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程千千 編譯
2017-07-26 10:02 來源:澎湃新聞
1940年5月,英法盟軍防線在納粹德國的強勁攻勢下迅速崩潰。盟軍撤至法國東北部小城敦刻爾克後,英國決定將軍隊全部撤出法國,進行了二戰期間最大規模的一次軍事撤退行動。這次撤退看似是一場失敗的行動,卻成功挽救了大量人力物力,為英國保留了歐洲最精銳的部隊,並為日後的戰略反攻埋下了伏筆,是一次以退為進的戰略行動。在超過八天的時間裡,成千上萬名士兵乘船退回了英國。軍艦帶走了一部分人,另一些則站在水中肩並肩,等待匆忙分配的漁船、救生艇和民用帆船把他們接回英國本土。這一艱難而冒險的撤退行動已然成為了英國傳奇的一部分。至今,英國人仍然對他們的「敦刻爾克精神」津津樂道。
《敦刻爾克》劇照然而「敦刻爾克精神」究竟是什麼意思?不同字典之間有細微的差別:麥克米倫字典定義「敦刻爾克精神」為「逆境中堅強不服輸的態度」;而劍橋字典的定義則是「一群人互相幫助、共渡難關」。
「敦刻爾克精神」一詞確切的源頭依然不明。很少人關心「敦刻爾克精神」這個詞是怎麼來的。有記載的使用記錄之一出現於敦刻爾克大撤退之後僅僅一年,政治家約翰·沃德洛-米爾恩爵士在英國議會的一次講話中使用了這一詞彙,據《曼徹斯特衛報》1941年7月11日報導,他說:「我們不能指望工人抱著敦刻爾克精神工作。」
如今,英國的社交媒體用戶經常使用這一詞彙來形容逆境中的勇者,例如一個被公車撞了還堅持泡吧的人,或者一個街道被大水淹了還堅持出門買牛奶的人,抑或一列癱瘓的火車。
劍橋字典對「敦刻爾克精神」的定義是「一群人互相幫助、共渡難關」也有人對這一精神的根源爭論不休。曼徹斯特大學的歷史學者佩妮·薩默菲爾德2010年在《當代史期刊》上發表《敦刻爾克和英國戰時記憶》一文,主張說「敦刻爾克精神」的說法在敦刻爾克戰役之前就已存在,只是三十萬盟軍士兵成功撤退一事使這一表達成為了國家記憶的重要部分。她還認為這一詞組後來被首相哈羅德·威爾遜和瑪格麗特·柴契爾利用以達到他們的政治目的。
有些當代政治評論家批評這個詞是極端愛國主義的體現,它太過「小英格蘭主義」,甚至導致了多數英國人在公投中支持脫歐的結果。蘇格蘭報紙《國家報》的專欄作者帕特·凱恩說,這一用以比喻孤軍奮戰的英國人的用詞不斷被民族主義政治家利用,而電影《敦刻爾克》強化了這一趨勢。
若真是如此,「敦刻爾克精神」的支持者倒也不止政治家。現居美國舊金山的英國人吉姆·奧爾索普甚至生產了一種名為「敦刻爾克精神」的杜松子酒,並表示他將一部分收入捐給了退伍軍人慈善機構。這款杜松子酒在美國加州卵石灘和舊金山費爾蒙特酒店均有銷售,奧爾索普希望人們在飲用時,能感受到他對敦刻爾克的敬意。
「敦刻爾克精神」杜松子酒「這是對閃電戰中倫敦地下防空洞精神的懷念,」 吉姆·奧爾索普說,「它蘊含著一種積極樂觀、以及獨特的英國式韌性與幽默。這也是一種國際通用的精神,用以讚揚那些從逆境中順利走出的人們。看看9·11的災難後那些團結一致、共渡難關的人吧,你能看到人性的光輝,那就是敦刻爾克精神。」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敦刻爾克
相關推薦
評論(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