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血尋梅,尋是一種香港精神

2021-01-11 騰訊網

[摘要]尋,是一種香港精神,不依不饒,對真相、法理、制度尋根究底,這是香港至今還有「傻人」願意投身去做的事,寧為醒者,不願糊裡糊塗裝睡。

作者:廖偉棠(騰訊·大家專欄作者,香港作家,詩人、攝影師)

《踏血尋梅》裡殺死援交女孩王佳梅並肢解她的兇手丁子聰,面對警官臧sir的追問,如此解釋自己的殺人動機:「我討厭嘅唔系女人,我討厭嘅系人,我唔想佳梅系人,所以先殺咗佢。」(我討厭的不是女人,我討厭的是人,我不想佳梅是人,所以才殺了她。)

這是我見過最高級的一個殺人理由。理性地理解可以說是精神妄想症,但要做過度詮釋的話,靈性地理解它,可以說是基督教裡對被獻祭者的殉道追認,信基督的王佳梅,在被殺一刻成為人牲繼而成為某種意義上的基督,抽離肉身。據此也才能解釋,為何丁子聰能如此從容無情地處理佳梅的屍體,因為它已經與她的靈魂無關。

《踏血尋梅》劇照

可惜,這只是丁的妄想。佳梅瀕死前的高潮,也只是混雜著窒息而來的物理性的性高潮,而不是出凡入聖的解脫。基督為救贖眾生而死,佳梅為解脫孤寂而死,非要把前者的理念冠於後者的自我抉擇之上,也是對後者的不尊重。

《踏血尋梅》註定不能在沒有電影分級制的內地上映,當然是因為「赤裸裸的暴力與性」,這也許不是壞事,首先事件本身讓我們反思為什麼內地至今沒有電影分級制?電影分級制實際上是保護了年輕觀眾,同時也使電影的創作自由度更大,導演不用顧慮太多。不過即使如此,翁子光也坦承在拍攝時為著商業和藝術考量,對作為藍本的「王嘉梅碎屍案」已經作出了改編。

對真實案件的選擇性改編,帶有美化,可不可以接受?改編時的翁子光導演,想必就跟臧sir的那個夢一樣,一人分身兩角,現實主義的他蹲在肢解者身邊,浪漫主義的他漂浮空中,被魔幻現實主義的血逆地心吸力地濺了滿身。臧sir的壓力就是翁子光的壓力,最後翁子光不僅是為著商業和藝術考量,更參入了道德考量,緩和了兇殘的現實,留了一絲微光給那黑暗。

前文我提到肢解屍體的獻祭隱喻,果然,觀影后我在導演的書《看得見風景的房間》裡讀到,導演認可攝影杜可風把肢解作獻祭儀式化拍攝的傾向:「他(杜可風)總是放任地給他『光』,讓他的皮肉發光,讓他肢解屍體的時候像在光天化日下的祭禮。」

香港金像獎頒獎典禮上,春夏親吻杜可風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有的香港女性主義導演反感該片的原因,原本可能基於慾念或者濫藥的迷糊而殺人的兇手,在電影裡有血有肉了許多,導演從現實兇手經歷的一些蛛絲馬跡衍生出豐富的細節,為難以理喻的殘殺找到了各種層次的根由,但也無可避免會招致資深觀影者的質疑,覺得導演有為兇手開脫的嫌疑。

我也是一個對電影的性別意識非常敏感的觀影者,但這次我選擇了相信翁子光導演。正如他自述:「我尊重他,即使他是犯了錯誤,但我不認為我有資格去批判甚或憐憫他,我想透過他去延伸我對人性的探討。」從宗教角度來說,這如耶穌質問人們誰有資格扔石頭一樣;而我更願意從藝術角度去肯定:豐富你的角色、重塑他的複雜性本來就是創作者的基本素質。

「凡 神所造的是好的,若感謝著領受,就沒有一樣是可棄的。」《聖經》提摩太前書第四章裡的這句話,由被殺者王佳梅講給兇手丁子聰聽,當然是這部電影的精神主旨,早已被廣為討論。但我提醒大家注意,這句後面還有一句:「都因 神的道和人的祈求成為聖潔了。」在這部電影裡,人的祈求尤為重要,尋,就是這樣一種祈求。

