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桌球的業餘愛好者中,直拍的球友可謂數量眾多,而直拍橫打的創新,為直拍打法的發展提供了可能。
作為直拍打法的業餘球友來說,直拍橫打究竟是練還是不練?直拍橫打和推擋如何兼顧?反手與正手如何平衡?
一、劉國梁
劉國梁算得上是將直拍橫打納入比賽技戰術體系的第一人,主要用於前三板發起進攻之時,為正手正膠的近臺快攻創造機會。
劉國梁的橫打,離臺較近,突然性強,往往讓對手措手不及,是對直拍左推右攻的一種豐富和發展,應該是屬於以推擋為主結合橫打的類型。
二、馬琳
對於半路出家的馬琳來說,馬琳主要將橫打和推擋有機結合,起到揚長避短和攻防轉換的作用。
馬琳的橫打,動作幅度與劉國梁相比更大,旋轉也更強,是弧圈結合快攻時代的產物。
同時,馬琳將反手側切融入反手攻防體系,將桌球的「小球」技術發揮到極致,堪稱一絕,所以,馬琳的反手打法應該算得上是自成一格。
三、王皓
王皓將橫打技術練到爐火純青的境界,有橫打、橫拉、橫檔等技術,是一個多元而立體的技術體系,具有連續性強、擊球質量高等特點。
然而,正所謂物極必反。王皓的問題也正是在於過於倚重橫打,從而削弱了正手的殺傷力;同時,橫打一旦被人熟悉和適應其優勢就難以為繼。
在兵敗雅典後,王皓加強了自己的正手殺傷力,使得自己的打法更加全面。但總體而言,王皓仍屬於反手完全橫打類型。
四、王建軍
對於王建軍,可能有球友並不十分熟悉。王建軍是出生於1980年的四川籍國手,在進入國家隊後根據需要,開始使用日直球拍模仿柳承敏,是馬琳、王勵勤等人的陪練。
在做好「柳承敏」的同時,王建軍開始將直拍橫打融入日直,不時會在比賽中使用橫打。但由於日直太重,所以橫打起來比較費力,對於普通球友來說難以模仿;後來,王建軍也改回了中直。
五、許昕
許昕是從推擋結合橫打轉化為完全橫打的,筆者有幸看到過許昕練習推擋加側身的視頻,千真萬確。不過,大家都應該知道許昕的正手中遠臺相持能力超強,正手弧圈質量高。
所以,許昕面臨一個兩難的抉擇,正手弧圈需要退臺,但反手橫打在近臺的穩定性更高。或許,學習許昕打法的球友需要改掉打球喜歡退臺的習慣,才能更好地兼顧橫打。
在初步考察了上述幾名球員使用推擋和橫打的特點之後,相信球友們對自己要選擇哪種打法類型有了初步打算。接下來,我們再來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
第一、不要急於求成,需要持之以恆。羅馬不是一天可以建成的,直拍橫打也不例外。要想在實戰中得心應手地運用這項技術,我們需要堅持不懈地練習,直拍橫打難以速成。
第二、如果是從頭學直拍的球友,不妨嘗試學習王皓的全橫打模式。沒有推擋基礎的球友,可以不受先入為主的動力定型的影響,想模仿王皓的全橫打,也許這是一個前提。
第三、如果是有一定推擋基礎的直拍球友,建議不要輕易放棄反手的推擋,應妥善處理好正手與反手、推擋與反面的關係後再來決定橫打在個人技戰術體系中的位置。
國乒教練吳敬平曾就如何規範馬琳的推擋和橫打時指出:「第一板防弧圈用推擋,變直線用推擋,關鍵時刻的相持用推擋,第一板的防守用推擋。相持中對方變線正手搶拉後回反手是用反面,第一板的防守用推擋後伺機轉攻時用反面,推擋變直線後對方拉直線時用反面,相持中可以用反面進行相持,撲正手回反手時用反面。」
此外,我們還發現馬琳在主動進攻時會通過反面的橫打來發動,橫打的使用頻率比吳敬平指導最初的設計更大膽。
綜上所述,馬琳的推擋結合橫打模式更適合我們業餘球友,這種模式較好地協調好了橫打和推擋,既保留了推擋動作小、節奏快、手腕靈活的優點,又能發揮直拍橫打可拉可打、發力充分的優勢,可謂兼顧了魚和熊掌。
但必須注意的是,馬琳反面技術的運用是為正手進攻創造條件服務的,是以正手為主的。所以,練習好正手進攻、反手橫打和步法,實現正反手全面均衡發展,也很必要。
微信改版啦!文章右下角變成了全新的「在看」按鈕,點一下右下角的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