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月餅不陌生吧,
八月十五的時候怎麼也得嘗嘗吧
小編一個朋友吃月餅老是會拉肚子
於是她說自己每逢中秋節會遇到水逆
……
水逆,你懂的
無法解釋時,「水逆」就會出場
直到小編看到她拿出月餅,
從包裝袋裡拿出乾燥劑,
均勻地撒在上面,
慢條斯理的開始吃。
小編才知道:
水逆背負了太久的「黑鍋」……
你可能吃過這樣的月餅,小龍蝦吃起來再也不沾手啦!
也有可能吃過這樣的月餅,方便麵不用調料包!
甚至還吃過這樣的月餅,腐乳從此絕配從饅頭改成了月餅!【偷笑】
但你吃過這樣的月餅嗎?
是不是看起來有點面熟?是不是模仿了他?
沒錯,這是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官方微博曬出的兩個青銅面像形狀的月餅,一下子就成了考古界的網紅,樣子新奇又戳中萌點。
月餅,與博物館親密接觸,就有了文化的味道
吃月餅,從此就不簡單是吃貨的話題,而是咱們文化人可以聊聊的文化事兒
月餅主題博物館
看,這裡有月餅博物館,位於內蒙古烏蘭察布豐鎮市,體現並記載著豐鎮二百多年的月餅文化發展歷程,還原了古時月餅的製作過程。
博物館裡看模具
這是洛陽博物館2015年的一次月餅模具展覽,除了常見的圓形,還有壽桃形、蝙蝠形、蓮蓬形等各種新奇的形狀,最大的直徑約40釐米,做出的月餅估計夠10個人吃。從圖案上看,更加豐富,既有「壽」、「喜」、「和平」等文字,還有嫦娥、月兔、壽星等圖案。
博物館裡做月餅
現在的人都會吃月餅,可誰會做月餅呢?尤其是走進博物館做月餅。博物館不僅是高高在上的文博機構,更是讓民眾了解文化的切實渠道。這是甘肅天水民俗博物館裡,小朋友們學著做冰皮月餅。冰皮月餅也從珠江來到了西北啦!
月餅匾額是寶貝
1956年,鼓浪嶼17家私營餅鋪合為鼓浪嶼食品廠,由「添成麵食店」傳承下的「中秋月餅」匾額也歸於鼓浪嶼食品廠。這塊擁有上百年歷史的匾額長約80釐米,寬約30釐米,為福建省鼓浪嶼餡餅食品文化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千年前真月餅亮相
新疆自治區博物館的這塊月餅可有點年頭了,不多,也就1400來年吧。這塊出土於阿斯塔那古墓的月餅,其外形和今天的壓花圖案月餅很相似,直徑為6.5釐米,整體呈土黃色。月餅正面壓制有薩珊波斯風格的聯珠紋圖案,和印度佛教蓮花紋中國化的寶相花圖案。看沒,當時人家就會做印花點心了。
元代模具今還在
北宋時期,社會上開始流行吃「餅」的習俗。而作為食品的「月餅」最早見於南宋吳子牧的《夢梁錄》。元明之後廣泛流行,月餅無論形狀、大小如何,都是用模子製成的。月餅模又稱餅印,是專門製作月餅的模具,現在能夠見到的月餅模子是元代流傳下來的,收藏在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館。
用月餅寄託一抹相思
用月餅享受團圓時光
用文化做成美味餡料
用傳承鎖住流動時光。
祝你,月圓人團圓,而不是人圓滾滾,中秋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