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類的七套經典都收下了,最有感情的莫過於「吃飽了沒」,而最愛的卻還是05年的這套「母親的臺所」。
這套最初的10組是在ebay的香港seller那裡花了199美金買的,大小盒皆無。後來在日拍花了一萬日幣拍了兩組隱藏版,到手才發現其中一款根本不是隱藏,而是第6組,這種坑姐的事已經不是第一次遇到了。好在總算把第12組炒蔬菜收了,至於第11組,跟第6組實在很類似(也許正因為這樣Seller才能矇混過關吧!也怪自己沒看清楚啦!),看緣分吧,不想糾結了。這樣核算下來,近兩千人民幣買了11組,聽上去蠻誇張,但入坑晚的代價便是如此。
第一組:土豆燒肉
這套之所以經典就在於每個細節都表現到了極致,無論是食物還是盛器。
鋁鍋周身的壓紋與內部及底部的紋路都神還原。鍋蓋照例有做出木質感。這種用塑料做出不同質地物事的紋理與質感是Re-ment很拿手的絕活。
玻璃碗普普通通,卻也稍有講究,做出了木耳邊。
生的土豆、胡蘿蔔、洋蔥。土豆上的坑洞、胡蘿蔔芯、洋蔥片的肌理都削弱了塑感,逼近實物。
煮熟的土豆燒肉,依舊可以看出每一樣食材,甚至油光與湯汁。
質量上乘的肉片是這樣被包裝的。肥瘦相間的肉片哪怕是生的,已經讓人垂涎。
理伊面醬汁。瓶身毫不含糊地寫著用放大鏡才能看得清的內容。這是用嚴選的鰹節為原料製成的味道濃潤的醬汁。然後又告訴你如何按比例(+水+湯汁)調製湯豆腐、什錦火鍋等各種料理。
清酒和米啉。值得一提的是,往瓶內仔細端詳的話是可以看到「內容」的,並不像後期的很多瓶子,一眼望過去就知道是空的。
量勺的遺憾在於不能將環扣解開。相較下,北歐廚房/可愛廚房中的那組量勺更勝一籌。
與北歐廚房的那組量勺做比較:
食物放進去鍋蓋還可以順利蓋上,不點讚怎麼行!
蛋紙是家計簿也就是家庭記帳本。9月1號開始的。這個月的生活費是30萬日幣(相當於3200加元啊!有錢人啊!)。記載著每個食材的價格(牛肉、土豆、魔芋絲、扁豆、米啉),還買了一隻鍋。爸爸的零花錢是2萬,兒子小勉2千、女兒麗薩1千(孩子們的零花錢好少哦!)。土豆燒牛肉這道菜是用祖母那一代傳下來的秘方,不過今天稍微偷工減料了。終於買到做豬排蓋澆飯的鍋,明天就吃這個好了,今天得把漬物準備好。家計簿很貼心的留了小孔,可以將它們一頁頁地裝訂起來。
第二組:米糠醬菜和炸豬排飯。
首先想插一句題外話:這套的食物不算很黏,但依舊有變軟跟色移現象,所以我都是這樣單獨包好再放進密封袋裡保存的。
關於「糠漬け」,在豆瓣上找到一篇裡面有這樣的說明:http://www.douban.com/note/193673283/
主要原料是米糠,各種蔬菜都可以醃。只是米糠容易腐壞,必須每天攪拌,夏季氣溫高時,甚至每天早晚都要各攪拌一次。現代超市有賣現成的「糠床」(ぬかどこ),製法比較簡單。傳統的作法是先把蘿蔔掛起來晾軟,然後放到米糠醬中浸,米糠中有一種枯草菌能把蘿蔔從表皮到芯慢慢變黃。自然的色彩。
經過米糠漬的茄子、胡蘿蔔、白蘿蔔、黃瓜。
這就是米糠漬的「糠床」。可以清晰地看到凹槽。
非常嚴謹地製作出了漬物的凹槽,使得兩層漬物可以很好地扣合。
醃漬用的桶。注意看桶蓋,裡外都有細節表現。至於桶蓋與桶沿的凹槽,應該是為了醃漬時捆綁繩子而特別設計的,等下給大家看實物圖。
米糠漬實物圖
塑料桶邊的凹槽看到沒?!
