是如此,你數據線的長度最好有一定的心理準備,比如2米長之類的,如果有用無線網絡的用戶,還要考慮天線要那種直插還是延長的。

4,走線

因為結構布局特別,跟常規箱體差異較大,特別這箱子的風格不管正面,還是背面,都是用於展示露出的,所以背面藏線的地方主要就是中間夾層,但也要注意不要影響到冷排的散熱風道。如果是無燈方案整理起來會簡單一點,如果是類似我這個還有RGB燈光的,會特別麻煩。

為了搭配整機配色,所以加了譽錸定製的定製線。對比tb工作室線材來說,品質比較可靠,畢竟是來自緯亞電子旗下的定製線品牌,有整套的質量檢驗、品控流程,而且定製的價格居然比工作室的還便宜。不過要注意的就是他們家的線相對比較硬,梳理線材的時候要稍微注意下。

5,燈光

老生常談,這箱子確實是比較適合做燈光方案,如果要做燈光方案除了走線麻煩以外,另外要注意的就是燈光控制方案的統一,要不連接各種適配器你會痛苦死的。一般來說儘量整5V RGB會比較好,另外市面也有相關轉換器了,比如九州風神的RGB轉換精靈。

燈光顏色試了幾種方案,包含幻彩模式,最後考慮冬天到了,還有即將聖誕節,所以選了冰藍色作為主色調。

電源放在這邊是以為這個邊緣比較特別是一款RGB電源,振華SUPER FLOWER LEADEX ARGB 750W。首先本體是白色比較符合這機子配色,另外也是市面少有的RGB電源,支持5V RGB色彩模式,風扇跟埠的燈光都可以控制。這邊主要作為整機底部的燈光。

不過買的時候850W比750W稍微貴點,現在大概就差幾十塊,個人建議直接上到850W。

5,風道

這箱子看似風道不重要,畢竟是半裸機架,不過實際我按常規一進一出的風道設計還是可以感覺到熱風有效的從尾部排出。因為市面這箱子不少方案都是為了視覺好看,所以風扇都是把無支架的那一面展示在外,所以實際裝機的時候最好自己考慮清楚。

總結,裝機難度最高10分為例,這箱子哪怕安裝一體式水冷,個人覺得難度也要7-8分,新手安裝除了做好準備,還要有拆裝幾次是耐心。

考慮到12核24線程,考慮到「出廠灰燼」,考慮散熱規格僅為240一體式水冷,對於超頻一開始我是拒絕的,感覺開啟PBO,甚至auto模式,超下內存基本就是最佳性能釋放了,不過終究心裡作祟,還是納奈不住想要折騰的心,要不試一下?

搭配的主板的板+U+條套餐是華擎的ASRockX570 Phantom Gaming-ITX TB3+3900X+芝奇的炎光戟,可以說是典型的AMD套裝了。可能因為3950X開始上市鋪貨了,所以3900X不單好買,甚至價格也便宜了不少,所以這機子的配置也從3700X變為了3900X。AMD平臺的ITX主板,目前可選比較極端,要麼B450I,要麼就是X570 ITX了,最後選了華擎的這塊,主要也是考慮到價格,另外這塊主板也是稍有帶雷電3的ITX板,加上PCIe 4.0,算是真正的可以戰未來。

除了雷電3,這塊主板另外一個「爭議點」就是CPU散熱器孔位,作為一塊AMD主板,它採用的卻是intel 1155的安裝開孔,作為一個華擎的老用戶,其實對這個見慣不怪,以前1156時代,就有保留775孔位的設計。不過華擎這個設計其實並非為了兼容性或者噱頭,其實看主板布局就知道,主要是因為ITX布局實在太擁擠,採用1155的孔位主要是可以有更多的空間用於放主板散熱器等部件。

內存則是芝奇專門為AMD平臺打造的焰光戟,假設你有一定超頻要求,然後又不想太花時間研究各種顆粒,特別是摸獎,那麼芝奇的焰光戟3600性價比其實都挺不錯的,基本不用擔心上不了3800,或者小參太差。

容量這邊因為是ITX平臺,考慮到戰未來,所以直接16x2起了。

超頻設置如下。手上這U,在X570 Phantom Gaming上差不多可以到4.4、4.5,FLCK頻率可以到3800,總體感覺比之前隨便買的3700X體制還是要稍好,不過最後實際保留的頻率是到4.3,這個主要還是考慮到散熱壓力。實際測試來看,對於ITX平臺來說,3900X超頻要注意的其實是電壓,核心電壓超過1.3V之後溫度幅度漲幅較大,很容易過百,電壓1.3V以內哪怕一體式240、雙塔風冷基本都可以壓制在90℃,這個結果日常實際用來說是比較可以接受的,最後CPU頻率定格在4.3G 1.275V。

