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12/19 0:40:17
來源:同濟大學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陳樂 秦嘉瑩
12月15日,教育部在南京大學舉辦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調研推進會,交流研討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落實情況,深入推進高校課程思政高質量建設。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鍾登華出席會議並講話。同濟大學校長陳杰在發言中介紹了學校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培育時代新人的相關舉措。
陳杰校長發言原文來啦!
面向復興大業 加強課程思政 培育時代新人
同濟大學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深入貫徹落實《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和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工作視頻會議精神,以系統觀全面推動課程思政改革創新,深化「育人」和「質量」內涵,取得明顯成效。
抓好「導向」這個全局變量
一是班子成員帶頭推動。這學期,學校主要領導領銜推動「中國道路」品牌課程升級,班子成員結合各自學科專業,講授中國在道路交通、人工智慧、城鄉建設、醫學健康等領域的發展成就,讓學生更深刻體會到中國道路的優越性,以身示範推動全校課程思政改革守正創新。
二是與時俱進因勢而新。學校堅持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兩手抓、兩手硬」,既同向同行,也貼近實際、富有時代氣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我們發揮學科特色高度契合的優勢,開展理論研究,加快理論成果向教學內容轉化,建設「兩城」概論課程,積極服務社會主義國際大都市建設。
三是以「網際網路+」賦能。學校大力推進智慧教室建設,鼓勵教師用新技術、新媒體吸引數位化生存的大學生,提升教學導向性、親和力。汪品先院士等一批專家教授示範引領,帶頭主講《科學、文化與海洋》《橋梁工程科技與文化》等慕課,選課人數破萬,獲得校內外學生的一致好評,增強了學校課程思政輻射影響力。
抓牢「質量」這個核心變量
一是以教改促質量。投入專項經費促進課程思政改革,堅持學生中心,探索激發能動性為導向的主體性教學模式、問題為導向的研究型教學模式、提高綜合素質為導向的實踐型教學模式。重點建設5個課程思政領航學院,形成6個示範專業、13支特色改革領航團隊;遴選資助134項課程思政教改項目,打造31個示範專業「課程鏈」,包括93門精品課程和244門示範課程,湧現出許多優秀的教改典型案例和教學成果。
二是以名師提質量。在大類招生、大類培養、大類管理的聯動機制下,邀請200多位高層次領軍人才走進課堂,發揮大類導論課作用,既傳授學科基礎和專業前沿,也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在學生社區全覆蓋建設駐樓導師工作站,知名教授帶動專業育人力量和育人資源有機融入學生日常生活的第一線。每周二下午組織教師集中學習,每月組織「教師沙龍」、邀請名師分享課程思政心得,提升教師思政覺悟和育人水平。
三是以實踐促質量。打造品牌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書本、走近社會。積極參加「青年紅色築夢之旅」,持續打造「夢想教室」「使命與擔當——社會實踐創新競賽」等精品項目,每年過萬人次參與,使青年學生將個人發展自覺融入偉大復興進程。
抓實「範圍」這個增值變量
一是課程上全覆蓋。以教學大綱修訂為抓手,要求所有課程教師結合中央精神、國家戰略、紅色傳承等進行「立德樹人」內涵設計,推進課程思政全面落地,構建橫向覆蓋所有專業的課程思政群、縱向貫穿培養全過程的課程思政鏈,形成完整體系。
二是學段上重貫通。通過課程思政資源共享、融合延展,構建本研一體的課程思政課程體系,貫通人才培養主渠道。土木工程學院在面向本科生開設的《工程倫理》綜合素養課程中,融入哲學辨識等,升級為面向工程專業碩士的素養課程,讓學生獲益匪淺。全面探索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新模式,主動前移大學教育資源,形成同濟特色的家國、人文、科學系列貫通培養的通識課程體系。
三是發展中樹標準。推動課程思政向「專業思政」「學科思政」延伸,由點到線及面拓展建設。交通運輸工程學院編制完成國內首部《交通運輸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指南》,結合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制定每門課程立德樹人達成指標,融入學業要求。聯合36所高校院系成立了「高校交通運輸類專業課程思政研究聯盟」,進一步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下一步,同濟大學將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持續推進課程思政改革創新,進一步提高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做實各類課程課程思政要求,做深各專業課程思政指南,總結成果、形成範式,向建黨100周年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