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街頭美食,竟然被韓國人拍出來了

2021-01-13 表姐電影

喧囂嘈雜的夜市大排檔,一位其貌不揚的中年大叔,卻異常滿足地享用面前的街頭美食。

這大概是很多國內觀眾,對於中國式「深夜食堂」的理解,可沒想到被韓國人給拍出來了。

出品這檔綜藝節目的是韓國良心電視臺tvN。除了盛產神劇之外,tvN的綜藝節目也是品質保證。

這檔節目的形式其實非常隨意簡單,基本上就是跟隨著主持人的視角,一路吃遍全球各地的街頭美食。

婊姐看了5分鐘後,就已經被圈粉了。

它就是——

街頭美食鬥士

剛剛播出三集,豆瓣評分已經高達9.5。

首先,有必要隆重介紹一下節目的主角:

韓國美食家白鍾元。

作為一個資深吃貨,白大叔不僅愛吃,而且懂吃、會吃。

這位阿加西可是專業廚師出身,經營著自己的餐飲集團,最近兩年他又做起了美食節目的主持人。

由他主持的多檔美食節目不僅在韓國很受歡迎,就連在中國也有一批忠實粉絲,看著他的節目下飯。

為了吃,開餐館,為了吃,主持美食節目,可以說是真正的吃貨達人了。

更厲害的是,白大叔作為一個韓國人,卻偏愛中餐,甚至自嘲說:

自己的中文,都是在餐館點菜時候學會的。

在這個節目中,大叔背著一隻雙肩包,穿梭在全球各地的大街小巷。

操著一口比渣渣輝更靠譜的普通話,動輒就是一套白叔三連:

「多少錢?來一份!好吃!!!」

攝影師就跟隨著大叔的「逛吃之旅」,紀錄下各種令觀眾胃口大開的各色美食。

比如:

超級下飯的麻婆豆腐拌飯,感覺一次能吃8碗!

路邊街頭碳烤出來滋滋流油的烤串。

連湯也忍不住全部喝完的一碗紅油肥腸粉……

不得不說,光是看著白大叔吃,就很有食慾啊。

當然,這個節目並不是一部簡單的吃播節目,而是跟隨白大叔的美食之旅,來追溯美食製作過程,尋訪各類美食背後的文化。

別看白大叔是外國人,但對於中國的飲食文化卻深有研究!

紀錄片的第一集,就來到了「辣味之都」的成都探尋美食。

節目組沒有選擇那些著名的餐廳飯館,而是聚焦了街頭巷尾的路邊攤。

沒有高端的食材,沒有高昂的價格,白老師從深夜烤串到清晨豆漿,從擔擔麵到肥腸粉,從麻婆豆腐到魚香茄子,一路吃到了特色的串串。

這樣的題材,對於一個沒有當地飲食文化一定了解的外地人來說,是相當困難的。

因為不但要避開各種名不副實的景區食物,還要真正地去貼近當地人的生活,以此來探尋他們身邊最接地氣的味道。

當白大叔來到成都地標景點寬窄巷子時,這裡雖然也店鋪林立,美食檔子也不在少數。

但資深吃貨都知道,真正好吃實惠的街頭美食一定不在景區內。

用白大叔的話來說就是:

只要稍稍遠離遊客聚集的小巷,就可能意外地發現當地的美食店。

婊姐覺得,白大叔簡直是資深吃貨旅遊遊攻略好嗎!!!

除了能夠入鄉隨俗之外,白大叔還對各種街頭美食的起源歷史信手拈來。

在街邊小店等待美食出爐的時候,大叔對著鏡頭,不急不慢地講述軍屯鍋魁的歷史:

張飛當年在軍屯這個地方打仗,因為沒有鍋,就拿頭盔烤餅吃,後來就變成了軍屯鍋魁。

大叔講解的過程中,鏡頭貼近攤主正在下鍋炸的鍋盔。

炸完的鍋盔還要經過一輪炙烤,才能變得皮酥肉嫩。

白大叔咬了一口說:

真是藝術,在巴黎買的油酥糕點,都沒這個好吃。

不得不說,即使是土生土長的國內食客,也很難對這些路邊攤飲食文化有深入了解。

可白大叔卻真得做足了功課!

既然來到成都,當然少不了川菜最具特色的麻婆豆腐。

來到店裡,白大叔也像當地人一樣麻溜點菜,不僅語言很過關,看菜單也絲毫不成問題。

既能對著鏡頭科普麻婆豆腐這個名字的由來:

陳家老闆娘是個麻臉,她做的豆腐,就是「麻婆豆腐」啦!

