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餘桌球友直拍橫打和推擋如何兼顧?反手與正手如何平衡?

2021-03-05 長膠大聯盟

在桌球的業餘愛好者中,直拍的球友可謂數量眾多,而直拍橫打的創新,為直拍打法的發展提供了可能。

作為直拍打法的業餘球友來說,直拍橫打究竟是練還是不練?直拍橫打和推擋如何兼顧?反手與正手如何平衡?

在回答這些問題以前,對直拍球友來說,處理好橫打和推擋之間的關係是練習直拍橫打前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原國乒教練尹霄指導早在90年代初期就曾提出,直拍橫打有「以橫打為主結合推擋、以推擋為主結合橫打以及反手完全橫打」的模式。接下來,簡要梳理一下幾位直拍橫打的典型代表:

一、劉國梁

劉國梁算得上是將直拍橫打納入比賽技戰術體系的第一人,主要用於前三板發起進攻之時,為正手正膠的近臺快攻創造機會。

劉國梁的橫打,離臺較近,突然性強,往往讓對手措手不及,是對直拍左推右攻的一種豐富和發展,應該是屬於以推擋為主結合橫打的類型。

二、馬琳

對於半路出家的馬琳來說,馬琳主要將橫打和推擋有機結合,起到揚長避短和攻防轉換的作用。

馬琳的橫打,動作幅度與劉國梁相比更大,旋轉也更強,是弧圈結合快攻時代的產物。

同時,馬琳將反手側切融入反手攻防體系,將桌球的「小球」技術發揮到極致,堪稱一絕,所以,馬琳的反手打法應該算得上是自成一格。

三、王皓

王皓將橫打技術練到爐火純青的境界,有橫打、橫拉、橫檔等技術,是一個多元而立體的技術體系,具有連續性強、擊球質量高等特點。

然而,正所謂物極必反。王皓的問題也正是在於過於倚重橫打,從而削弱了正手的殺傷力;同時,橫打一旦被人熟悉和適應其優勢就難以為繼。

在兵敗雅典後,王皓加強了自己的正手殺傷力,使得自己的打法更加全面。但總體而言,王皓仍屬於反手完全橫打類型。

四、王建軍

對於王建軍,可能有球友並不十分熟悉。王建軍是出生於1980年的四川籍國手,在進入國家隊後根據需要,開始使用日直球拍模仿柳承敏,是馬琳、王勵勤等人的陪練。

在做好「柳承敏」的同時,王建軍開始將直拍橫打融入日直,不時會在比賽中使用橫打。但由於日直太重,所以橫打起來比較費力,對於普通球友來說難以模仿;後來,王建軍也改回了中直。

五、許昕

許昕是從推擋結合橫打轉化為完全橫打的,筆者有幸看到過許昕練習推擋加側身的視頻,千真萬確。不過,大家都應該知道許昕的正手中遠臺相持能力超強,正手弧圈質量高。

所以,許昕面臨一個兩難的抉擇,正手弧圈需要退臺,但反手橫打在近臺的穩定性更高。或許,學習許昕打法的球友需要改掉打球喜歡退臺的習慣,才能更好地兼顧橫打。

在初步考察了上述幾名球員使用推擋和橫打的特點之後,相信球友們對自己要選擇哪種打法類型有了初步打算。接下來,我們再來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

第一、不要急於求成,需要持之以恆。羅馬不是一天可以建成的,直拍橫打也不例外。要想在實戰中得心應手地運用這項技術,我們需要堅持不懈地練習,直拍橫打難以速成。

第二、如果是從頭學直拍的球友,不妨嘗試學習王皓的全橫打模式。沒有推擋基礎的球友,可以不受先入為主的動力定型的影響,想模仿王皓的全橫打,也許這是一個前提。

第三、如果是有一定推擋基礎的直拍球友,建議不要輕易放棄反手的推擋,應妥善處理好正手與反手、推擋與反面的關係後再來決定橫打在個人技戰術體系中的位置。

國乒教練吳敬平曾就如何規範馬琳的推擋和橫打時指出:「第一板防弧圈用推擋,變直線用推擋,關鍵時刻的相持用推擋,第一板的防守用推擋。相持中對方變線正手搶拉後回反手是用反面,第一板的防守用推擋後伺機轉攻時用反面,推擋變直線後對方拉直線時用反面,相持中可以用反面進行相持,撲正手回反手時用反面。」

此外,我們還發現馬琳在主動進攻時會通過反面的橫打來發動,橫打的使用頻率比吳敬平指導最初的設計更大膽。

綜上所述,馬琳的推擋結合橫打模式更適合我們業餘球友,這種模式較好地協調好了橫打和推擋,既保留了推擋動作小、節奏快、手腕靈活的優點,又能發揮直拍橫打可拉可打、發力充分的優勢,可謂兼顧了魚和熊掌。

