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的古典幻想曲1940
1940年11月13日,迪士尼第三部長篇動畫《幻想曲》(Fantasia)在紐約百老匯劇院(The Broadway Theatre)進行了首演。在這部迪士尼隆重推出的音樂動畫電影中,美國著名指揮大師斯託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在樂團前伏下身來與米老鼠握手致意,不僅讓美國的觀眾對頑皮可愛的米老鼠有了新的認識,也讓觀眾領略到了古典音樂的迷人魅力。
《幻想曲》是大屏幕動畫史上的裡程碑,在這個恢宏巨大的電影中,迪斯尼公司首次把焦點聚集在音樂而非故事內容上,將八個風格不同卻相融貫通的音樂片段用不同形式的動畫內容來表現出來,使它成為一場視聽音樂會。初次發行的《幻想曲》在票房上並未成功,但如今,這部動畫作品已經被認為是動畫史上「永遠不會隨時間消逝的瑰寶」。
華特·迪士尼與米老鼠
上世紀30年代末,米老鼠吸引的觀眾人數開始下滑,因此迪士尼開始製造以唐老鴨為主角的系列動畫片,公司的內部也產生了是否繼續米老鼠系列的爭論。米老鼠是華特•迪士尼(Walter Disney)的心愛創作,他不願放棄這個經典的動畫角色,為此他開始著手製作動畫片《魔術師的學徒》。該片主要講述的是在魔法師嚴西(Yensid,迪士尼Disney倒寫)手下學徒的米老鼠偷戴師傅的帽子,利用魔法指揮掃帚挑水並惹下大禍的有趣故事。這部影片原打算收入「糊塗交響曲」(Silly Symphonies)系列,但因嚴重超支,入不敷出,故迪士尼決定另外結合幾支經典名曲拍成一部音樂短片合集,一併發行,經典的《幻想曲》由此誕生。除保羅·杜卡的《魔法師的學徒》外,本片收錄曲目還有巴赫的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夾子》組曲、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阿米爾卡爾•龐切利的「時鐘之舞」、穆索爾斯基的《荒山之夜》及舒伯特的聖母頌。
為了提供解釋,音樂評論家迪姆斯•泰勒(Deems Taylor)被聘在每段短片前做一個引子。斯託科夫斯基和費城交響樂團則負責為全片配樂。錄製的初期華特也在場,他對交響樂團的演奏非常滿意,但當他後來聽到錄音成品時卻大為失望。華特覺得錄音效果聲音很輕,沒有活力,因此他讓工程師找一個更好的錄音方式。為此,他的工程師發明了一種原始的多聲道分離技術,即把麥克風置於管弦樂團的各個聲部位置並分別錄音,以造成回放時聲音無處不在的立體效果。他們將這個錄音方式稱為「幻聲」(Fantasound),這使得《幻想曲》成為世界上第一部立體聲商業電影。
整部動畫片的造價非常昂貴,一共花費了12.5萬美元。當時迪士尼公司同期的其它動畫片,造價平均是4萬美元,比其它動畫公司的造價還要高一萬美元。迪士尼公司當時最賺錢的電影是1933年的《三隻小豬》,賺了6萬美元。《幻想曲》首映禮
影片首映當天,迪士尼公司在《紐約時報》上刊發了宣傳廣告
《幻想曲》1940年版海報
華特•迪士尼本來打算將幻想曲的上演搞成一次特別事件。觀眾要預訂電影票才能觀看這部電影。他為這部電影印刷了特殊的節目單,由他本人和斯託科夫斯基籤名,來描寫每一部分的美術、攝影、介紹、參加者等等。每個影院影場的四周和頂棚要裝30個或更多喇叭來讓觀眾感受「幻聲」。這個上演過程不像是一次電影,而更像一次音樂會。華特是一個喜歡試驗新東西的人,他本來想將《幻想曲》拍成寬銀幕影片,在播放《胡桃夾子》組曲時在電影院裡噴不同的香水,但這些計劃後來都沒有實現。
因為公司的發行社不願接受這部電影,迪士尼公司只能自己以「巡迴演出版」的形式發行了《幻想曲》。影片的最後一段是在首演當天拍攝的,當天用飛機送到紐約,在首演前四小時接到電影上去的。由於大多數影院無法裝備這麼多喇叭和音響裝備,以及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所以只有12個影院放映了帶「幻聲」的全片,而且這個版本只被印了16次。