踏血尋梅,關鍵不在於血和梅,而在於尋。尋,是一種香港精神,不依不饒,對真相、法理、制度尋根究底,這是香港至今還有「傻人」願意投身去做的事,寧為醒者,不願糊裡糊塗裝睡。如果有救贖,也就在這追尋當中發生,臧sir的尋便不是一個警探的尋,而是一個人性信任者對人性的追尋,他不接受媒體和同行對兇手和死者簡單的定義,想要深究根源。而這也是翁子光對一種理念的追尋:「我很想還原一個已經死去的『人』……去推敲一個活在香港的新移民少女,曾經有過多少憂愁、憧憬、希冀,對人生,對香港。」

於是我明白了最後一組鏡頭裡出現那個陌生女人的肖像海報對於王佳梅的意義,她也是王佳梅/翁子光想要還原的一個人,即使她留在別人世界的只有一幅肖像,就像現實中死者王嘉梅留給世界的只有Facebook上幾張照片一樣。王佳梅對這樣一個無名者惺惺相惜,一如翁子光對王嘉梅惺惺相惜,這些被抹殺的低微者的命運,都需要我們還原。

《踏血尋梅》劇照

翁子光和他母親的內地來港背景使他對王佳梅一家感同身受,一如臧sir的孤獨使他對丁子聰和佳梅等人的孤獨感同身受,而孤獨之於人類,是不分什麼原住民老移民新移民的共有宿命。丁子聰拎著佳梅的人頭坐巴士前往九龍城碼頭的鏡頭如此自然地剪接到警官臧sir帶學完琴的女兒坐巴士回家的鏡頭,不是沒有隱喻的。

而臧和妻女去動植物公園看猴子,遭遇早年在另一宗兇案裡被他救助的女童,這鏡頭有強烈的宗教意味:人之為人,所謂萬物之靈,不正是因為人有情有義?而且有情有義的人不會孤獨,總有緣份把他們連接起來。

那個被虐待的女童活下來了,成為電影的光明面。我不禁想問:如果佳梅活下來,到了今天香港,她會成為誰、會在哪裡?是成為麻木於現實的金錢奴隸,還是成為不甘現實的新青年,還是成為被某些人敵視的非「真香港人」?我覺得,翁子光導演也想到過這個問題,雖然他沒有在電影中明顯表達。

質疑《踏血尋梅》不具備「時代精神」的人,不妨想想,除了最激烈最外化的那一些時代精神,是否還有隱晦幽獨的另一些,如鮮血下面的「真相」,永遠不被聚光燈照耀?

在《踏血尋梅》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七項大獎之後,獨獨罵春夏「大陸蝗搶獎」的人,其實就是當年殺死王嘉梅的兇手。片中佳梅「男友」的港女朋友對佳梅的深深鄙夷,不就是捅向她的第一刀嗎?在春夏獲獎被攻擊之後,翁子光在Facebook有一個相當激烈的聲明,他說:「關於春夏,如何以出生地來上綱上線無理惡言批評的,請也同時向我開火,我隨時領教,我一定陪著春夏,至死方休,她是我們劇組最愛和敬業的好演員。」

「至死方休」四個字擲地有聲,也可以說是片中臧sir的精神的延伸,香港人不應該忘記,我們也曾經有過這樣一種承擔。翁子光導演在自述裡這段話尤其讓人感動:「很想很想去用一部電影表達我對曾經短暫在香港活過的人的一種紀念,這個香港,不只屬於追逐金錢享樂的既得利益者、有力氣繼續追夢的積極者、有發言及話語權的人,也應該跟活在這裡但求安然自在的人去分享……」

《踏血尋梅》告訴我們:這個香港,並沒有什麼是可棄的,願意去拾去尋被棄者的人,也並不欠缺。

…………………………

本文系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關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閱讀精選文章。

