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情愛和食慾是人生最大的原動力,而對於大部分的社會狀態而言,食不果腹的情況越來越少了。所以現代社會中,人生的原動力越來越向情愛傾斜了。「真愛難覓」相信是古今中外的愛情故事中,永恆的命題,不僅僅是真愛難覓,真愛難尋,更多的是,當真正愛情來臨的時候,仿佛周圍環境中,所有的因素都成為了愛情的阻力。用比較常見的一句話來形容,便是「愛情」和「現實」的衝突。那麼愛情和現實究竟是什麼樣的關係呢?
「現實」簡而言之,是一切社會活動的基礎,是孕育所有美好事物的土壤。沒有「現實」便等於沒有這個社會的基礎框架,而「愛情」,同樣也是在「現實」中孕育而來的。我國在宋代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名叫朱熹,他有一句著名的名言,叫做「存天理,滅人慾」。而何謂「天理」,何謂「人慾」呢?這是個很難界定的事情,他認為人需要吃飯叫做天理,那麼人需要美味則是人慾,如果夫妻是天理,那麼三妻四妾便是人慾。如果這些問題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模型,是件非常容易界定和辨析的。但是一個個體生活在一個嘈雜的社會裡,每個人的天理和人慾糾葛在一起,便構成了社會的現實。
而現實中的人,則不都是朱熹這樣的聖人。所以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中,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而在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便構成了一個難以辨析的現實表象。在現實表象的作用之下,人們對待成功,對待事業,對待理想,對待愛情的態度,也自然會受到各種影響,一個原本簡單直接的道理,被嘈雜的現實解構之後,也總讓人變得頭暈目眩,意志不堅。
在華語影壇,周星馳被譽為一個神話,一個傳奇,甚至有影迷給了周星馳「一年一影帝,百年周星馳」的讚譽。但是周星馳事業的起步卻非常的坎坷,他的演技和電影理念,在他剛出道的一段時間裡,並不被同行們所肯定,性格有點孤傲的周星馳,甚至一度找不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後來在周星馳成名之後,他自導自演了一部名叫《喜劇之王》的電影,這部影片是一部周星馳自傳題材的電影。此時的周星馳,已經和成龍、周潤發齊名,成為了香港影壇絕對的票房保證。而因為在《大話西遊》中的表演,周星馳還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
《喜劇之王》這部影片,講述了由周星馳飾演的尹天仇跑龍套的經歷,而這些經歷,應該是周星馳親身感受過的。和成龍、周潤發相比,周星馳的外形並不出眾,而且也不屬於動作明星,他繼承的是香港市井喜劇一脈。在香港主流的類型片中,大致分為以成龍、李連杰為代表的功夫武俠片,以周潤發為代表的黑幫槍戰動作片,再有就是以周星馳為代表的無釐頭喜劇電影。而周星馳的無釐頭喜劇電影,延續的是以李翰祥開創,許冠文發揚光大的市井喜劇電影。
這類影片最大的特點在於,他將影片的主角聚焦在生活在市井中的普通人身上。李翰祥最初主要關注的是市井心態,和市井文化,講述小人物在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的同時,也體現這些人在生活中的一些小聰明和低趣味。而到了許冠文的影片,他則開始關注起這些小人物的生活現狀,並以此創作出很多的笑料。但是到了周星馳,他最大的突破在於,他為這些小人物賦予了夢想,讓他們在銀幕中市井生活裡,和一些成功人士一樣,有了追求夢想的權利。
這個故事設定,應該和周星馳早年的人生經歷相關。在成名之前,周星馳是一個十足的,懷揣著夢想的小人物,他在沒有正式進入娛樂圈之前,便模仿別人拍電影。終於有一天,他看到了一則演員培訓班的招生廣告,這個時候周星馳興奮的和自己的髮小梁朝偉去報名,結果悲劇的梁朝偉被選中,而周星馳卻不得不在朋友的幫助下,上了夜間班。
