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是由英國著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到的一部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英法在敦刻爾克大撤軍的一部偏文藝的戰爭片,這也是諾蘭導演第一次執導二戰題材的的影片,這次的電影風格看起來並不像是出自諾蘭之手,因為此次的電影風格和以往的大不相同,以往的風格在視覺和張力上終會吸引人。而此次的敦刻爾克卻用一種偏文藝和懸疑的方法,是一個和盜夢空間一樣具有高逼格的電影。
諾蘭導演拍攝敦刻爾克用了和以往大不相同敘事風格,影片分為三段,一周,一天,一小時。分別從各自的時間點講述故事,但快到影片的最後這三個時間點又異曲同工結合到了一起。這種敘事風格讓觀眾有一種前面看不大懂到後面的煥然大悟的感覺。
敦刻爾克雖然是一部二戰電影但拍攝角度上卻只有英法軍隊,從士兵的角度切入視角以小見大。全片沒有一個德軍的影子,只有飛機的轟炸和不知道從哪飛來的子彈,以一種全新的角度去帶領我們看這段二戰期間最著名的大撤退。基本上沒有存在德軍的正面衝突,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對待這場撤退時做出的反應。平凡的人對待這場撤退是有私心的,是會害怕的,會考慮自己的利益,會為此做出些瘋狂的事情,而這也是它貼近生活,感人的閃光點。
諾蘭說過:「我是無聲電影的情人,讓我興奮的是敘事的視覺性。」他的電影敦刻爾克就充分展示了這一點,因為全片的對話其實很少,但每段對話所反映的那種情感卻又令人意味深長。
我感覺敦刻爾克這部電影從士兵的角度切入,側面反映出敦刻爾克大撤退的艱難,因為從人的角度切入反映出了人的本性,人的自私,人的那種對於求生的欲望,影片中說計劃撤退2萬人但卻撤退了40萬人,這無疑不也是對當時政府一種嘲諷,但也從側面反映出了一個國家的軍民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