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婚,我們還是別結了。分手吧。」
當陸瑾(化名)說出這句話的時候,男友林振(化名)的身體僵了一瞬,隨即他緊盯著面前的姑娘,沉默著搖了搖頭。
就在陸瑾提出分手不久前,這對愛情長跑了8年的戀人決定步入人生的新階段——開始籌備婚禮。然而,命運卻偏偏起了捉弄人的「心思」……
大便隱血腫瘤標誌物偏高戀愛8年準備婚禮前確診胃癌
陸瑾和林振都是寧波人,兩人相差一歲,經共同的朋友介紹,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這場戀愛一談便是8年。
2013年,陸瑾29歲,林振30歲,雙方家長見過面後,兩家人高高興興地開始籌備婚禮。
2013年11月,陸瑾參加了單位體檢,拿到報告,顯示大便隱血,還有一項腫瘤標誌物指標偏高,建議進一步檢查。「當時我知道可能有點問題,但根本沒想到會這麼嚴重。」
在當地醫院做了胃鏡,並取了活檢。2014年1月的某天下午,看到病理報告上「癌」的字樣,陸瑾瞬間蒙了。「第一反應是這不可能,我什麼症狀都沒有,吃得下睡得著,怎麼會是胃癌呢?頂多就是偶爾不吃早飯,忙起來的時候點些外賣,很多人都這樣,只有我最倒黴嗎?」
她不知道自己是怎樣一步步挪到醫院長椅上坐下的,陸瑾急於找一個最信任的人肯定自己的想法——是醫院弄錯了。她摸出手機,給男友林振發了一條微信「報告拿到了」。
不出1分鐘,林振電話打過來了。然而,此時的陸瑾什麼話也說不出來,緊握著手機,只是哭。
當時快到下班時間了,林振在電話那頭不斷安撫:「不管是什麼事情,你先別擔心,不要急、不要怕,待在醫院別動,我馬上來接你。」
車從醫院一路開到陸瑾家樓下,她才拿出病理報告。不算多的字數,林振看了很久,捏著報告的指節有些發白。「說不定真的是弄錯了呢?別怕,多跑幾家醫院,寧波、杭州、上海,哪裡我都陪著你。」聞言,陸瑾抱住林振,眼淚又開始止不住地流。
可惜,沒有那麼多「說不定」。跑了幾家醫院,結果是一樣的。
「這婚,我們還是別結了。分手吧」「證也沒領,算了吧,估計我也沒幾年了」「你別管我,別理我了」……當不得不面對現實,陸瑾對未來感到恐懼,盼著至少林振能過得幸福。
而對於林振來說,他今後的「幸福」卻只想與陸瑾一起創造。不管陸瑾說了多少遍分開,林振都堅定地說,不。
接受腹腔鏡胃癌根治手術萬幸癌細胞沒有轉移
2014年2月,在朋友的推薦下,林振陪著陸瑾趕到浙大邵逸夫醫院,找到普外科副主任醫師嚴加費。
「嚴醫生看了我的每一張檢查報告,很仔細地問了情況,告訴我已經是胃癌三期,相當於中晚期。雖然癌細胞究竟是否存在轉移的情況需要在術中確認,但目前從CT上看,沒有這種跡象。」陸瑾說,她知道手術要儘快,可是大醫院的床位難等,到底什麼時候能住進去,自己心裡沒底。嚴加費醫生安慰她:「床位的事情我來想辦法協調,你們放寬心就好。」
三天之後,陸瑾接到了入院通知電話。
住進了醫院,還得考慮如何告訴雙方家長這件事。雖然知道父母早晚會知情,但害怕他們擔心,能瞞一天是一天,陸瑾只說是胃出了點小毛病,需要做一個手術。而林振卻告訴了自己爸媽女友患癌的實情。「具體怎麼說的他一直不肯告訴我,只是向他父母表達了越是這種時候,越不願意跟我分開的意思,沒想到他的父母很支持。」
手術前一天,四位家長從寧波趕了過來,林振也早已向單位請好了年假。2月17日早上7點左右,5個人一路將陸瑾送進了麻醉室。其間,林振一直握著陸瑾的手,「別怕,睡一覺起來就好了。我保證,等你一醒過來就能看到我。」
等到陸瑾恢復意識,已經是當天下午5點多,她發現自己身處病房,床邊正是她最想見到的人。