醃漬的時候都會壓上石頭或者在桶周圍綁繩子。
這應該就是上一組蛋紙中提到的炸豬排專用的鍋子,鋁質鍋身與鍋蓋、木質手把(防止被燙到)。980元買的。請注意上面的氣孔。把炸豬排蛋餅放進去以後依然可以比較好地蓋上蓋子,雖然還是會有縫隙。
雞蛋、豬排、豌豆。
裝米飯的碗。和風圖案+渾圓的體型,不得不用精緻這個詞來形容。
蓋飯麼,就是把豬排蛋餅蓋在米飯上咯。
實物圖,炸豬排專用鍋。
這次買的食材是豬裡脊肉、雞蛋和茄子。還買了件Blouse。原來Blouse是為爸爸買的,不知什麼時候聽到爸爸說過想買,媽媽就悄悄買了件給他。明天兒子小勉要參加棒球賽,他跟爸爸一樣屬於從容沉穩系,媽媽就用炸豬排飯來給兒子注入Power(突然想起「野豬大改造」裡的那句「野豬力量注入」!囧),一定會贏的!
第三組:土豆沙拉
又是土豆!島國人民對於土豆的熱愛簡直跟腐國人民有得一拼~雖然我也是土豆的腦殘粉啦!各種以土豆為食材的料理我都愛。
這組最大的亮點便是這個蔬菜脫水器。我們在做生菜沙拉時,用這種容器將生菜上的水分充分瀝乾,旋轉拉杆,內層濾籃即會旋轉利用離心力將菜葉上的水分濾出。不過呢,真實的脫水器在旋轉拉杆的時候,內層的濾籃是會跟著動的,但這組食玩中的濾籃卻不會。無所謂啦,拉杆可以轉動這點我已經覺得寫實度爆表啦!就忍不住一直在那裡旋轉玩得不亦樂乎!
看似貌不驚人的玻璃碗其實非常美麗!紅邊白碗則徹底很普通。
各種刨刀的正反面。
刨刀配有收納盒
土豆泥搗具。
五片生菜。
這裡要補充一句,我曾經不大明白蔬菜脫水器的作用,為什麼一定要把水濾掉呢?!原因其實很簡單,做沙拉的時候不是會加醬汁、淋上Dressing什麼的嗎,濾掉水是為了令醬汁或Dressing更容易被葉子吸附,吃起來味道更好。
大家應該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胡蘿蔔是削了皮的,上面有刨刀刨過的痕跡。胡蘿蔔和黃瓜切片我就不贊了,留給你們自己嘖嘖稱奇吧!
做好的沙拉並不會含混一團,依舊土豆是土豆胡蘿蔔是胡蘿蔔黃瓜是黃瓜,「粒粒在目」。
今日支出明細:生菜葉、土豆、黃瓜各198元,胡蘿蔔180元。夥食費4500元。不知道這是給誰的夥食費呢?!迷思之一。媽媽的備忘錄上寫著:上個月郵購了「水切り」(蔬菜脫水器)超級好用(用了「拔群」來形容)。附贈的Slicer(切片工具、刨刀)也不錯。郵購真好啊!
明天要跟娜醬的媽媽吃中飯。不如就穿著上周買的Blouse去吧。啊來,Blouse不是買給爸爸的麼?!這組的蛋紙帶來的迷思之二。
第四組:茶碗蒸(日式蒸蛋)
茶碗蒸是和風美食的代表作之一。這組家常玻璃碗+蛋汁+長勺最贊的便是蛋汁上的那個與長勺完全吻合的凹陷(甚至把勺頭與勺柄接頭部分的那個點都做出來了!)以及放入勺子之後黏稠的蛋汁所蕩漾出的漣漪!細節控絕對會對此五體投地的。
雙層蒸鍋。連手把和鍋蓋頭都是造型品。如果我們都像賞析食玩時這樣關注日常用品的細節,個個都是Marcel Duchamp啊!