相關焦點

  • 春夏秋冬,踏血尋梅
    在跨越兩個不能自給自足的季度之後,她遇到了改變她命運的劇組和電影——《踏血尋梅》。  她沒有告訴人們她是因為何種機緣巧合接拍到《踏血尋梅》的,但結果顯示她成功了。曲折的過程在成功的結果面前總是顯得無關緊要。  但從流傳出來的信息匯總來看,這並不是一個完全靠運氣而成功的新晉影后。當同齡人還在大學校園混日子的時候,影后已經在闖江湖了:當書模,演電視,當網紅。
  • 《踏血尋梅》是一部怎樣的三級片?
    《踏血尋梅》從52屆金馬獎公布提名名單的時候就備受關注,當時獲得9個提名,獲獎熱門電影。從現有的一些電影評論看,也是這樣。翁子光新作《踏血尋梅》,以懸疑犯罪作包裝,繼續貫徹獨立精神。電影延續性工作者的際遇,藉此道出社會的種種問題,包括新移民問題、青少年的價值觀、資訊爆炸帶來的錯亂、香港人的迷惘等,絕非一般商業電影。
  • 在《踏血尋梅》中看到香港「城市病」
    《踏血尋梅》編織了一張大網,它網羅了香港這座城市各種不如意角色的困頓,這種困頓不會隨著影片的結束、案件的結束而消亡,它始終存在著,讓人無法遺忘。  「兇手是誰」非敘事主要動力  由故事來看,改編自真實事件的《踏血尋梅》在香港電影豐富的類型片傳統中應當屬於奇案片(《香港奇案之吸血貴利王》、《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紙盒藏屍之公審》、《烏鼠機密檔案》),這種類型的電影往往以極端暴虐的方式,在大銀幕上展現以凌虐身體為主要訴求的感官刺激。
  • 踏血尋梅生而為人,對不起
    如果你關注香港電影的話,那麼這部《踏血尋梅》大概是2015年最好的香港電影。《踏血尋梅》海報2016年,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因為一部涉及果凍的片子《陳奕迅》而被大陸封殺,而這一屆金像獎最大的新聞,本應是狂攬12項提名,並且最終獲得包括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七個重要獎項的《踏血尋梅》。
  • 《踏血尋梅》:彌足珍貴
    《踏血尋梅》是一部深刻、悽涼、悲憫的影片,但其「深刻」遠勝於「悽涼」和「悲憫」,博取同情並不是主旋律。《踏血尋梅》因「深度」變得立體,更因為導演翁子光以人文角度切入,使《踏血尋梅》變成「重口+懸疑+關愛」的複雜警匪電影,不同於往常的類型影片。
  • 踏血尋梅
    《踏血尋梅》改編自2008年香港真實發生的殺人碎屍案,死者王嘉梅相信被人殺害後被殘忍肢解,並流傳著部分人骨被混入街市出售的說法。事件在香港引起很大轟動。電影中,十六歲的援交少女遭人殺害,屍體被肢解,內臟被衝進下水道,頭顱被扔進大海。電影被分為三個部分,「尋梅」、「孤獨的人」和「踏血」。
  • 援交凌遲碎屍,三級片《踏血尋梅》橫掃香港電影金像獎
    昨晚,《踏血尋梅》摧枯拉朽般奪下7個金像獎,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新人,拿走全部表演獎項不說,還順帶拿走最佳攝影和最佳編劇。
  • 踏血尋梅,郭富城,香港三級電影
    值得一看電影種子資源戳這裡  :http://www.jianjiacc.com/bbs/thread-10192-1-1.html這個電影相當的牛逼,當時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成為熱點,你心中的郭天王也得到了最佳男主角。這部算是三級電影,暴力,血腥,色情等,在摻雜在電影中,成就這部踏雪尋梅。
  • 《踏血尋梅》:下輩子別做人
    犧牲者王佳梅,並不僅僅是一個移民香港的少女,而可能是我們這個群體中的每一個人。兇手固然落網,死者也被人淡忘,但活著的人,誰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下一個。 因為朋友的關係,我有幸在合一影業內部放映廳的大銀幕上,看了從香港帶回的《踏血尋梅》藍光版。之前已經看了下載版,但在大銀幕上的觀影,還是看的我渾身冰冷,呼吸困難,時不時覺得有一隻手在捏著自己的心臟,不讓它跳動。
  • 香港金像獎提名 《踏血尋梅》領跑三大天王爭影帝
    前三人是當年赫赫有名的四大天王中的三位,有傳言稱,四大天王中有些人是「王不見王」,就是說倆人不能同時出現在一個活動現場,如果頒獎時候選者都到齊的話,就會打破這一傳言。    已經兩度成為金馬獎影帝的郭富城,在自家門口舉辦的金像獎上從未拿到過最佳男主角,這次憑藉呼聲頗高的《踏血尋梅》又一次入圍,有望實現多年心願。
  • 《踏血尋梅》竟是真實案件改編,香港奇奇怪怪的案子太多了
