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妖魔化婚姻的狂歡

2020-12-23 騰訊網

作者 | 李尋歡

離婚自由,最近是一個熱詞。

熱起來,是因為前段時間民政部門在離婚程序中增加了「離婚冷靜期」。

很多年輕人可能是第一次發現,原來還有這樣一種實質自由。

這個時代,人很容易「嗨」起來。在離婚冷靜期提示了離婚自由的存在,同時又感覺似乎削弱了這種存在的時候,議論就沸騰了。

千千萬萬個沒有離過婚,也沒有結過婚,甚至「連對象都沒得半個」的年輕人,成為了離婚自由的擁躉,以及「離婚冷靜期」的強烈反對者。

離婚自由自新中國誕生以來一直都存在,「離婚冷靜期」不像人們認為的那麼壞,但都不想去討論。

想要討論的是我所感知到的背後的邏輯:這場反對「離婚冷靜期」的輿論狂歡,起源於人們對婚姻的恐懼,而對婚姻的恐懼,又來自於婚姻長期被妖魔化。

如果在我們的大腦中有一個定性——婚姻是壞的,那麼,所有維持和穩定婚姻的做法都是壞的,所有能夠讓婚姻順利結束的辦法都是值得支持的。

離婚,是一種解脫,是自由的實現,是回到真我,是只為自己而活……這些價值都如此重要,因此任何對離婚的拖延,似乎都是犯罪。

我想說,不是這樣的。

如果這種觀念在腦子裡固定下來,對自己的未來並不負責任。

01

對婚姻的恐懼

可以隨便賭多少瓶啤酒,我堅信,一件事情能夠在輿論場熱起來,在微博上「上熱搜」,都是年輕人的功勞。

絕大多數參與討論者,沒有婚姻經驗。

那麼,是什麼塑造了他們對婚姻的負面印象呢?

日劇《最完美的離婚》截圖

主要是現實與新聞。現實誘發某種心理傾向,而新聞印證這種心理傾向,於是,觀念就鞏固起來了。

1、現實。

996,收入不高,沒有時間,沒有房子,沒有車子,沒有所在城市的戶口,找對象難,找到的對象難以相處。

2、新聞。

比如,彩禮,婚禮惡俗,夫妻不睦,家暴,養孩子的沉重成本。

我們來理一理。

作為從業十幾年的媒體人,「沒有人比我更懂新聞」。多數情況下,引起輿論震動的社會新聞,一般都是極端事例。也就是說,它不是社會常態,常態作為大多數,是不會引起關注的。

比如,有的化工企業會爆炸,但絕大多數不會,而人們通過新聞,只知道化工企業會爆炸。

沉重的彩禮負擔,無下限鬧洞房,夫妻關係如寇讎,令人出離憤怒的家暴,數萬元一門課的培訓班,都是少數,不應該構成妖魔化婚姻的材料。

那麼現實呢?現實是我們親歷的,總不會是被加強的想像了吧?

的確不是,現實中的一般性困難是客觀存在的。但現實會驅使我們在心理上迎合新聞,自覺地把新聞從少數放大為多數。這個心理過程格式如下:「結婚後會發生很多矛盾」——家暴新聞——「你看,果然是」。

其中,暗含著另一個奧秘——精神勝利法。

02

一無所有的快慰

人人都在找新聞,這是今天輿論市場區別於過去的特點。

過去——純機構時代,新聞和受眾之間,只是一種簡單的「呈現與看見」的關係。

今天不是。受眾看到的往往是經過二次、三次甚至更多次加工過的新聞,把它稱為信息更為準確。加工的過程,是融入某種「設計」的過程。

信息加工者的設計方向,是找出「社會人」最普遍的現實——即前面說到的1,擊中焦慮,以此捕捉受眾。

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劇照

反過來,受眾會從自己的現實出發,在多如恆河沙數的信息當中,準確地找到能夠迎合自己的現實的信息——選擇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

多年前我生造出一個概念,叫信息的「嗅覺標記」。信息提供者設計信息,其實是給信息植入某種標記;而信息受眾,依據自身現實而具備不同的嗅覺,這種特別的嗅覺就會精準地找到與之匹配的被標記過的信息。