但必須注意的是,馬琳反面技術的運用是為正手進攻創造條件服務的,是以正手為主的。所以,練習好正手進攻、反手橫打和步法,實現正反手全面均衡發展,也很必要。

微信改版啦!文章右下角變成了全新的在看按鈕,點一下右下角的小花有驚喜哦~微店:文章底部閱讀原文,淘寶店:店鋪搜索「長膠大聯盟」

相關焦點

  • 打桌球如何打好直板?有哪些竅門可以分享?
    君不見鐵搓黨是如何搓成業餘比賽冠軍的嘛?第三,如果要求再高點,練習下拉下旋球,可以嘗試著學學弧圈球技術。不用拉的多麼爆,前期先把球掛起來即可,找到摩擦球的感覺,千萬別小看高調弧圈球,只要拉出落點來,尤其是直線,業餘裡沒幾個能破解的。直拍橫打技術要不要學?說起直拍橫打技術,已經成了專業隊的標配,但是業餘裡真正學好的寥寥無幾,關鍵打比賽的時候你不敢用,偶爾學學沒壞處,但是別本末倒置。
  • 直拍橫打技術也有自身不足,學習前先了解這點,發力還要靠這個部位
    但隨著桌球發展上旋球逐漸居多、連續性比較快,在拇指、食指、中指、固定住配合的情況下用前臂進行發力。如王皓的直拍橫打更多用手腕手指和前臂進行配合發力。只用手腕和手指力量會比較薄弱。傳統直拍握法和直拍橫打的本質區別主要體現於推擋和橫打防守和進攻的意識轉換。部分業餘愛好者在推擋上意識上講究以防代替進攻,很多業餘選手為了改變局面進行更改,想去學習直板橫打是為了進攻。建議剛開始練直拍橫打減少發死力。
  • 技術分析許昕直板橫打,戰例看桌球直板橫打的發展
    左手直板,正手弧圈球力量大,旋轉強。反手橫打犀利,動作小落點刁鑽。配合全臺步法,進攻無死角。從許昕的戰例,談談桌球直板橫打的發展和方向。上圖為許昕比賽中的直板橫打戰例。許昕接發球擺短後,反手橫打起下旋,拉直線直接得分。
  • 【教學+視頻】直拍無論橫打或正手攻球,原來是這幾根手指支撐用力
    直拍橫打與推擋的握法不同,這樣握拍讓你更好的發力。本集教學唐瑤主要講解了直拍橫打與傳統直拍在握法上的差異,重點分析了直拍橫打在正手攻球時手指的用力情況,對直拍橫打正確的運用手指支撐用力具有一定指導意義,直拍橫打球友值得重點關注本集教學內容。
  • 60秒會打桌球19:直拍橫打,值得一試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29日電(李赫)不論是城市社區還是鄉村體育休閒角,身邊幾乎處處都能看到桌球臺的身影。桌球之所以被稱為「國球」,和它易於上手、普及,群眾基礎深厚有著密切關係。「60秒會打桌球」欄目,將助力喜愛國球的讀者從0基礎起步,跨入初級愛好者的大門——直拍橫打是20世紀90年代中國桌球運動員和教練員對桌球運動的一項技術創新。在擊球工具上,改變原有直拍單面覆蓋正膠或反膠、單面擊球的狀況,而是在另一面粘上反膠,使球拍正、反面都可以擊球。在反手位用球拍反面回擊各種來球,因此,也稱為「直拍橫打」。
  • 日式直拍:因為孤獨寂寞而淡出江湖
    桌球橫拍/直拍執拍方式當然還有為了迎合運動方式和「偽人體工程學」而衍生出的槍拍、蘇式拍、橫打拍、96式拍等「山野派」,但由於使用者甚少,且此類拍形使用者大賽成績不突出,所以主流桌球界並未認可這些異形桌球拍。
  • 連克巴西、日本桌球天才的瑞典怪球手,為何會倒在中國直拍手下?
    M·卡爾松是橫拍兩面正手顆粒快攻、反手反膠運動員,這是種極其罕見的打法,幾十年來沒出過幾個高水平的專業運動員(滕義、李佳薇、詹健,算上兩面正膠的話還有黃文冠、巴蒂斯庫),業餘打的人也很少。正是因為打法的稀缺性,所以卡爾松能在無機新球時代大殺四方,打出了一片天地。
  • ​反手爆衝弧圈 | 業餘反手爆衝弧圈能練成的沒幾個,請劉偉博士來為你指點迷津
    我們在談直論橫時,都說橫拍優勢大,正反手都可以進攻,直拍雖然有橫打技術,專業的能打出來的遠不如橫板的多,業餘的大多都有形無神。雖然橫拍反手相比直拍橫打,相對容易,但在業餘球友圈,橫拍反手打好的也不多!本文是一位俱樂部的教練,在不斷的教與學過程中,對反手拉球技術的心得分享,來跟大家談談如何讓反手拉更「爆」些。
