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Dreamers電影評論授權作者剪影原創。Dreamers電影評論經作者本人授權後刊發。
一個好的故事即使情節簡單,但我們也能從中感受到感動,而一部好的電影即使在講述簡單的故事,我們也能體會到其中人物的痛苦和歡樂。《丹麥女孩》就是這樣一部電影,影片描述的是一個女孩的靈魂住進了一個錯誤的身體裡面,而她要糾正這個錯誤。導演是曾拍攝過《國王的演講》《悲慘世界》的湯姆•霍伯,將近兩個小時的片長導演把畫面處理的像是一幅幅色彩淡雅不失情感的油畫。開篇就是男主角艾納的家鄉風景,而艾納也不停的反覆的繪畫家鄉瓦埃勒的樣子,影片中有一個場景是妻子格爾達問艾納,怎麼能不停的畫一樣的東西?艾納回答「我想可能是還沒畫夠吧」這是艾納成長的記憶也是作畫的靈感,即使遠離家鄉但是依舊躊躇不前,並且片中多次拍到艾納在繪畫家鄉的場景,也為影片結尾做了鋪墊。
艾納是由「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出演,他曾參演過本劇導演的《悲慘世界》並憑藉此角獲得了「MTV電影獎-最具突破表演提名以及青少年選擇獎-最佳愛情電影男演員、最佳突破電影新星」兩個提名,在此片中小雀斑的表演真實到讓觀眾不覺得他「娘」反而很有代入感,是的,短短的兩個小時他可以是艾納,也可以更是莉莉。當第一次被迫當女模特觸摸到裙子的那一刻,艾納仿佛意識到有什麼東西沉睡在他的身體裡面,是那樣的接近又遙遠。小雀斑用微微沉重的呼吸和顫抖的嘴唇演繹出了艾納奇妙的心理變化。艾納心理的轉變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從一開始的觸動再到接受以及到最後勇敢改變帶來的釋然,導演運用大量的特寫鏡頭描繪艾納的心理轉變。
從一開始艾納用指尖在裙子邊沿輕輕滑過,那是他第一次觸碰到另一個自己的感覺,是那麼奇妙。再到後來自己裸體站在鏡子面前隱藏起男性的特徵,他想要改變的欲望愈加強烈了。
把莉莉釋放出來的關鍵性人物就是艾納的妻子格爾達,由瑞典女演員艾麗西亞•維坎德扮演,她也憑藉《丹麥女孩》榮獲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女配角。可以說這姑娘把自己完全融入到了劇中角色。她看著艾納慢慢向莉莉靠近,她幫助艾納走向莉莉,她雖然愛著艾納但是就是因為她太愛艾納所以她才會願意陪著艾納變成莉莉。一開始只是一個簡單的男扮女裝的遊戲,當看到自己男扮女裝的丈夫和別的男人親吻她疑惑甚至生氣,用命令的口吻告訴自己的丈夫莉莉不在更好。當看到自己的丈夫一個人坐在哭泣,她溫柔地握著他的手輕輕問一句,你還好嗎?當艾納決定自己去面對手術,她更多的還是擔心直到最後她還是陪在艾納身邊,這就是格爾達對丈夫的愛,克制自己的感受更多的是在乎對方的感受。
人物內心的轉折
艾納學著去扮演莉莉,看街上的女人日常的舉動,琢磨著女人的言行舉止,甚至去觀看妓女的肢體動作,這些都表明艾納是多麼努力的想成為莉莉。做完手術後的艾納,成為了莉莉,她想要開始新的生活,放棄了繪畫,要成為畫家的是艾納,而莉莉只想做一個女人一個簡單的女人。在百貨公司上班的莉莉是那麼的開心和自信,同事也都誇她是多麼的漂亮,她在享受成為莉莉之後所帶來的歡樂。她也時刻牴觸格爾達會回憶起的艾納,莉莉知道,艾納已經死了新生的是莉莉是一個叫莉莉的女人,莉莉想結婚想過女人的普通的正常的生活。即使她知道第二次手術的風險有多大,但是她還是義無反顧。
在那個醫學並不發達的年代,莉莉的結局註定是悲慘的,但是她也是幸福的。影片結尾格爾達來到莉莉的家鄉,風把莉莉的圍巾吹向天空,似乎預示著莉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劇中人物的服裝、環境取景、演員妝容無不考慮到20年代丹麥當時的時代背景。對於服裝比較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參考其他分析影片服裝裝扮的影評。本作者想要更多表達的是無論是服裝也好,化妝也好都是為了襯託劇中人物男女主角的心理和生理的變化。在21世紀的中國變性人對於大眾來說似乎已經見怪不怪了,而且科技的發展也使得更多變性人降低了手術風險,但是這些都是次要的,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的勇氣,他們想要做自己的勇氣。如莉莉一般,勇敢的做自己!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