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5日,英國塗鴉藝術家班克斯的作品《手持紅氣球的女孩》(Girl With Balloon)現身英國倫敦蘇富比夜拍,作為當場的最後一件拍品,最終以104萬英鎊(約人民幣938萬)落槌。
而在拍賣槌敲下的那一刻,畫框裡的碎紙機同時啟動,這也成了首個在拍賣會現場「自毀」的作品。
班克斯為什麼要這樣做?
看完這篇推送,你就會明白,這個行為藝術實在是太班克斯了!
01.
班克斯從不放過任何對象
關於班克斯的一切都如同謎一樣。
他的身份從來沒有被公布過,儘管有那麼幾個理論,甚至警方也試圖從他留在牆上的作品中尋找線索。
班克斯入選《時代》雜誌時提供的照片
班克斯並不想透露他是誰。他更喜歡以牆為武器,表達他的想法,去抗議、改變,去傳播在他的藝術創作中顯而易見的愛。
人們無法為他的藝術貼上標籤:就讓那些特殊的語言為自己發聲,它們已經徵服了整個世界。
《蠟筆槍手》(Crayola Shooter),2010。 在洛杉磯的一面牆上,一個黑白單色的亞洲男孩,端起一架上滿蠟筆子彈的機關槍,以動人的方式宣告了童兵的悲劇。
那些經典的畫面包括一個巴拉克拉瓦人正要拋擲什麼東西,那是一束花,而不是炸彈;
一隻老鼠宣布著一個種族的誕生;一個女孩放飛氣球的夢幻場景,還有兩名警察意外的一吻。
有些角色反覆出現在他的作品中:蒙娜麗莎舉著一個火箭發射器,或展示著她身後的東西、攜帶兩把槍的熊貓、臉上畫著閃電的英國女王、提包漫步的史蒂夫·賈伯斯。
班克斯從不放過任何對象。
《老鼠》(Rat),2013。 班克斯又在倫敦的牆面留下一條線索:他創作的臭名昭著的大老鼠遍布世界各地,好像在說:「班克斯在這兒呢。」
你最好通過班克斯的作品,和基於純粹直覺的狂野之情去了解他。
我們現在幾乎能確定的是班克斯生活在英國的布里斯托。他的違法塗鴉、雕塑和裝置藝術使他的名聲響徹世界。
02.
一隻因機敏狡黠而無從捕獲的野獸
班克斯不僅是個藝術家,還是畫家、政治活動家和電影導演。除了他本人不為人熟知,他已經成了一個明星。
比起美術館,他更喜歡街頭,喜歡它所承載的風險:任憑風吹雨打,冒著被發現和拘捕的危險。
秘密行動和匿名是他永遠不會放棄的作風。
如今,他的作品經常被復刻、拍照,甚至被整塊鑿取賣給畫廊主,或以極高的報價出現在拍賣會上。
他的崇拜者不僅時時留心牆面,甚至還得關注街道、動物園和運動場,這些地方他都曾留下過蹤跡。
《舉錘子的男孩》(Hammer Boy),2013。 在著名的上西區有一幅剪影作品,一個孩子正準備用錘子猛烈砸向消防栓。
如同一隻因機敏狡黠而無從捕獲的野獸,誰都無法預知班克斯的出現。
我的一部分作品替我隱瞞了身份,使人們疑惑站在他們面前的是不是我。
他這樣說道。
那時,他的紀錄片《從禮物店出門》(Exit from the Gift Shop)在2010年的聖丹斯電影節首映後獲得了奧斯卡提名。
班克斯本人指導的紀錄片講述了住在洛杉磯的法國移民蒂裡·庫塔對街頭藝術和錄像機的痴迷,以及他是如何成為著名藝術家的故事。
班克斯出現在鏡頭前,為了防止被認出,他在面部打上了馬賽克,聲音也經過了處理。
影片中班克斯整張臉隱藏在陰影中,聲音也做了特效處理。
當被問及他是如何走上藝術之路時,他這樣誠懇地回答:
我拿著一罐噴漆對準牆面。我把手指放在噴嘴上,顏料噴射而出,而我成了一名藝術家。
對於某種定義,比如一位知名藝術批評家將他稱為「英國的安迪·沃霍爾」,班克斯回應道:
我像英國的安迪·沃霍爾?我覺得這是偷懶的做法。你看他們找不到什麼更好的事情做了。
除了那些他公開表示反感的描述之外,「班克斯現象」一詞迅速蔓延,像真正的革命一般席捲而來,出現在全世界的街頭、牆壁、橋梁和建築之上。
它甚至出人意料地出現在以色列的隔離牆上。
《投擲鮮花的人》(The Flower Thrower),2005 。伯利恆的一個服務站內,兩個男人背靠著這位神秘藝術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投擲鮮花的人》。這幅作品象徵班克斯反對以色列佔領巴勒斯坦的行為。
03.
