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Liz Hafalia / The Chronicle《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其中
阿茲卡班(Azkaban)是一座監獄島,關押最兇殘的巫師(伏地魔黨羽),但是鮮為人知的是,在麻瓜世界中──惡魔島是真實存在的。阿爾卡特拉斯島(Alcatraz Island)正是我們麻瓜世界中的阿茲卡班。(下文簡稱
惡魔島)
▲ 惡魔島與舊金山(San Francisco)地理位置。Photo Credit: Google Maps惡魔島位於美國北加州,與西岸第二大都會區──舊金山僅2400公尺(相當於操場三圈而已)遙遙相望。它周遭海域因為洋流的關係,水溫極低(平均12°C左右)且水流湍急,暗潮洶湧,幾乎不可能泳渡。早在歐洲文明進入之前,當地的印第安居民便稱該島為詛咒之地,進而自動與該島保持安全距離,頂多在附近捕捕魚打打獵。文明似乎一直都與這個被海鳥佔滿的島嶼沒什麼關係,直到它被政府相中收為堡壘、軍用監獄以及聯邦監獄,惡魔島才漸漸走入人們視野。我們可以觀察到,隨著歷史推演,不同時期監獄的「住客」性質是不一樣的。南北戰爭期(Civil War),關押的多是被軍紀處分的軍人、南軍戰犯,或是拒服兵役者,即便只是同情南軍的民眾,在高壓時期也會被羅織入獄,期間也關押不少大大小小戰爭中捕捉到的印地安人。▲ 經濟大蕭條時期,等領救濟餐的大排長龍。Photo Credit: Bettmann archive▲ 經濟大蕭條時期,求大家提供工作給爸爸的男孩。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1934年,將軍用監獄改為聯邦監獄,之所以選擇在這個時間點是因為1929年經濟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後,民不聊生,治安敗壞,組織性犯罪集團如雨後春筍般興起,而政府不得不在此設聯邦監獄以打擊犯罪。當時的景氣時常被拿來與今年爆發的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做比較,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今天我們就來稍微聊聊聯邦監獄時期。▲ 幾位惡名昭彰的犯人,由左至右為Al「Scarface」Capone、George「Machine Gun」Kelly、Robert Stroud(The Birdman of Alcatraz)、Roy Gardner。Photo Credit: Olivia Bell
如果你不遵守社會規則,你將會被送到監獄;如果你不遵守監獄規則,你將會被送到惡魔島。會被送來監獄島的人,無非只是大小竊盜搶劫犯。(要相信坐標矽谷的大叔,竊盜搶劫神馬的真的不是個事兒。)要不是不遵守監獄紀律的搗蛋鬼,要不就是「嚮往自由」,而「百折不撓」的「躍躍獄試之徒」。在獄方角度看來,都是麻煩製造者,而惡魔島正是麻煩製造者的集中地。根據官方說明,自1934年聯邦監獄開張以來,惡魔島監獄,儼然成為時下美國監獄系統中的最高規格。聯邦政府為表誠意,在預備期間就已大大提升島上的防逃系統,獄方人員也受了專業訓練,每三位犯人便會由一位預警看護,一天24小時有13次點名。不論是硬體還是軟體方面,獄方都是胸有成竹的。再加上前面我們提到的險峻地理環境,要想越獄實在難如登天。
自在聯邦監獄使用的29年間,一共36名囚犯嘗試了14次越獄監獄,沒有任何一名囚犯成功越獄。孤立的地形終究還是打消不了」躍躍獄試之徒「的妄想。其中最有名的一起越獄事件是發生在1962年,人稱「The Great Escape from Alcatraz「。▲ 當時獄警看到的假人,好像也不能怪獄警受騙。Photo Credit: BOREDOMTHERAPY▲ 精緻到還有睫毛跟眉毛,跪求彩妝教學。Photo Credit: ERIC RISBERG / AP通常點名時間,犯人必須在自己房內站起,往獄門靠近。但是1962年6月12日早上7點的點名時間,牢房裡有三位犯人還在睡大頭覺,更過分的是還叫不醒。獄警定晴一看,發現原來枕頭上放的是以假亂真的假人頭,棉被裡則是塞滿枕頭,警鈴頓時大作,FBI立即登島介入封島,所有犯人即刻押回牢房,出動直升機、搜查隊,在黑暗中犯人卻早已不知去向……▲ 大叔為嫌犯們嚴選的帥氣彩色照:Frank Morris(左)、John Anglin(中)以及Clarence Anglin(右)。