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名紀錄片改編,提名坎城雙周 |《活著唱著》公映

2020-11-21 澎湃新聞

由鄧婕監製、馬楠導演,趙小利、甘貴丹等主演,取材於成都新都區石板灘一個民間川劇團真實故事的電影《活著唱著》公映。影片講述了趙麗(趙小利飾演)和她的民間川劇團「火把劇團」十多年來幾經輾轉,堅守在成都鄉間舞臺以及她們執著追求川劇藝術的感人故事。影片展現了小人物樂觀的巴蜀精神,以及對川劇藝術的堅守。

這部影片由同名紀錄片改編而成。我們分享一篇《中國新聞周刊》寫的關於這個川劇團的故事。

流浪的「火把」川劇

作者:陳薇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日漸老去的觀眾,終生漂泊的劇團,作為一項民間藝術,川劇似乎終將落寞地隱去,然而依然有人在頑強地堅持,只不過這只是他們謀生的技能,他們唱,是為了活著;而要活著,只好不斷地唱著……

這是讓導演趙剛印象深刻的一張照片:一個女人穿著黑色貂絨上衣、皮褲和高筒靴,坐在一排五顏六色的戲服前。圓潤臉龐上帶著濃重的舞臺妝,粉白膚色、大紅眼影,嘴唇右上方還點了一個黑痣。傳統與現代、舞臺與生活的雜糅,顯得整個畫面荒誕而滑稽。

照片說明是:趙麗,38歲,四川省瀘州市人,成都市青白江區花園溝青年川劇團班主,一個班子十來人的飯碗掌握在她手上。

這張照片打動了趙剛。作為成都電視臺紀錄片導演,他找到了這個民間川劇團的演出地,駐團三個月,拍攝了一部以此為題的紀錄片:《唱著活著》(《民間戲班》)。

「信仰是活在舞臺上,傳統文化是活在戲裡,現實就是掙錢吃飯。」在與這支流浪的川劇團朝夕相處三個月後,趙剛這樣總結如今民間川劇團的生存狀態。

「過一年就少一排觀眾」

劇團的演出時間,固定在每天下午2點半。從中午12點起,就有老人陸陸續續前來候場。

身子骨還硬朗的,騎著電動車、四輪摩託突突地開進來。腰間別著音箱放著《荷塘月色》、背著手,晃著水杯,佝僂著步行而來,還有的拄著龍頭杖、穿著中式大褂,被中年兒子攙扶著顫巍巍踱進來。

有一位出了名的「孝子兒」,每天開車送偏癱的父親來看戲。停在門口,再把父親從車裡抱出來坐上輪椅,推進劇場。

演出場地是成都市新都區美泉社區老年活動中心,其實就是一座建在河上的水碾房。兩面是留了孔洞的紅磚牆,蛛網般的電線穿過木製三角屋頂,頂上掛著破舊的彩旗和宮燈。一位老人家說,他小時候常來這裡玩耍,現在和上世紀60年代幾乎沒什麼差別。

恍惚之間,半個世紀凝固了。所有的顏色全都褪去,似乎一切都蒙著灰、罩著塵。

只有當鑼鼓敲響、射燈啪地一聲亮起,當演員們身著大紅大綠的袍、咿咿呀呀地唱起,舞臺上才出現一個異常明亮、精神抖擻的世界。

「哎呀,夫人吶,人家王尚書那女娃子,柳腰身細骨骼,知詩書有品格,除了肚臍眼一節巴都沒得哦!」花枝招展、巧嘴滑舌,趙麗扮上的媒婆一張口,立刻就把老人們逗樂了。

諷刺一個貪婪好色的公子哥兒,「唉喲喂,你的口水都要把腳背打腫了!」

有時候冒出一些川話粗口:「我的仙人板板!」臺下又笑。

自古以來,「天府之國」的四川人養成了達觀幽默、苦中作樂的性格,川劇語言亦生動活潑、生活氣息濃鬱,如此這般的插科打諢挺有「笑果」。

國營劇團也有這些,但民營劇團的「尺度」更寬鬆,前者多演出中規中矩、連站位走姿都規定好的折子戲,而民營劇團除了周末演出折子戲,平時多是沒有臺本的條綱戲,只有故事情節和角色分配,演員在舞臺上唱了這句想下句,演得好不好,能不能將13個半韻腳押對,能不能把故事情節說清楚,又做到每場都不一樣,要看演員平時的功底,當然,如果能在唱詞裡加點典故傳說就更好了。

