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
擊
關
注
近日,由鄧婕監製、馬楠編劇導演
趙小利、甘貴丹等主演
以我區民間川劇團——清泉川劇團
為原型的大銀幕電影《活著唱著》
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啦!!
在這之前,中國電影資料館為該片舉行盛大的首映式。該片監製鄧婕攜主演——我區清泉川劇團團長趙小利等出席映後見面會。董卿、馮小剛、張國立、王剛、陳建斌、靳東等影視及文化界人士出席觀影,為影片助陣。
北京首映式上,趙小利(後排左)、甘貴丹(後排右)與影視大咖鄧婕、張國立、王剛、陳建斌、靳東等合影
電影《活著唱著》講述了一個民間川劇團草根演員堅守川劇傳統藝術的故事。據導演馬楠介紹,這部影片改編自紀錄片《民間戲班》,影片中的角色均由紀錄片中清泉川劇團演員本人出演。
《活著唱著》預告片
藝術源於生活 生活需要藝術
影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戲班宣布解散,演員們圍坐在一起吃「散夥飯」,突然,觀眾們像往常一樣早早地來到戲園坐好,正在吃飯的演員們為之感動之時,「二哥」清唱起了西皮二流:「昏沉沉,見好菜啊用之不全,忘不了大表哥天天來把花獻,忘不了楊大叔捐米捐錢,但不知何日裡又得團圓。」這段唱腔如泣如訴,表達了演員對觀眾的依戀和不舍。而一句回應:「你們走了,我們又到哪裡去看戲嘛。」更是道出了老戲迷們對川劇的渴望。
「其實電影裡的故事,有90%都來源於清泉川劇團的真實生活。」劇團團長、電影《活著唱著》主演趙小利說,自己是瀘州人,13歲時就跟著母親學起了川劇,進入重慶永川大河川劇團。隨著時代的發展,川劇這個古老的藝術日漸凋零,縣級川劇團紛紛解體,藝人們為了生存,也為了堅守川劇藝術,便化整為零,以小型戲班的形式,分散在川、渝、雲、貴的小城鎮和鄉村茶館,為喜歡川劇的觀眾演出。
2010年,趙小利和10位志同道和的川劇藝人們來到了青白江區清泉鎮,成為清泉川劇團的班底,開始在花園溝演戲,受到了當地群眾的喜愛。2012年,由於修建成都第二繞城高速路,演出場地被徵用拆除,他們只好離開清泉鎮轉輾於新都石板灘、泰興和龍泉驛區等地。直到後來,清泉鎮政府將青石路83號的原敬老院改建成老年協會活動中心,搭起了劇場和舞臺,清泉川劇團這才落葉歸根,長期駐場演出。
從戲臺到銀幕 從銀幕回戲臺
2012年,清泉川劇團演出期間,引來攝影記者的關注,拍攝出了一部記錄他們生活和演出真實情況的電視紀錄片《民間戲班》。紀錄片播出後,引起了本是川劇演員出身的著名演員鄧婕的濃厚興趣和高度關注,她和丈夫張國立都為趙小利他們戲班的故事所感動,決定將故事拍成電影搬上銀幕,讓更多人關注川劇。
據悉,這部電影本來計劃由張國立老師擔綱主演,但在與清泉川劇團接觸、溝通的過程中,張國立發現自己根本無法演繹好這一角色。
原來,在那樣一個小小的戲班裡,因為人手少,一個人要充當幾個角色。戲班裡的嚴老五既要上臺演戲,又要兼做鼓師、鑼師和琴師等,戲劇功底要求極高。這時,導演便大膽提出讓戲班的原班人馬本色出演,由鄧婕出任電影監製。
經過幾年的籌備,2018年5月,電影在新都區石板灘鎮開機了。
演慣了川劇的藝人們不適應在鏡頭下表演,一舉一動都像是在臺上演戲。為此,劇組專門請來表演專業的老師教他們如何面對鏡頭,做到無表演化的表演。漸漸地,戲班裡的藝人們都進入到了真實狀態,越演越投入。趙小利更是用心演繹,把自己20多年來對川劇藝術的苦苦堅守和為戲班生存而四處奔波的情感來了一個總宣瀉,表現出了無人替代的張力。
憑藉這份真實和張力,影片斬獲了2019年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和最佳女演員兩項大獎。還入圍了第72屇坎城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提名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和「最佳女主角」獎。
入圍第72屆坎城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
榮獲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和最佳女演員
真實出演自己的趙小利被提名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影片亦被提名「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
面對這些榮譽,趙小利淡定且坦然。她說:「獲獎只能說明這部電影很成功,但我是一名川劇演員,仍將回到原點,回到川劇的舞臺,為基層老百姓演出。」據了解,劇團將於9月3日在清泉鎮開鑼唱戲。此後,每周四、五、六、日在清泉鎮演出,周一、二、三在龍泉驛區演出。感興趣的小夥伴一定不要錯過了哦~
轉自:文旅青白江
有趣的靈魂在等你
青白江清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