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西方一年一度的情人節。情人節的來歷有很多種說法,情人節的主題「愛」,也是西方藝術中永恆的話題。古往今來的偉大藝術家們都對」愛「以及」戀人「充滿著濃厚的興趣。
01
情人節
情人節最早起源於西方國家,定於每年的公曆2月14日。其實,關於情人節的來源充滿了不確定性,目前為止,歷史學家們對於其源頭的猜測眾說紛紜。其中,流傳最廣一種說法是來自於古羅馬的牧神節(Lupercales Festival)。
在羅馬人崇拜的眾神中,畜牧神盧波庫斯(Lupercus)掌管著對牧羊人和羊群的保護。那時的日曆與現在相比,要稍微晚一些,所以牧神節實際上是對即將來臨的春天的慶祝。
每年到了二月中,羅馬人會舉行盛大的典禮來慶祝牧神節。畜牧之神盧波庫斯或法烏努斯神(Faunus),類似於古希臘人身羊足,頭上有角的潘神(Pan),主管畜牧和農業。牧神節是象徵春天來臨,牲畜發情交配,才能六畜興旺。
隨著羅馬勢力在歐洲的擴張,牧神節的慶祝習俗被帶到了法國和英國等地。人們最樂此不疲的一項節日活動叫「摸彩」。年輕女子們的名字被放置於盒子內,然後年輕男子上前抽取。抽中的一對男女成為情人,時間是一年或更長。
除了牧神節,還有一種說法是在古羅馬時期,2月14日是為表示對約娜的尊敬而設的節日。約娜是羅馬眾神的皇后,羅馬人同時將她尊奉為婦女和婚姻之神。接下來的2月15日則被稱為「盧帕撒拉節」,是用來對約娜治下的其他眾神表示尊敬的節日。
在古羅馬,年輕人和少女的生活是被嚴格分開的。然而,在盧帕撒拉節,小夥子們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心愛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這樣,過節的時候,小夥子就可以與自己選擇的姑娘一起跳舞,慶祝節日。如果被選中的姑娘也對小夥子有意的話,他們便可一直配對,而且最終他們會墜入愛河並一起步入教堂結婚,後人為此而將每年的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02
瓦倫丁
情人節在法語中的說法是 Saint-Valentin,英語中的說法是Valentine’s Day,因此情人節也被稱為瓦倫丁節。那麼,瓦倫丁又是誰呢?
很多人都已經知道了情人節的由來與一位叫聖·瓦倫丁的神父有關,一千多年前的2月14日,他的犧牲成就了今天的情人節。
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出現全面危機,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紛紛反抗。當時的羅馬皇帝克勞狄二世為了擴充軍隊穩定軍心,頒布了婚姻禁令,禁止年輕人結婚,理由是結了婚的男人會掛念妻子和家庭,心思就不在戰場上了。克勞狄二世希望青年男子們從此心無所戀,全力奮戰。
然而瓦倫汀牧師無視皇帝的權威,私下為有情人們證婚,隨後被囚禁在監獄。在那裡他遇到了獄卒的女兒,一位雙目失明的女孩,他向她描述世界的樣子,隨著他們的朝夕相處慢慢墜入愛河,女孩的眼睛也重見光明。這個奇蹟的故事被廣為流傳後,再次惹惱了克勞狄二世,他下令將瓦倫汀處死。
在監獄等待行刑的這段時間,瓦倫丁神父與獄卒的女兒結為好友,在被拖到刑場行刑之前,塞給她一張紙條,寫著:「From your Valentine」。 今天人們寫情人節卡片時往往就是這句結尾。
公元270年2月14日,瓦倫汀牧師被處死刑。後來,基督教徒們為了紀念瓦倫丁為正義、為純潔的愛而犧牲自己,將臨刑的這一天定為「聖瓦倫節」,後人又改成「情人節」。
重見光明的少女,在他墓前種了一棵開紅花的杏樹,寄託自己的情思。根據《布盧姆爾的警句與寓言辭典》記載:「聖瓦倫丁是個羅馬教士,由於援助受逼害的基督徒而身陷險境,後來他歸信基督教,最後被處死,卒於二月十四日」。
白衣修士街加爾默羅會教堂(Whitefriar Street Carmelite Church)是一座羅馬天主教教堂,位於愛爾蘭都柏林,由加爾默羅會管理。該堂以擁有聖瓦倫丁的聖髑而著稱。
