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寫金庸評論集《只怪眾生太美麗》的時候我就不斷看到「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唯有英雄志」的說法,就像「戊辰歲終,龍皇動世,天機猶真,神鬼自在」的傳說一樣無所不在,只要是武俠圈的讀者,沒有不知道這句話的。「金庸封筆古龍逝」之後武俠小說的沒落就像陳近南死後的天地會一樣令人惋嘆,是怎樣一本書竟敢號稱能接下金、古所創下的輝煌世代?吾友唐先生更是稱其為一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奇書,於是便選了個「黃道吉日」開始讀之,日也讀夜也讀,整整花了半個月時間才啃完。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一字記之曰「累」,又可以細分為「體力」之累和「體例」之累。
此書已出三百二十萬字,是我生平所讀過的「體量」最大的一部書,其人物之多,線索之雜,伏線之暗,對於初讀者的腦容量和腦轉速是極大的考驗。
我第一次讀到一本幾乎不限主角人數的書,這本書裡帶有主角光環的人物實在太多了,除去「觀海雲遠」四大臺柱以外,寧不凡、楊紹奇、帖木爾滅裡、銀川公主、瓊芳、蘇穎超、伍崇卿、楊神秀等個個都有主角氣象,姍姍出場不怎麼起眼的陳得福和鬱丹楓也隱有主角氣質,就連王一通這樣的串場小角色以及他老婆,全都是「人物」,沒有人甘心跑龍套。在常規的閱讀體驗中,讀一部小說,等於陪著主角長跑一場,讀《英雄志》則是陪伴眾多主角每人跑上一場,而作者寫出如此龐大壯闊的作品,他所作的「運動量」又遠遠超過了讀者。從這一角度來看,《英雄志》的作者和讀者可能都有點「自虐」精神。
孫曉擅用「鏡頭」語言來敘事,可是,這該死的太特麼愛用長鏡頭了,太愛拍獨幕大戲了!銀川公主和親遭遇汗國內亂這場戲就夠長的了,彼時入坑不久尚可忍耐,待到怒蒼大戰少林的時候才發現坑主之無情無恥無理取鬧。雙方數萬大軍在山下互相叫陣、敘舊,好不囉嗦,已然看到脖子都酸了,怒蒼眾人才開步邁上少林的臺階,誰知道到了山門前還要因為言二娘是女子不能入寺再饒舌一番,好不容易到了達摩院,為著要不要參佛又開始鬥嘴,最後,毫不意外地,關於要不要打架,為什麼打架,以及怎麼打架,又是好一番讓人絕望的長篇大論,然後才是精彩的「達摩院三戰」。「萬福樓」一節也是如此,看得人慾哭無淚,「紅螺寺」更是漫長到不見天際,至今也沒能結尾。
孫曉形容《英雄志》現在「就像一艘九百六十萬噸的航空母艦」,每個人的每個動作都將牽一髮而動全局,不得不慎之又慎,以致於大結局一再跳票。江湖傳言只有兩卷就要結束了,可是我看懸得很,故事寫到這裡,還沒有一個人物有終局,龍脈長卷才出現三分之一,依我看,照作者這個寫法,至少還要一百萬字才能收尾。不過,正如吾友唐先生所言,這部書是否完結已經不重要了,即使它就此太監,也不失為一部震撼人心的神作。
從書名來看,作者的野心已經昭然若揭。「英雄志」,從古至今,有多少人曾為「英雄」這個詞下過註腳,又有多少人曾以熱血和生命試圖去闡述這兩個字,千秋萬代,四海列國,多少人在夢想和追尋它的影跡,要為它定義,為它立傳,這是多麼宏大壯闊的一個課題。金庸寫了八百多萬字,詮釋了「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最終讓陳近南之死和康熙大帝的一統江湖給出了他最終的答案,英雄不在於武功之高,而在於心胸之廣。