Photo Credit:Boston.com▲ 不是買菜用在胡扯, Frank Morris的高智商133,以及「脫逃藝術家」(escape artist)號稱是官方認證的。Photo Credit: Ghosts of DC逃犯分別是Frank Morris、John Anglin以及Clarence Anglin,三人都是三十幾歲的青壯年,白人男性,身強體壯。他們都不是最兇惡的暴力份子(violent offenders),只是迫於現實下,無奈的搶劫犯(low end bank robbers),因為屢屢越獄才轉來惡魔島的,早就已經全身練好等準備打魔王。他們以Frank Morris這位IQ133的脫逃藝術家作為首腦,策劃了近半年,終於選在1962年6月11良辰吉日執行任務。這晚約莫十點半,他們順著牢房與牢房之間的通風空間,攀爬將近十公尺的管線到達屋頂,又在建築體外,順著排煙管往下爬十五公尺,接著,搭著用五十件雨衣自製的充氣筏逃離惡魔島。▲ 牢房背後的通風管道。Photo Credit: Wikiwand▲ 逃亡示意圖。Photo Credit:大叔攝於惡魔島▲ 被落在後頭的Allen West。Photo Credit:alcatrazhistory.com他們三人原是亞特蘭大監獄的老相識,互有基本信任基礎,獄方卻將Anglin兄弟安排在B區同層隔壁間,分別為B-150以B-152,完全不怕他們親上加親。而僅四間牢房之隔,便住著Frank Morris(B-138)。Frank Morris隔壁的B-140,則為另一名28歲的共犯Allen West,他並未成功逃出。碰巧,1963年甘迺迪總統上任,監獄系統現代化,將吃飯的十人桌改成四人桌,大家可以一日三餐,在獄方眼皮子底下暢談逃獄計劃。你可能會很好奇,怎麼會沒有人發現逃犯們正在製作一個預計承載四人的充氣筏呢?事實上,他們四個人很早就找到逃出牢房的方法,他們一直在「牢房外」為他們的逃跑計劃「備料」。▲ 通風口接合處。Photo Credit: Lost New England牢房洗手臺下是一個通風口,通風口周圍是由水泥固定,後面則是狹窄的通風道,從一樓直通三樓的樓頂,注意:不是建築物的樓頂。所有牢房相當於籠子,一個個的籠子在建築體內層層疊疊,最上面那層籠子的頂部就是逃犯一起造筏的場所,一個像是「閣樓」的空間。籠子以外我們再罩上一個罩子,那才是建築物的屋頂。還是不太清楚的同學,買菜用幫你圈了「閣樓」的位置。▲ 閣樓的位置。Photo Credit:逃出牢房會很難嗎?其實一點都不難,雖然通風道的水泥牆有30公分厚,但因為長期注入海水已經風化,水泥牆最脆弱的點是通風口接合處。那正是犯人最想打破的點,連續「鑽」洞三個月才鑽破。每天鑽完還要小心翼翼,用紙板自製的假「門」遮擋自己開好的口。▲ Allen West聲稱這是由他在地上撿到的吸塵器所制的電鑽。Photo Credit: Gvazeky第一件令人嘆為觀止的工具登場了(來點小叮噹音效),犯人們居然用「
電鑽」挖牆。Allen West原是用電動理髮器的馬達鑽洞,但還是嫌太慢了。所幸在地上撿到一個壞掉的吸塵器,他便提出自願修復這個吸塵器,卻意外發現吸塵器內有兩顆馬達。Allen West喜不自勝,偷偷把其中一顆偷走,倒也沒忘記要把另一顆裝回並將吸塵器修好,以逃過嫌疑。這時我們就要想啦,電鑽不是很吵嗎,怎麼都沒有人發現呢?多虧1960年代的監獄改革,監獄開始提供美術課以及音樂時間(music hour),監獄的音樂時間是犯人們恣意玩樂器(製造噪音)的時間。據說吵到就算用工業用電鑽鑽石頭水泥都不會有人發現。▲ Frank Morris嫌不夠吵,還會故意亂拉他的琴。Photo Credit: Olivia Taylor
1939年他們那幫逃犯的問題,就是太早讓獄警察覺牢房裡沒有人。如前所述,獄警一天24小時有13次點名,晚間每小時也都有巡邏。為了逃過巡邏並爭取時間,犯人們才利用肥皂、牙膏、廁紙、從美術課偷來的塗料以及石膏、以及從理髮廳偷來的人發製成假人頭,讓晚間巡邏的預警誤以為自己一直都在熟睡中。令人震驚的是──他們到後期幾乎每晚都沒有在牢房睡覺,都在樓上幹活,夜復一夜,獄警完完全全都沒有發現假人頭。▲ 人家Allen West可是真的有在認真刷油漆。Photo Credit: Documentary 2016 | The Great Escape from Alcatraz Prison自從他們發現有閣樓可以利用後,Allen West便向獄警提出他志願到那裡刷油漆,假借刷油漆之名,行造筏之實。於是Allen West在光天化日之下就能大搖大擺上去「