·愛爾蘭都柏林的白衣修士街教堂。©網絡
在宗教改革之前,此處曾有建於1539年的加爾默羅會修道院。目前的建築可以追溯到1825年,是由喬治·帕帕沃思設計。他也設計了都柏林的聖瑪利亞臨時主教座堂。加爾默羅會教堂在1856年和1868年曾進行了擴建。
·愛爾蘭都柏林的白衣修士街教堂。©網絡
在19世紀,由教宗額我略十六世捐贈,將原本安葬在羅馬的聖希波呂託斯墓地的聖髑放到了加爾默羅會教堂。
和所有的傳說故事一樣,瓦倫丁的故事中有真有假,聖·瓦倫丁的身份已無從考證。但是瓦倫丁這個名字確實是在聖徒名單上的。
而在義大利羅馬臺伯河(Tevere)東岸的希臘聖母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in Cosmedin),盛放著聖瓦倫丁的頭骨。
不少遊客來到希臘聖母堂是為了觸摸「真理之口」,而所謂真理之口,不過是一個古羅馬時期的一個下水道的井蓋或出水口,在中世紀被發現後,就立在教堂的牆邊。因為一個電影而出了名,許多人慕名而來為了拍這個「口」,卻不知道在教堂內還有另一件珍貴物品。
在教堂裡面,可以看到位於左側的祭壇,上面放置著聖·瓦倫丁的頭骨。這裡的「香火」非常旺,是整個教堂裡蠟燭最多最亮的地方。如果是情侶,投枚硬幣,點燃一支蠟燭,攜手為了愛情祈禱,那真是一件十分浪漫的事。
·Cosmedin教堂內盛放聖瓦倫丁頭骨的祭壇。©網絡
03
丘比特
說起西方有關愛情的象徵,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並不是聖·瓦倫丁,而是「愛神丘比特(Cupid)」。
丘比特是維納斯和瑪爾斯的兒子,人們把他想像為一個光著身子可愛的兒童。金弓是他常用的武器,他射出的箭從無偏差,若被射中者雖會備受愛情的煎熬,但這是一種甜蜜的痛苦。丘比特也一直被人們喻為最神秘的愛情的象徵。這位可愛而又淘氣的小精靈有兩種神箭:促進愛情走向婚姻的金頭神箭和中止愛情使之分手的鉛頭神箭。
·1824年 雅克·路易·大衛 《被維納斯解除武裝的戰神馬爾斯》。©比利時皇家美術博物館
但正如許多羅馬神祗的身世可以追溯到古希臘一樣,丘比特也不例外,他的前身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厄洛斯(Eros)。
關於厄洛斯的出身有許多種不同的說法。赫西俄德在《神譜》中將厄洛斯列為最古老的幾位神祗之一,他同大地女神蓋亞、大地最深處幽暗的塔爾塔羅斯、黑暗之神厄瑞波斯和黑夜女神尼克斯是最早從混沌之神卡俄斯體內分離出來的一批神祗。赫西俄德這樣描述厄洛斯:「在不朽的諸神中數他最美,他能使所有的神和所有的人魂不守舍,使他們喪失理智,心裡沒了主意。」
·愛神(丘比特)將赫拉克利斯的棍棒改制為弓箭。©羅浮宮
第二種關於厄洛斯身世的說法來自古希臘戲劇作家阿里斯託芬。在其劇作《鳥》第二場的插曲中,阿里斯託芬描繪了與《神譜》不同的創世過程。最初宇宙間只有卡俄斯、塔爾塔諾斯、厄瑞波斯和尼克斯。尼克斯在厄瑞波斯身體裡產下一枚卵,從卵中孵化出了長著金色翅膀的厄洛斯。厄洛斯和卡俄斯結合,使得世界得以創造。阿里斯託芬描繪的這段神話改編自俄爾普斯教的神話,只不過他用愛神厄洛斯取代了俄爾普斯教的初代神王法涅斯。
阿里斯託芬的說法帶有強烈的哲理色彩,他把愛看成是創造宇宙的驅動力。這種觀念也許是受到自然哲學家恩培多克勒的影響。在後者看來宇宙中存在兩種力量:愛和恨,愛使一切生成,而恨使一切毀滅。
·卡諾瓦(Antonio Canova)《丘比特與普賽克》(Cupid and Psyche)。©羅浮宮
第三種觀點認為,厄洛斯是愛與美之神阿芙洛狄忒和戰神阿瑞斯愛情的結晶。阿芙洛狄忒原本是火神赫淮斯託斯的妻子,但她嫌棄丈夫醜陋的外貌,轉而喜歡上了赫淮斯託斯的弟弟阿瑞斯,與他結合生下了厄洛斯。阿芙洛狄忒和阿瑞斯分別對應了古羅馬神話中的維納斯與馬爾斯。
愛情是多變的,並且經常給人招致痛苦的,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將此歸咎於愛神的性格問題。在他們看來厄洛斯是一個喜歡惡作劇,有時候甚至算得上惡毒的神靈。古羅馬詩人奧維德在《變形記》中講述了一個關於愛神如何捉弄阿波羅的故事。