內存部分,這個很簡單,除非你為了跑分,否則銳龍3目前最合理的,就是爭取超到3733、3800,FLCK頻率對應1866或者1900,然後再縮內存的小參,這個也是銳龍3平臺超內存的順序。手上的U跟內存,最後穩定在內存3800,FLCK1900,C16的水平,綜合效能比較高的水平,而且成本比較合理。

超頻後的理論成績如下,比全默認的情況下還是好不少。3900x、3950x果然都是用來刷跑分的,測試成績真是各種賞心悅目,基本都刷新了之前9900K、3700X的各種超頻分數。

存儲部分主要是一塊M.2 SSD+2.5寸SSD(舊)。M.2主SSD是來自金士頓的KC2000。作為升級版本,KC2000的速度提升挺大,不過比較奇怪就是同時也推出了升級款A2000,性能差距不算特別大,有點略微重疊。

KC2000 500GB採用了東芝96層堆疊BiCS4快閃記憶體跟慧榮SM2262EN主控的組合,而且500GB版本緩存大小也達到了75G,這樣的規格組合之下,所以測試表現自然也很不錯。

純CPU渲染測試,對比超頻5G的9900k或3700X,大概快了20-30秒,領先幅度明顯。

blender benckmark跑到10分鐘左右了,優勢跟線程幾乎成正比。

V-RAY CPU跟顯卡的渲染速度如下

實際的adobe應用測試,Lr跟Pr測試,對比9900K依舊快了非常多,而且兩者售價現在甚至比較接近了(3900X 3600左右就可以搞定盒裝了)。


回想之前,自己的各種測試,為了測試結果便利性跟可參照性,都是更加偏向測試而不是實際應用環境,未來希望可以更加貼合實際應用場景來給出參考結果。所以這次針對RTX2080 SUPER的測試會結合實際應用的問題來測試,就是如果我希望這套機子搞定4K解析度遊戲,有沒有問題?能實現怎樣的效果,畢竟現在4K解析度顯示器太便宜了,而RTX2080S畢竟是一張5K+的卡,作為用戶確實可以有所期待。

之前哪怕是RTX2080Ti,對4K解析度的表現,個人是有點失望的,無腦全開的情況下,終究還是不能說可以搞定。但實際情況下,4K解析度的情況下,開啟關閉AAAF能帶來怎樣的畫面差異呢?其實已經很難區分,但帶來的速度差距可能是有15%-30%左右的,這種時候速度顯然更加重要了,所以下面實際遊戲測試,我會儘可能選擇畫面與速度的均衡點的畫面設置,保證實際使用的時候可以考慮的設置方案,來看測試結果。

細想起來上次另外一套MATX機子也是用索泰RTX2080super至尊PLUS OC這張卡,不過當時搭配的是3700X,這次雙11的時候本來打算隨便買一張乞丐版,不過這卡倒是便宜了300,加上本身有燈光裝飾比較符合外觀要求,所以就臨時換了,顯卡厚度53mm,最後安裝也算比較順利。

首先是山地馬克一眾理論測試,供驗證設備沒問題。

SPECviewperf 13專業性能測試供參考。

實際遊戲部分,全部都測試4K解析度情況表現,在儘量滿足60幀情況下,提高畫質設置。

古墓麗影高畫質,關閉AAAF,未開啟RTXDLSS,平均幀64,如果開啟DLSS應該可以更高;

刺客信條跟古墓麗影類似類似,平均幀也達到了58幀;

極限競速地平線平均幀已經可以破百;

守望先鋒 極高畫質情況下達到了116幀平均,算超高;絕地求生大逃殺 高畫質情況 依舊平均幀也達到了83。

基本你願意的情況下,中高畫質RTX2080S可以搞定4K解析度。

其實最大散熱壓力在於CPU部分,畢竟12核心24線程。前面也說了,CPU部分溫度點就是1.3V電壓,過了1.3V電壓我也有試過,240一體式水冷輕鬆過百,所以最後測試過幾種頻率、電壓組合之後選定了4.3G 1.275V的設置,烤FPU溫度如下,平均溫度在90℃左右,對於240水冷來說算是比較不錯的了,算是解決了溫度問題。

