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乒說古
前幾天小V和大家分享了李靜與許昕多年前的一場比賽,當時談到了那個英雄輩出、打法各異的直拍時代,之後有朋友在後臺留言,提到了當年的另一個直拍俠蔣澎龍,希望小V能聊聊這個臺灣的小帥哥,找點他的視頻放放。
的確,談論近十幾年來的直拍英豪,怎能漏掉蔣澎龍?他是一個如此個性鮮明的存在。今天,小V請大家欣賞的就是他的一場代表作——2004年世界盃小組賽首戰擊敗王勵勤的比賽。
蔣澎龍1976年出生,與劉國梁同年,右手日直打法。他最顯著的特點就是1.84米的身高,他與王勵勤、吳尚垠當時並稱亞洲男乒的「三高」。其實,對亞洲桌球運動員來說,身高太高並不是好事。王勵勤剛出道時,就有專家分析稱,亞洲選手打桌球最合適的身高在1.75米左右,身高太高不好解決重心移動和擊球後還原的問題,這需要強有力的身體素質才能克服。所以後來我們看到了王勵勤一直在苦練體能,並終成一代天驕。
對蔣澎龍來說,超過一米八的身高反而造就了他獨特的打法,和同時代的直拍選手相比,他的高壓推擋成為一絕,在國際乒壇上被親切地稱之為「鬼之推擋」。在與大力的這場比賽中就可以看出來,他的推擋防守以及變線為他屢屢贏得主動。相比同樣打法的柳承敏來說,他的防守能力絕對在後者之上。至於如何練就的推擋絕技?據說他曾師從桌球名宿周蘭蓀,系統地學習了推擋技術,周老根據他的身體特點,為其量身定製了適合他的加力推以及獨樹一幟的反手彈擊。
蔣澎龍出道較早,15歲就徵戰國際公開賽,1994年廣島亞運會上曾與陳靜合作奪得混雙季軍,一舉成名,並因其帥氣挺拔的外形成為了寶島乃至國際乒壇一代偶像。1997年,蔣澎龍與陳靜搭檔又獲得了世乒賽混雙季軍,次年,由他領軍的中國臺北隊,還獲得曼谷亞運會男團銅牌。另外,蔣澎龍還創造了一個奇蹟,自從13歲起,他帶領家鄉臺南隊連續奪取島內男團20連霸。
2000年前後,蔣澎龍迎來了個人的職業生涯的巔峰期,在2002年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高居前十,最高曾來到過第4位。2000年的亞錦賽上,他一路戰勝閻森、馬琳和金澤洙,獲得男單和男雙(與張雁書)雙料冠軍。在雪梨奧運會上,他被列第四號種子。2001年世乒賽,他在男單八進四的比賽中,以3比1淘汰了衛冕冠軍劉國梁闖進四強,雖然在半決賽中輸給了最後的冠軍王勵勤,但也創造了個人的最好成績(那屆比賽他的男雙也進入四強)。由於他的存在,再加上莊智淵的崛起,中國臺北隊也一度成為世界男子乒壇不可忽視的勁旅。
2001年世乒賽四強。
蔣澎龍與張雁書的日直組合曾是國際乒壇男雙強檔。
——我是身高臂長的分割線——
說回這場比賽。2004年世界盃,與蔣澎龍同組的除了王勵勤,還有波爾以及非洲冠軍塞貢。由於塞貢退賽,最終的兩個出線名額就將在前三人中產生。結果三人形成連環套,王輸蔣,蔣輸波,波輸王,最終計算小分,王勵勤被淘汰出局,無緣出線。
這屆比賽王勵勤所在的這個小組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小插曲,前兩輪比賽,蔣4比2勝王,王隨後4比3勝波,最後一輪,由於塞貢退賽,實際造成了王勵勤輪空,波爾與蔣澎龍對撞,而二人完全可以算著小分來打。最後結果不出意料,二人你來我往,最後波爾4比3勝出,將大力算計出局。賽後有國內媒體將其稱為「明目張胆的假球」。不管如何,王勵勤正是由於輸給蔣澎龍才造成了最後的局面,大力出局說冤也不冤。
被媒體認為打了假球的波爾與蔣澎龍這屆比賽都沒有走得更遠,小組出線後分別被馬琳與朱世赫斬落馬下,比賽最後的冠軍是馬琳。
說來也巧,蔣澎龍最後一次出現在公眾面前打球,對手正是馬琳。今年年初,在臺灣桌球名人賽上,2010年後就基本淡出國際乒壇的他與馬琳一起上演了一出「退休傳奇」。二人先是打了一局單打,然後又搭檔與朱世赫/侯英超打了1局雙打,令觀眾難得地再次見識到了兩名傳奇球手的表演。
隨著蔣澎龍的退役,加上陳建安、江宏傑成長緩慢,莊智淵獨自領軍的中國臺北隊已再難現當年之勇,而最可惜的是,由於橫打的普及,老蔣反手那板加力推與獨步天下的暴彈已難再現江湖,這項技術恐怕也將失傳了。
註:照片均來自網絡,文字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桌球TV
ID:pingpangtv
關注請添加微信ID或長按二維碼識別
精選桌球視頻,另類視角評球。
有趣、有料、有情懷的桌球原創號!
歡迎一起來看球、聊球。
點擊下面的「閱讀原文」可見其他精彩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