班克斯現象
班克斯承認他喜歡雙關語,他已經多次運用在自己的藝術中。例如2005年出版的《圍牆與碎片》(Wall and Piece),是關於他的藝術、思想的著作之一。
在書中,他寫道:
城市的管理者不理解塗鴉,是因為他們認為不產生利潤的東西都沒有存在的權利,這是毫無道理的。他們說塗鴉會嚇到人們,是社會倒退的標誌,但塗鴉只會對三種人造成危險:政客、廣告公司經理和塗鴉藝術家。真正摧毀社區個性的是大公司張貼在建築物和巴士上的鋪天蓋地的廣告。這些廣告讓我們覺得不買他們的產品或服務就會感到空虛。
他們想通過各種可能的媒介,把想傳達的信息扔到人們臉上,而人們卻沒有渠道去回應。當然,他們也開始了鬥爭。那個用來回擊,用來給我們答案的武器就是牆。一些人成了警察,因為他們想讓世界變得更好。另一些人成了破壞者,因為他們想讓世界變得更好看。
他還堅稱塗鴉並不總是毀了建築。它其實是改善很多建築物的唯一途徑。
《抵押蠟筆小屋》(Crayon House Foreclosure),2010。對大人遏制孩子想像力的諷刺:在洛杉磯,一個放學回家的小女孩無法進入她那色彩繽紛的家了。
更年輕時的他還不善於「快速轉移」,顯然也被逮捕過幾次。
如果有人問他,是什麼原因驅使他在成為一名街頭藝術巨星後,仍要在偽裝下創作?他會毫不猶豫地回答:
從容自若,這就是我的座右銘。如果有人在今天妨礙我工作,我就明天再來,我不設截止日期。時間流逝,建築永恆。
班克斯不喜歡畫廊和博物館,認為這些場所與所有人都能自由進出的街頭相反,是為精英階層準備的。
他甚至將自己的作品秘密地放置在這些制度化社會的「文化殿堂」裡。
2005年,班克斯溜進大英博物館,將一個獵人推著超市購物車的作品偷換進去。博物館8天後才發現班克斯的惡作劇。
也許他無法從自己紛繁的塗鴉作品中做出選擇,但當提起某件讓他感觸最深的作品時,他說:
那個時候,我對自己的第一部電影《從禮物店出門》尤為自豪。這部作品獲得了奧斯卡提名,環遊了世界,被成千上萬人觀賞,這就是我對我的藝術產生的最高期望了。
《從禮物店出門》電影海報
他承認在不同的藝術形式甚至是雕塑中,他感受到了自我表達的自由。
我是開放的。我不受困於任何媒介。靈感先行,然後我用必要的藝術媒介來表達我想要傳遞的信息。」
他的政治觀與他所欣賞的人一樣,簡潔卻直指人心,就像他的藝術一樣:
我引用偉大的甘地的一句話:『欲變世界,先變其身』。
《梅杜薩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2015。班克斯使用籍裡柯1819年為梅杜薩號護衛艦海難事件創作的著名作品,在法國加來創作了這幅作品,聲名狼藉的雨林難民營就坐落在那裡。
當被提醒仍有人想要探究他的身份時,他略帶諷刺地說:
問題應該是『誰才是真正的我?』我也經常這樣問自己!我的答案是開放的,交給讀者們決定吧!但那些了解我的人會從我的回答裡認識我的。
而我們應當銘記他在牆上留下的一個信息,就在一幅作品中,一個男人拎著桶和一把刷子,書寫著:
贏家不是那些從未失敗的人,而是那些從未放棄的人。
本文內容摘選自《別靠牆,油漆未乾!》,有刪改。
中國首部
關於世界級街頭藝術家的訪談錄。
百餘張高清精美圖片,
讓你足不出戶
即可欣賞世界頂級街畫藝術。
《別靠牆,油漆未乾!》
[美] 亞歷山德拉·馬坦薩
定 價:158.00
出版時間:2018.11
中國畫報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採訪了街畫藝術史上最具代表性的20位街頭藝術家,並由著名街頭藝術雜誌《SAM》的主編作序。
從大名鼎鼎的神秘塗鴉大師班克斯(Banksy)到美國潮流品牌OBEY的創始人謝潑德·費爾雷(Shepard Fairey),這些藝術家將在書中和讀者分享他們的藝術理念、靈感來源及其創作過程。
在中文版中,我們還邀請到在中國有豐富街頭藝術創作經驗的藝術家、中央美術學院街畫系教師吳嘯海作序,共同探討街頭藝術以及街頭藝術在中國的獨特生存狀態。
作者簡介
亞歷山德拉·馬坦薩(Alessandra Mattanza),作家,劇作家,藝術攝影師,曾在紐約和洛杉磯生活數年。如今,她是多家出版社及雜誌社的駐外通訊記者、撰稿人和編輯。她曾與環球電視臺聯合製作了訪談及迷你紀錄片等節目。她還撰寫出版小說、劇本、插圖本旅行手冊、旅遊指南等作品。
***有一種愛叫設為星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