同時又能深諳中國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因為店裡上菜特別慢,還會主動催促上菜,但在中國的餐館最常聽到的服務員回應都是「馬上」。

白大叔不忘順帶調侃了一下:

跟餐館催菜的時候,最常被用到的句子,就是馬上。

當麻婆豆腐上來之後,立刻要了一碗白飯陪著吃,果然是懂吃的行家啊!

相較於過去的美食紀錄片,《街頭美食鬥士》讓婊姐印象最深刻的是——

這檔節目由內而外所散發的煙火氣。

它沒有刻意去擺拍精英美食,追求所謂的高大上,反而深入當地人熟知的美食聚集地,尋找上班族吃飯的地方。

當白大叔在觀察成都的白領們中午都吃什麼時,最終為自己選定了這家全國連鎖的隆江豬腳飯。

這並不是什麼當地著名的美食,僅僅是因為對於上班族來說——

實惠美味地道,才是路邊美食真正的含義所在。

豬腳拼鴨肉,有土豆、包菜、豆芽、滷蛋等作為配菜,米飯和泡菜無限量添加。

如果你也是剛剛結束上午的工作,飢腸轆轆之時,一份豬腳飯絕對是最好的美味。

節目中最好笑的一幕:

白大叔本來吃了一半的飯,因為想要去再加點美味的泡菜。

可轉身的功夫,在翻桌率極高的中午,沒吃完的飯菜就被無情收走。

那一刻,生無可戀的白大叔,可以說是對吃貨心態的最好詮釋了!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一檔綜藝節目,tvn強大的的後期剪輯,也是節目的一大亮點。

幕後團隊在有關美食的視覺呈現上,耗費了頗多的心思,精緻的攝影與各種鬼馬的BGM相結合,加上韓國綜藝最擅長的的剪輯效果。

比如,紀錄片中白大叔講述麻婆豆腐烹製所需要的豆瓣醬的時候。

從菜品上桌回溯,最終定格在了豆瓣最重要的兩種原料,辣椒和蠶豆上。

不僅利用倒放、慢放、跳放等不同的手法,提升了節目的整體節奏,讓食物的科普變得趣味橫生。

目前《街頭大胃王》已經出了三集,第一集成都,第二集香港,第三集曼谷,下一集即將去東京。

最後,婊姐牆裂安利這檔節目,絕對是下飯的好選擇哦!