在《鹿鼎記》中,江湖豪俠們所執著的胡漢恩仇、正邪較量都成了荒腔走板的兒戲,要想再經由江湖之路去試論廟堂大計,這條路並不那麼好走,所以,聰明的金大俠選擇到此為止,在以韋小寶這樣一個「不習武,但居習武者之上」的小滑頭對傳統武俠江湖進行顛覆性的解構之後,金庸瀟灑地揮一揮手,從此封筆退隱。他沒有理清說透的那一部分,便成了《英雄志》可以發揮論證的部分。從這個角度來說,孫曉可以算是接過了金庸的衣缽,在金庸留下的小小螺螄殼般的空間裡做出了一個驚天動地的大道場。
《英雄志》的前半部分處處可見金庸的影子,「燕陵鏢局滅門慘案」讓人難免會聯想到「福威鏢局滅門慘案」,伍定遠投靠李鐵衫的段落與文泰來投靠周仲英的情節也有些像,盧雲與狄雲這兩個倒黴蛋坐牢的慘狀也相差無幾,盧雲和顧倩兮躲在廟裡菩薩身後看外面的連軸戲,既像是郭靖與黃蓉躲在牛家村密室療傷,又像是張無忌和趙敏大鼓中偷聽丐幫秘密,伍定遠躲在華山大殿的梁上與令狐衝躲在少林寺大殿的梁上如出一轍,等等類似的情境不勝枚舉,連語言風格、故事節奏也都頗為類似。
我真正感覺到故事從常規武俠模式進入孫曉的個人專場是在伍定遠與卓凌昭長洲決鬥之後。彼時楊肅觀開始發力,他要與卓凌昭由敵對轉為議和,共同對付江充,而伍定遠還在執著於燕陵鏢局齊氏一門的慘案,一個要維穩,一個要正義。整部小說的基調此時開始顯山露水,「觀海雲遠」的分歧也初露端倪,像一個小孩突然有了心事,故事開始厚重起來,有情緒開始流動,有鼓點初響,有明暗光影交替,有人開始傷感,有人將要失望,兄弟開始反目,友誼已經絕裂。伍定遠把楊肅觀寫給他的信撕成碎片往窗外一丟,紙屑如漫天大雪飄落,而楊肅觀就站在那「雪花」之中仰頭看天,一個窗裡,一個窗外,大風起於青蘋之末,說不清的悽涼與悲憫,道不出的寂寞與繾綣。從此,全書漸入佳境,輕的亮的開始浮升,重的暗的開始下沉,人物與故事有了層次,不再是全都擺在明面上。
我個人迷戀這樣只寫情境而不寫情節的段落,比如伍定遠在雨中默默追隨著豔婷,比如噩夢般的大戰過後盧雲在顧家守歲,最是傷感於言二娘與秦仲海在客棧中拜天拜地,空等一宿以後醒來看到秦仲海留給她的「姐弟情深,永志毋忘」,讀到此處時掩卷大哭一場,說是柔腸百折也毫不為過。孫曉的文採並不十分高妙,但他是個場景大師,寫出了許多個這樣悽美婉轉的情境,像珍珠散落長草,光華內斂,動人心腸。
再來說說四大主角——寫武俠小說用四個老男人當主角,作者也真是大膽,不過正好,我最喜歡老男人,嘻嘻。
按個人口味來排序的話,我最喜歡的無疑是秦仲海。當這廝斷腿殘廢重傷垂死之際被言二娘救了回去,在昏迷之中感覺到有一隻纖纖柔荑為他擦身,這人竟然本能地發出淫笑,讀到此處我爆發出一陣狂笑,毫不猶豫地向朋友宣布,「我喜歡秦仲海!」朋友說,「你喜歡流氓。」
「流氓」一詞當然遠不足以形容秦仲海其人。這人長得兇神惡煞高大威猛,即使是斷了一條腿仍不折半點「爺爺生在天地間」的豪邁氣概,永不矯情,不煽情,不多情,不留情,大聲吐痰,大搖大擺逛窯子,頭頂天腳立地,從牢裡逃出來只剩一口氣仍要獨行江湖,只剩了一條腿仍能爬上珠穆朗瑪峰……
他整個人是通透無餘沒有一點滯礙的,所有關於他的段落都讓人讀得痛快淋漓,這是我生平讀到的所有人物中唯一一個。喬峰還有酸澀悽涼的部分,秦仲海沒有,他是一條道走到黑,沒有邊邊角角的瑣碎憂傷。即使是他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後回到秦家舊宅,摸到牆角的舊畫,想到那很可能是自己小時候畫的,卻也只是轉瞬即過的剎那傷感,若是換了盧雲,起碼要哭夠五千字。
