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CCTV在Facebook獲贊數超過CNN和紐約時報? 知道真相竟無言以對

2021-02-14 大紐約華人資訊

話說最近CCTV在網絡上怒刷存在感。現在,它在Facebook上獲贊數和「粉絲」數甚至超越了知名的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而《人民日報》也超過美國《紐約時報》,雙雙成了新一代網紅。

來,感受一下它們的爆紅程度。

CCTV 2618萬人贊


CNN 2153萬


 

好基友《人民日報》的獲贊數約1917萬


紐約時報1123萬


 英文媒體的Facebook粉絲數,CCTV和CCTV新聞頻道擠進三甲。


 不出意外地,成了網紅中國官方媒體更擠掉大嘴川普,佔據外媒頭條

BBC 中文網

World Tribune:中國官方媒體在Facebook獲贊數激增


不過,對於中國官媒的走紅,有的外媒卻「醋味十足」。他們聲稱美國哪來的這麼多中國粉?因此懷疑這些龐大的粉絲群是買來的,而且還是「假粉」「殭屍粉」等。


美國網絡財經媒體《Quartz》聲稱這些粉絲,有高達35%的使用者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等等,而上圖就是他們認為的證據之一。這些獲贊數跟轉發量都可以通過購買獲得,他們懷疑「贊」的真實性。

另一家媒體,美國網絡雜誌《石英》更直接的說經他們調查發現,這些官媒與許多粉絲幾乎沒有自然互動。

 

甚至有的中國網友也提出疑問:


為什麼中國官媒在Facebook上受歡迎,外媒始終沒有給出一個客觀公正的答案。直到被網友一言道破真相…..


來,我們看看CCTV跟人民日報的FACEBOOK發布的日常帖子

 

有熊貓抱大腿的:


有抱球的:


 有做仰臥起坐的:


有背小背簍:



各種激萌畫風,簡直就是傳統官煤裡的一股清流。而只要胖嘟嘟的熊貓君出現,獲贊跟轉發量都明顯比其他新聞高。

熊貓君不僅僅在facebook上實力圈粉,更重要的是全方位俘虜了「歪果仁」們的心。評論簡直就是一波波對熊貓君的強勢告白,簡直就是新一代的「少女心收割機」。


還有國外網友非常激動的表示「感謝上帝讓熊貓君活在這個世界上」,更有人直呼熊貓是自己的「靈魂動物」….

而另一邊,得知「吸粉」真相後的網友也不禁概嘆:

 

別的新聞都是幾十條一百條左右評論…發潘達(panda 熊貓)就是大幾百條評論哈哈哈哈

官媒機智!


沒想到你是這樣的CCTV,居然靠我們國貨熊貓圈粉。


最後得知真相的我眼淚掉下來。


而一大波「接地氣」的段子手網友,更不放過這個調戲機會。

哦?臉書?這是什麼東西


 

還有據說生氣的


但更多的是調戲熊貓君:

熊貓不僅僅是國貨中的「限量版奢侈品」,現在它更應定位為外交神獸,顏值擔當。


我懷疑熊貓是因為萌才當上國寶的


我們承諾不率先使用熊貓這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怎麼辦好可愛啊熊貓,央視大寫的心機婊


雖然在一些外媒眼中,熊貓賣萌騙粉「可恥」,但他們大概是徹底忘記了自家的希拉蕊等政界人士是真的曾經有過大批量的殭屍粉(殭屍粉是指從不發布或者回複評論的粉絲)

看,希拉蕊.柯林頓號稱有一個多達634萬的強大Twitter(推特)粉絲團,根據兩款在線監測工具的數據結果,至少有8%的粉絲是完全假冒的,60%是沒有互動的「殭屍粉」


而且不光是希拉蕊,連歐巴馬總統的推特粉絲也被扒出有5%是冒牌粉絲,71%是殭屍粉。為此,白宮還曾經加班加點為了總統大人清理……


所以說,啪啪打臉的是誰呢?