碗是日式蒸蛋最重要的凹造型道具,這套碗酷似茶盞,上有蓋下有託,面面俱到。碗身的圈紋讓人聯想起日式庭院中的沙子波紋(深具禪意的「枯山水庭園」)。碗蓋裡面有葡萄圖案,蓋頂也有呼應。
做茶碗蒸的一個關鍵是不能忘了蓋上碗蓋,在蒸蛋時,鍋內會不停的產生水蒸氣,這時如果沒有在蒸皿上做隔熱的動作,水蒸氣就會滴到蒸蛋表面,造成蒸蛋表面出現蜂窩般的氣泡。所以碗蓋很重要哦!
茶碗蒸裡能看出香菇、蝦、魚糕、銀杏還有蔬菜。
今天的帳本上記載的內容包括買食材的費用(香菇、蝦、高湯素)、房貸95000(難怪每月家用要30萬,原來包括了房貸啊!)。疲憊的一周過去了,吃熱熱的茶碗蒸為了明天Fight吧!女兒麗莎的國語測試成績良好,明天要犒賞她一頓。媽媽還表示,國語好是得到自己的真傳,不過數學就比較苦手了。
附:日式茶碗蒸(2人份)
材料:
水300㏄、柴魚素2公克、蛋2顆、鹽2公克、醬油3㏄、味醂3㏄、蝦2隻、雞肉2小塊、銀杏4粒、秀珍菇2朵、山芹菜1支
作法:
1. 取鍋,裝水煮至滾沸後,加入柴魚素,熄火放涼即為柴魚汁。蝦以竹籤挑去泥腸,去頭,撥掉蝦殼,只留下尾部最後一節,雞肉、銀杏、秀珍菇、山芹菜洗淨備用。
2. 取一容器打入蛋,並將蛋液拌勻。
3. 將鹽、醬油、味醂加入作法2的蛋液中調勻。
4. 將作法1的柴魚汁和作法3調勻。
5. 以細網眼的濾網過濾作法4的蛋液。
6. 過濾後,如果蛋汁表面有泡沫也要一併撈除。
7. 將準備好的蝦、雞肉、銀杏、秀珍菇放入製作茶碗蒸的容器中。
8. 將打好的蛋液加入作法7,份量大約七、八分滿即可,蓋上碗蓋或包上保鮮膜。
正宗日式茶碗蒸通常是在蒸皿上蓋好蓋子再入鍋蒸,不過在沒有合適蓋子的狀況下,覆蓋保鮮膜就是保持茶碗蒸表面光滑的最後一道防線。
9. 取鍋盛水並放好網架,開火將鍋中水煮至滾沸。
10. 打開鍋蓋,將作法8放在網架上,蓋上鍋蓋先以大火蒸3分鐘。HK52-pg12
11. 待蛋液溫度上升,表面變白時,將鍋蓋挪出小縫隙(維持在85°~90 °),改轉中小火蒸10分鐘左右。
12. 以竹籤插入作測試,熟的茶碗蒸可輕易戳出洞來(如果沒熟,表面則會滲水,這時可再續蒸1至2分鐘試試看)。最後將切成小段的山芹菜略汆燙後,放在茶碗蒸上裝飾即可。
第五組:炒飯
炒飯算中華料理,所以我們看到調料中除了色拉油還出現了蠔油!
ダイニング(Dining)コショー(黑胡椒粉)。說起這個瓶子的設計,明眼人也許已經看出來了,完全是模仿S&B的テーブル(Table)コショー(黑胡椒粉)!簡直就一模一樣啊!這已經是RM第二次戲擬S&B家的調味料了,上一次是吃飽了沒第三組的咖喱,包裝設計活脫脫就是S&B啊!白色的那瓶是鹽。
油光鋥亮的炒鍋和炒勺。
這一千元有什麼特殊的含義麼?!看蛋紙就知道了~這家銀行叫極小銀行(Petit Ginko,petit就是法語「小」的意思,RM的寫實系列就叫Petit Sample Series。Ginko就是日語「銀行」的音譯英文)(笑Cry)。
打開的蛋!這逆天的黏稠的動感啊!碎裂的蛋殼、蛋白與蛋黃的牽扯感、蛋黃下端欲滴的蛋汁...請二話不說點讚吧親!
