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在我小的時候,出國還是一件非常時髦的事情,哪個同學能夠出國玩上一圈,好幾年都會被其他人所羨慕。
但隨著國家發展,人民生活越過越好,百姓收入大大提高,出國再也不是一件需要去羨慕的事,能出國去玩的沒什麼了不起,不能出國去玩的一樣能夠在國內領略大好河山。這種底氣是國家地位上升帶給我們的自信,畢竟比起曾經大家一窩蜂的出國,如今倒是不少國外人想來中國定居。
在我國河南,有這麼一位從美國來中國定居的國際友人,她又是因為什麼原因選擇中國的呢?讓我們繼續往下看。
這位國際友人名為吳雪莉,她原本的名字叫雪莉·伍德,來自美國阿肯色州。吳雪莉出生在1925年,她的父親是一位外交官,因此從小她就從父親口中了解到了很多其他國家,這讓她對外面的世界燃起了嚮往。
那個年代國內正值社會巨變時期,封閉依舊的國門終於在西方社會的長槍短炮下被轟開,一起湧入的除了侵略者,還有那些更為先進的思想與科學技術。
"師夷長技以制夷",為了拯救自己的國家與同胞,那些有能力也有志向的學子們開始選擇出國留學,發憤圖強學習新的知識技術,以求回報國家,黃元波就是其中之一。黃元波是當時農業部派遣去美國的留學生,機緣巧合下認識了吳雪莉。
雖然當時國人在美國遭受的刁難很多,但吳雪莉不一樣,她對外面的世界充滿著好奇,她不認為其他國家沒有可取之處,反而還充滿著嚮往。她這種平等對待的態度讓黃元波大為感動,二人逐漸燃出愛的火花,並在1945年聖誕節剛過的那天結婚了。
1945年大家都知道,二戰結束,抗戰勝利,黃元波也該帶著自己學到的知識回國報效,但是剛娶的妻子怎麼辦?吳雪莉不想讓丈夫難做,她也很贊成丈夫為祖國努力的行為,因此在第二年跟著黃元波一起回到了中國,從此只有中國的吳雪莉,再無美國的雪莉·伍德。
回國後黃元波先是去到西北農業大學任教,吳雪莉也成為了這裡的一名外教,開啟了教書育人生涯;後來黃元波受邀請去開封建立藥廠,吳雪莉也跟著來到開封,進入河南大學繼續擔任外教,這一任就是70年。
那個年代外教還是很稀罕的存在,不少學生以為這位吳老師一定是那種很高傲的;但相處後他們發現,吳雪莉不僅不高傲,而且很親切,她從骨子裡把自己當成了中國人。
新中國成立後對於吳雪莉這樣的國際友人其實是有一定的政策傾斜的,感謝他們解囊相助,比如說外教就有額外補貼,但吳雪莉從不要這份補貼,她說:"我本來就是中國人,拿什麼外國人的補貼?"
吳雪莉不僅在平常生活中一直把自己當土生土長的中國人,還積極對外宣傳中國文化。她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公正闡述中國的發展,以及自己在中國的感受,將這些文章寄給國外的報刊雜誌社,幫助世界更好的認識中國。
不僅吳雪莉自己在河南大學擔任外教,就連她的母親,世界和平理事會委員道遜夫人同樣被她邀請來到中國,低調成為了河南大學的又一名普通外教。
吳雪莉對於中國的認同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因此在1975年她終於拿到了夢寐以求的中國"綠卡",成為了一名真正的中國居民。
我曾經看過一檔節目,記者問外國人為何會喜歡在中國定居?節目中那位外國人回答:"因為中國繁華,人情味重,並且我能在這裡睡個好覺,不用害怕自己一不小心就被子彈擊中。"(在歐美一些國家,槍械很常見,但凡有點門路都能弄支普通的槍)
不過短短七十多年,我國的進步與成長達到了一種讓世界所矚目的地步,這70多年並不輕鬆,我們如今擁有的國際地位,過上的好日子是那樣來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