正因如此,長輩們才會每天只轉發、群發、私發那些關於食物、健康、養生的謠言,典型如《央視都報導了……》,大媽們才會被無數的假靳東所欺騙。

在抖音和快手上,被假靳東欺騙的「姐姐」們

你是什麼人,就會從今天的無量信息當中,找到符合你期待的、為你設計的信息,就像GPS會把車引導到目的地一樣。

這個作用機制,不限於年長者,對年輕人也是同理。那些關於找對象的苦惱、婚姻的負累、家庭的不幸、遭受家暴、養孩子整瘋人的信息,最容易捕捉年輕人。而中老年人就對它們無動於衷,正如年輕人對食物、健康、養生的謠言無動於衷一樣。

年輕人熟悉網絡世界,因此和中老年人不一樣。

中老年人捕捉到被植入了標記的信息之後,全盤接受,原樣轉發。

年輕人則會深一層地思考。除了「你看,果然是」之外,還會有下一個心理層次:在現有條件之下,我怎麼逃脫?

本來,信息擊中你,就是因為迎合了你的現實,而你無法超越現實。能讓你逃脫,那設計豈不是白費勁?

所以,逃脫只是一種心理逃脫,最重要的心理逃脫途徑,是精神勝利法。

舉個例子,如果人們認為錢是普遍價值,而有一部分人既不擁有也無法賺到錢,可能就會轉而鄙視錢,說知識才是清高的,錢是阿堵物。

好了,現在如果我沒有對象,我就會日益傾向於認同這些內容:

1、談戀愛太費時間,成本太高,相處太多煩惱;

2、接下來要結婚,而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為了愛情不死,不要結婚;

3、結了婚會生孩子,養孩子成本太高,而且完全喪失了個人自由;

4、家庭內可能有家暴,家暴說不定能把你打死;

5、離婚最好是說離就離,一方要離,馬上辦結。

電影《被光抓走的人》截圖

處於熱戀中的人,如果認同如上想法,那基本上是瘋了。

基於現實的一般性,進行極端演繹,極端化之後,再來得出一個合理的結論。這就是精神上的勝利。

就像,假如沒有飯吃,就說「你看,張三撐死了」,所以飯吃多了會死的,所以沒有飯吃是安全的。

最終結果,如果你不是一個富二代——富二代一般也不會存在這樣的心理矛盾——你就會覺得,你看,我現在孤身一人,一無所有,沒有多少錢,沒有房沒有車,沒有對象沒有配偶沒有孩子,不會被家暴不會被拖累,多麼的自在啊!

這種狀態,我們把它稱為「一無所有的快慰」吧。

當你事實上什麼也沒有,就只能用「自由」來安慰自己了。

要不呢?

03

自我實現的預言

持續的現代化確實是在解構傳統價值,比如從一而終,比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比如養兒防老。

綜藝《我家那閨女》截圖

解構傳統價值也很費勁,否則何必有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是中國社會文化現代化的重要裡程碑,但是注意,先賢們只是解構婚姻的方式,親子的關係,可沒有解構婚姻,也沒有解構生育。

為什麼?

因為男與女的搭夥,是一種自然設計,作為社會建構內容之一的婚姻,只是把這種自然的、必要的搭夥以一種規則的方式確定下來,從而賦予生育——這一物種存續的關鍵行為——以可持續性。

魯迅先生,新文化運動的猛將,談教育時演說的題目是《我們怎樣做父親》,而不是《我們怎樣不做父親》。任何一個物種,都會無意識地努力為下一代創造更好的生長條件。

你會說,我們主張絕對無障礙的離婚自由,就是給下一代創造條件,讓他們不必被不幸的婚姻束縛。

不是,前面分析過,本質上,連對象都沒有的你,如此猛烈攻擊「離婚冷靜期」,只是為了給自己的「一無所有的快慰」尋找合法性,讓現狀合理化。

當這個觀念鞏固起來,你連下一代都不會有,給虛無縹緲的「他們」創造什麼條件呢?

如果我們找到了「一無所有的快慰」,那麼「一無所有」就會在現實中繼續鞏固。精神勝利法常常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這也是精神的能動性的表現。

來點經驗之談吧,曾經一起奮鬥的同事、朋友們,現在都已經有家有室,而且大多生活得很幸福。

當初,每個人都是一無所有,正是因為有了男女朋友,甚至結婚、生孩子之後,才有了房,有了車。因為男女朋友、婚姻和子女,都賦予了我們強烈的責任感,必須讓自己愛的人過得更好。

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截圖

這個世界上真正一往無前的力量有兩種,一種是愛,一種是恨,這兩者,都會產生責任。

在婚姻問題上,如果你連愛都沒有愛過,何來責任感呢?

