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射鵰英雄傳》中有這麼一個橋段:【郭靖帶黃蓉找一燈大師療傷,路上被漁樵耕讀四大弟子刁難,其中書生朱子柳出了一個上聯要郭黃二人對下聯:「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頭面」,黃蓉在對出下聯前說:「這一聯是一口氣要得罪漁、樵、耕、讀四位。」書生說道:「但求對得工整,取笑又有何妨?」黃蓉笑道:「既然如此,我告罪在先,這下聯是:『魑魅魍魎,四小鬼各自肚腸』。」】
上聯中的「琴瑟琵琶」四個字上半部分均是一樣的,每個字兩個王字加起來就是八個,故八大王, 而黃容巧妙的對出了「魑魅魍魎」四個鬼字,嚴絲合縫,極為工整。而且「魑魅魍魎」本不是褒義詞加上後面的「各自肚腸」是暗諷漁、樵、耕、讀四位不安好心為難他們。
還記得在上高中的時候,語文老師讓我們每個人準備一個成語,每節課利用十分鐘進行講解,當時找了好久,發現了「魑魅魍魎」這個成語。今天二踢腳為所有讀者深入解讀一下「魑魅魍魎」這個發音拗口、字形相似的成語。
「魑魅魍魎」讀作(chī mèi wǎng lǎng),意為「比喻形形色色的壞人。是古代傳說中害人的鬼怪的統稱。」
魑魅
古代傳說中山澤的鬼怪。
魑,同螭,也同彲。鄭玄注釋:「魑,猛獸也」,意思就是說:「魑是山林中能害人的怪物。」
魅,同鬽。《說文解字》中寫到:「老物之精也」,意思就是說:「魅是老物變化而成精怪。」
《左傳文公十八年》寫到「投諸四裔,以御魑魅。」的記載,杜預注釋寫到:魑魅,山林異氣所生,為人害者。
《 文選·張衡< 東京賦>》中寫到「捎魑魅,斮獝狂。」薛綜注釋寫到:魑魅,山澤之神 。
魑魅則是山林中各種邪氣、怨氣經年累月之後變化成的精怪,邪惡傷人。
魍魎
古代傳說中的山川精怪。傳說為疫神,是顓頊之子所化,也指沼澤中的水怪。
晉《搜神記》卷十六中寫到:「昔顓頊氏有三子死而為疫鬼,一居江為瘧鬼,一居弱水為魍魎鬼,一居宮室善驚人小兒為小鬼。」,意思就是說:顓頊的二兒子死後在弱水化作魍魎鬼。
《閱微草堂筆記》中寫到:「鵂鶹歲久能人語,魍魎山深每晝行」,這裡的魍魎指的是鬼影。
《淮南子·覽冥訓》中寫到「其行蹎蹎,其視瞑瞑,侗然皆得其和,莫知所由生,浮遊,不知所求,魍魎,不知所往。」這裡的意思為像影子一樣徘徊。
近代關於「魑魅魍魎」最著名的故事,便是清朝官員作對聯怒懟八國聯軍了。在清政府與八國聯軍的議和會上,有個洋人代表公然提出上聯要求答對:「騎奇馬,張長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單戈作戰。」八國聯軍本以為無人能對此聯,想藉此羞辱一下清廷.但當時清朝的一位官員昂然對出下聯:「偽為人,襲龍衣,魅魑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合手即拿。」
這幅對聯是典型的拆字聯。上聯將「騎」字拆為「奇」和「馬」字,將「張」字拆「長」和「弓」,「琴瑟琵琶」四個字上面有八個王字,八大王意寓八國聯軍。上聯暗含侵略者不可一世的囂張氣焰。而清朝官員巧用「魅魑魍魎」四個字中的「鬼」都是在邊上,暗指侵略者如鬼怪一般犯我邊疆,但是雙手一合便可緝拿。此對聯彰顯了我國文化深厚的底蘊,以及愛國志士不甘低頭的愛國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