黃澄澄的炒飯點綴玉米蔥花&肉丁。翻滾吧炒飯!(表示並未看過這部電影<(╭|| ̄▽ ̄)╮)
咦?!今天的家計簿上怎麼支出是0元呢?!原來炒飯是用冰箱裡的剩菜做的!既好吃又省錢!(主婦的不易啊!),媽媽偶爾也要存點私房錢!所以呢,這組裡的一千元便是麻麻的儲蓄啦!明天是星期天,家裡的各位都沒什麼特別計劃,中飯是不是由爸爸來做呢?!
第六組:西紅柿意呆利面
這是洋人的玩意,不過各國因人而異都會有自己的做法。本人就常中西合璧地用辣豆瓣醬+榨菜來拌意面吃。
意面裝在這樣的塑料殼子中,蠻易於收納的,就一直留著這個官方的「意面套」。意面由面跟水組成。細看插在水中的意面依舊根根分明條理清晰,意面圈中也汪出一層水。
專用煮意面的鍋和撈麵用的木質意面耙。
罐裝西紅柿。我特別查證了下,為什麼強調「ホールトマト(whole tomato)」 (罐頭下方還特別用英文指出是「whole peeled tomato」整個的、去皮的西紅柿)。原來這種「whole tomato」在日本是特指西紅柿罐頭,裝的是煮過的完整的西紅柿,多是從國外進口的,可直接用於義大利通心粉等西餐的製作。
吃意面怎麼可以不用橄欖油!口感是Rich and Fruity的哦!
笑容約束品質(哈哈哈哈)!最妙的是這下面的那個外來語:乍看ダディー就是Daddy,因為午飯由爸爸掌勺嗎?!不過細看ダ和ディー之間有一個小點點哦,就變成充滿意國風情的人名啦!デュラムヤモリナ100%就是說這種面是完全由durum semolina(杜蘭小麥)製成的。
旁邊那罐是帕馬森乾酪,灑在意面上超好吃啊!我們在Supermarket中常買的是Kraft牌的帕瑪森乾酪粉,這裡RM又調皮了,把Kraft變成了Petitft,也就是Petit+Kraft!包裝設計依舊神還原!
因為是西紅柿意面,所以計算器也必須是西紅柿造型的!就是這麼任性!
自問自答時間:這個計算器的配件是用來做什麼的呢?!算家用開支啊!
來看看今天的開支吧。買了意面、奶酪粉、大蒜、西紅柿罐頭。外食費花了不少。媽媽寫道:今天的中飯是義大利麵,由爸爸來做,讓我休息了,謝謝爸爸哦!有這樣溫柔的老公我好幸福哦(呃。。我去吐一吐~),明天要加油!本套的第11組也就是隱藏版No.1其實就是這組的姐妹版。區別在於:
1. 意面是可以「撈」起來的,意面耙也可以扣在上面造成詭異的鮮活感。
2. 西紅柿罐頭換成了蛤仔罐頭。
3. 意面是米蘭牌的。
4. 沒有計算器。
5. 多了一組三顆大蒜加兩張千元鈔票。
下面是國外網友拍的圖,等以後有機會收到之後再來親自拍照點評。
第七組:山藥和芝麻菠菜
OMG!我對這只用來洗菜的不鏽鋼瀝水盆的愛真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啊!於是多拍了幾張細節。請各位戳大圖看它驚人&複雜的編織細節!
又是黃澄澄的鍋子,麻麻你很喜歡土豪金是不是?!水的氣泡太美好了,還特別為菠菜留了塊「坑」,插進去不偏不倚真正好!菠菜雖是好幾顆連在一起的,但莖葉分明並不失真。
日本人有多愛吃山藥飯看過「料理仙姬」的你們懂!用來搗碎山藥磨成泥的碗&棒。古樸寫實的工具。棒子上面還有洞呢,易於懸掛收納。
白芝麻。包裝袋背面有教你如何做白芝麻炸蝦。
上色絕贊的鵪鶉蛋。最初覺得蛋不是獨立的好遺憾,可是後來發現這樣連著其實更利於收納,不然一顆顆放進蛋盒中,一定超頭大啊!