「嚴醫生說,手術很成功,癌細胞也沒有轉移,只要恢復得好很快能出院……」林振湊在她耳邊說的話越來越模糊,陸瑾一直繃緊的神經終於鬆了松,又沉沉睡了過去。
雖然陸瑾接受的是腹腔鏡下胃癌根治手術,屬於微創手術,肚子上只留下了幾個小洞,但術後第二天被要求下床走動時,還是疼得冒冷汗。看到這樣的陸瑾,林振跑去問嚴醫生,能不能等兩天再下床?嚴醫生說,這是為了促進她儘快恢復,林振又轉頭哄起了陸瑾,「來,聽話。你靠在我身上,抓著我,不要用力,我帶著你走……」
恢復得不錯,術後一周,陸瑾出院了,回到寧波家中休養,準備接受接下來的化療。
「他總是愛摸我的頭,把我當小孩哄」
「十幾次化療,持續了半年,那段時間,是我精神狀態最不好的日子。」陸瑾說,由於化療帶來的副作用,強烈的噁心感、嘔吐、吃不下東西,生理上的折磨讓她的心理也更加脆弱,整天擔心癌症復發。「基本是兩個星期做一次化療,前一次做完後剛緩過來點,緊接著下一次就來了,這樣的日子不知道什麼時候能熬到頭。」
大多數時候,都是林振陪著陸瑾去化療,他也成了陸瑾發洩情緒的「出氣筒」。每次發完脾氣,陸瑾冷靜下來又會後悔,「一次次下來,總想著他是不是也該厭煩我了?乾脆分開對他也是好事。可是林振一點也不生氣,總是摸著我的頭,把我當小孩哄,『知道你難受,我不氣,只是心疼。不過你看,化療只剩下四次了,再堅持一下,我們就贏了。要不,今天化療結束,我們去買點你喜歡的東西?』。」
做了幾次化療、還剩下幾次,林振總是記得比陸瑾還清楚。
有幾次,嚴加費醫生會特意到病房看陸瑾,告訴她現在情況不錯,曙光就在前頭。
「不知道為什麼,就像小孩摔跤後看到家長反而會哭得更厲害一樣,家人的安慰,總是讓我忍不住更委屈,想要撒嬌、想要被哄著,醫生的鼓勵卻更像來自『戰友』的關心,咬咬牙,好像又能堅持堅持。」
除了婚紗是自己試的其餘事情全是他一手操辦
「有時候我會跟爸媽聊起林振,是不是別耽誤人家比較好。他們總說,林振是個特別好的小夥子,但作為父母,尊重我的一切決定,即使分開了,他們一樣能照顧好我。」
也許是察覺到陸瑾的不安,不久之後,林振特意當著她的面,鄭重地向陸瑾的父母表達了想要結婚的意願。「叔叔阿姨,請你們放心把女兒交給我。給我一個機會,我一定會把她照顧得很好。」
2015年5月20日,林振和陸瑾登記結婚了。三個月後,擺了一場酒席。
「他不想讓我在婚禮上留下遺憾,該有的東西,林振一樣都沒落下。除了婚紗的款式需要我親自試穿和挑選,酒店選哪兒、儀式廳布置、親朋好友的邀請……其餘所有剩下的事情,全部是他一手操辦,現在想想,也許沒有哪個新娘能像我這麼清閒。」
趁著自己身體情況還穩定能不能擁有屬於兩個人的愛情結晶?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結婚兩年多,距離化療結束也快過去三年。這幾年裡,陸瑾的身體情況挺穩定,每次定期複查結果都不錯。
不知道這樣平靜的日子能持續多久,陸瑾希望趁著自己身體還行,能夠擁有屬於和林振兩個人的愛情結晶。
「結婚之後,林振從來沒和我提過孩子的事,我第一次開口跟他商量,他說孩子不是非要不可的,只希望我不是因為覺得對他有所虧欠,才想要生一個孩子。其實當然不是,想到將來世界上會多一個跟我們倆血脈相連的孩子,就打心底裡覺得幸福。」
下定決心後,陸瑾和林振找到嚴加費醫生,諮詢關於懷孕的事。
嚴醫生至今還記得,陸瑾問的重點都在孩子:「我現在的狀況能不能懷孕?」「懷孕之後對孩子會不會有影響?」而林振的問題重點都在妻子身上,「懷孕是否對她的身體有影響?」「癌症會不會復發?」
嚴加費說,一般情況下,不建議癌症患者懷孕,因為妊娠前後體內激素水平波動大,可能會成為導致癌症復發的危險因素。「我看得出來,患者想要孩子的願望強烈,考慮到最近幾年她的身體情況比較穩定,我就說可以嘗試看看,但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態,順其自然。」