漆油漆」。這是一個多完美的空間,可惜並不隱密。任何人只要仰頭,都能看閣樓裡面的人在幹嘛,這豈不是太危險?▲ 這是紀錄片主持人從上而下的視角,可以看到下面,表示下面也是可以看到上面的。Photo Credit: Documentary 2016 | The Great Escape from Alcatraz Prison▲ 比大叔家還乾淨,閃到發亮的地板。Photo Credit: ati靈機一動的Allen West於是若無其事地帶著掃把上去「打掃」,故意把灰塵從閣樓抖落下來,引發過路人的注意。要知道監獄是一個非常乾淨的地方,平時獄友就像國小生打掃整個監獄,所以大家都是「眼裡容不了一粒沙」的人。面對大家接踵而至的抱怨,Allen West一派輕鬆地跟獄警說:
「你也知道,我在上面有些事情需要處理,所以會把髒東西撥下來也很正常,不如我用棉被把灰塵擋住,怎麼樣?」單純的獄警也就被說服了,獄方同意Allen West掛滿三十幾條棉被,從此下面的人再也看不到上面的在搞什麼鬼。▲ 閣樓是個秘密基地。多虧Allen West,其他三人得以在這裡製造船槳以及充氣筏。Photo Credit: FBI▲ 在屋頂上拍攝,犯人從這個通風口爬到屋頂的。Photo Credit: FBI▲ 通風口近照。Photo Credit: alcatrazhistory.com▲ 用於轉開轉開屋頂通風設備的自製扳手。Photo Credit: NPSAllen West一行人,除了將閣樓當作秘密基地,沒事就會對著天花板潑水,試圖找出建築物的弱點。還真的被他們找到一顆金屬通風口,不但鏽蝕嚴重,而且根本沒有在水泥上悍好。雖說如此,通風口的結構一層一層的。其中一層是有鐵條的,必須鋸斷它們才行。這種會製造聲響的工作,只能利用短暫的音樂時間去做。第一道音符落下,他們就要趕緊往上爬三層樓到閣樓,差不多要爬到的時候,音樂就近乎尾聲,所以每次都只能鋸一點點,每天晚上連續六個禮拜,不知不覺都在鍛鍊身體。自從攻破自己的牢房後,Frank Morris負責處理頭頂的通風口,Anglins兄弟負責造筏,他們都在閣樓工作。Allen West則在下面製作雨衣。案發前一晚,6月10日晚上,Frank Morris終於鬆動了最後一顆比較難搞的螺絲釘,停下來休息,順便看看兄弟倆做得怎麼樣了。Frank Morris的想法很間單,既然有四個人,充氣筏就應該是四四方方的矩形才對,這樣才比較平衡。當他看到充氣筏的時候,下巴差點掉到地上──他看到的是一個三角形的充氣筏,到底是要怎麼坐四個人?顯然Clarence Anglins擅自更改計劃,這個更改差點讓Frank Morris當場理智斷線。正當他們快要開打的時候,Allen West聽到樓上工具撞擊聲,連忙丟下手邊工作,跑去狂衝馬桶,可能是要警告上面的趕快冷靜,或是轉移大家的注意力。Frank Morris收起怒氣,爬上剛剛處理的通風口,轉開六顆螺絲釘。他微微掀開通風口,拿出他自製的潛望鏡,環視一周。次日傍晚九點多,FrankMorris向大家打暗號準備出發,三名犯人FrankMorris以及Anglin兄弟隨即進入牢房後的通風道。剩下Allen West一人還在獨自挖自己牢房的水泥牆。
▲四月,獄方盤查到其他獄友,湯匙做成的鑰匙、粉末炸藥、肥皂做成的假槍,
但媽祖保佑沒搜到四人。gizmodo.com
Allen West其實早就挖好,但為避免四月的盤查,他又自己把水泥黏起來,不幸的是,他又忘了重新開挖。Clarence Anglin蠻有義氣的,在一牆之隔,用腳猛踹,試圖幫忙Allen West。好笑的是,Frank Morris在等待時,可能口真的太渴了,邊等還邊跟正在埋頭苦幹的Allen West要水喝。不知道是不是太有道義,又爬下來看看Allen West,看了又覺得不行,只好棄Allen West而去。十點半,砰──頭頂一聲巨響,不論是獄友還是獄警,大家都聽到了,就連可憐的AllenWest也聽到了,但是大家都──忽視了。約莫半夜將近兩點,進度嚴重落後的Allen West好不容易鑽開他的洞,上了屋頂卻發現該死的同伴們早已揚長而去,只好摸摸鼻子回牢房睡大頭覺。隔天早上七點十五分,尖銳的警報聲劃破寧靜──獄友們的歡呼震耳欲聾,被獨留的Allen West搖著他的鐵欄,異常亢奮,他知道他的夥伴逃獄成功了!