山藥。外皮上坑坑窪窪的似乎還有鬚鬚呢~
今天的支出是這樣的:菠菜、山藥、芝麻、醬油。還買了襪子。可能是受到健康節目的影響吧,促進血液循環的菜單(菠菜、山藥和鵪鶉蛋都是補氣養血的)!為了家族成員的健康著想。明天是超市的特賣日不得不一大早就起床去搶購啊!
附:山藥泥飯 引自http://basil.idv.tw/?p=3358
池波正太郎於《食桌情景》一書第121頁中所描述的,在東京一般家庭裡的山藥飯:「都是用略帶清甜的高湯讓山藥泥入味,而我也比較習慣這樣的味道。我們家裡的山藥飯既不會加味噌也不是用燕麥飯,只有加上海苔和蔥花增添香味罷了。」因此,捨棄了添加味噌(少了鄉野氣息)的版本。
食材(兩人份):
1. 日本山藥:約10公分長,一段
2. 昆布高湯:3大匙
3. 日式鰹魚醬油:4大匙(喜歡重口味的,可以提高醬油的比例)
4. 青蔥末:一把
5. 海苔絲:適量
6. 芥末:適量
7. 生蛋:一顆
作法:
昆布高湯:
1. 昆布:5公分見方一塊
2. 水約200ml
3. 米酒:1大匙
4. 味醂:1小匙
先準備昆布高湯。剪一小塊5公分見方的昆布,用乾淨的水浸泡約一個鐘頭後,添加1大匙米酒和1小匙味醂,以中火煮至沸騰,轉小火續熬5分鐘。放涼,備用。
1. 日本山藥洗淨,去除表層的須,連皮一起研磨。(如果須去不乾淨,也可以去皮後再研磨)
2. 添加昆布高湯、日式醬油後,攪拌均勻,試一下味道後,再做調味上的調整。
3. 確認味道不錯後,擺上青蔥末,打上一顆生蛋,抹一點芥末,便可上桌。
4. 海苔絲可以放在山藥泥上,也可以擺在米飯上。
5. 將調好的山藥泥大量淋在米飯上,一起吃,既顧胃又好吃喔。
第八組:可樂餅
先看沸騰的油,生動得好像能聽到滋滋的脆響啊~照例為可樂餅留了凹陷。此外邊緣還多了個洞,是為炸鍋專用的測量油溫的溫度計預留的。
炸鍋,天ぷら鍋。上面文圖並茂介紹了用途:炸蝦、可樂餅、天婦羅和炸雞。鍋邊也預留了插溫度計的小洞。這個釘子型的溫度計上不但有刻度(0-200°C)、指針,還特別用英文註明:Fryer、用日文註明:揚物專用(油炸食品專用)。
還記得吃飽了沒裡面那組炸蝦用的鍋嗎?也是一種天ぷら鍋,我在亞馬遜日本上找到一模一樣的!下一樓給大家看實物圖~
這組調理用具有特別的名字:天ぷらバット,也就是天婦羅底盤。由長了四隻小腳的盤架與託盤組成。之所以過濾架會有小腳,是為了跟託盤保持一定距離使託盤能更好地承接油炸食品控下來的油。吃飽了沒的烤魚那組也有這組底盤。
網じゃくし(濾勺)。也有種叫法是「日式撈籬」,一般是不鏽鋼製,網漏狀。
這個叫做 オイルポット(Oil Pot),油壺,也是用來濾油的,或者應該說是用來Recycle回收再利用油炸食品多餘的油。把炸好的食物放在上層的濾網上,打開一看,哇壺底已經回收了這麼多油,真是太節省太環保了!(雖然是個不折不扣的吃貨且大愛廚房類食玩,但豪A在料理方面堪稱白痴一枚,所以找這些調理工具的名稱真是頗費了番功夫呢!)壺身的花紋跟上面那組天婦羅底盤的濾油託盤是一樣的:雞?!鳥?!鳳凰?!
這是一種叫做天婦羅處理劑的東東,也就是食用油凝固劑。包裝背面有使用說明。這可不是食譜哦!這個處理劑主原料雖是百分百植物成分,算環保產品,但絕對不能食用哦。其實就是在做完油炸食品以後把這種處理劑倒進油渣裡去,溶解,一個小時候後它會凝固,可從鍋裡取出作為可燃垃圾處理。我特別去亞馬遜日本找到了原型實物,也看了下面的商品說明,特別強調:凝固後的東東在50攝氏度以上又會再溶解,處理以後的東東不可再利用(我想也不會有人節省到這個地步吧~囧),不是食品請勿食用。基本上這個東西從側面告訴我們日本人是如何處理地!溝!油的!