陸瑾說,嚴醫生特意把手機號碼留給了自己,交代有任何情況隨時可以打電話溝通。
2018年的春天,陸瑾順利懷孕。開頭幾個月,陸瑾孕吐得厲害,人也瘦了。林振說,要不還是算了。陸瑾卻說,「化療的時候吐得更厲害,那時候我都能熬過來,現在只是小問題。」
幸運的是,整個孕期比較順利,2018年11月,陸瑾生下了一個6斤8兩的健康男寶寶,全家人都為新成員的到來欣喜不已。
就在上個月,小寶寶度過了兩周歲的生日。
「他是我的精神依靠,沒有他,我可能走不到今天」
一直到現在,陸瑾還是偶爾會想不通:為什麼患癌的偏偏是自己?但同時,又覺得不幸的背後無比的幸運。
「耐心、溫和的嚴醫生,病房裡細緻周到的醫生護士,把我當親女兒照顧的公公婆婆,時時刻刻念著我的爸媽……最重要的,還有從男友變成丈夫的林振,他是我的精神依靠,沒有他,我可能走不到今天。」
陸瑾說,從患病開始,她便辭去了工作,近幾年,曾經不止一次提過想要重新上班,但丈夫卻勸她慢慢來,先把自己和寶寶照顧好,工作什麼時候都可以找。
「希望我們全家都能好好的,也希望我的情況能一直穩定下去,陪著寶寶平安長大。簡單平淡的小日子,才是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寶藏。」
並非40歲以下就能高枕無憂胃癌發病趨勢正逐漸年輕化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得癌症的絕大多數都是中老年人,但近些年,很多癌種都呈現出患者年輕化的趨勢。
就像陸瑾,她自己也想不通,明明才29歲,平時也沒有症狀,怎麼胃癌偏偏就找上了門?浙大邵逸夫醫院普外科副主任醫師嚴加費提到,隨著現代人飲食、作息、工作等各方面生活習慣的改變,近些年,胃癌患者的發病年齡逐漸表現出年輕化的趨勢,接診的胃癌患者中,40歲以下患者所佔的比例呈現上升趨勢,而其中的不少人,並沒有明顯症狀。
胃癌的成因不明確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遺傳、不良生活、飲食習慣等有一定相關性
「胃癌的成因目前還是不十分明確的,不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目前最明確的胃癌發生危險因素,幽門螺旋桿菌被認為是Ⅰ類致癌原。但是,也不是說感染人群就一定會得胃癌,感染人群中真正得胃癌的也就在1%左右。」
嚴加費表示,胃癌的發生是多種因素共同造成的,除了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遺傳因素、環境因素以及不良生活、飲食習慣等也具有一定相關性。
今年年初,嚴加費接診了一位33歲的男性患者劉先生(化名)。劉先生從事IT行業,工作地點在濱江。眾所周知,IT行業競爭壓力大,劉先生也處於「996」的工作環境中,飲食不規律,熬夜也是家常便飯,為了緩解精神壓力,還愛抽幾根煙。
2018年的年中,劉先生開始偶有胃脹、胃痛的感覺,總之就是會不舒服。不過在他看來,當代年輕人,有個胃病很正常,只要不適的程度能夠忍受,就沒太在意。一年多裡,去過兩次醫院,每次都只是做了血常規、B超等基礎檢查,沒有大問題,配點藥就算過去了。直到胃痛越來越頻繁,劉先生下定決心好好看看,跑到邵逸夫醫院。胃鏡、CT等檢查做下來,確診胃癌中期。
「其實,這位患者就是比較典型的人群,長期熬夜、飲食不規律、精神壓力大、愛抽菸……各種因素綜合在一起,最終導致了胃癌。」
大多年輕胃癌患者早期症狀不明顯多數在體檢中發現