Documentary 2016 | The Great Escape from Alcatraz Prison
▲翻過鐵網,犯人從圖中右下角的監控死角出海。FBI故事到這裡,只剩下三人,FrankMorris以及Anglin兄弟。
他們扛著他們的裝備,爬下十五公尺的建築物,又三番兩次,翻過將近四公尺的帶刺鐵絲網。他們可不像以前的逃犯,像無頭蒼蠅亂跑,不忘用「潛望鏡」看否有查哨的獄警,躲躲藏藏,跑呀跑,順著海水氣味,摸黑來到岸邊。連忙用自製的「
幫浦」幫充氣筏」充氣,抓緊時間登船……▲Frank Morris用鏡子自製的潛望鏡。FBI
▲ 潛望鏡拆解內部。gizmodo.com
▲ 手風琴做成的船槳。
Documentary 2016 | The Great Escape from Alcatraz Prison
用雨衣造筏倒也不算原創。
在Allen West抵達惡魔島三個月後,其他獄友Aaron Burgett和Clyde Johnson就曾用雨衣製成能讓人在水中漂浮的「水翅膀」(Water wings)。其中一人一碰水就跳回岸上,不敢再下去。太冷!
▲數天後被打撈到的充氣筏,無直接證據就是逃犯們所乘。reflectingthroughechoes
FBI一直都沒有拾獲充氣筏,僅根據犯人們留下的「造筏指南」推測以及口供,推測他們是用五十件雨衣,一件一件,又手縫、又黏貼、又用「建築中蒸氣管道的蒸氣」熱封而成。
說來也好笑,哪裡來的造筏指南?
當時的監獄「理論上」是有審查制度的,但是獄方居然放行PopularMechanics雜誌。
其中幾期期刊有救生衣的圖解就算了,甚至還有手把手的造筏教學,獄方真的是只差沒把「逃獄指南」一本本發給眾獄友了。
▲Frank Morris向獄方索取的讀書清單。Popular Mechanics
▲Popular Mechanics內文,還附圖解。gizmodo.com
▲「海鳥的空投彈比獄警開槍的擊中率還高「,
犯人們放風時需要雨衣的保護,這才造成雨衣唾手可得。
Photo Credit: NPS
▲救生衣上充氣孔。gizmodo.com
要將充氣筏的接縫做到滴水不漏,一般黏膠根本做不到。
當時監獄附設工廠,犯人們是必須進廠工作的,通常監獄會針對膠水等原料進行清點。
然而,一反常理,當時惡魔島監獄對膠水沒有控管,犯人們才得以輕鬆取得既防水又具延展性的完美工業用膠水。
就算搜集材料如上市場買菜容易,造筏本身依然是技術含量相當高的工作。令人驚豔的是,這是由分別只受過國小三年級以及五年級教育的Anglin兄弟所完成。
▲救生衣,後來被實測充滿氣還能持續數小時不漏氣。FBI
FBI以及獄方不願承認的是,犯人極可能是帶著救生衣和充氣筏直接去工廠熱壓。精美的救生衣做工,實在留給人很大的想像空間。
惡魔島關不住這些「生活智慧王」,但變化莫測的海流卻不一定會放過他們。
只要被推超過Golden Gate Bridge(怪獸們最愛的金門大橋)之外,那可就一路向西,可以開始在太平洋上上演《少年Pi的奇幻漂流》流了。
依照紀錄片Documentary 2016 | The Great Escape from AlcatrazPrison的電腦模型,推算出11:15到11:30是海流對逃犯相對仁慈的時間點,有機會把他們推往Horseshoe Bay。
巧的是,根據推斷,他們是極有可能受幸運之神眷顧,剛好就在這時間登筏的。
▲如果在HorseshoeBay登陸,存活機率是最高的。Documentary 2016 | The Great Escapefrom Alcatraz Prison
▲惡魔島是HorseshoeBay可視範圍。Documentary 2016 | The Great Escape fromAlcatraz Priso
當然逃犯是不可能知道這些的,什麼洋流什麼機率他們都不知道,只知道在他們眼前是搖搖晃晃的手工充氣筏,隨著波浪上上下下,跳!還是不跳!
堅定的意志,驅使他們執行了一次非生即死的信仰之躍(leapof faith)。
正在盛產美酒的那帕(Napa)附近度假的典獄長Olin G.Blackwelth接獲消息直說不可能……不可能……
▲ 在天使島上,打撈到一個被塑膠袋細心層層包好的錢包, 裡頭裝有Anglins兄弟的親朋好友照片和聯絡方式。PhotoCredit: Documentary 2016 | The Great Escape from Alcatraz Prison
未完待更新
👉「在看」
-fortunately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