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魑魅魍魎」這四個字,可能會喚起一些網民們心中的一代青蔥歲月的回憶。曾幾何時,網絡上出現了這樣一批人,他們幾乎翻遍了整本《新華字典》,找出其中最生僻拗口的字詞,作為自己的網名和評論,以此作為噱頭。而魑魅魍魎,就是這其中最高頻的詞彙。
魑魅魍魎[chī mèi wǎng liǎng],也在這一次網絡風暴中,從最生僻的詞彙,變成了人盡皆知的口頭語。但是應該慶幸的是,當年翻出這四個字的小網民,還留了一點餘地。因為我們的先輩一共將古代鬼怪分為二十四類,除去魑魅魍魎,還有鬽、魁、魃、魈、鬾、鬿、魀、魆、魊、魋、魌、魎、魐、魒、魓、魕、魖、魆、魋、魖,這些你都認識嗎?
「魑魅」是指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山神和鬼怪。《漢書》中就有「投諸四裔,以御魑魅」的描寫。唐朝名士顏師古為其作注釋寫明「魑,山神也。魅,老物精也。」三國學者薛綜也曾經說過「魑魅,山澤之神。可見,魑魅兩字不僅僅指鬼怪,也指山水之神,是對人間鬼神的一種泛指。
「魍魎」原為「罔兩」。《說文解字》注釋為「罔兩,山川之精物也」。而《史記》則更加詳細「魑魅,人面獸身四足,好惑人」,將魑魅描繪成用美妙歌聲魅惑害人的山林怪獸。
魑魅魍魎的傳說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通典》和《路史》兩本古書典籍中,都有蚩尤率領這四大鬼怪稱雄四方諸侯的描寫。後來蚩尤與黃帝大戰於涿鹿,黃帝讓手下吹響號角,模仿龍吟之聲,嚇得魑魅魍魎四散奔逃,蚩尤因此大敗。
魑魅魍魎原本形容上古神怪,自魏晉南北朝後,逐漸開始指喻鬼魂之物,通俗地說就是由《山海經》的畫風轉變為了《聊齋志異》。但是其實很少有人知道,其實在這個成語最早的出處,並不是單純地形容鬼怪,而是一場心理戰中對人心的比喻。
《左傳》中「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就是這個成語的最早的出處。春秋公元前606年,稱霸的楚莊王討伐戎狄,途徑洛水。為了炫耀自己的功高蓋世,竟然在周天子的都城附近進行了一場盛大的閱兵式。
此時的周王室衰微,周定王只能眼睜睜看著楚軍耀武揚威,還得禮節性地派遣大臣王孫滿前去慰問。楚莊王在招待王孫滿時,心中的不臣之心已經按捺不住,竟然公然詢問周天子所用九鼎的輕重。九鼎是國之重器,楚莊王這一問,更是直截了當地表明了自己想要定鼎中原的念頭。
王孫滿知道楚王之意,便回答重量"在德不在鼎",直言國家強盛在於德政,而不在兵戎之盛。大禹仁義,製成九鼎,四方諸侯誠服,山林間的「魑魅魍魎」都不敢出來傷人。君王仁義則九鼎重,暴虐則九鼎輕。王孫滿也在暗示楚莊王,周天子雖然勢力微弱,周禮尚在。更是用魑魅魍魎形容心中不臣的楚莊王,告誡他,山林中鬼怪尚且有畏懼,你的野心又怎麼能肆無忌憚呢?楚莊王也是明白人,自知理虧,悻悻率軍回國。
未知的鬼怪固然可怕,但是險於山川的人心更為可怕。這也讓「魑魅魍魎」這本來形容鬼怪的成語,亦可以用來形容行為行徑卑劣之人。明代戲曲家徐復祚就在自己的《投梭記》中暗諷「暗想朝廷上白日昏,妖氛魑魅公然奮」,將禍亂廟堂的奸臣形容成魑魅魍魎。人心險惡如鬼怪,小人暗算無處防,但是只要行得光明磊落,又怎會畏懼各類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