即興演出,出紕漏的時候當然也很多。

「錢呢?我沒有錢。」有一次,一位演員竟然說出了「錢」這個現代詞語。

對戲演員沒有緊張,擠擠眉,順嘴接過:「我這裡有二百銀兩,你拿去便是。」

有時,演員下臺時打招呼說:「拜拜!」

觀眾大多一笑了之,並不深究。觀眾寬容,演員們也漸漸隨意起來,身在舞臺,小動作不斷。比如,將邊角歪了的地毯踢踢正,或是將佔了太師椅睡覺的黑貓趕下舞臺去。

有一次,班主趙麗演衙役,別人還在唱著呢,她忽然下臺來,走到賣票的那兒數數鈔票。她在臺上做背景百無聊賴,暗暗數了今天的觀眾,立刻下來對帳了。

正在拍攝的導演趙剛和攝像錢戈驚訝地不知該怎麼辦,可舞臺下的老人們見怪不怪。他們稀稀落落地坐著,有人眯著眼聽得入迷、手指在腿上打著鼓點,有人低聲聊天,還有老人支撐不住打起了呼嚕。時常有人起身添上茶水,或者穿過舞臺去廁所。這時,竹椅便吱吱呀呀地響成一片。

不過,時間一長,趙剛漸漸明白,老人們真正需要的,不過是這樣一種主場氛圍。他們的老花眼看不清電視,更不會玩電腦,到這裡花10塊錢,茶水管夠,還能重溫年少時的安逸和樂子,這就夠了,如果想在四川省川劇院、錦江劇場這樣的地方獲得這種享受,一次至少得花150塊錢。

跟了劇團三個月,趙剛發現,這個市場雖然以老人為主,但卻不乏鐵桿粉絲。在石板灘,一位虔誠信仰佛教的老人,幾乎每個月都給團員們發獎金,每人100元,年紀最小的演員丹丹獨有200元。大多數老人們給劇團送油、送米,就連自家種的一把小蔥、一把青菜,也塞在摩託車後座小箱子裡帶過來。

有一次,一位96歲高齡的鄧爺爺給團員們送來了豬肉和小菜。趙麗力邀鄧爺爺一起吃飯,老人推辭不肯,只說吃過了。

「鄧爺爺,你對我們角兒這麼好,過幾年你滿100歲了,我們免費給你唱戲!」趙麗吞了一大口飯。

老人家有些不好意思,「免費都說起了……」有些感動,有些意外。趙麗接話,言中有深意:「我們的立場是免費,但你到時候有什麼心情,那是你的事噻!」

話音剛落,團員們都笑起來。

壽辰也就罷了,趙麗最心酸的是參加戲迷們的葬禮。川劇界內流傳著一句俗語,「過一年就少一排觀眾」,她劇團的觀眾,最年輕的也有45歲了。

火把聚散

第一天在劇團吃飯,趙剛沒怎麼吃飽。

劇團12個人,只有3樣菜。一大盆蘑菇湯,一個青菜,通常再加一個俏葷(素多葷少的傳統川菜),吃到底朝天,將將夠。

演員們用痱子粉打底、色拉油卸妝。舞臺周圍搭出一張張床板,再用被單、布條一圍,便是演員們的住處。裝著秋冬衣服的箱子還沒有打開,指甲剪、充電器、衛生紙等各色生活用品混雜著堆在一塊。夜晚,娛樂生活只有三樣:出門遛彎,打麻將,或是窩在蚊帳裡看租來的影碟。

每人每天的平均收入是40塊錢,吃住算是團裡的,一個月的淨收入在千元左右。

身為城市人,趙剛難免覺得這樣的日子寒酸而辛苦,但他很快發現,這又似乎是團員們最合適的選擇。

團員嚴老五曾想應聘臨時工。老闆問他,你會鉗工嗎?嚴老五說不會。

車工呢?還是不會。嚴老五主動提議:「要不,我去搬石頭吧?」

沒想到老闆嫌他太瘦,拒絕了,嚴老五一氣之下回到班子。

團員們大多自小習藝,小學初中都沒有畢業。儘管有人開過茶館、餐廳,賣過百貨,也去浙江等地做過流水線上的工人,但最後還是忍受不了一天10多個小時的繁重勞動,重操舊業。