 

本平臺獨家編輯編輯:YS&P

相關焦點

  • 從Facebook偷用戶 紐約時報怎麼做到的
    兩個月前Facebook和紐約時報宣布在」Instant Articles」項目中達成合作時,人們都覺得紐約時報虧大了。不過,我們都小看了時報,時報鮮少做賠本生意,它在乎的絕不僅僅是那丁點兒廣告費,Facebook中的用戶數據才是其真正的目標。紐約時報是怎麼一步步把Facebook的用戶變成自己的付費訂戶的?
  • 全球演出業停擺,《紐約時報》給上海交響樂團點了贊
    隨著疫情發展和觀眾需求的變化,上交的活動策劃也在不斷變化,從微信公眾號上靜態的「自我隔離音樂包」「首席教你學樂器」「周末線上音樂會」,到抖音上動態的演奏家個人直播,再到演奏家戴著口罩演出的「在線場」系列直播音樂會,上交提供的都是古典音樂乾貨。   上交的這些動作,引起了《紐約時報》的關注。
  • 後川普時代,《紐約時報》編輯部如何定位?
    「真相可以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紐約時報》在去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的一則廣告中宣稱,將自己定位為一個遏制「錯誤信息」 時代的堡壘。在早年發生普立茲獎記者傑森•布萊爾剽竊醜聞之後,紐約時報設立了一個公共編輯職位,回答讀者的問題和批評,但在2017年遭到拋棄,部分原因是認為社交平臺推特已經承擔這個角色。
  • 以紮根理論看紐約時報的數位化轉型:讀《紐約時報是如何做新聞》
    但是很多時候追求時效性,反而讓《紐約時報》引以為傲的深度、準確和權威背道而馳。對於這一點,紐約時報的許多記者和編輯們意見很大,有記者形容:「如今《紐約時報》的編輯部像得了多動症似的,在這過程中,因為追求時效性,失誤和疏漏層出不窮。」
  • 茱莉亞羅勃茲受封《紐約時報》年度傑出演員,期待《班恩回家》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近日便公布「年度12大傑出演員」,評選出三位男性、九位女性傑出演員,而茱莉亞羅勃茲便在競爭激烈的九位女星當中佔有一席之地。《紐約時報》影評人更力贊她在《班恩回家》找到不同以往的演技詮釋方式,讓人耳目一新。
  • 《紐約時報》「千人訃告」頭版是如何誕生的
    (觀察者網訊)《紐約時報》當地時間5月24日的頭版,大標題「美國(疫情)死亡數接近10萬,損失無法計算」下面,整版被1000名新冠肺炎死者的名稱覆蓋。這樣一個沒有圖片也沒有新聞報導的頭版立刻引發關注。就在《紐約時報》提前公布頭版內容的同日(23日),其網站也專門刊登了一篇文章,解釋「千人訃告」頭版是如何誕生的。
  • 紐約首家獲紐約時報三顆星好評的中餐,就是它!
    這份持之以恆的精神,終於迎來了紐約時報的報導,不僅稱官府川菜為「一種新的川菜餐廳」,還給到了三顆星!太牛啦!牛轟轟的上紐約時報這是紐約時報首次給中餐出三顆星的高分,官府川菜真的666!這次上的是紐約時報的首席美食評論員pete wells的版面。他是出了名的嚴格和挑剔,要知道,當年米其林級別的餐廳,在他手中也只評過1星。
  • 馬斯克真把SpaceX和特斯拉的Facebook帳號刪了
    事情經過是這樣的,一位推特用戶@馬斯克說「是個男人就把 SpaceX 的 Facebook 頁面刪了」,結果馬斯克回覆說,「不知道原來我們有,馬上刪。」之後兩家公司的官方頁面就下線了,此言行得到眾多點讚。
  • 蔡英文丑聞登上《紐約時報》
    蔡英文鬧國際醜聞登上《紐約時報》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蔡英文的博士論文屢遭質疑,距離2020選舉投票還剩不到三天,追查蔡英文論文不遺餘力的資深媒體人彭文正再出招,昨天接受《紐約時報》訪問,說明蔡英文的論文爭議,以及回應若被臺當局指控是假新聞的因應方式。
  • 胡泳|徹底改造《紐約時報》——紙媒未死,創新為魂
    例如,2015年與谷歌合作,向110萬周日印刷版訂戶分發VR紙板耳機,創建了NYT VR應用程式,迄今被下載超過100萬次,並產生了十數個(並且還在不斷增加)涉及不同主題的原創VR作品。《紐約時報》2015年與谷歌合作,向110萬周日印刷版訂戶分發VR紙板耳機,創建了NYT VR應用程式,迄今被下載超過100萬次,並產生了十數個(並且還在不斷增加)涉及不同主題的原創VR作品。右圖是其中一個VR作品《Man on Spire》。
