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10月25日電(記者楊丁淼)玻璃當紙,掌指作筆,運指和塗抹之間,山石和雲海的色塊逐漸顯現,但唯有畫作全部完成之後,將玻璃翻轉反看,方能發現匠心之獨運:雲蒸霧繞的悠遠意境下,甚至瀑布和松樹的點綴都由於指紋的渲染別具質感。
古今中外,以手指作畫並不鮮見,但是用手指在玻璃的反面作畫,卻是安徽馬鞍山人劉傳勇的獨創藝術形式。
已年逾古稀的劉傳勇從小酷愛繪畫,家裡的牆壁畫滿了塗鴉,在美術學院任教的舅舅發現了他的天賦。13歲開始,劉傳勇便跟著舅舅開始了系統的水墨畫學習。
後來,劉傳勇成為馬鞍山鋼鐵廠的一名油漆工人,但卻從未放棄繪畫的愛好。1984年,劉傳勇參加了單位組織的繪畫比賽,隨手用手在紙上畫就的一幅梅花竟意外地獲得特等獎,這使他備受鼓舞。
事實上,中國用手代筆作畫的傳統自古有之。《唐朝名畫錄》中就記載了唐朝畫家王洽潑墨山水的肆意:醺酣之後,即以墨潑。
這種作畫方式給了劉傳勇很大啟迪。1986年他毅然放棄了工作——在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從效益較好的國營企業辭職,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然而劉傳勇卻頂住壓力,樂此不疲地在指畫藝術中鑽研了30多個寒來暑往。
劉傳勇已創作大大小小畫作近千幅,山水、花鳥皆可入畫。(受訪者供圖。王文生 攝)
至於為何要在玻璃上作畫,劉傳勇表示是受到清末藝人在鼻煙壺內用毛筆內畫的啟發,花鳥、山水透過玻璃的厚度觀賞,別有一番韻味。
「欣賞傳統水墨畫在宣紙上只是一個平面,但是通過玻璃反畫,在裝裱過程中加入冷光源照射,視覺上會產生滲透,形成空間和立體感。」劉傳勇說。
然而,在玻璃上作畫也有很大局限,由於顏料容易開裂無法保存,畫作猶如曇花一現。為了攻克這一難題,劉傳勇花了八年時間不斷選料、搭配、試畫……終於配比出一套適合在玻璃上作畫的顏料和處理方式,甚至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的發明專利。
突破了技術難題,劉傳勇的創作更加不拘一格,花鳥、山水、仕女、動物皆可入畫,風格上既可古典沉穩也能現代活潑。多年的指畫生涯,已將劉傳勇的手指磨得異於常人的光滑,但背後也是功力的積澱。現在隨意出題,一杯茶的功夫,劉傳勇便可完成一幅小作品。
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劉傳勇均應邀現場作畫。
劉傳勇將完成的畫作翻轉展示。(受訪者供圖。王文生 攝)
在劉傳勇看來,對於繪畫藝術的傳承與創新,應該像藝術大師徐悲鴻所說,「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兩方畫之可採入者融之」。
如今,劉傳勇已創作手指玻璃反畫近千幅,銷往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還將這門手指反畫的技法,先後教授給6名美院大學生。
「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們正在籌備文化園和藝術學校的建設,向更多的有志者傳授手指玻璃反畫,把這門藝術發揚光大,傳承下去。」劉傳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