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尋歡
離婚自由,最近是一個熱詞。
熱起來,是因為前段時間民政部門在離婚程序中增加了「離婚冷靜期」。
很多年輕人可能是第一次發現,原來還有這樣一種實質自由。
這個時代,人很容易「嗨」起來。在離婚冷靜期提示了離婚自由的存在,同時又感覺似乎削弱了這種存在的時候,議論就沸騰了。
千千萬萬個沒有離過婚,也沒有結過婚,甚至「連對象都沒得半個」的年輕人,成為了離婚自由的擁躉,以及「離婚冷靜期」的強烈反對者。
離婚自由自新中國誕生以來一直都存在,「離婚冷靜期」不像人們認為的那麼壞,但都不想去討論。
想要討論的是我所感知到的背後的邏輯:這場反對「離婚冷靜期」的輿論狂歡,起源於人們對婚姻的恐懼,而對婚姻的恐懼,又來自於婚姻長期被妖魔化。
如果在我們的大腦中有一個定性——婚姻是壞的,那麼,所有維持和穩定婚姻的做法都是壞的,所有能夠讓婚姻順利結束的辦法都是值得支持的。
離婚,是一種解脫,是自由的實現,是回到真我,是只為自己而活……這些價值都如此重要,因此任何對離婚的拖延,似乎都是犯罪。
我想說,不是這樣的。
如果這種觀念在腦子裡固定下來,對自己的未來並不負責任。
01
對婚姻的恐懼
可以隨便賭多少瓶啤酒,我堅信,一件事情能夠在輿論場熱起來,在微博上「上熱搜」,都是年輕人的功勞。
絕大多數參與討論者,沒有婚姻經驗。
那麼,是什麼塑造了他們對婚姻的負面印象呢?
日劇《最完美的離婚》截圖
主要是現實與新聞。現實誘發某種心理傾向,而新聞印證這種心理傾向,於是,觀念就鞏固起來了。
1、現實。
996,收入不高,沒有時間,沒有房子,沒有車子,沒有所在城市的戶口,找對象難,找到的對象難以相處。
2、新聞。
比如,彩禮,婚禮惡俗,夫妻不睦,家暴,養孩子的沉重成本。
我們來理一理。
作為從業十幾年的媒體人,「沒有人比我更懂新聞」。多數情況下,引起輿論震動的社會新聞,一般都是極端事例。也就是說,它不是社會常態,常態作為大多數,是不會引起關注的。
比如,有的化工企業會爆炸,但絕大多數不會,而人們通過新聞,只知道化工企業會爆炸。
沉重的彩禮負擔,無下限鬧洞房,夫妻關係如寇讎,令人出離憤怒的家暴,數萬元一門課的培訓班,都是少數,不應該構成妖魔化婚姻的材料。
那麼現實呢?現實是我們親歷的,總不會是被加強的想像了吧?
的確不是,現實中的一般性困難是客觀存在的。但現實會驅使我們在心理上迎合新聞,自覺地把新聞從少數放大為多數。這個心理過程格式如下:「結婚後會發生很多矛盾」——家暴新聞——「你看,果然是」。
其中,暗含著另一個奧秘——精神勝利法。
02
一無所有的快慰
人人都在找新聞,這是今天輿論市場區別於過去的特點。
過去——純機構時代,新聞和受眾之間,只是一種簡單的「呈現與看見」的關係。
今天不是。受眾看到的往往是經過二次、三次甚至更多次加工過的新聞,把它稱為信息更為準確。加工的過程,是融入某種「設計」的過程。
信息加工者的設計方向,是找出「社會人」最普遍的現實——即前面說到的1,擊中焦慮,以此捕捉受眾。
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劇照
反過來,受眾會從自己的現實出發,在多如恆河沙數的信息當中,準確地找到能夠迎合自己的現實的信息——選擇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
多年前我生造出一個概念,叫信息的「嗅覺標記」。信息提供者設計信息,其實是給信息植入某種標記;而信息受眾,依據自身現實而具備不同的嗅覺,這種特別的嗅覺就會精準地找到與之匹配的被標記過的信息。
正因如此,長輩們才會每天只轉發、群發、私發那些關於食物、健康、養生的謠言,典型如《央視都報導了……》,大媽們才會被無數的假靳東所欺騙。
在抖音和快手上,被假靳東欺騙的「姐姐」們
你是什麼人,就會從今天的無量信息當中,找到符合你期待的、為你設計的信息,就像GPS會把車引導到目的地一樣。
這個作用機制,不限於年長者,對年輕人也是同理。那些關於找對象的苦惱、婚姻的負累、家庭的不幸、遭受家暴、養孩子整瘋人的信息,最容易捕捉年輕人。而中老年人就對它們無動於衷,正如年輕人對食物、健康、養生的謠言無動於衷一樣。
年輕人熟悉網絡世界,因此和中老年人不一樣。
中老年人捕捉到被植入了標記的信息之後,全盤接受,原樣轉發。
年輕人則會深一層地思考。除了「你看,果然是」之外,還會有下一個心理層次:在現有條件之下,我怎麼逃脫?
