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廣東人吃福建人」是一句2017年網絡流行語,出自江湖上傳說廣東人紅包錢不過百,再者傳聞中廣東人什麼都吃,於是當一個福建人準備調侃他的廣東朋友紅包少時,廣東朋友猝不及防地點亮關鍵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
消息一出,生活在廣東的福建人瑟瑟發抖嚇得吃了個魚丸壓壓驚,並表示要拿小拳拳錘他一胸口,結果卻慘遭清蒸油炸白切蘸醬。儘管是一場誤會,但「廣東人吃福建人」「福建人瑟瑟發抖」兩個標籤的關注度還是蹭蹭蹭地往上漲。
毒蛇咬雞
毒蛇咬雞是廣東和重慶有餐館叫賣的菜餚。眼鏡蛇一口咬向母雞的頭頂,廚師放開母雞,母雞耷拉著腦袋,氣如遊絲。大約一分鐘後,母雞一頭栽倒在地。 趁著母雞體溫尚存,廚師提著它到廚房放血、去毛。完成「任務」後,迎來「雞死蛇烹」的下場——一番處理後,和母雞一起投入烹鍋。大約一小時後,「龍鳳湯」端上餐桌,顧客開始大快朵頤龍蝨
在我國主要產於廣東、廣西、海南、福建和湖南、湖北等省區;黑龍江省的松嫩平原也有出產(齊齊哈爾、大慶等地均有),當地稱水老癟,吉林省有6~7種。 市場龍蝨來源大多依靠捕捉野生資源,由於水域汙染和人為濫捕,故數量日漸減少,以致市場供不應求,導致價格較貴。龍蝨味道鮮美,可炸可煎可烤,用五香調味烤煎後,鬆脆可口,廣東人喜吃龍蝨;也可做成補酒,能補腎健脾。
老鼠
鍾村吃老鼠是有名的,白天路過有時也可以見到路邊有人在曬鼠幹。 這裡吃的老鼠不是家鼠,而是湛江蔗地裡的田鼠,味道更清甜——這裡的食客都吃成精了,基本上沒法用家鼠糊弄。
鍾三村樹頭的排擋有全鼠宴吃,包括吊燒、燜焗、手撕、煲湯、火鍋等吃法,也有像乳豬一樣做成「乳鼠」上桌的,十分過癮。
蟾蜍
蟾蜍,也叫蛤蟆。兩棲動物,體表有許多疙瘩,內有毒腺,俗稱癩蛤蟆、癩刺、癩疙寶。在我國分為中華大蟾蜍和黑眶蟾蜍兩種。從它身上提取的蟾酥以及蟾衣則是我國緊缺的藥材。
蟾蜍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從春末至秋末,白天多潛伏在草叢和農作物間,或在住宅四周及旱地的石塊下、土洞中,黃昏時常在路旁、草地上爬行覓食。多行動緩慢笨拙,不善遊泳,多數時間作匍匐爬行,但在有危險的時候也會小步短距離小跳(也有例外,如蟾蜍類中的雨蛙科、樹蛙科、叢蛙科比蛙類善跳而且靈活,滑趾蟾蜍類則可以像蛙類一樣跳躍)。
廣州前進路這一帶專門吃蟾蜍已經很久,附近幾家店加起來一天晚上少說有幾萬隻蟾蜍被吃掉。和牛蛙相比,蟾蜍就是長得醜了點,肉質沒那麼嫩,但勝在便宜又夠補。這裡最受歡迎的是椰汁湯底蟾蜍火鍋,另有吊少、九制、椒鹽、美極,以及鹹蛋黃醃炸等十幾種吃法。廣州人講究以毒攻毒,吃完蟾蜍,青春痘少兩顆,皮膚都滑一些。
蠍子
蠍子是動物界節肢動物門蛛形綱蠍目種類的統稱 ,蜘蛛亦同屬蛛形綱。它們典型的特徵包括瘦長的身體、螯、彎曲分段且帶有毒刺的尾巴(後腹部)。陸地上最早的的蠍子約出現於四億三千萬年前的希留利亞紀(志留紀)。註:任何蠍子都有毒,毒性大小不同。毒性最小的蠍子:八重山蠍(澳鏈尾蠍)。
蠍完全為肉食性,極個別種類會少量攝,取植物性飼料(如會全蠍),取食無脊椎動物,如蜘蛛、蟋蟀、小蜈蚣、多種昆蟲的幼蟲和若蟲甚至是小型壁虎。它靠觸肢上的聽毛或跗節毛和縫感覺器發現獵物的位置。
麓湖附近很多館子都做蠍子湯,什麼原因不得而至。其中以簪香館的龍鳳蠍子湯最佳。此物大補,喝完臉紅身子熱。撈湯料不時能撈出兩隻巨型蠍子,場面震撼。
鱷魚
鱷魚,一種冷血的卵生動物。鱷魚是極其珍貴的動物。鱷魚不是魚,是爬行動物,鱷魚之名,或是由於其像魚一樣在水中嬉戲,故而得名「鱷魚」。
鱷魚是迄今發現活著的最早和最原始的動物之一。出現於三疊紀至白堊紀的中生代(約兩億年前),性情兇猛的脊椎類爬行動物,它和恐龍是同時代的動物,屬肉食性動物。公認鱷魚的品種共23種。鱷魚是生態價值、科學價值和經濟價值極高的野生動物。因此,世界上一些國家積極發展鱷魚養殖業。
鑑於鱷魚是國家保護動物,業內人士表示:據相關法規,專門飼養的食用鱷魚可以用作經營,但必須經過相關部門的批准,經營鱷魚菜式的食店,其材料來源必須合法。建議食用鱷魚宴時最好選擇有資質的酒家,或從大型超市購買新鮮鱷魚肉自行烹飪。
據說在廣州,周末可以一家三口前來參觀6米多長的巨鱷龍王,與小鱷魚親密接觸,觀看它們孵化的過程,以及看鱷魚表演和鱷魚照相,最後……把它們吃掉。
據說還有乳鴿,牛歡喜,貓肉,就不一一點評了。
補充
「食在廣州,穿在蘇州,玩在杭州,死在柳州。」這是一句民間諺語。從本意看,「食在廣州」是指粵菜精緻美味,食之堪稱天下、一大享受;「穿在蘇州」則因蘇州絲綢譽滿海內外,用蘇州絲綢做衣服舒適、華麗、美觀;「玩在杭州」,是指杭州西湖美如西子,佳景怡神,寬人心境;「死在柳州」則是指柳州有好木材,可以打一副好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