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心理 | 編輯
來源網絡 | 圖片
《三十而已》這部最近常常上熱搜的電視劇,想來大家就算沒看過,多多少少也聽過一些。這是一部聚焦都市女性生活的電視劇,講的是三個不同類型的女人在即將面臨三十歲這個人生節點時遇到的來自婚姻、家庭和工作中的各種問題。
劇中童瑤飾演的顧佳,被網友們稱為完美人妻,是很多人嚮往的新時代獨立女性的標杆形象,高學歷、高顏值、能力在線、雙商俱佳,對外能幫老公解決公司危機,對內能把家庭和孩子都照顧妥當,甚至在處理小三的手段上,都沒有別的女人那麼狼狽不堪而是顯得果斷乾脆、快狠穩準。
可是即便如此,完美人妻顧佳的老公許幻山依舊出軌了,她的婚姻在最後的結局裡也以離婚的方式而告終。那麼決定一段婚姻關係是否幸福持久的關鍵到底是什麼?
【始於五官,止於三觀】
很多情感專家會給出我們這樣一個回答,是三觀。沒錯,兩個人想要長久幸福的婚姻,那麼他們一定對生活中大部分事情的看法是一致的。三觀一致,並不是說兩個人要有相同的興趣愛好,而是指當矛盾發生時我們尊重對方處理問題的方式。
在《三十而已》中,顧佳和許幻山的這段婚姻關係的破裂,的確早有徵兆,小三不是矛盾衝突的核心,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為了解決公司出現的問題,顧佳想盡各種辦法去混太太圈,許幻山卻說:「我們家挺好的啊,幹嘛非得墊著腳往上夠啊?」顧佳回答:「好什麼好呀?」。一個積極解決問題,有野心有欲望;一個骨子裡清高,安於現狀,雖然是不同的性格導致處理問題的方式不一樣,但是卻彼此不能相互尊重和理解。
即使他們曾經相愛,但在生活中,他們對於家庭、事業和未來的期望根本不在一個方向,這是任憑兩人怎樣的因為愛而妥協也無法達成一致的。
【親密關係的本質是一種社會交換】
如果你覺得「三觀」這個回答太籠統太感性,雞湯味道太濃,那麼我們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更加客觀理智的去分析一下。
美國休斯頓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羅蘭·米勒在《親密關係》一書中,提到了一個理論,叫「社會交換理論」,指親密關係的本質是一種社會交換。在交往中,雙方都在權衡自己的付出和回報,從而決定是不是要繼續這段關係。而決定一段關係是不是幸福和持久的三個因素,分別是結果、期望值和代替選項。
人和人的交往,是一種交換關係,我們都希望用最小的「付出」去獲得最大的「回報」,只有當兩個人都能從一段關係當中,獲得足夠的「利潤」,這樣的關係才能持久。這個「利潤」也就是「結果」,它等於你的「回報」減去你的「付出」。
這裡的「回報」指你想要的那些東西,能給你帶來快樂和滿足的,比如說,另一半的財富、美貌或者是對你的欣賞和照顧,這都算是回報。「付出」包括時間、精力等等,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心理上的負擔,比如你對伴侶的缺點感到失望、父母不滿意這段關係對你造成的壓力。「回報」減去「付出」,就是你在這段關係中的「結果」。
【結果、期望值和代替選項】
一段關係有沒有「結果」,「結果」的正負是影響它能否幸福長久的第一個因素。可能在這裡大家就有疑問了,如果從「結果」上看,許幻山在和顧佳的這段婚姻裡,應該是賺大發了啊,那為什麼他還會出軌呢?這就要提到第二個因素「期望值」。
許幻山得到了「結果」,比如許總的頭銜、富裕的生活,但是這個「結果」沒有達到他的「期望值」。他還希望擁有自己的夢想、沒有拘束的自由和妻子對自己的崇拜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這點從他被林有有的「甜言蜜語」攻破底線出軌就可以看出來)。如果一段關係的「結果」,超出了我們的「期望值」,我們會感到幸福,反之,我們就會感到不幸福、不滿足。
最後我們來看看「代替選項」這個因素。很多情況下,一些明明不幸福的婚姻為什麼還在繼續呢?當然會有很多理由,但很可能其中一個就是他們還沒有遇到更好的「代替選項」。「代替選項」的好壞決定了我們的去留。還記得許幻山的決定吧,他不想離婚,要和林有有分開,因為比起顧佳,林有有這個「代替選項」差了太多。如果林有有像顧佳一樣優秀而且還能滿足許幻山的藝術家清高,那麼他還會選擇顧佳嗎?
當然一切沒有絕對的平衡,如果我們在婚姻或者戀愛關係中太過斤斤計較自己付出多少回報多少,那就變成了刻板的加減法。希望大家通過了解「社會交換理論」,能用更理性的態度看待婚姻和戀愛關係,並在適當的時候進行調整,而不是用加減法去綁定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