當然如果你有時間,願意折騰的話,antec鋒芒這機子,最佳的玩法還是分體水冷,弄兩個240排之後的散熱規模還是比較客觀的。

這次作業就到這邊了,後面會繼續更新兩臺緊湊的箱體,包含matx跟itx a4,感興趣的可以繼續關注。

相關焦點

  • 2020年itx配置推薦 itx主機和筆記本電腦哪個好?
    2020年itx配置推薦 itx主機和筆記本電腦哪個好? ITX只是個一種機型的泛稱,因為所有平臺都基於主板規格,正如ITX都是基於Mini-ITX規格主板,消費級主板規格按照大小有E-ATX、ATX、M-ATX、ITX這四種規格,當然還有更小的就是 2016 年出來的
  • 搭建一臺itx小主機之in Win A1 Plus.
    關注我們B博的應該知道,這個機箱在幾個月前已經曬過圖了.同時他也是我們淘寶店萬元整機的備選方案之一,不過itx還是太小眾,也談不上多少性價比,所以暫時還是拎出來先裝個機
  • ITX主機能帶上飛機嗎 水冷itx主機怎麼帶上飛機
    ITX主機能帶上飛機嗎 水冷itx主機怎麼帶上飛機 ITX主機能不能帶上飛機,如果可以的話,對於帶上飛機的ITX
  • NEOGEO mini究竟是一臺怎樣的主機,我們幫你開箱試用了一下
    情懷在當下這個年代雖然有被濫用的趨勢,但不得不說仍受到大眾的追捧,你看任天堂的Classic mini FC和SFC mini大賣就知道了。而在今年的E3上,又有一臺經典主機推出了迷你版,這就是SNK的NEOGEO mini。
  • 英特爾最「迷你」遊戲主機開箱,路由器大小,性能強悍?
    經常有人跑來問魯sir,有沒有性能可以堪比臺式機,價錢又不貴的筆記本推薦?有沒有適合外出攜帶的臺式主機推薦?你們要的這種電腦,魯sir已經找到了,就是我們今天開箱的主角——Intel  NUC。話不多說,來看看這臺小體積的高性能「小鋼炮」迷你主機吧。看包裝還以為是個鞋盒子,真的很小,完全想不到裡面是一臺主機。黑色的包裝盒,正面是燙金工藝的「INTEL NUC」兩個英文單詞,右下角則是Intel和AMD VEGA獨顯的合體貼標.
  • 不足18cm非公小A卡,憾訊RX5600XT itx顯卡簡測
    mac pro垃圾桶的出現興起了一陣子的迷你主機熱,不少機箱廠商看準時機推出相應的迷你PC機箱,例如A4大小的itx主機、小立方迷你機箱等等。除了機箱,硬體商也在出迷你品。最近在幫朋友組裝迷你黑蘋果主機,就買了一塊不足18cm非公小A卡撼訊RX5600XT itx顯卡。
  • 【裝機實操】裝一臺普通風冷家用主機
    大家好,老哈又來水帖啦~上次咱們裝的是一臺分體式水冷主機,那這次就給大家帶來一臺普通風冷家用主機的裝機實操吧~【前言
  • 沒有鋼炮的命,卻有鋼炮的病!性價比超高美式「大後超」是解藥
    雖然有的時候這種心理會被一些壞人利用,但往往在上過幾次當之後,還是會有很多人保持這種心理,畢竟誰的錢都不是大風颳來的,誰也都沒有能讓時間停止的能力。雖然這種心理很容易被人利用,但我們並不是「那些壞人」,而這篇文章就正是「花最少的錢治最重的病」的誠意之藥。超跑必然是每一位男人的終極夢想,但是它高昂的價格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 手把手帶你裝一臺性能強悍又安靜的九代i7+RTX2080Ti 主機
    自己開始認真折騰靜音主機大概是intel剛發布「扣肉「的時候,那時候的E6300,性能強勁高效、功耗控制也好,且同時期風冷散熱也差不多發展到效能高峰(T120、南海、U120E為代表的」120mm「散熱器陣營),這個時期搭建一臺低噪音,甚至無噪音的電腦,在成本、精力及最終實現效果都是比較理想的。當然我自己也是交了不少學費的,所以這篇文章會以實戰+經驗總結的方式來介紹。
  • 自己裝一臺客廳迷你小電腦,我很幸運避開數個大坑
    正好這兩天也忙,把老哥定製的itx拎包帶走主機給基本組裝完畢了。為啥是基本完畢呢?因為固態翻車,只能在bios裡看到,在pe裡無法看到,這事等下詳聊,今天就整理下我這次的裝機經歷,給大家一些小tips,希望大家在組裝同類型產品時避開一些雷區。