這個人粗放到了大無畏的境界,可是又細緻到了讓人心驚的地步。當盧雲抱著孩子上怒蒼山,他馬上看破了千裡之外楊肅觀的棋局,那一瞬間所展現出來的王者霸氣和鬼魅城府讓我大吃一驚,頓時發覺我是太小看他了。緊接著,他在怒蒼山一跪接受招安,我覺得我再也無法憑以往的狹隘經驗對這個人物作任何的揣測了。
正如楊肅觀在「煮酒論英雄」時所說,天下英雄唯文楊武秦爾,這個天下之爭只在這二人手中。
比起秦仲海絕處逢生的轉變,楊肅觀的變身也可以說是讓人大大出乎意料了。
有人稱楊肅觀的變身為「黑化」,這未免太過膚淺,君不見顧倩兮的那句「外子確是當世英雄,能夠肩擔整個天下。放眼當今世上,並無第二個男人可以企及。有朝一日,他若失勢下野,我會代天下萬民啜泣」,能夠「肩擔整個天下的男人」,放眼歷朝歷代,也沒有幾個。盧雲的一副面擔,挑起的是人性,楊肅觀的雙肩挑起的是朝野。
他苦心孤詣,反父弒師擒龍,將天下罪孽盡集於一身,雖然權傾天下風光已極,卻也可以說是天下第一可憐人。《天龍八部》中西夏公主招親時,侍女「酒罷問君三語」,嚮慕容復問道「請問公子生平最快樂逍遙是在何處?生平最愛之人是誰?」慕容復茫然不知所答,讓人不勝唏噓。慕容復的悲情比起楊肅觀又是小巫見大巫了,楊肅觀是一個升級版的「成功」版的慕容復,他開創了一個正統王朝,代價是犧牲所有。胡媚兒說盧雲太過博愛,愛全天下的人,楊肅觀何嘗不是在愛全天下人,只不過愛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雖然秦仲海的無政府主義不跪任何人的霸王氣息讓人傾倒,楊肅觀的極權專製冷酷隱忍的修羅道也是一種性感,何況他還是個美男子,聞名天下的風流郎中,不要跟我談什麼民族大義,我聽不懂,反正這個男人也是我的菜。
再談談吾友唐先生最愛的盧雲。
老唐一再強調盧雲是武俠史上第一個真正的「儒俠」,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人物」,可是,有秦仲海這樣活色生香的奇男子在側,我早已被迷花了眼,盧雲的光芒已經對我構不成威脅了。
比起秦仲海和楊肅觀的複雜,盧雲單純得像一張白紙。他是個書生,是個毫無爭議的好人,說到書生和好人,就必須要提起《圍城》中趙辛楣評價方鴻漸的那句「你這人不討厭,但是全無用處」,這句話用到盧雲身上可以稍改一改「你這人很好,但是全無用處。」
盧雲在《英雄志》中的視角就像是上帝在人間,他是一個始終游離於世事之外的尋道者,除了護送銀川公主和親,他一直未曾深入參與過書中的幾個大事件,在整個世界轟轟烈烈的戰鬥中,他只負責「掠陣」兼救人。這個救人專業戶救過銀川公主,救過伍定遠,救過秦仲海,救過楊神秀,救過貴州小白龍,救過薩魔,也從薩魔的魔爪中救過路人婦女,他的這些營救,改變和推動了故事的走向,這是他參與故事進程的特殊方式。除此之外,在其他的三個兄弟都在轟轟烈烈幹大事的時候,他一直在四處打醬油。
秦仲海和楊肅觀都十分乾脆而堅定地選擇了自己的方向,在他們飛黃騰達的十年裡,盧雲在瀑布底下尋找自己在這世上的立身之道——這是一個純粹的好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才會幹的事。這是一個只活在精神領域的人,絕大部分時候他窮困潦倒,身上連個刮痧的銅板都難得找出來,可是,他是整個故事裡的道德擔當。不管故事怎麼寫,總逃不開一個「理」字,在《英雄志》裡,盧雲便負責這最重要的一個部分——正道。他的準嶽父顧嗣源原本是要勸他「浪子」回頭的,卻被他忽悠成了下線,當他消失在水瀑之下的時候,顧嗣源完美地實踐了他的理念,成了一個以血殉道的先驅。當他從水瀑回來,又將如何在各種衝突中作出抉擇,將是未來故事中最精彩的看點。