天婦羅食用油處理劑實物。
細心的各位會發現這個包裝上的說明跟食玩上的一模一樣。
上一樓因為食玩上的說明字太小,有幾個看不太清,沒有翻譯完整,這裡再補充些:這個處理劑必須在關火後、油還熱著的時候倒進鍋裡。因為處理劑是粉狀的,所以要好好攪拌直到顆粒消失為止。
這組的刀不錯,菜麼塑感稍濃。
今天的家計簿:只有食材的支出(捲心菜、土豆、麵包粉和色拉油)。媽媽驕傲地記錄:今天做了自己拿手的、令肉食店老闆都自嘆不如的料理:鬆軟熱騰的可樂餅。明天的便當就用這個吧。去年的裙子稍稍有些緊了,明天開始減肥哦!
第九組:手卷壽司。
裝米飯的小盆(日語叫做「壽司桶」,一般會選杉木製)。飯勺(すしべら,一般是竹製的)。類似的壽司桶在其它和風系食玩中已經出現過,有時會加上把手裝麵條。似乎普通到並不值得大書一筆。但你一定還是會對它的模擬木質地嘆為觀止,畢竟是視覺與觸覺兼顧。
米飯缺掉一塊更顯生動與生活化。我是在自然日光下拍的,如果在燈光下,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每一粒米!可惜的是與其它食物放在一起於是被染色了。再次提醒大家實物部分一定要分開個別包裝哦!
和風滿滿的盤子。手卷壽司的道具其實還包括:巻きす(壽司巻簾)、うちわ(團扇)、盛りザル(盛放壽司的圓形籃子/簍子)、盛り臺(放置壽司的小臺子,很像木屐)等等。和食三昧之中也有一組類似的,下個月有空更上來給大家看。比較有意思的是,白色盤子底部的鑿痕與盤子正面的那一波波的漾開的水紋,再次令我聯想起「枯山水庭園」。
壽司醋和生芥末。
壽司用海苔是貼紙,很妙的感覺,無論是色澤還是質地,都酷似真實的海苔。
大概可以看出有哪些食材吧,從左到右:雞蛋卷、金槍魚、三文魚、蝦、魚子、豌豆苗、黃瓜。中間那一坨粉色的應該是三文魚花,綠色的是芥末。下面墊的是青紫蘇的葉子(日語是「大葉」)。最贊的莫過於通透的魚子。
用海苔貼紙包袖珍手卷真的好好玩,很帶勁!雖然一開始我有些掙扎,捨不得撕下貼紙怕用過之後粘度就變差了,但還是受不了誘惑!太像小時候玩過家家了(我果然是童年後遺症啊,玩不夠現在來補!)!
媽媽今天花了多少呢?!買了做刺身的Pack(魚肉蔬菜什麼的都是現成的切好了的,真偷懶!)、青紫蘇葉、海苔、壽司醋,啊賴~竟然還有蛋糕!是為下一組打伏筆嗎?!此外還花了一萬二買了禮物,具體什麼內容並未交代。原來女兒麗莎13歲生日,家裡的諸位一起開了手卷壽司趴踢,還吃了蛋糕為她慶祝。希望麗莎能健康成長。括號補充說,女兒像我一定會健康的啦,不過呢,也有可能發胖呢(還記得上一張家計簿上有提到說裙子稍緊要節食麼!所以麻麻是易胖體質,擔心女兒將來也會跟自己一樣啊!)
放實物圖~請忍住口水!