本來,信息擊中你,就是因為迎合了你的現實,而你無法超越現實。能讓你逃脫,那設計豈不是白費勁?
所以,逃脫只是一種心理逃脫,最重要的心理逃脫途徑,是精神勝利法。
舉個例子,如果人們認為錢是普遍價值,而有一部分人既不擁有也無法賺到錢,可能就會轉而鄙視錢,說知識才是清高的,錢是阿堵物。
好了,現在如果我沒有對象,我就會日益傾向於認同這些內容:
1、談戀愛太費時間,成本太高,相處太多煩惱;
2、接下來要結婚,而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為了愛情不死,不要結婚;
3、結了婚會生孩子,養孩子成本太高,而且完全喪失了個人自由;
4、家庭內可能有家暴,家暴說不定能把你打死;
5、離婚最好是說離就離,一方要離,馬上辦結。
電影《被光抓走的人》截圖
處於熱戀中的人,如果認同如上想法,那基本上是瘋了。
基於現實的一般性,進行極端演繹,極端化之後,再來得出一個合理的結論。這就是精神上的勝利。
就像,假如沒有飯吃,就說「你看,張三撐死了」,所以飯吃多了會死的,所以沒有飯吃是安全的。
最終結果,如果你不是一個富二代——富二代一般也不會存在這樣的心理矛盾——你就會覺得,你看,我現在孤身一人,一無所有,沒有多少錢,沒有房沒有車,沒有對象沒有配偶沒有孩子,不會被家暴不會被拖累,多麼的自在啊!
這種狀態,我們把它稱為「一無所有的快慰」吧。
當你事實上什麼也沒有,就只能用「自由」來安慰自己了。
要不呢?
03
自我實現的預言
持續的現代化確實是在解構傳統價值,比如從一而終,比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比如養兒防老。
綜藝《我家那閨女》截圖
解構傳統價值也很費勁,否則何必有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是中國社會文化現代化的重要裡程碑,但是注意,先賢們只是解構婚姻的方式,親子的關係,可沒有解構婚姻,也沒有解構生育。
為什麼?
因為男與女的搭夥,是一種自然設計,作為社會建構內容之一的婚姻,只是把這種自然的、必要的搭夥以一種規則的方式確定下來,從而賦予生育——這一物種存續的關鍵行為——以可持續性。
魯迅先生,新文化運動的猛將,談教育時演說的題目是《我們怎樣做父親》,而不是《我們怎樣不做父親》。任何一個物種,都會無意識地努力為下一代創造更好的生長條件。
你會說,我們主張絕對無障礙的離婚自由,就是給下一代創造條件,讓他們不必被不幸的婚姻束縛。
不是,前面分析過,本質上,連對象都沒有的你,如此猛烈攻擊「離婚冷靜期」,只是為了給自己的「一無所有的快慰」尋找合法性,讓現狀合理化。
當這個觀念鞏固起來,你連下一代都不會有,給虛無縹緲的「他們」創造什麼條件呢?