  • 臺灣時事評論員:《紐約時報》為何痛批大紀元
    《紐約時報》認為《大紀元時報》讓美國社會更加對立《紐約時報》這種大報每天新聞都處理不完,為什麼還要針對《大紀元時報》?唐湘龍表示,事實上,的確很少看到這樣的大報會願意下這樣的功夫去做調查採訪。而且新聞圈子裡,通常同業不調查同業。《紐約時報》不會去查CNN醜聞,CNN不會去查《華爾街日報》。
  • 拍黃瓜走紅紐約被贊「酷」
    就是這樣一道在中國家喻戶曉的涼菜,卻在今年夏天風靡美國紐約,成為紐約餐桌上的時 尚潮流。美國《紐約時報》報導稱,紐約餐館都在學做拍黃瓜,從墨西哥餐廳到美式餐廳,拍黃瓜變得隨處可見。  紐約大廚贊「酷」「把食材拍爛竟能變美味」  涼拌黃瓜片與拍黃瓜,雖說都是華人飲食文化的一部分,但後者不僅不費刀工,在口感上也略勝一籌,這也是這道小菜受歡迎的原因。
  • 紐約時報公司收購音頻App「Audm」,推進多元化和訂閱制策略
    據紐約時報發布的消息,紐約時報公司(New York Times Company)本周收購了一款名為Audm的App,這是一家將長篇新聞轉化為音頻內容的初創公司,曾獲來自Y Combinator、Hack VC、Precursor Ventures 和 Switch Ventures
  • 《紐約時報》分析26萬字「總統疫情語錄」,結果太鬼畜
    《紐約時報》4月26日分析了總統川普在記者會等場合關於疫情發表的言論,結果表明:果然「沒有人比川普更懂得表揚自己」。《紐約時報》還就此做了一張圖,放在該網站首頁的醒目位置,效果十分鬼畜:經過分析之後,《紐約時報》用辛辣的言辭概括了「特」言「特」語的特點: 「自我陶醉、好大喜功,肆意篡改事實,將自己打造成『抗疫』英雄,實際『抗疫』上卻異常低效:這就是疫情暴發以後,在記者會小臺子上站著的,我們盛氣凌人的總統。他的陳詞濫調中充斥著各種套路,本人卻不厭其煩地重複著,反映出他自恃總統的狂妄與自憐自哀。歷史人物中還沒有找到像他這樣的人。」
  • 動搖國本:《紐約時報》,美國版的赫魯雪夫?
    然而萬萬沒想到的是,近日《紐約時報》卻搞了個「九評總統山」的文章,在文中以激進的口吻怒斥總統山上的四個人(包括雕刻師)都是典型的種族歧視分子,十惡不赦。哈,萬萬沒想到濃眉大眼的《紐約時報》,打算當美國的赫魯雪夫了?在咱們國家的歷史當中,對於這老哥沒啥特別好的評價,畢竟中蘇關係惡化就是他在任時期發生的事情,回家問問老一輩的親戚,估計都會罵上幾句娘。
  • 紐約時報曝川普近年只交稅$750 企業遭巨額虧損 還錢之日迫在眉睫…
    編輯:Schnappi、新約客 《紐約時報》9月27日(周日)刊出一篇重磅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在過去15年中的10年中,根本沒有繳納任何所得稅,只在2016年競選美國總統和入主白宮後的第一年繳納了750美元的聯邦所得稅。這一消息被揭露之際,正值周二總統大選辯論前、距大選僅數周的關鍵時刻。
  • 坐擁全球十億粉絲,被CNN紐約時報追捧,這個17歲音樂少女太酷了吧
    《紐約時報》:Billie Eilish 和尋常的17歲流行歌手可不太一樣。後來,Billie Eilish跟隨父母離開紐約搬到洛杉磯,在這裡度過了一段快樂的童年,父母也沒有逼迫兄妹二人去學校就讀,也無需背負同齡人的升學壓力,Billie Eilish坦言非常感激爸媽的付出和理解。
  • 因為一篇文章,《紐約時報》被群起而攻
    而刊登此文的《紐約時報》,更是為該報社招來不少批評。 據《每日野獸報》報導,《紐約時報》已經有數十名員工在推特上發帖表示,「這樣做會讓《紐約時報》的黑人員工處於危險之中。」這些員工包括餐廳評論家、藝術和製圖、旅遊時尚和文化記者、科技作家,以及時報評論作者。
  • 《紐約時報》每年可賺近20億美元
    《紐約時報》欄目導航向個性化驅動的個人服務的轉變呼應了《紐約時報》歷史上的前一章,即在20世紀70年代,該報推出了一系列旨在吸引廣告客戶的板塊,例如Weekend(周末),Home(家居)和Living(生活)。今天,《紐約時報》重新強調「讀者可以使用的新聞」,相信讀者閱讀該報不僅僅是為了新聞和娛樂,也希望報紙能夠幫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