川劇是他們略顯黯淡的人生中唯一的自信。一天中至少兩個半小時,他們是舞臺上的駙馬爺、狀元郎、帝王將相或是書生小姐,是擁有目光與掌聲的「角兒」。「有時候,換上一身戲服,我覺得自己就像是變了一個人,」團裡最年輕的演員丹丹說。

川劇一度輝煌。作為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建國後,幾乎每個縣都有國營川劇團,每個鎮都建了劇場和戲臺。文革十年中,川劇被當作「封資修毒草」掃除掉,只有幾個劇團依靠移植樣板戲而苟延殘喘。直到1979年後,川劇舞臺才得以開禁。

從1980年起,團員嚴老二、嚴老五兄弟倆便跟著爺爺四處演出,座唱(不表演,坐著唱)掙錢。1角錢門票,紅火時能有觀眾1000多人,「十裡八鄉的,點著火把就來了」——「火把劇團」的稱呼即部分來源於此。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電視電影、歌舞廳等娛樂方式興起,縣一級川劇團紛紛垮臺。班子各自組合,形成面向底層的民間川劇團。

趙麗的劇團很是典型,包括四對夫妻、解散了的縣級川劇團演員以及幾位川劇票友,交織著親戚、老鄉、朋友等各種關係,劇團得以維繫,便是靠著這各色情誼,加上一股子江湖義氣。

不了解川劇的外地人,只知道變臉、吐火等絕活,國營劇場也樂得安排這些戲碼給他們看。民間藝人們也會變臉,卻不願意過多表演。對川劇,他們有著另一種自尊。在他們看來,唱腔、表演才是川劇的精髓,而變臉這些不過是譁眾取寵的技藝罷了。

在音響、服裝、道具等硬體條件方向,花園溝劇團完全不能與國營劇團相比。

以前用犛牛尾巴制的假鬍鬚,現在只能買釣魚線了。上好的絲製蟒袍,「川貨」要上萬塊,他們只能買幾百塊錢的「西安貨」。還有一些川劇角色專用的行頭,比如關雲長的「夫子盔」、呂布的「排蘇」,他們只能找別的衣服將就了。

趙麗曾拜會四川某國營川劇團。一見面,團長隨意問了句:你們團裡有多少人?

趙麗回答:12個。

本來歪著身子的團長立即挺直了背,嘴角流露一絲笑意:「那你們的樂隊怎麼辦?」

「嗨,還樂隊!」趙麗無語了。

通常五六個人的樂隊活計,趙麗的老公嚴老五一人包了,他腳踩小鑼,左手打鼓和梆子,膝蓋上是鈸,還要吹嗩吶和幫腔,從來不閒著。

劇團有著自己獨特生存路徑:在鄉鎮上及城鄉結合部,租下便宜場子演出。行頭簡單,聚散無時。一旦沒有觀眾、入不敷出,再行遷徙。呆在一個地方的時間,多則幾年,少則一月。他們是川劇裡的吉普賽人,逐觀眾而居,為生存而流浪,瀘州、永川、安順……趙麗已經記不清自己走過了多少地方。

2008年,他們曾打算定居花園溝,無奈觀眾太少,難以為繼;2011年,他們遷往石板灘,沒想到,8個月後,政府的一紙拆遷通知發給劇團房東,石板灘鎮計劃構建旅遊文化古鎮,打造獨具客家風情的成熟社區,為此,劇場租下的圍棚被列入擴路拆遷範圍。

最後幾星期裡,一邊是劇團照舊唱戲的高昂鑼鼓,一邊是工人掄起大錘砸牆的咚咚悶響。眼看著躲不過推土機,劇團才遍尋周邊,最後在泰興鎮退休幹部的幫助下,租下水碾房一年。

因拆遷而遷徙,或許是花園溝劇團進入21世紀的「時代特色」。

火把一詞的另一含義是,劇團一定要有演員願意唱、有觀眾來捧場,就像有人舉起了火把,火焰才能不熄滅。在成都及周邊,這樣的火把劇團尚存十四五個。

然而,年輕人不懂川劇,也不看川劇。最滑稽的一次是,趙麗剛掛出下午開演《一代名妓》的黑板牌,一位年輕人探頭探腦地問:這裡是不是有「那種服務」?