所以你才會否定得如此輕易。

「離婚冷靜期」有一個預設,那就是,婚姻是基於愛,這是大多數。而且,這種結合是莊重的,所以分開也應該是莊重的。

一大堆沒有愛過,不理解結合的莊重的人們,當然不會理解分開的莊重。

今天對婚姻有新的預設,那就是雙方互為資源,每個人都要從中獲得更多,因此才划算。否則,就分開。

我感覺,這最多只能算是一種「玩法」。

04

脫離現實

回到現實吧。

一個個被放大的家暴事件,給人們營造了「幾乎所有婚姻都是不幸的」這種印象。

方洋洋案件的微博熱搜話題

生孩子同樣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孩子會成為巨大的拖累,會讓後半生不得安寧,會讓「想走就走的旅行」從此成為歷史——雖然單身男女大多數也並不擁有這樣的旅行。

總而言之,不斷發生又不斷沉澱和加固的觀念討論,都在做著同樣的一件事情——持續地把整個社會拆分為原子狀態。

原子狀態是一種很矛盾的狀態。

一方面,人與人之間失聯——至少把傳統的緊密紐帶一一切斷,的確會增加人的生活自由度,做事、花錢、說話、獨特的生活方式乃至少數的價值取向甚至性取向,都不必理會他人的眼光。

但另一方面,人與人之間的弱聯繫,甚至幾乎沒有聯繫,又會使單個人的博弈能力變得很低,與有組織的企業、商業團體之間處于越來越不對等的地位。這一點事實上反過來制約了自由生活的實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外賣小哥,這種近乎自由職業的龐大隊伍,根本沒有能力和平臺對等協商。

一個組織,或者一名管理者,青睞兩種狀態。一種是堅固的機械團結,所有人都被整合在一架協同的機器結構內;另一種就是截然相反的原子狀態,人與人之間失聯,沒有博弈能力。這兩者都有利於管理。

無對象,不談戀愛,不結婚,不生孩子,結婚的更輕易地離婚,這些現象都會創造生活自由,這沒有問題。

綜藝《奇葩說》截圖

按照當前的年輕人的集體心理走勢可以斷定,未來「單身自在」的人會越來越多。但人的一生是分階段的,單身自在,如果是一碗好吃的飯,那麼坦率地說,這也是青春飯。下一階段,中年以後,單身的人們就會逐漸體驗到沒有博弈能力的痛苦,並且痛苦會持續增強。

比如,他們可能會因為年紀大,而且沒有強聯繫的社會關係支持,在經濟環境出現風吹草動的時候,被優先解聘。同時,解聘之後又發現,沒有一個真正可以依靠的人來幫助度過一個艱難期。

其實最難熬的是,年紀大了,身體機器就會老化,人就會多病——這一點是年輕人幾乎不考慮的事情。單身青年們的「互助收屍」,基本是一種玩笑,其實,一個人生病,比孤獨地死亡更難以面對。

