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春節假期要等過完正月十五方才結束。在元宵節,上海人普遍食用一種特別的食品——外形圓滾飽滿,象徵團圓、幸福的湯圓。你喜歡一口一個的寧波小湯糰,還是大如鵝蛋的浦東大圓子?「團圓」點心背後又有些什麼秘密,你造麼?
浦東大圓子浦東大圓子:留在鄉間的記憶
「牽牽磨,做圓圓,叫人做,省力點,自家做,省銅鈿。」一首浦東童謠《牽牽磨》,唱的正是浦東本地的元宵美食——浦東大圓子。浦東大圓子在滬上飯店罕見,卻在浦東鄉間常見。在元宵前後,浦東人家的餐桌上,少不了的就是這一碗本地美味。而從圓子入鍋開始,鄉裡的孩子們就會圍著土灶頭,看著大人將如同鴨蛋大小,色如白玉的糯米圓子一個個從沸水中撈出。大圓子熱氣騰騰地散發著清香,讓人垂涎欲滴。
自小就會做大圓子的浦東鄉下阿奶會告訴你,寧波湯糰用的是水磨糯米粉,而做浦東大圓子,首先要熬一鍋特別的「粥」。這鍋粥的原料由四分之一的大米加上四分之三的糯米混合而成,再用慢火熬上一兩個小時,冷卻後備用。有意思的是,製做浦東大圓子表皮的粉團是不放水的,而是將米粥與幹糯米粉直接攪拌揉捏。只有這樣做出來的圓子表皮,才會更糯更筋道,卻又不會粘牙。
既然叫「浦東大圓子」,個頭自然小不了。與做寧波湯糰時每做一個僅需要一小塊麵團不同,每做一個浦東大圓子,要捏上好幾塊麵團,還沒放「餡頭」的麵團就有桌球大小。而裹上「餡頭」後,幾乎每個圓子都有鴨蛋大小。 出鍋的大圓子,就像大塊的棉花糖一樣,表面光潔,皮彈餡滑。吃一個下肚,便有些飽腹,濃濃的鄉情已在心中彌散開來。
寧波小湯糰寧波小湯糰:一座城市的情結
在上海城區,本地的浦東大圓子遠沒有寧波小湯糰那麼有名。論及原因,恰如今天上海話裡揮之不去的寧波口音底色,許多人都對童年時的家常菜或者點心——龍頭烤、莧菜梗、韭菜芽、黃泥螺、鹹帶魚、臭冬瓜以及寧波湯糰念念不忘。寧波湯糰也隨寧波人一同紮根落戶,成為小家碧玉的海派飲食文化的一員。
在寧波,「湯圓」俗稱「湯糰」。寧波湯糰,相傳始於宋元時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主要作料為糯米、黑芝麻、豬油、白糖、桂花等。採用吊漿技法,將糯米製成不幹不粘的水磨粉;再將黑芝麻煮熟研末,加入豬板油丁、白糖等拌成餡心;以水磨粉為皮坯,包入餡心搓圓,置沸水鍋內煮熟後,撒上少量白糖、桂花和紅綠絲即成。
它的特點是色白髮光,糯而不粘,皮滑餡潤,滋味香甜。在寧波,每逢正月初一早晨,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要吃寧波湯糰,以示歡樂、團圓、吉祥之意,有點像北方年三十的餃子。如今不少上海市民也喜歡在春節至元宵期間吃一碗寧波湯糰,以此表達喜慶團圓之情。
要說上海最有名的寧波湯糰,肯定要數城隍廟的寧波湯糰店。按照店門口的介紹,這家店創建於1945年。當時,有一位叫顧順興的師傅在那裡供應寧波湯糰等糯米製品。上世紀60年代時倡導「一店一品」,寧波湯圓脫穎而出,自成一店。每逢元宵佳節,許多上海人願意排上幾個小時的長隊,也要去寧波湯糰店吃一碗湯糰,品味這道歷史悠久的美味。
特色湯圓大盤點除了浦東大圓子和寧波小湯糰,近年來隨著地區的發展,來自其他地域的特色「新式」湯圓也在浦東逐漸流行起來。廣東四式湯圓先將綠豆、紅豆、糖冬瓜、芋頭分別煮或蒸熟,去皮,分別加入白糖、芝麻、熟豬油等調味品製成四種甜餡料,將湯圓皮分別包入四種不同的餡心。將四種湯圓放入加糖的水中煮熟。每碗放入不同餡料的湯圓各一個,吃口軟滑細膩,口感豐富。
蘇州五彩湯圓先將綠豆、紅豆、糖冬瓜、芋頭分別煮或蒸熟,去皮,分別加入白糖、芝麻、熟豬油等調味品製成四種甜餡料,將湯圓皮分別包入四種不同的餡心。將四種湯圓放入加糖的水中煮熟。每碗放入不同餡料的湯圓各一個,吃口軟滑細膩,口感豐富。
南京雨花石湯圓雨花石湯圓是一款創新南京名點。大大的湯圓就像水潤的雨花石,身上有波浪形的花紋,在湯裡晶瑩閃亮。其製法是在糯米皮中加入可可粉,包出來的湯圓就呈現條理清晰的雨花石石紋,它不僅顏色斑斕,而且軟糯美味。
湯圓元宵大不同▲
時至今日,南方把圓子叫做「湯圓」,北方卻叫「元宵」,這又是為什麼呢?這兩種叫法,不僅是南北方對同一事物在稱謂上的差異,也體現著兩者在製作方法與口味上的不同之處。(來源:東方網綜合 編輯:iv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