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金德,英國20世紀著名的地緣專家,現代地緣政治學的奠基人之一,提出了陸權論的思想。三國協約、兩次世界大戰美國的參戰、美蘇爭霸背後都有陸權論的影子。
麥金德
陸權論理論核心就是下面三句話
誰統治東歐,誰就控制了心臟地帶;誰統治心臟地帶,誰就控制了世界島;誰統治世界島,誰就控制了全世界。
世界島
麥金德認為世界是有幾個島構成,其中亞歐非三洲所在的大陸面積最大、人口最多。是世界經濟政治力量最集中的地區。因此誰控制了亞歐大陸,就能實現世界霸權。
其中心臟地帶指的是範圍大致西起東歐,東至中西伯利亞和蒙古,南起小亞細亞、亞美尼亞、波斯和中國的西藏,大致是古代遊牧地區。
古代遊牧區範圍
新月地帶的外圍,麥金德稱之為「內新月型邊緣地區」,這些地區主要為四部分東亞東南亞、南亞、中東與北非、西歐,他認為這分別對應四大宗教區。
其他地區則被劃分為外新月形地區。
麥金德的邏輯是
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潛力最大的地區,而東歐和是亞歐大陸的中心,
離東歐最近的國家是德國和俄國,由於德國的組織能力要強於俄國,所以德國的威脅要遠大於俄國。
胸懷利器,殺心自起,國家實力是國家行動的基礎,但是比實力更重要的是國家意圖。雖然美國和德國實力都超過英國,但德國改變現有秩序的意圖最強,所以德國威脅最大。
如果德國佔據了東歐,便能加強與邊緣地帶的聯繫,整合了世界島資源後,德國就能建立起一支強大的海軍,成為世界帝國。
麥金德的意思是:誰控制了東歐,就能整合亞歐大陸資源,就能成為世界帝國,因此海洋國家的最佳策略是聯合大陸次強國家對抗最強大陸國家。
了解陸權論後,20世紀很多事情就有了解釋:
1907年英俄條約籤訂,要知道1904年英國還在支持日本打俄國。英俄一籤定,兩線作戰的德國沒開戰就很被動了。1941年德國在沒打敗英國的情況下攻擊蘇聯,德國不可能不清楚多線作戰的弊端,可還是打了蘇聯,因為按照陸權論的思想,東歐的重要性遠超英國。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參戰,美國打德國用的力量遠超罪魁禍首日本。二戰結束後不久,曾經為盟友的美蘇就翻臉了,不僅是因為邱吉爾的鐵幕演講,更重要的是控制東歐的蘇聯有了威脅美國的實力。冷戰結束後,儘管俄羅斯已經很弱了,美國還是不停的在東歐搞事情。麥金德的理論雖然在國際社會上實踐很多次,但從現在看,還是漏了一個很重要的國家——美國。
1904年的國際局勢是英國衰而不倒,牢牢掌握著世界的霸權,當時世界範圍上看,能夠威脅英國霸權的只有兩個國家德國和美國,其中美國的優勢在於經濟,德國的優勢在科技上。
從英國人的角度看,德國在歐洲合縱連橫,擴張軍備,推行世界政策,還支持布爾人對英國的戰爭。
而美國孤懸海外,奉行孤立主義,海軍相對於英國聊勝於無,陸軍更是幾乎沒有,是一個有潛力但沒有戰力的國家。
可見,德國和美國在當時都是新興的強國,成與敗在於一個隱忍發展,一個鋒芒畢露。
美國可以埋頭發展,那是因為美國的體量大,自身就可以消化很多產量,再加上美國周圍還有拉美這個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地。美國的耐心要強些。
門羅主義
德國條件就很不理想,本身體量小,無法消化更多的產能,周圍又強敵環伺,國內資本迫切的希望要走出去,因此,俾斯麥的外交被打破也是必然的,是德國資本選擇了世界政策。
由於放鬆了對美國的警惕,英國儘管阻止了大陸強權的出現,但還是無法避免自身的衰弱。世界進入了美國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