看了這節目你或許會胖十斤,但錯過它要後悔一輩子。

相關焦點

  • 街頭美食鬥士:韓國人拍中國美食,拍出了9.5分!
    節目形式很簡單,一個男人+無數街頭小吃。而它有一點很不同的是,韓國人拍美食,這次竟然來到了中國。最神奇的是,正宗程度得到了廣大吃貨的認證。現在還繼續出來拍節目,完全是因為愛吃。再說放棄公費吃喝的機會也太可惜了吧!日劇裡,看《孤獨的美食家》五郎吃喝是一種享受。
  • 成都街頭普通的擔擔麵,讓韓國美食家讚不絕口,網友:心疼韓國人
    成都街頭普通的擔擔麵,讓韓國美食家讚不絕口,網友:心疼韓國人!常關注網絡新聞,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韓國明星喜歡到中國的街頭,來了解隱藏在市井中的中國美食,雖然他們的初衷並不是為了幫我們宣傳中國美食,但是在無形當中卻把中國的美食推向了全世界。
  • 《街頭美食鬥士》:韓國人又哭暈,成都美食比辣白菜好吃一萬倍
    要說哪個國家的人最喜歡中國美食,那韓國人當之無愧。因為你總是會看見:韓國人看見蛋炒飯崩潰了......韓國人吃老壇酸菜牛肉麵稱太過癮了......韓國人開始崇拜水餃了......甚至之前我看過一個節目,是兩個韓國人體驗中國的零食第一個是很常見的五香瓜子。
  • 孔子也是韓國人?街頭訪問看看韓國人到底怎麼說!
    例如:「中國詩人李白是韓國人」「孔子是韓國人」『朝鮮族發明了漢字』「韓國人創造了宇宙」。。。但是,這些報導的真實性又有多少呢?的韓國人都會認為孔子是中國人」。1  人民網4月17日電 一名韓國留學生昨天在國內某衛視頻道大型真人秀節目上,「代表所有韓國人」表示,「99的韓國人都認為孔子是中國人」。
  • 中國人·韓國人
    作者: sherryzhi   一個留日的中國人寫的《我認識的鬼子兵》成了暢銷書之後,書攤上雨後春筍般地冒出了許多寫「鬼子兵」的書,象什麼《鬼子兵的獸行》、《軍妓血淚》之類。翻開來一看,竟然從頭到尾都是地攤文學式的粗俗描寫,那些追求感官刺激的標題和細節描寫分明透露著寫它的人和讀它的人某種不見天日的慾念。
  • 韓國媒體:孔子是韓國人還是中國人?韓國民眾:難道不是中國人?
    不僅僅如此,肆無忌憚地擾亂文化環境的韓國學者和主流媒體,還在近年來數次狂言稱「國際上將孔子看作是中國人是錯誤的,孔子其實是韓國人」。對此,有街訪媒體於近期在韓國街頭展開了街頭調查,他們在街訪中向路人提出了「孔子是韓國人還是中國人」的問題,而路人的回答,讓此前聲嘶力竭的韓國專家們「很失望」。
  • 《街頭美食鬥士》中國行之「武漢街頭」的世界級麻辣誘惑
    自從出了《舌尖上的中國》,有多人開始被美食紀錄片所圈粉,尤其是博大精深的中餐文化,又讓我們充滿了濃濃的自豪感。如果以外國人的視角來看中國美食,白鍾元的《街頭美食鬥士》第二部,在外國人的視角下所拍攝的中國街頭美食,同樣給予了國人不一樣的震撼。
  • 孔子到底是中國人還是韓國人?採訪韓國青年,給出答案讓人想不到
    如果要說中國的古代歷史名人,恐怕很多人都會想到孔子,孔子的思想文化不但流傳了幾千年,現如今,更是全世界都知道孔子的大名,而且,在世界各地也都分布著很多孔子學院,孔子以及孔子學院更加讓全世界都更加了解我們中國人!
  • 《街頭美食鬥士》之哈爾濱的東北之味
    《街頭美食鬥士》第二季終於來到了「最後的街頭」——哈爾濱。在韓國人眼中,哈爾濱與中國的其他城市截然不同,充滿著濃鬱的異域風情,因為和俄羅斯接壤,且是通商歐洲的重要的城市,這裡的建築和飲食都深受影響。所以,在哈爾濱的餐館裡,既有迎合俄羅斯人酸甜口味的鍋包肉,又有照顧中國人而改良過的紅菜湯。鍋包肉又叫做糯米糖酥肉,用了土豆澱粉,用油炸三遍,脆脆的口感,即使蘸了湯汁也不受影響。而紅菜湯,則以西紅柿、胡蘿蔔、土豆、紅菜等為原料,以俄羅斯的博斯特為原型,就成了中國人也可以接受的紅菜湯。
  • 中國人愛去韓國,韓國人卻覺得「真是丟臉!」
    韓國部分「無良黑心店家」的宰客行為,讓國人不想再當「回頭客」,也讓韓國網友憤慨——「真是丟盡韓國人的臉啊」。韓媒分析,宰客現象猖獗的原因竟是中國遊客暴增。  在明洞街頭,一名遊客正在查看遍布街頭的餐廳菜單。
  • 統治韓國人胃的美食!這些就是韓國人的「肉夾饃」和「炸雞排」哦~