作為一個「息機忘世、槁木死灰」的小婦人,我對公理正義這些東西一向不怎麼關心,一開始對盧雲也頗不耐煩,只覺得這廝太沒勁了,一愛受傷二愛哭,瞧我家秦仲海多麼結實耐用,斷了腿還能爬珠穆朗瑪峰。唐先生說他最初也沒覺出盧雲的好,直到讀完書許久以後才慢慢回味過來。他覺得盧雲最讓他震撼的三件事是:一是在秦仲海的刀下救秦仲海的兒子;二是在水瀑中感化薩魔;三是把貴州小白龍丟回岸邊。分別是為:割肉餵鷹,頑石點頭,捨身取義。我被盧雲所感動是卻是他在帶著嬰兒逃亡途中遇上薩魔行兇明知不敵卻還是衝了出去,他清楚知道是去送死,卻還是衝了出去,敵人問道:「來者何人?」他答:「讀書人。」
說實話,第一次在武俠小說中聽到這樣的回答,我有點蒙,簡直有點被這「讀書人」三個字震傻了。他也有一堆頭銜和身份,什麼景泰三十三年狀元、長洲知州、兵部侍郎之婿、柳府四少之一等等,他沒有報任何名號,甚至沒有報自己的姓名,在那一刻,俠客也好,官員也好、狀元也罷,天底下不會有任何一個腦子正常的人會這麼做,只有「讀書人」才會如此「不識時務」。為什麼幾千年來人們推崇「唯有讀書高」,因為讀書人肩負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天理正道。在山東的監獄中,盧雲作為一個窮書生第一次喊出這句話的時候,那場面雖然悲壯,卻也有點小滑稽,而當他在明知必死的情況下衝上前去救人時再丟下「讀書人」這三個字時卻讓我有種熱淚盈眶的衝動。我甚至覺得,這「讀書人」三個字讓《英雄志》超綱了,它已經不再是一部武俠小說。或者,這才是孫曉為他心中的「英雄」所尋找到的立腳點。
整體來說,《英雄志》這本書立意上佳,但最大的問題在於用力過猛,以致過猶不及,作者的筆力沒能駕馭他的野心,有點脫韁了。
伍定遠中人之姿被加以真龍之身,神機洞一程只好按科幻小說來寫。楊肅觀則是達摩院中蒙太奇一番後直接變身大BOSS,連變身過程都略去了。作者最愛的盧雲,花了無數筆墨去拔高和美化他,看起來更像是少林寺的修羅神功一樣不接地氣。
前些天看到有人說「作者太愛他的人物了是不行了,你看寶玉那麼好,窩心腳也得派給他來踹呢」。這話用在盧雲身上一樣的,不能因為要用他來為小說立本、立綱、立心,就讓一個從小就窮到近乎乞食的窮書生同時還是個賞玉鑑寶的行家。金庸寫楊過時便不會讓他拽文,對他的每一場文戲都有交待,他所想出來的妙計妙語皆有出處,大部分是黃蓉幼時所教,絕不會叫他憑空作出一首詩或者一篇賦來。
我十分期待《英雄志》的結局,作者作為一個「讀書人」,同時又是政治專業的學者,我很想知道他將如何化解自己打下的死結,他借秦仲海和楊肅觀所推演的政治制度的「左右互搏」要如何來收場?作為大時代中倖存良知和原則的個人,盧雲對於這個結果又是如何看待及接受?就像康熙是金庸最後的答案,我想知道秦仲海和楊肅觀誰才是孫曉的答案,盧雲作為作者視角的替身,又是如何來為作者結辯。希望有生之年能夠等到這兩個答案。
另,近日刷屏的社會新聞總是令我想起盧雲和顧嗣源的正道:我身入梏炬,我心受梏方,天地大無恥,吾對之以二字,曰,「正道!」手動加粗一遍:天地大無恥,吾對之以二字,曰:正道!——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是為讀《英雄志》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