  • 一臺夢寐以求的MOD主機 Fiona專業評測
    擁有一臺獨一無二的MOD主機,幾乎是所有遊戲玩家的夢想。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就是一臺代號為Fiona的定製主機。
  • W12的6.0T發動機加持,3.7S可破百,這才是地表最強鋼炮!
    比如我們熟知的奔馳AMG-A45、奧迪RS3、寶馬M135i等都是這級別公認的最強「鋼炮」車型,其實對於很多性能迷而言,它們或許知道,地表最強「鋼炮」僅有一款,而且至今無人超越,它便是高爾夫GTI650!相信大多數人對這款車既熟悉又陌生,提起高爾夫GTI都知道,但高爾夫GTI650是個什麼鬼?當然,即便不知道,看到這樣一個命名也會有種不明覺厲的感覺,而事實也的確是如此。
  • 平替Mac Mini 為何首推聯想天逸510s迷你主機
    然而,臺式主機和筆記本都又比較明顯的短板,前者性能強但太佔地方,畢竟很多人的工位和家裡的辦公空間都十分有限;後者足夠便攜而且近些年來配置也的確是越來越強,但真正能把極限性能和散熱問題解決好的產品並不多,除此之外,高配置筆記本大多價格不菲,同時也由於散熱問題也很難維持輕薄的機身。
  • APU OK不OK?華擎A300+3400G一臺巴掌大Mini主機搭建分享
    對於我這個有很多不同主機的用戶來講,APU還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大家叫了這麼多年的AMD YES!並不是沒有道理。而說到APU的解決方案,我是很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華擎的這款A300,雖然已經不能算新品了,早在AMD 2200G/2400G的時候我就關注過,但是當時還是選擇試了一下B350i。最近在關注NUC/準系統的時候發現,還是應該嘗試一下A300的。
  • iPad mini5 值不值得買?性能翻了三倍的超極平板電腦
    *封面插圖來自於愛範兒拍攝 iPad mini5值不值得買 蘋果在前段時間偷偷發布了新款iPad Air和iPad mini之後XC對iPad研究的十分透徹,我的第一部iPad是mini2,然後又購置了一臺iPad Pro10.5寸,隨後由於工作原因,體驗過新iPad Pro,也買賣過不少老款iPad。所以XC的以下建議還是十分值得作為購買參考的。
  • KFC真搞出個主機,光硬體就要2萬多,能玩遊戲還能給炸雞保溫
    這年頭作為主機黨,在御三家的機器當中肯定最少也有一臺主機,少數玩家是雙持甚至是三持黨,可能圈外的人一直會疑惑這麼多年怎麼就沒有第四個競爭對手出現?其實千禧年的時候還有個世嘉可以蹦躂兩下,但是沒過多久世嘉主機就涼了,但是萬萬沒想到如今主機界又出現了一個對手,而且它還是個賣炸雞的。
  • 挑戰ITX主機高難度分體水冷安裝,過程全記錄
    最近要裝一臺非遊戲為主要應用的主機。首先被Portal(波特星)ITX機箱種了草,最近還有優惠,於是就沒忍住入了手。下面就詳細介紹下主機硬體的選配、水冷安裝、性能和溫度測試以及主機的應用情況,圖有點多,快到100張了,希望您能堅持看完
  • 日系鋼炮兒車鼻祖 豐田Starlet(EP82)重改鑑賞
    在剛剛接觸改裝車時我的第一臺車是夏利,當年在很多人的固有思想裡,夏利就是一臺窮人開的車,性能也更是免談。但其實早期的夏利和大發同源,甚至懸掛都是四輪獨立的且能夠與不少豐田發動機所匹配,改裝潛力甚是巨大,在當年還是讓我們玩兒的不亦樂乎。
  • 300匹馬力4.9秒破百,還有豪華內飾,這臺鋼炮有點強
    這段時間隨著國產鋼炮車型領克03+的發布,又在國內市場上掀起了一股關於鋼炮車型的熱度,在這個缺少性能車文化的國度,小鋼炮車型無疑是不少追求性能和駕駛感最好的車型,但是在合資車中早已有了不少鋼炮車型,但是我們今天要看的這臺車則是一臺有著情懷的豪華鋼炮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