    就像我們中國人超愛的臭豆腐、炸雞排、烤羊肉串、麻辣燙、肉夾饃、涼皮等等小吃美食一樣,韓國人也有自己看到就無法拒絕的美食哦~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韓國人都愛的韓國傳統美食吧~一口炸雞一口啤酒,三五好友圍在一起邊聊天邊啃炸雞,想想都好幸福呢~ 韓國有很多品牌的炸雞,各種各樣的口味,小編也是到了韓國以後才知道原來炸雞裹上醬竟然可以這樣美味Ψ
  • 街頭美食鬥士、帶你走進美食都
    放心,這次韓國人沒和我們搶魚香肉絲而是認真的宣傳我們的美食——《街頭美食鬥士》▼科普魚香肉絲的就是海報上這位和藹的韓國大叔:白鍾元大叔絕對是十足的中國美食通中文菜單點菜不僅無壓力還能順嘴再為觀眾>科普一把解釋陳麻婆豆腐雖說我們可以做到顧名思義但大叔可是韓國人科普軍屯鍋魁時大叔說它得名於張飛在軍屯打仗時以頭盔代替鐵鍋烤餅(這個貓哥真不知道)而大叔再催菜時,服務員隨口一句「馬上」大叔又開始科普——
  • 這個韓國人拍的中國美食節目竟然比舌尖3還地道!
    這個節目拍燒烤的時候是這樣的:油脂被炭火烤到融化,順著肉塊誘人的滴落下來。看得人想要透過屏幕抓起來吃啊!拍豬腳鴨肉雙拼飯是這樣的:雖然是再普通不過的一道雙拼飯,但是光用眼睛看就能感受到豬蹄的軟糯、鴨肉的細膩緊實,還有色澤勻稱沾著滷汁的滷蛋,伴著一點蔬菜鋪在粒粒分明的米飯上,想想就很好吃。
  • 豆瓣9.3美食綜藝《街頭美食鬥士》杭城版大猜想,劇本都寫好了!快來拍吧
    這幾天被《街頭美食鬥士》刷屏這個韓國大廚帶路掃街拍美食的節目
  • 《超級中國》震撼中國人:表揚中國,韓國人竟然比我們更擅長!
    如果要妖魔化一個對象,一定有誇張、變形、陰影、俯視,看看《超級中國》的鏡頭,尤其是字幕,那一個美呀,而音樂更不要說,瑰麗的管弦樂,雄渾的交響樂,還有張藝謀最愛用的敲擊人心的鼓,這時,你就相信這是一部大部分篇幅向中國致敬的片子。  問題來了,為什麼韓國要拍這樣一部片子?要拍一部對中國點讚的片子?
  • 孔子是韓國人?街頭訪問看看韓國人到底怎麼說…
    例如:「中國詩人李白是韓國人」「孔子是韓國人」『朝鮮族發明了漢字』「韓國人創造了宇宙」。。。但是,這些報導的真實性又有多少呢?今天,我們就先來看看關於「孔子是韓國人」的這個問題,韓國人到底是怎麼說的~來自北京大學的韓國留學生韓東秀在國內一個綜藝節目中稱,對所謂「孔子是韓國人」的說法並不知情,「不知道是誰胡說八道」,但肯定的是,自己可以「代表所有韓國人」發表這樣的觀點:在韓國,「99%
  • 外國人嘲笑中國菜刀做不出刺身,中國人秀完刀工後,韓國人懷疑了
    如果大家看過日本廚師做菜,你就會很疑惑,為什麼需要那麼多菜刀,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做菜只需要一把刀,對我們國人來說烹調只需一把菜刀是司空見慣的事,然而在老外眼裡那就是世界未解之謎。外國人也不能理解為什麼中國人要用一把那麼笨重的刀。對於我們使用的菜刀來說也是如此,一把菜刀可以有多種使用方式:能切、能剁、能拍、能鏟等等,充分展現了中國人的聰明才智,而不像老外使用的廚刀多達10把之多。
  • 韓國美食節目《街頭的美食鬥士》,中國美食在韓國受到追捧
    韓國美食節目《街頭的美食鬥士》,中國美食在韓國受到追捧,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關於美食的節目或是電視劇成為了人們追捧的主流,無論在什麼樣的國家或是文化之中,人們對於美食的追求都是不變的。從日本的深夜食堂到中國的舌尖上的中國,它們都有各自的特色,無不在用著各種的方法撩撥著觀眾們的味蕾。
  • 韓國人如何看待中國人?三個不同條件的韓國人的回答
    作為在北京生活了兩年的韓國人,我對中國人的看法如下(對這個國家的人的看法而不是對這個國家的看法):  正面  1. 輕鬆。中國人比韓國人更容易相處。這是中國人和韓國人之間最大的不同。他們開玩笑的次數更多,不會太過在意交談時的話語。  2. 直截了當。
  • 拒絕韓國人的韓國餐廳, 竟然這樣對待中國人!內幕太驚人了....
    韓劇中經常播放著誘人的海鮮韓牛等美食,天天為他們的泡菜打廣告,但是我們去了之後究竟吃了些什麼呢?近日,韓國一家電視臺的一檔名叫《飲食X檔案》節目中曝光,在首爾市區等地有著一些奇怪的飯店....這些名義上的正宗韓食店只接待中國團體遊客,卻不準韓國人進入!!!節目組便暗訪進去窺探其中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