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含有LGBT元素的日劇日影似乎在急速增加。數數近期的作品,正在播出的富士月9《海月姬》裡女裝的瀨戶康史,年初播出的NHK《女子的生活》裡飾演跨性別者的志尊淳,去年底WOWOW播出的《單戀》裡飾演有性同一障礙的中谷美紀,即將在2月24日上映的BOYS LOVE漫畫改編真人電影《不知花開否》……在收穫觀眾好評的同時,也讓人不禁好奇其背景為何。
簡單解釋一下LGBT,即女同性戀(Lesbian)、男同性戀(Gay)、雙性戀(Bisexual)、跨性別者(Transgender)幾個英文詞的首字母拼湊的縮寫。被稱為「性少數」的他們存在的時間相當長,僅就日本文藝界而言,三島由紀夫《假面的告白》、木下惠介導演《惜春鳥》,20世紀中葉起就漸漸開始出現描寫他們的文藝作品。
近期的影視作品中,除了引言提到的那些,同樣是志尊淳在NTV日10.5《致命之吻》裡對主人公表現出的扭曲愛情亦可算是有LGBT元素吧。4月開播的NHK新晨間劇《一半,藍》裡也公布了一名男同性戀角色。又比如說去年生田鬥真主演的電影《人生密密縫》,他的女裝造型和熱吻場面想必給不少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對於這個現象,媒體研究家衣輪晉一分析了三點LGBT元素大量出現的可能背景。
其一,沒有明顯性徵的藝人獲得觀眾接受,令觀眾漸漸習慣
大家最有印象的可能是松子DELUXE吧?其實再往前追溯,美輪明宏等藝人不也是讓人分不清性別嗎?雖然他們仍是少數,但不再是珍稀動物一般的待遇,漸漸融入到了每家每戶的客廳裡。(當然,把他們也納入LGBT的範圍的話似乎我們需要從更廣泛的意義去解讀LGBT才行。)回顧昭和時代,走類似路線的藝人往往是處於被嘲笑的立場,而現代社會裡,說他們更廣泛地傳播了LGBT,幫助人們理解了LGBT,這樣應該不為過吧。
其二,轉移焦點,淡化身份,更自然地融入故事裡
觀眾們在習慣性少數,影視作品也在發展。過去的LGBT作品多從「身為少數派而無法被人理解的糾結」這樣的角度出發,比如上面提到的《假面的告白》,便描述了主人公「我」在性方面不同尋常的認識與行為,作風大膽,引來當時文壇的眾多關注。日劇方面,1993年的《同學會》被傳播出時新宿二丁目會突然冷清,2001年上戶彩出演《3年B班金八老師》第6部時飾演有性同一障礙的角色從此走入人們視線,等等。
隨著時代前進,2008年的《InnocentLove》、同2008年的《Last Friends》、2011年的《IS~性別不明~》、2009年的《乙男》,這些作品裡的LGBT開始變成青春的延長線上發生的故事。2015年左右開始,《朝5晚9~帥氣和尚愛上我~》等作品中,有女裝興趣的男性、由男性飾演的女性角色,這兩類元素開始增加。這都可以看出,影視作品在避免過度深挖LGBT,試圖淡化其存在,更巧妙地處理元素與故事的關係。
其三,根底寬容的日本文化,電視劇所反映的當下社會
對性持寬容態度的日本文化或許也是一個重要的背景。《萬葉集》裡被認為是獻給男性的和歌、江戶時代由美少年演員招待顧客的「陰間茶屋」、井原西鶴《好色一代男》裡與男性有過關係的記錄,等等都是過去的同性戀留下的記錄。
隨著明治之後基督教文化的輸入,性開始被打上禁忌的標記。談論起日本的性道德,歷史學家氏家幹人的觀點是「無禁忌,有道德」,這個觀點和現代歐美所追尋的無歧視的社會可說有幾分接近。
既然根底裡就可以說對LGBT是很「寬容」的,有了現在的狀況似乎也不足為奇。在地上波(地面數位電視信號)播出的日劇往往反映了當下的日本社會。LGBT元素的增加不如說是社會發展中一種自然的潮流被更多地收錄進了鏡頭。以後LGBT元素說不定會成為一種「個性」,由這樣的角色展開的故事或許會帶來更多的多樣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