·阿波羅和達芙涅。©網絡
阿波羅第一次遇見愛神丘比特的時候,看見丘比特正在擺弄弓箭。因為阿波羅使用的武器也是弓箭,他便出言譏笑丘比特說:「你一個小孩子擺弄成年人的武器做什麼?只有像我這樣的人,才能有本事用弓箭射中獵物和敵人。」丘比特一聽這話便不高興了,說道:「阿波羅你雖然能用箭射中任何東西,但我的箭卻能射中你。」
然後,丘比特就拍打著翅膀飛上山巔,用一支金頭的箭射中了阿波羅,這種箭能夠點燃起愛情的火焰,接著又用一支鉛頭的箭射中了正在附近的仙女達芙涅,這種箭可以驅散愛情。阿波羅立刻被愛情的力量衝昏了頭腦,苦苦的追求起仙女達芙涅。但是達芙涅卻對愛情唯恐避之不及。
就在阿波羅追趕著達芙涅,快要將她抓住的時候,達芙涅不得不請求她的父親將她永遠的變成了一棵月桂樹。當阿波羅撲向達芙涅,終於將她摟進懷裡時,達芙涅的嬌軀卻在他的懷裡漸漸的硬化,變成粗糙的樹幹。但是阿波羅依然無可救藥的愛著達芙涅,他撫摸著那棵月桂樹的樹幹,從此將它當成了自己的聖樹。
·1908 沃特豪斯(John William Waterhouse)《阿波羅與達芙涅》©網絡
雖然,大家通常以為愛神的武器就是弓箭,然而這是後來才固定下來的模式。在一開始愛神的使用的道具並非弓箭。古希臘抒情詩人阿那克瑞翁曾經寫道:「用他巨大的錘子,厄洛斯如鐵匠一般敲打我,隨即把我丟進寒冷的水渠。」在這裡我們看到,阿那克瑞翁將厄洛斯比作鐵匠,錘子是他使用的道具。而在其它一些古希臘文學和作品中還可以發現愛神使用的道具還有斧子、鞭子、豎琴或其它東西。
·拿鞭子的厄洛斯。©網絡
至於弓箭是如何成為愛神的道具的,有人歸功於古希臘劇作家歐裡庇得斯。他在《美狄亞》裡將愛情與箭聯繫到了一起。在第二場伊阿宋對美狄亞的一段話中,歐裡庇得斯這樣寫道:「你過分誇張了你給我的恩惠,我卻認為在一切的天神與凡人當中,只有愛神才是我航海的救星。可是你——你心裡明白,只是不願聽我說出,聽我說出厄洛斯怎樣用那百發百中的箭逼著你救了我的身體。」用武器作為愛神的道具,顯然是為了凸顯愛情那種折磨人心靈的力量。
一般人對於愛神的第二個誤解是認為愛神他的外形是一個胖嘟嘟的小孩。其實最初厄洛斯的外形是一個美少年,孩童的形象起源於希臘化時代。但是直到古羅馬時期,美少年版的丘比特仍然與孩童版的丘比特並存。
古羅馬時代的阿普列烏斯還在《金驢記》中描繪了一段愛神丘比特和普緒克的愛情故事。在故事中,女神維納斯因為妒忌公主普緒克的美貌,派丘比特去懲罰普緒克。然而,丘比特卻愛上了普緒克。二者經過了諸多磨難,最後終於在一起了。
·丘比特和普緒克 。©網絡
實際上在古羅馬,愛神不只有丘比特一個,另外一個愛神叫做阿摩爾。在拉丁語裡,阿摩爾(Amor)的意思是「愛情」,而丘比特(Cupido)則代表了「情慾」。在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看來則有三位愛神。這種對愛神和愛情的細分在古希臘時代就已經產生雛形了。柏拉圖在《會飲篇》中曾引用(或假借)鮑薩尼亞的所言,將愛與美之神阿芙洛狄忒分成兩個,一個屬天,一個屬地,相應的愛情也被分為兩種:屬天的愛情高尚、純潔,屬地的愛情墮落、苟且。
04
博物館的禮物
這個情人節,除了比較傳統的巧克力、玫瑰花等,如果想藉由禮物送出自己的想念,近年大熱的博物館文創產品會是很好的選擇。
完美日記和大英博物館聯名的01號丘比特眼影盤,既有啞光的蜜桃色系,可以化出日常低調的蜜桃妝、大地妝,但最讓人眼前一亮的是裡面的偏光亮片色,蹦迪必備高調色,疊加後瞬間點亮妝容,輕鬆打造超復古disco風眼妝。
尤其是Can’t stop這個寶石藍,靈感來自丘比特陶盤中的背景顏色,熱情而又神秘。任何顏色的眼妝,只要疊加上它,一股濃濃的復古氣息撲面而來。
除了聯名的眼影盤,各家博物館還紛紛拿出各種文創衍生品用於這個浪漫而美好的日子。
看過了精緻的飾品,還有一些博物館出品的情人節禮物也頗有創意。
◇ 本文部分信息來源於羅浮宮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旗艦店等
◇ 本文未標註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