斯特拉文斯基是電影所使用的音樂中當時唯一一位在世的作曲家,他也參與了影片製作過程的討論。
在《幻想曲》中,音樂不再作為劇情的陪襯而是躍升為影片的主題,影像反倒退而成為闡釋音樂的工具。影片使用的古典配樂首首經典,也是經過了華特·迪士尼和斯託科夫斯基的多番討論而最終確定的。
巴赫: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的動畫部分完全是抽象的,其初始的靈感來自於德國抽象動畫作家奧斯卡•費辛傑(Oscar Fischinger)。短片的前三分之一是樂團演奏的景象,隨著音樂的發展,照明用的燈光展開了抽象式的變化,產生了特殊的重影效果。演奏這段音樂的是費城交響樂團,但電影中可以看到的樂團並不是費城交響樂團,而是舊金山地方的音樂家,還有迪士尼公司的僱員模仿音樂家演奏。
柴可夫斯基:《胡桃夾子》組曲(The Nutcracker Suite)
《胡桃夾子》組曲的背景是季節從夏季、秋季到冬季的轉變。跳舞的是人物化了的仙子、魚、花等。這些形象都是非常精心製作的,使用的技術包括幹畫筆和噴筆。
保羅•杜卡:《魔法師的學徒》(The Sorcerer's Apprentice)《魔法師的學徒》是這部影片中最早被拍攝的一段,它的音樂靈感來自歌德的童話詩篇。它以管弦樂諧謔曲的形式,在古典音樂嚴謹的架構下,引入風趣幽默的元素,充滿魔力。伴隨著美妙的音樂,米老鼠——這位動畫世界首屈一指的大明星,有板有眼地表演著,把人們帶入了一個奇異的魔法世界。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
當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創作芭蕾舞劇《春之祭》時,用他自己的話講,他的目的是「去表達原始的生命」。所以華特·迪士尼以及他的藝術家們也就採信了他的這句話。他們並沒有將這部芭蕾舞劇以其本來面貌(即一連串的部落舞蹈)的形式展示出來,而是將其視覺化,描繪了地球從它的形成到第一批生物的出現,再到恐龍時代和恐龍消失的歷史。史前的動物基本上是按原形來描繪的。為了顯示火山、沸騰的巖漿和地震等現象,畫家們使用了一系列複雜的特技效應。在觀看時,你可以想像自己置身於數十億年前的太空中,俯瞰著這個孤獨的飽受折磨的星球,在虛無的海洋中打轉。
貝多芬:「田園」交響曲(Pastoral Symphony)
貝多芬的《第六交響曲》的動畫中描繪的是希臘神話中的人馬和女人馬(這是迪士尼公司的一個發明)、一匹飛馬和它的全家以及奧林匹斯山脈上眾神的場景。酒神狄俄尼索斯召集眾神參加一個宴會,但這場宴會卻因為宙斯用雷來擊打眾神取樂而不歡而散。
阿米爾卡爾•龐切利:「時鐘之舞」(Dance of the Hours)
《時鐘之舞》詼諧地描繪了鴕鳥、河馬、大象和鱷魚試圖跳時鐘之舞的場景。這個動畫中的瘋狂性是迪士尼的動畫片中罕見的。
穆索爾斯基:《荒山之夜》(Night on Bald Mountain)
&舒伯特:聖母頌(Ave Maria)
《荒山之夜》中的魔鬼的生動性和強烈性也是迪士尼動畫片中少有的。迪士尼僱傭了著名的恐怖片影星貝拉·盧高西(Béla Lugosi)作為這個形象的原形。盧高西在迪士尼的攝影棚中待了數日,模擬魔鬼的樣子,這些動作被拍攝下來作為後來動畫中魔鬼的原形。
影片中,突然傳來的教堂鐘聲中止了群魔的亂舞,電影的鏡頭轉向遠方:一隊僧侶在舒伯特的音樂伴奏下在森林中持燭行進。最後伴隨著舒緩的人聲吟唱,僧侶們走出了森林,迎來了美麗壯觀的日出。
9.13 凱辛頓系列音樂會之
—名師高徒中外名曲音樂會
門票火熱預定啦!~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直接進入購票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