就這樣幾經輾轉進入演藝圈後,周星馳的成名之路依然是一波三折,就在梁朝偉已經成為男主角的時候,周星馳還只是一個「死跑龍套」的。但是好在他堅信有一天能夠夢想成真,現實也的確如此,在經過幾年的努力之後,周星馳終於憑藉著《一本漫畫闖天涯》奠定了自己的「無釐頭」風格,從此開創了屬於自己的影壇傳奇。成名之後的周星馳,對人生,對愛情,對事業,有了自己的感悟,所以在1999年的時候,他自編自導了自傳題材的影片《喜劇之王》。
周星馳在這部影片中,用一種自嘲式的風格,對自己過往的人生經歷,進行了一次戲劇性的總結。客觀的講,雖然這部影片名叫《喜劇之王》,但是影片的題材,真的很難直接被界定為一部喜劇片,影片中所解構的人生主題,在喜劇的題材之前,也略顯沉重。然而這也是周星馳的一貫風格,在他的影片中,他經常將現實中的辛酸和世俗中的無釐頭惡搞雜糅在一起,用一種近乎自嘲的風格,讓觀眾在他的影片中,用狂笑著流淚的感受,重新認識人生。
在《喜劇之王》這部影片中,周星馳巧妙地體現了「人生如戲,全靠演技」這句話,黑社會收保護費要靠演技,小姐招待客人要靠演技,電影演員要徵服觀眾也要靠演技。然而演技和現實怎麼才算是一個最恰到好處的結合呢?在影片中,周星馳沒有給出直接的答案,他用自己顛覆性的表演,讓觀眾在他飾演的尹天仇和張栢芝飾演的柳飄飄的愛情故事中,看出了一絲端倪。
尹天仇之所以演電影,是因為他將這項事業,等同於生命的價值,在影片中,周星馳通過《雷雨》和《精武門》兩個片段,向自己的偶像李小龍致敬。而在片場等多處戲中,尹天仇既表現出了自己的邊緣小人物處境,又表現出了自己努力向上的態度,雖然屢遭挫折,雖然全是嘲諷。然而尹天仇依然反覆著強調:「其實我是一個演員」。他需要的,僅僅是一個只有盒飯就能接受的工作,他需要的僅僅是大家給他一次表達的機會。在柳飄飄出現之前,尹天仇一直隱忍著現實中的一切。
然而直到有一天,他發現自己的演技是可行的,柳飄飄因為尹天仇的指點,成功地徵服了一位刁鑽的客人。也是因為這樣,柳飄飄對這個「死跑龍套」的另眼相看。在幾次陰差陽錯之後,兩個孤獨寂寞的靈魂交織在一起,這應該是愛情最好的樣子,即便是現實如此殘酷,它依然無法阻擋愛情的美好。而在一番交織之後,尹天仇還是按照「市面價格」支付了酬金。就在柳飄飄悵然若失的要離開時,尹天仇的聲音從背後傳來,出現了那段這部影片中最經典的對白:
「幹什麼」「走了?」
「是啊」
「去幹嗎啊」
「回家」
「然後呢?「
「上班嘍」
「不上班行不行啊?」
「不上班你養我啊?」
「嘿!」
「又幹嘛?」
「我養你啊!」
這段對白,周星馳處理的大道至簡,雖然在對白中沒有一個愛字,也沒有對現實的斥責,然而其中卻蘊含了「現實」和「愛情」的關係。這段對白中,暗含了尹天仇和柳飄飄關於愛情和現實的爭論。因為柳飄飄特殊的工作,造成了柳飄飄和尹天仇的愛情最大的隔閡是柳飄飄的職業,然而對於柳飄飄和尹天仇而言,柳飄飄的這份職業,卻意味著她基礎生活的保障,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現實」,如果要實現愛情,需要跨越的,就是眼前的這份「現實」,如何跨越,總結起來,就是尹天仇最後的那句「我養你啊」。是啊,這裡面既有愛情又有現實,這個養涵蓋了太多,是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的承諾,也是一個女人對一個男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式的生死相隨。
朱熹所謂的「存天理,滅人慾」的道理也在其中了,愛情作為人生命中的一個重要組成,它的天理從現今的社會而言,最好的體現方式便是「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的婚姻,而這份婚姻最好的體現方式,便是「我養你啊」。在這部影片的結尾處,周星馳在銀幕中的化身尹天仇依然沒有取得所謂的成功,而這應該是周星馳最理想的現實,現實不成功,現實不是富貴,現實是在恰當的狀態下,和一個對的人,經歷彼此想要的現世安穩。
在周星馳的那句「我養你啊」的臺詞中,現實和愛情融為一體,完成了一次富有儀式感的統一。當尹天仇一天中遭遇了主角被剝奪,臥底差點丟掉性命的經歷後,柳飄飄依然做好飯在家等他歸來。這便是現實和愛情最好的樣子,有人說現實是愛情的保障,那麼愛情便是現實的催化劑。現實給了愛情土壤,愛情將現實的生活裝扮得更美好,讓人們在面對成敗得失,生死悲喜的時候,有了一個安定從容的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