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國內預售已經開啟,等了這麼久終於等到了它的到來,但與以往似乎不太一樣, 這一次國內《花木蘭》的發行通知似乎要晚一點,這似乎對預售構成了比較大的影響。
但這一點其實迪士尼方面早就考慮到了,其實在預售之前,國外的流媒體與院線方面對於《花木蘭》的評分並不高,甚至太多要吐槽的地方都已經傳到了國內。
可能是受到了國外院線播放不太理想的原因吧,國內預售就似乎有了一種崩盤的感覺!
從9月8日當下的預售情況來看,只能用不理想來形容吧,這中間其實觀眾對於《花木蘭》的吐槽最重要,也最受影響。
《花木蘭》國內預售崩盤,劉亦菲也救不了,觀眾吐槽的地方太多!從當下專業的數據來看,《花木蘭》的走向已經是被網友群嘲了,這一部影片這一次也不能形容它不及格,但其實可以用不出彩來形容。
與國內的評價不一樣,這一次國內的觀眾是需要把《花木蘭》的古典故事與中國元素放在一起來聊的,國外人不懂但我們懂,所以這是《花木蘭》預售不理想的一個原因所在。
迪士尼旗下的阿拉丁在國外受歡迎,在國內反響還不錯。故事講得非常不錯,而且拍攝的宣傳與影片的製作元素都是非常有它本來的問題。但《花木蘭》不一樣,從當下國內影迷們的期待值來看,票房與口碑註定要下滑。
為什麼會這樣子形容?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片方對於我們中國人的文化的理解不夠深,這一點劉亦菲也救不了。往深了講,不是劉亦菲演得不夠好,是整個故事的劇本走的就是一個動畫片的路線。
比如時面堆積了所有美國人能想到的中國的元素,但僅僅只是靠想出來的,而且搞出了這麼一個車禍現場,網友們看了之後形容這是連續車禍 2 小時的那種,充斥著西方對中國尤其是古代中國的臆想和刻意。
同時最令人失望的就是看得出方片的野心很大,想做出一種有別於此前迪士尼風格的歷史史詩感,但卻又還是走不出童話的風格。
說實話,《花木蘭》的戰爭場面看起來像兒戲,打打鬧鬧沒有古代人的代入感,更多的就是在人物表情上面的體現,飛屋起跳這一些假動作不像戰爭,更像是雜耍一樣。
尤其是對於主人公花木蘭的人物刻畫也不夠好,這一點就是落實到劉亦菲的身上了。這個角色明明塑造空間很大,但無論是花木蘭選擇面對自己的動機,還是軍隊們接納花木蘭女性身份的過程,都處理的太過於簡單潦草,使得影片核心情感濃度大大減弱。
花木蘭的魅力在哪裡?西方人對於這一個人物的理解完全就是靠想像出來的,拍攝手法就還是停留在了動畫片裡面。所以大家的感覺就是不說和阿拉丁比了,和美女與野獸比都是被按在牆上摩擦的那種。
關於《花木蘭》預售不理想的原因,也只有從影片之中找到答案了。但細看劉亦菲演得好與不好,其實這一點不需要參考。因為影片本身在中國元素上的處理就已經沒有抓住影迷們的心,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待這一個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