多年前就有一個中年單身朋友,在大病一場之後對我說,病過才知道有個家庭是多麼重要,至少在你暈眩疼痛的時候,有一個人能夠幫你去掛號和繳費窗口排那漫長的隊。

電影《婚姻故事》劇照

這也是一種博弈,人和某種社會設置之間的適應與博弈。

這不是勸阻年輕人放棄單身和丁克——勸也無益,而是一種必要的展望。今天的討論往往就建立在對可能艱困的未來缺乏展望的基礎上,那麼某種程度上就是脫離現實的。

但終有一天,會有某隻無形之手,用巴掌把人扇回現實。那時往往太遲了。

上一個周末剛剛參加了一位好朋友的婚禮,那是我工作十幾年裡最好的朋友中最晚婚的一位。

小夫妻倆很幸福。

編輯 | 董可馨

排版 | 徐嘉琪

相關焦點

  • 不婚族:妖魔化的婚姻背後,當下的年輕人到底在經歷著什麼?
    導讀:大部分人所謂的婚姻或者愛情,只不過是套著心有靈犀的外衣,本質還是在追求肉體上的歡愉。經過幾千年的文化繁衍,人類才漸漸形成了當下較為成熟的婚姻模式。然而,隨著當下社會男女比例的嚴重失衡,婚姻漸漸成為一種以存款,外貌,家事,工作為衡量標準的交易。一次婚姻,就好比一場博弈,這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只能是贏得起而輸不起,因此,才不會輕易選擇步入婚姻。另外,儘管當下的社會對年輕人未來的選擇越來越寬容,但大多數的父母還是信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樣落後的準則。仿佛,生育才是婚姻的唯一目的。
  • 妖魔化同志
    所以與其說是媒體在妖魔化同志,倒不如說是那些容易被煽動、聽風就是雨的圈外人,妖魔化了這圈內人。 王凱去年被網友罵得半死。要是人家當時去的不是泰國潑水節,而是傣族潑水節,估計網友就不罵了。在那幫瞎起鬨的烏合之眾的腦子裡,邏輯思維大約是這樣的:誰去泰國誰是gay,誰gay誰淫亂。 要麼太排擠,要麼太憐憫。
  • 【胡律師說法】你可以反對兩頭婚,但請別妖魔化
    【胡律師說法】你可以反對兩頭婚,但請別妖魔化 2020-12-26 15: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天生玩家丨一個女人被妖魔化的一生
    說到底,娛樂也是看菜下飯,在觀眾看來,這個妖魔化的封號,只適合她這種天生的大玩家。 陳百強與翁靜晶是80年代初深受喜愛的熒幕情侶,所有人都覺得,翁靜晶的歸宿應該是像陳百強那樣的翩翩公子,而她卻在20歲時與50歲的邵氏功夫明星劉家良結婚,相差30歲的忘年戀引起一片譁然,傳聞劉家良把全部身家給了前妻何秀霞換取自由。
  • Armin only , 一場Trance音樂聖徒的狂歡
    對觀眾來說,也將是一場獨一無二的體驗,讓他們第一次感受以電音為主題的多元化大型演出,能成為第一個在中國巡演的DJ是至高無上的榮譽,我很期待這場獨特的電音盛事。」在今年Armin Only Embrace巡演前,Armin已經成功舉辦過數次巡演,場場爆滿使得票房和口碑皆獲得雙贏,如此盛況足以證明了Armin在業界不倒的地位。
  • 《花木蘭》可以神話,但不應該「妖魔化」
    不過,比4.7分更扎心的,是《花木蘭》「妖魔化」了中國人。1、「妖魔化」的女巫雖然花木蘭是其中國古代的人物,可是因為是迪士尼投資的緣故,所以《花木蘭》在9月4日就開始在Disney+上線,因此不少網友都已經看過了這部電影。從劇情上看,不得不說,《花木蘭》這部電影的人物,真的是一言難盡。
  • 《歡樂好聲音》一場動物界的音樂狂歡
    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只有動物生存的城市中發生了一件大事,一隻有著夢想的考拉,帶著會唱歌的豬媽媽、黑猩猩、豪豬、老鼠……攪起了一場不平凡的音樂大狂歡。這部由小黃人原班人馬傾情打造的全新動畫喜劇《歡樂好聲音》,宛如一場浩大的音樂盛宴,趕緊一起來欣賞吧!
  • 一場失敗的婚姻,和一場成功的婚姻保衛戰
    最近一部熱門日劇《我的恐怖妻子》講的就是婚姻之道。開篇以一段溫馨甜蜜的結婚錄影帶,將我們帶入瞭望月幸平(男主)和望月真理亞(女主)的婚姻。鏡頭反覆用神聖的結婚誓詞、甜蜜的契約之吻、溫情脈脈的照片牆、夫妻二人嘴角幸福的微笑,來向觀眾展示一段世俗的美滿婚姻。
  • 專訪香港鐵娘子葉劉淑儀:我和「23條」都被妖魔化了