如果我們找到了「一無所有的快慰」,那麼「一無所有」就會在現實中繼續鞏固。精神勝利法常常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這也是精神的能動性的表現。
來點經驗之談吧,曾經一起奮鬥的同事、朋友們,現在都已經有家有室,而且大多生活得很幸福。
當初,每個人都是一無所有,正是因為有了男女朋友,甚至結婚、生孩子之後,才有了房,有了車。因為男女朋友、婚姻和子女,都賦予了我們強烈的責任感,必須讓自己愛的人過得更好。
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截圖
這個世界上真正一往無前的力量有兩種,一種是愛,一種是恨,這兩者,都會產生責任。
在婚姻問題上,如果你連愛都沒有愛過,何來責任感呢?
所以你才會否定得如此輕易。
「離婚冷靜期」有一個預設,那就是,婚姻是基於愛,這是大多數。而且,這種結合是莊重的,所以分開也應該是莊重的。
一大堆沒有愛過,不理解結合的莊重的人們,當然不會理解分開的莊重。
今天對婚姻有新的預設,那就是雙方互為資源,每個人都要從中獲得更多,因此才划算。否則,就分開。
我感覺,這最多只能算是一種「玩法」。
04
脫離現實
回到現實吧。
一個個被放大的家暴事件,給人們營造了「幾乎所有婚姻都是不幸的」這種印象。
方洋洋案件的微博熱搜話題
生孩子同樣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孩子會成為巨大的拖累,會讓後半生不得安寧,會讓「想走就走的旅行」從此成為歷史——雖然單身男女大多數也並不擁有這樣的旅行。
總而言之,不斷發生又不斷沉澱和加固的觀念討論,都在做著同樣的一件事情——持續地把整個社會拆分為原子狀態。
原子狀態是一種很矛盾的狀態。
一方面,人與人之間失聯——至少把傳統的緊密紐帶一一切斷,的確會增加人的生活自由度,做事、花錢、說話、獨特的生活方式乃至少數的價值取向甚至性取向,都不必理會他人的眼光。
但另一方面,人與人之間的弱聯繫,甚至幾乎沒有聯繫,又會使單個人的博弈能力變得很低,與有組織的企業、商業團體之間處于越來越不對等的地位。這一點事實上反過來制約了自由生活的實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外賣小哥,這種近乎自由職業的龐大隊伍,根本沒有能力和平臺對等協商。
一個組織,或者一名管理者,青睞兩種狀態。一種是堅固的機械團結,所有人都被整合在一架協同的機器結構內;另一種就是截然相反的原子狀態,人與人之間失聯,沒有博弈能力。這兩者都有利於管理。
無對象,不談戀愛,不結婚,不生孩子,結婚的更輕易地離婚,這些現象都會創造生活自由,這沒有問題。
綜藝《奇葩說》截圖
按照當前的年輕人的集體心理走勢可以斷定,未來「單身自在」的人會越來越多。但人的一生是分階段的,單身自在,如果是一碗好吃的飯,那麼坦率地說,這也是青春飯。下一階段,中年以後,單身的人們就會逐漸體驗到沒有博弈能力的痛苦,並且痛苦會持續增強。
比如,他們可能會因為年紀大,而且沒有強聯繫的社會關係支持,在經濟環境出現風吹草動的時候,被優先解聘。同時,解聘之後又發現,沒有一個真正可以依靠的人來幫助度過一個艱難期。
其實最難熬的是,年紀大了,身體機器就會老化,人就會多病——這一點是年輕人幾乎不考慮的事情。單身青年們的「互助收屍」,基本是一種玩笑,其實,一個人生病,比孤獨地死亡更難以面對。
多年前就有一個中年單身朋友,在大病一場之後對我說,病過才知道有個家庭是多麼重要,至少在你暈眩疼痛的時候,有一個人能夠幫你去掛號和繳費窗口排那漫長的隊。
電影《婚姻故事》劇照
這也是一種博弈,人和某種社會設置之間的適應與博弈。
這不是勸阻年輕人放棄單身和丁克——勸也無益,而是一種必要的展望。今天的討論往往就建立在對可能艱困的未來缺乏展望的基礎上,那麼某種程度上就是脫離現實的。
但終有一天,會有某隻無形之手,用巴掌把人扇回現實。那時往往太遲了。
上一個周末剛剛參加了一位好朋友的婚禮,那是我工作十幾年裡最好的朋友中最晚婚的一位。
小夫妻倆很幸福。
編輯 | 董可馨
排版 | 徐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