  • 現代桌球雙反橫板已成為主流,直拍打法的出路在哪裡
    從容國團成為中國第一個世界冠軍開始,到中國第一個大滿貫劉國梁,再到現役選手許昕、趙子豪,他們在傳承直拍打法的過程中不斷創新和完善技術。隨著國際乒聯的不斷改革變化,桌球從38毫米增大到40毫米,再到40+,旋轉和速度直線下降,直拍打法的前三板優勢已不明顯,相持中比照橫板的劣勢被放大,使直拍打法呈現沒落態勢。
  • 直拍橫握殺高球,鄭培峰正手技術解析
    當今乒壇頂尖直拍高手越來越少,96年出生的小將鄭培峰右手直拍橫打,打法是王皓的打法,沒有推擋。17歲時,在中國桌球隊隊內對抗賽中一舉奪魁,進入國乒一隊。,鄭培峰是泉州市晉江歷史上首位入選中國桌球一隊的運動員。但現在還沒打到頂級高手行列,力量還需加強。
  • 王皓教學視頻 | 直板橫打「發力」的秘密
    桌球直拍橫打「發力」的秘密在於它的發力方向。
  • 桌球比賽中怎樣對付這幾種下旋球?
    ,可以擺短到對方正手小三角,或者中路偏正手位。還可以劈長到對方正手大角度,儘量加轉,以增加對方的下一板在空間上的難度。積極的接法可以用反手拉球,對方一般就比較被動了。   第二、在正手位,可以劈長到對方反手大角度,或者擺短到對方正手大角度。   第三、中間位,橫拍可以臺內反手擰起來,略帶挑打的意思。直拍積極側身用正手挑起來進攻,如果覺得挑打下旋困難,可以用正手晃撇到對方反手位,達到控制的目的。
  • 改進反手搓球:反手在桌球臺8個落點接球方法
    業餘球友在運用反手時,反手搓球幾乎成了改不掉的習慣,在第一板在反手位接發球時格外小心地搓過去尚可以說是戰術上的一種運用,隨後的相持中,如果再去反手搓,那就不能不說是技術上的問題了。其實大部分專業球員很少用反手去搓球,正手位除了擺短外,即使球到了反手位置,也用正手上步擺短。
  • 桌球拍的選擇和經典球拍的介紹
    建議配置:    正手:狂飆三,39-40。都可以因為科本身的剛性還是不錯的,但是39度的感覺就是威力不足,近臺的各方面性能上還非常的突出的,沒有什麼特點,也沒有什麼缺點,和其他的拍子想比較就是:一,不那麼彈,非常穩定。二,不空,很紮實,不輕不重。三,全面,不暴力也不那麼囊,但是遠臺肯定是不成的,力量明顯下降不挑膠皮。喜歡什麼就配什麼。
  • 溫故 江湖再無「鬼之推擋」!能勝王勵勤,蔣澎龍靠的就是它
    、打法各異的直拍時代,之後有朋友在後臺留言,提到了當年的另一個直拍俠蔣澎龍,希望小V能聊聊這個臺灣的小帥哥,找點他的視頻放放。其實,對亞洲桌球運動員來說,身高太高並不是好事。王勵勤剛出道時,就有專家分析稱,亞洲選手打桌球最合適的身高在1.75米左右,身高太高不好解決重心移動和擊球後還原的問題,這需要強有力的身體素質才能克服。所以後來我們看到了王勵勤一直在苦練體能,並終成一代天驕。
  • 桌球大魔王鄧亞萍十分感嘆:中國直板選手基本消失不見了
    打過桌球的選手都知道,中國桌球60、70、80年代傳統是直板,可惜,歐洲的橫板出現之後,中國選手打橫板越來越多,基本上沒有人打直板了:1)劉國梁是典型的直板選手,是最後的直板大滿貫啊,1996年奧運會男單金牌,男雙金牌2)王皓是直板橫打的最大成就,可惜在
  • 【分享】我的桌球情緣-評測Super X,一款確實牛X的底板!
    在一位一起打球的老球友慢慢薰陶下,慢慢理解弧圈球的概念,自己開始上網搜索視頻、教程,一次偶然(應該也是必然,大多數視頻和教程都出自桌球網啊)的機會發現桌球網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桌球的地方,於是跟桌球網有了解不開的情素,看精華、學視頻、加入QQ群討論學習,知道了溼父大牛,了解了桌球的各種基礎知識,一點一滴中慢慢糾正以前的錯誤動作和習慣,水平也有了比較大的提高,並開始學習直拍橫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