生財之道

2012年3月底的一天上午,趙麗掛出牌子,當天上演的劇目是《觀音得道》。組裡最年輕的演員、16歲的丹丹扮上觀音行頭,拿上插著柳葉的花瓶,上了一臺農用車。旁邊,趙麗和另一位女演員扮成童子。壓陣的是嚴老二的鑼鼓。還有一隻活雞,被塞在丹丹面前。一行人,敲鑼打鼓地前往附近寺廟為觀音菩薩燒香,順路遊街招攬觀眾。

丹丹小學還沒有讀完便跟著父母跑江湖,因天資聰穎成為團裡的臺柱子。身為90後,她喜歡上QQ、看韓劇、繡十字繡。

當然,這並不妨礙她成為今天的「觀音」。遊街一個多小時後,農用車意外在街上爆了胎,眾人頗感狼狽,趙麗出言安慰:「這是觀音在考驗我們的心誠不誠!」

趙剛從來沒有見過如此陣仗,只是好奇地跟著。

從東佛寺回來,觀眾果然爆滿。演出快結束時,丹丹演的「觀音」端坐於高臺之上,朗聲說道:「吾當不能久留在這石板灘內,隨吾帶來這靈符數張,以保這世人平安。」另一位穿著馬褂的男演員用刀割開了雞的喉管,將鮮血淋在地上的「靈符」,嘴裡念念有詞:「天無忌、地無忌、年無忌、月無忌、日無忌、時無忌……」

儀式結束,買賣上場。「下面我們為大家準備了平安寶符,5元一張,抓緊時間。」

45張靈符很快就搶光了,有闊氣的老闆扔下120塊錢拿走一張,趙麗有些惱火:「早曉得賣它個200張就好了。」

雖然趙麗解釋這是傳統的「開光點相」儀式,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不過是民營劇團被迫想出的生財之道罷了。

經濟困窘,精明的趙麗不得不盡一切可能賺錢。承接紅白喜事,2000塊一場,末了,她還會找主人討些紅包,「這麼多錢都出了,再給角兒們一點小錢,保管給你辦得漂漂亮亮的!」

平時演出,也會特意安排一場苦情戲,賺取老人們的眼淚之餘,還會有包著錢的假花放在舞臺上。

趙麗甚至考慮過,晚上請一個歌舞劇團過來駐場,收取場租。這些歌舞劇團當然不是單純地表演唱唱歌跳跳舞,考慮到團裡還有幾個未成年的孩子,尤其是16歲的丹丹,最終作罷。

丹丹的床,就在舞臺上的幕布之後。她曾有意出外闖蕩世界,卻因未滿18歲而遭到媽媽的堅決反對。

前不久,劇團參加一次比賽,丹丹被一位得過梅花獎的川劇名家看中,當場收為弟子。老師有意讓丹丹進入川劇學校學習,但丹丹父母的態度卻是淡淡的,不置可否。

趙剛打聽到其中緣由,大約是為了丹丹還在上學的妹妹考慮,爸媽希望她能繼續賺錢養家。他有些心痛,但身為外人,終不能多說什麼。

作為一個記錄者,趙剛覺得,無法用道德或法律來衡量這些民間藝人,他感到他們堅持的某種自尊,也感到生存中的許多無奈,日漸老去的觀眾,終生漂泊的劇團,曾經的熱鬧變成了殘垣斷壁,「火把」是否終歸要熄滅?

紀錄片拍攝結束後,一個新的動向或許可以作為這個思考的一個註解。2012年是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振興川劇」號召30周年,在趙剛的幫助下,花園溝青年川劇團於8月成功申請到了成都市文化局提供一筆四萬元的援助經費,他們是唯一獲得這項援助的民間劇團。