第十組:稍作休息
懷舊80年代中也有,好幾位玩友都做過比較,這裡就不再重複了。
滴濾杯(コーヒードリッパー:coffee dripper)。用來做滴漏式咖啡(將濾紙放進濾杯,倒入磨好的咖啡粉,灌入熱水,溶好的咖啡會慢慢地滴在下面的壺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它的構造,那三顆滴漏的洞洞也毫不含糊。濾紙(ペーパーフィルター:paper filter)中有咖啡渣。
漏鬥。
咖啡壺(コーヒーサーバー:coffee server)。把Re-ment變成Rimeta商標,充滿意國情調。這個雙層咖啡壺做得十分用心,在光線照射下可看到內層將Rimeta字樣倒映出來。
Coffee server set。與實物圖。
萌萌的紅色水壺。唯一不滿便是壺嘴不能打開。
紅水壺大小配~
淡雅的盤子。
藍莓顏色失真絕對是敗筆。好在夾心的草莓這個切面細節滿分加上神還原了前端被叉子切掉的那小塊(上面甚至還能看到叉子切過的印跡),也就原諒了藍莓的上色缺憾。
今天買了咖啡豆+麥茶Pack=848円。外食花了800円。光熱費(煤氣、電、水)=17230円。
偷偷吃了昨天女兒生日剩下的蛋糕(這有什麼需要保密的呀,正大光明地吃唄!)。下午看了「Wide Show」,悠然自得啊。
ワイドショー(Wide Show) :一種電視節目的名稱。它的內容雖然以文藝界的信息為主,但是正如它的名稱所表示的,它就像「廣角鏡」,社會、政治、明星緋聞、烹調美食、生活信息、觀光旅遊等熱點話題無所不包。它以家庭主婦為對象,所以中午十二點前後打開電視機的話,一定會看到這一節目。
媽媽說,明明是在節食減肥中,卻還是吃了蛋糕(豪A也深有同感,最近一直說晚上要減量清淡,結果昨晚都九點多還在吃Cheese cake,那份罪惡感簡直就難以言喻啊!)。下周要參加媽媽餐會,帶什麼料理去才好呢?!
講到這裡要囉嗦一下。你們中有誰看過「失去名字的女神」這部日劇呢?!很多女生在有了孩子之後就一心撲在孩子身上,不但失去自我,也失去名字,變成「誰誰誰的媽媽」,跟真正的好友慢慢疏遠,只跟孩子朋友的媽媽交往。這個現象,不但在日本,在北美也非常普遍。當然北美的媽媽並不會「失去名字」變成「誰誰誰的媽媽」,她們還是會相互稱呼對方的名字。但是,很多媽媽的確都會以孩子為中心而交友。然後每周都在為要帶孩子去同學家開Party自己順便跟家長們社交這個事情而忙碌。
至於參加餐會要自帶料理,在法國是很罕見的(他們一般被邀請去朋友家吃飯都會帶花啊酒啊巧克力等小禮物,但絕對不會帶一份料理),但在北美卻十分常見,就是所謂Potluck。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帶自己拿手的料理或者酒水、Snacks什麼的,然後大家share。因為畢竟沒去過日本,不看日劇的話,我都不知道日本人也是有這種Potluck的習慣的。
第十一組:暫未收到。
第十二組:炒野菜(可看作第五組炒飯的姐妹篇)
掛鈎,用於收納鍋鏟、剪刀、刨刀等用具。
剪刀是不可動的太令人失望了。拆開時瞬間伏地崩潰!
芝麻油。
炒鍋跟炒飯那組的如出一轍。袋裝黃豆芽。
多汁的蔬菜,絲毫不會覺得油膩。
大愛刨刀/削皮刀。
再來給豆芽三張特寫~透過塑膠袋看到的豆芽們雖然是一團,但並不失真,一條條很有個性地擠在一起。
今日支出:黃豆芽、芝麻油、胡蘿蔔。月底啦,本月一共支出255260円。還剩四萬多。
用冰箱裡殘留的蔬菜做了營養滿分的炒蔬菜,雖是樸素的料理,味道還是很美噠。這個月到今天就結束啦,媽媽感慨「あっと言う間ね(時間過得好快啊~)」,要為下個月能存更多錢而運籌帷幄努力加油哦。
這套官方是用來配白色小臺所的,但我看過跟紅色小臺所和白色大臺所搭配的場景也極具生活趣味。不過我場景部分比較苦手,就留給各位玩友來拍啦。
5+12未完待續中。。。希望能很快補到另一組隱藏版。
謝謝各位觀賞吐槽。
圖文作者:
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