    香港導演翁子光的《踏血尋梅》改編自2008年轟動全香港的「王佳梅命案」。電影以血腥、暴力、性等充滿噱頭的新聞要素為宣傳,在臺北金馬獎、香港金像獎等獎賽中屢有斬獲。《踏血尋梅》的影片風格是殘酷冷峻的,甚至帶著一點恐怖色彩,在探尋事情真相的同時,觀眾就能夠感受到邊緣人在殘酷現實面前有多麼的卑微,真相的終端是人性的開始,翁子光導演不僅看到了當下現實社會背後的殘酷,也將這樣的殘酷延伸到了過去和未來。丁子聰真的是精神分裂的冷面殺手嗎?
  • 曝《踏血尋梅》將代表香港申奧 角逐最佳外語片
    曝《踏血尋梅》將代表香港申奧 角逐最佳外語片 時間:2016.09.04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Kylee 分享到:
  • 援交碎屍的三級片《踏血尋梅》導演加長版
    以「尋」這個為突破點,帶出一系列底層年輕人生活狀態、邊緣人的至深孤獨、以及香港新移民對社會的歸屬感等一系列新命題。北京聯盟 http://www.010lm.com/王佳梅對於香港整個社會的認同感或許非常淺顯,生活的悲慘遭遇讓人不禁理解她,覺得她想死並不是一個大問題,確實一種解脫。
  • 《踏血尋梅》探究社會邊緣人物 春夏郭富城再合作
    春夏《踏血尋梅》  搜狐娛樂訊 由郭富城、春夏、金燕玲、譚耀文領銜主演的電影《踏血尋梅》已確認參加臺北電影節,並率先展映。兩人在表演時雖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對手戲,卻更加流露出一種精神上的交流。春夏坦言:「特別崇拜郭富城,他對角色的感悟和對工作的認真從點點滴滴都感染著我。這次合作,這樣沉重的題材對演員的功力是一次很嚴峻的考驗,和郭富城、金燕玲、譚耀文這樣重量級的老師演戲時會有壓力,也更是動力,他們亦師亦友給予我幫助和友善讓我很感謝。」
  • 踏血尋梅:王佳梅與春夏
    ,自小生活在大陸,卻夢想成為聚光燈下的模特,來到香港,突然看到了另一個天堂,看到了香港的浮華夢幻,衝刷了她平淡生活的認知,迷失在這座夢幻之都。   《踏血尋梅》對人物的表現太符號化,太虛。導演在努力講述一個正在美好青春期的女生,因為得不到人的關注,而最後走向拋棄生命,但我完全感受不到悲劇的力量。究其原因,佳梅這個人物毫無掙扎,完全是隨波逐流。
  • 《踏血尋梅》的這些缺點,是否被你們故意忽視了?
    《踏血尋梅》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關注度,除了在2016年香港電影金像獎上斬獲眾多獎項以外,更多的是因為它是近年來少見的涉及陸港題材的嚴肅電影作品。《踏血尋梅》在2016年香港電影金像獎上斬獲7獎影片基本保留了原始案件中的人物關係和事件:在2008年轟動本港的這樁殺人分屍案中,一名24歲男青年將一名17歲援交少女殘忍殺害並分屍丟棄,該案件更因少女的身份是來自湖南的新移民家庭而備受關注。
  • 郭富城首奪影帝 踏血尋梅改編自真實肢解命案
    「第三十五屆香港電影金像獎」4月3日在香港尖沙咀文化中心隆重舉行,郭富城終憑《踏血尋梅》首次登上影帝寶座,此前曾先後五次獲提名,影后則由同片的內地90後女生春夏爆冷奪得。《踏血尋梅》獲13項提名,共拿到七個獎,導演翁子光拿到「最佳導演」,敗給《智取威虎山》徐克,第三十五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則為《十年》。
  • 90後元氣少女春夏奪金像獎影后,《踏血尋梅》成最大贏家
    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於2016年4月3日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由兩屆金像獎影帝劉青雲擔任司儀。
  • 《踏血尋梅》:體現現實的社會意義
    雖然網上已經充斥各種解讀《踏血尋梅》的文章,但仍然很想拿出來談一談。懷著驚悚懸疑片的期待看完了,卻發現既不懸疑也沒有想像中的驚悚,是一部非常有本土氣息的港產文藝片。這部獲金馬獎9項提名,橫掃金像獎的港產片,我們來看看究竟它好在什麼地方。
  • 新千年香港🇭🇰電影的榮光—《踏血尋梅》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香港電影已亡的唱衰聲常被念起但是每隔一兩年就會出來一個大爆款狠狠的打在小看香港電影人的臉上【踏血尋梅】就是2015-2016年度的榮光!影片也為華語影壇捧出一個90後影后春夏非常優秀的文藝女孩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聚焦大陸來到香港的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