這是趙麗30多年民間川劇表演生涯中,獲得的第一筆政府撥款。「太多了,不知道該咋用。」她一邊摘菜,一邊淡淡地說,本來透著精明和潑辣的面孔,因為這天唱得時間長了些,顯出些不常見的疲憊。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aotujingdoc@163.com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原標題:《同名紀錄片改編,提名坎城雙周 |《活著唱著》公映》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活著唱著》入圍坎城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
    當地時間4月23日,第7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公布片單,由馬楠執導,鄧婕擔任監製的影片《活著唱著》入圍。《活著唱著》由深圳市明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上海俊睿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據悉,該片初始靈感源自趙剛導演的紀錄片《民間戲班》,改編創作過程歷時四年
  • 《活著唱著》2019年坎城電影節首映
    2019年5月20日《活著唱著》在坎城電影節上進行了全球首映。坎城電影節導演雙周現場早在2012年,由於一個紀錄片《唱著活著》,名不見經傳的民間流浪川劇團團長趙麗和她的團員們的為生活而唱著,倔強而堅強活著的故事深深打動了本電影出品方之一的明時代公司
  • 以我區民間川劇團為原型的電影《活著唱著》開始公映啦!
    關注近日,由鄧婕監製、馬楠編劇導演趙小利、甘貴丹等主演以我區民間川劇團——清泉川劇團為原型的大銀幕電影《活著唱著據導演馬楠介紹,這部影片改編自紀錄片《民間戲班》,影片中的角色均由紀錄片中清泉川劇團演員本人出演。
  • 《活著唱著》亮相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全素人陣容卻獲多項提名
    由馬楠執導,鄧婕監製的電影《活著唱著》,於2019年6月17日在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舉行亞洲首映。《活著唱著》入圍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單元,提名最佳影片、演員趙小利、甘貴丹均獲最佳女演員提名。6月19日,監製鄧婕、導演馬楠、女演員趙小利、甘貴丹出席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新聞發布會。
  • 入圍坎城電影節的川劇題材電影《活著唱著》正在熱映,上遊新聞觀影團邀你免費觀看
    入圍第72屆坎城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提名……這一連串的榮譽都來自一部川劇題材電影《活著唱著》,該片已經從8月28日起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目前正在熱映中,9月14日晚的黃金時間19點15分,上遊新聞也將邀請觀眾到英皇電影城重慶新光天地店,免費欣賞這部「展現川劇之美」的藝術電影。
  • 以我區民間川劇團為原型的電影《活著唱著》開始公映啦!
    近日,由鄧婕監製、馬楠編劇導演趙小利、甘貴丹等主演以我區民間川劇團——清泉川劇團為原型的大銀幕電影《活著唱著
  • 電影《活著唱著》在渝舉行首映禮
    監製鄧婕暢談背後的故事重慶日報訊 (記者 黃琪奧)8月30日,電影《活著唱著》在太平洋影城(重慶紫荊店)舉行首映禮。該片監製、著名演員鄧婕也來到首映禮現場,與觀眾分享影片背後的故事。據介紹,電影《活著唱著》的故事原型是成都市新都區石板灘一個民間川劇團「火把劇團」,主要講述了趙麗(趙小利飾演)和她的民間川劇團「火把劇團」十多年來幾經輾轉,堅守在成都鄉間舞臺,執著追求川劇藝術的感人故事。《活著唱著》還是第72屆坎城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唯一入圍的中國電影。
  • 電影《活著唱著》28日上映,展現川劇之美
    川劇,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在新時代都面臨著如何繼承、如何發展的問題,《活著唱著》正是這樣一部關注川劇的令人深思的電影。一部電影,講出了川劇人活著的不易,講出了川劇人唱著的不舍,但也講出了川劇人的堅持和希冀。鄧婕曾表示,想通過該片把川劇最美的東西展現給觀眾,讓更多人知道川劇不僅只有變臉,還有很多更美的東西,「一個民間戲班,一群草根藝人,在鄉間的舞臺上『活著、唱著』,她們的樂觀、頑強以及對川劇藝術的堅守深深地打動了我。」
  • 【德信影城·影迷福利】藝聯新片《活著唱著》免費觀影!
    導演: 馬楠編劇: 馬楠主演: 趙小利 / 甘貴丹類型: 劇情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語言: 漢語普通話上映日期: 2020-08-28(中國大陸)第72屆坎城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提名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三項提名