    導致自己被對手妖魔化,「23條」也給被妖魔化了,令人遺憾。 葉劉淑儀在1998年7月獲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委任為香港首位女性保安局局長。2002年開始推進《基本法23條》立法,據媒體報導,「由於被指態度輕佻傲慢,又時常發表富爭議性言論,其民望不斷下滑,至2003年7月1日50萬人上街遊行後,其民望更跌至谷底,成為最不受歡迎的政府官員,最終迫使《23條》擱置立法。」
  • 《越域重生》——越獄迷們的一場狂歡
    毫不誇張地說,從導演到演員都來自同一熱門劇的銀幕組合在好萊塢都是史無前例,這真的算是劇迷們在銀幕前的一場狂歡了。最讓劇迷們驚喜的是,影片《越域重生》中出現的兩位中國演員林雨申和朱珠並沒有影響劇情的發展,他們完全融入到了飾演的角色中。
  • 聖誕節:一場文化殖民地狂歡
    聖誕節,實際上是一場異教徒群交狂歡節 下面,我們來說說「請你吃貓屎」節的真相,因為真相太驚悚,請站穩扶好,注意不要摔倒。 早期的基督教徒們對耶穌的生辰要麼不感興趣,要麼也不清楚。猶太猴子是什麼時候生的,什麼時候死的,其實書裡面也沒有明確的記載。
  • 《狂歡命案》:這是一場蒸汽哥特童話一樣的狂歡
    但是,「開膛手傑克」所犯下的罪惡,僅僅是《狂歡命案》作為引入一個時代的引子。那個在「日不落帝國」垂垂老矣,江河日下的時代。那個往實地說,大概在一戰之後,接近二戰之前的恐慌時代,但是往虛裡說,你又可以放諸四海皆準的時代!那個時代更類似於大英帝國最輝煌的「維多利亞時代」最後的輝煌。工業革命如火如荼,但是「羊吃人」的圈地運動已經走向了頹勢。
  • 盛夏之夜,安丘青雲山即將上演一場音樂狂歡party
    盛夏之夜,安丘青雲山即將上演一場音樂狂歡party 參加一場夏日音樂狂歡派對 釋放自我,找尋內心深處的快樂 甩開白日裡的疲憊
  • 奧朗則布:被神化、妖魔化和遊戲漫畫化的印度皇帝
    奧朗則布:被神化、妖魔化和遊戲漫畫化的印度皇帝 2020-05-17 11: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小丑》和弗洛伊德事件,一場狂歡還是一場演變?
    但是風水輪流轉,沒想到美國先是在疫情防衛戰打了一場滑鐵盧,最近又遇到國內種族問題,整個美國簡直是電影裡《小丑》混亂的放大版哥譚市。2019上映的《小丑》,裡面的情節似乎和2020現實的美國暗暗對應,它還獲得了去年的斯卡金獎。
  • 「臺獨」政客批評「大陸妖魔化臺灣」 網友:說反了吧?
    各種怪論相繼出爐,其中就有「臺獨」政客說出「大陸在妖魔化臺灣」的話語來,讓人傻眼,有網友就直斥「說反了吧」?      臺灣知名歌手黃安對此專門發文反駁:「臺獨」政權買通了(島內)99%媒體,專門製造輿論來醜化大陸,對抗大陸,大陸卻仍堅持繼續「惠臺」,這還不夠意思嗎?
  • 《創造營2019》:一場偶像與粉絲之間的互動狂歡
    但頻繁接檔推出的節目、成批量被複製出來的文化工業偶像們也讓觀眾產生了審美疲勞,《創造營2019》或將成為這場偶像與粉絲互動狂歡的分水嶺。雖然現在是一個顏值當道的時代,長得好看卻不再是偶像的唯一標準。鮑德裡亞在《消費社會》中指出,在消費關係中,消費者瞄準的不是物,而是價值,「需求的滿足首先具有附著這些價值的意義」。
  • 國產劇們,別再妖魔化30+女性了
    譚艾琳那英飾演的黎明朗是一個女權主義者,在光鮮亮麗的電視臺工作,卻陰差陽錯與酒吧DJ墜入愛河,二人從閱歷到地位再到財富方方面面都不匹配,一場糾葛在所難免雖然最後找到了符合標準的配偶,也成功邁入了婚姻的殿堂,但離她所期待的幸福生活,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
  • 梁茵:波斯文明很偉大 伊朗被西方妖魔化
    梁茵:我想非要用一句話來形容的話,就是伊朗這個國家真的是一個被西方媒體妖魔化了的國家,我們都被欺騙了,只有親身到那裡去感受一下才能夠知道什麼是偉大的波斯文明,什麼是伊朗這個真實的國家。阮次山:可以給我們舉個例子嗎?
  • 他的離世,換來的卻是另一場「狂歡」
    但,另外一場的狂歡,也伴隨著離世的消息,悄無聲息的開始了起來。這些借著名人離世的熱度趁機抬高價格的商家、個人,我沒有權利評論這樣的做法是對是錯,但在我看來,這場「狂歡」是很沒有必要的。悲痛的同時,我們應該銘記這些逝人所帶給我們的美好。他們的一舉一動、他們留下的作品、他們曾創造的歷史,他們塑造的輝煌。我想這才是緬懷他們有必要做的事情。當然懷念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我想不應該包括我們所看到的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