嚴加費表示,他所接觸過的年輕胃癌患者中,大多數處於早期階段,還沒有出現症狀或者說症狀不明顯,很多人都是在單位體檢中發現了大便隱血、腫瘤標誌物升高等跡象後,進一步檢查發現患上了胃癌。真正一過來就發現晚期的,相應的也會有比較明顯的症狀。
「就像前面提到的陸瑾,發現的時候已經是中晚期了,雖說自己感覺此前沒有任何症狀,其實也和個人沒有太上心有一定關係。早期的胃癌確實無症狀或者症狀不明顯,但發展到中晚期的階段,胃脹、胃痛等情況應該也是出現過幾次的,但這種小細節,往往沒有多少年輕人會放在心上,當做普通胃病就過去了。」
胃印戒細胞癌好發於年輕女性多數人一發現就已處於晚期
關於早期胃癌症狀難以察覺的問題,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浙江省腫瘤醫院)胃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徐志遠提到了胃癌中一種特殊的類型——印戒細胞癌。
徐志遠說,根據病理類型的不同,胃癌可以分為腺癌、腺鱗癌、鱗癌等,其中最常見的便是腺癌。在腺癌中,有一種特殊的類型叫做印戒細胞癌,發病率較低,卻是一種高度惡性腫瘤,侵襲力強,進展程度快。由於印戒細胞癌早期並無明顯症狀,大部分患者到了中晚期才發現,預後非常差。
「打個比方,就像澆一塊水泥地,水泥變幹、變硬需要時間,在幹透之前,水泥還是軟軟的。在胃部發生印戒細胞癌之後初期,胃還是可以蠕動,基本功能可以得到保障。」徐志遠提到,印戒細胞癌的早期症狀輕微,不會有嘔吐、嘔血等反應很大的表現,就跟消化不良類似,沒胃口、輕微胃脹、容易吃飽等等。
「印戒細胞癌多發於年輕女性,我們接診過很多病人中都只有三四十歲,甚至二十多歲。我自己手上好幾個病人情況都類似,本身年輕女孩子愛美,平時注重節食減肥,往往覺得食量變小、容易吃飽是伴隨減肥而來的正常現象。甚至印戒細胞癌進展期內,體重減輕,人很快變得消瘦都認為是減肥成功的效果。因此,進展到晚期出現腹腔轉移、子宮轉移等,出現強烈的腹痛、乏力、腹腔內有腹水肚子鼓起來了等情況,這時候再發現不對重視起來,很遺憾,預後就比較差了。」
無法從病因入手預防早診早治便尤為重要胃癌高危人群建議定期做胃鏡
「既然胃癌的發病原因還不明確,早診早治就更顯得重要。」嚴加費說,對於胃癌,胃鏡檢查和胃組織病理學活檢是目前最權威的診斷方法。醫生在給患者做胃鏡檢查時,如果發現形態不好的息肉,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便會把息肉切除並送檢,一旦有什麼問題,就可以及時幹預,防止進一步發展。
雖說從流行病學來看,40歲以下人群胃癌的發病率相對較低,多數國家將40-45歲設定為胃癌篩查的起始臨界年齡,但胃癌逐漸年輕化的發病趨勢也提醒著人們,並不是40歲以下就可以高枕無憂。由於早期胃癌幾乎沒有症狀,把胃鏡這一項加入定期體檢套餐中也不失為一種保險的做法。
「尤其是高危人群,就算平時沒有明顯胃部不適,如果頻繁出現或者出現與從前不同的胃脹、胃痛等症狀時,要及時就診,做個胃鏡。」
嚴加費補充,所謂胃癌高危人群,主要應符合以下一點或幾點:
1.有消化系統腫瘤家族史,尤其是胃癌家族史;
2.有不同程度的腸化、胃潰瘍、胃息肉、慢性萎縮性胃炎等胃部疾病;
3.長期居住在胃癌高發地區;
4.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5.愛吃醃製食品、高鹽飲食;
6.有長期吸菸、飲酒史。
記者 張慧麗
通訊員 王屹峰
編輯 潘雷監製 徐芳
【來源:浙醫在線】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