  • 「川妹子」鄧婕監製電影《活著唱著》展川劇之美
    「準備營業咯,一起活著唱著!8月28日起,電影院盯到起哦!」8月11日,知名演員、87版《紅樓夢》王熙鳳的扮演者、川妹子鄧婕在微博上為自己監製的電影《活著唱著》打call。「電影院盯到起」是海報上的一句宣傳語,「盯到起」是一句四川話,與這部講述川劇故事的電影十分契合。
  • 鄧婕監製新片《活著唱著》首映 張國立馮小剛等亮相捧場
    將於8月28日全國藝聯專線上映的電影《活著唱著》,8月23日晚在中國電影資料館舉行首映禮。監製鄧婕,攜主演趙小利、甘貴丹等出席映後見面會。《活著唱著》曾入圍了第72屇坎城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也是唯一一部入圍該單元的中國電影。該片也曾榮獲第22屇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最佳影片,以真實身份首次出演大銀幕作品的四川民間川劇團團長趙小利,獲得了最佳女主角。同時,本片也入圍了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獲得了「最佳女主角」提名。
  • 公益電影 | 本周放映《活著唱著》
    5.提交信息後根據預約時間提前到影城登記有序入場     《活著唱著》是導演馬楠的第二部長片電影,入圍了今年坎城電影節的導演雙周單元。       脫胎於紀錄片《民間戲班》,電影不僅延用了紀錄片原班人馬,還保留了大量川劇團演員們的生活日常,那些真實、自然、充滿人情味的鏡頭,能呈現如此細膩的質感,少不了前期的耐心磨合。
  • 鄧婕監製《活著唱著》定檔8月28日
    時光網訊由鄧婕監製,馬楠編劇導演,趙小利、甘貴丹和他們的「團」主演的電影《活著唱著》正式定檔8月28日。全國藝聯上映。影片質樸真誠地展現了民間劇團老闆娘趙麗及她的團員們彼此陪伴,趣味橫生的生活和每個普通人「活著就要唱著」的巴蜀精神。
  • 鄧婕監製電影《活著唱著》定檔 主演田小利:還是演川劇,不可能轉行...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8月11日,演員鄧婕為自己監製的電影《活著唱著》打call。她發布了電影的定檔8月28日的海報,以及自己元氣滿滿的自拍,留言:」準備營業咯,一起活著唱著!08月28日起,電影院盯到起哦!
  • 坎城首映+大牌明星助陣!青白江清泉川劇團登上大熒幕!
    2019年4月23日以我區民間川劇團一—清泉川劇團為原型的大銀幕電影《活著唱著》成功入圍第7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的背後故事看看我區的清泉川劇團與影片的不解之緣電影《活著唱著》講述了一個民間川劇團草根演員堅守川劇傳統藝術的故事。
  • 電影《活著唱著》上周末上海首映 他們演活了「草臺班子」的生存與...
    馬楠執導、鄧婕監製的電影《活著唱著》裡不僅片中主演趙小利本色出演,就連影片裡的川劇觀眾也是一批現實中來自十裡八鄉的街坊老客。 (均片方供圖) 製圖:李潔馬楠執導、鄧婕監製的電影《活著唱著》上周末正式公映。
  • 《活著唱著》採訪:鄧婕和張國立曾主動請纓參演
    每年總有不錯的處女作問世,如果要提名今年最佳的話,《活著唱著》必能登上榮譽榜。讓我們先簡單回顧一下它今年的的主要成績: 5月入圍坎城國際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6月拿下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最佳影片和最佳女演員;10月獲得金雞獎最佳女主角和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兩項提名;12月更是入圍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和澳門國際影展。
  • 快來為這部登陸坎城影展的青白江電影紮起!
    電影節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和「會外市場展」。》成功入圍第7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從在坎城電影節首映到近日登陸全國大熒幕《活著唱著》已在多個國內外電影節上獲得大獎意義非凡!
  • 鄧婕監製《活著唱著》曝定檔海報
    鄧婕監製《活著唱著》曝定檔海報 1905電影網訊 由鄧婕監製,馬楠編劇導演,趙小利、甘貴丹和他們的「團」主演的電影《活著唱著》正式定檔8月28日。全國藝聯,「銀幕開腔」。
  • 鄧婕監製《活著唱著》曝定檔海報
    影片質樸真誠地展現了民間劇團老闆娘趙麗及她的團員們彼此陪伴,趣味橫生的生活和每個普通人「活著就要唱著」的巴蜀精神。幽默動人,富有生活質感的劇情與超現實浪漫主義的魔幻視聽風格交融結合,讓人耳目一新。監製鄧婕表示:「這部戲是我一定要做的,其實我出生於川劇世家,這個東西是流在我的血液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