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醫療水平有多高?連明星富豪都信賴的香港醫療,不得不讓人信服!劉德華泰國墜馬盆骨多處骨折,包機趕回香港醫院進行治療。任達華內地被刺傷也趕回香港醫院治療,賭王何鴻燊在香港養和醫院養病11年豪華15億港幣!香港高水準的醫療,不管是普通人,還是富豪、明星,都趨之若鶩。
在香港這個城市,每一分一秒都是對生命的守護。透過科學技術解密關聯,探尋新的疾症藥物;又或是運用新的精密科技協助高難度的精密手術。香港醫生始終與醫療界保持密切聯繫,在守護每一個生命的使命中,創造了醫學界諸多匪夷所思的第一例與新發現!
不治之症-血癌先鋒
血癌先鋒,守護了(小哥頓)的生命
血癌病人要找到合適的骨髓移植才得救,然而早前的香港還並未有骨髓庫。在1991年的時候,患上罕有血病的加拿大華裔男童吳品宏(小哥頓)來港尋找骨髓進行移植手術的那天,全港才對血癌有了認知,便發起了救救小哥頓的骨髓捐獻行動。而香港骨髓庫也正式建立!
要知道,血癌和淋巴癌都是昔日作難治療的病症,當時的香港還未有過成功移植的手術。而正是這種對生命守護的責任。香港大學醫學院長-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室的梁憲孫教授,成功的守護了(小哥頓)的生命。也是香港第一例骨髓移植手術的成功開始!
梁憲孫教授-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專業資格: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香港大學醫學博士
英國倫敦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英國愛丁堡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英國格拉斯哥皇家醫學院內科榮授院士
澳洲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
開腦拯救癲癇症
十歲小學生明仔,於學習期間經常心不在焉,魂遊太虛,老師及家長均以為這是因為他不愛學習,但原來這並非明仔的意願,令他有這些症狀的竟是異常的腦電波。眾所周知,腦神經系統是由由成千上萬的腦細胞組成,在正常情況下,每個細胞均帶有極微量電流。若腦神經細胞異常放電,會引起陣發性的短暫大腦神經功能紊亂,發出重複及自發性的異常行為,嚴重者會引致抽搐,隨時令患者暈倒。近年有不少交通意外就是由此引發,並導致多人傷亡。
要知道香港屯門醫院腦神經外科部門主管方道生醫生很早已發現這個問題,伴隨著近十年科技漸趨成熟,遂與一眾顧問醫生成立團隊,引入全亞太最新的立體導航儀器,為接近六十名腦癎症病人完成手術。近三份一患者更於完成手術後無須服藥,即可對病情完全控制。也正是因為不斷的研究深入,曾經的癲癇症一詞,在香港康復會與相關的團體共同再定義改名次為「腦癇症」。
方道生醫生-神經學科專科
專業資格: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外科)
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
醫療服務項目:腦神經外科、小兒神經外科、中風、先天性脊柱問題、腦癇症、腦神經外科手術、脊柱神經手術、小兒、神經外科手術、放射外科手術、腦神經外科手術、小兒腦神經外科手術、脊柱神經外科手術、放射外科手術、功能腦神經外科、
肺癌剋星︰亞洲人專用的標靶藥
有著全球第一殺手稱號的肺癌,每年至少在港奪取三千病人的生命。最然大多肺癌患者都是吸菸人士,但也有例外,在澳門出生,生活習慣正常的何小姐就是例子之一。何小姐在澳門求診,但醫生告知她只有化療一途,由於不願意及不甘心,何小姐於是改到香港找著名的莫樹錦醫生幫忙。
香港中文大學腫瘤學系教授莫樹錦教授並非一般的醫學節目主持人,他於十多年前回港行醫後,便奉命研究肺癌。透過一系列的研究並完成了適合亞洲人專用的標靶藥。
莫樹錦,男,1960年5月出生,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腫瘤學系系主任 、威爾斯醫院病人癌症資源中心主管、廣東省人民醫院名譽教授、香港癌症醫療協會主席、肺癌科研學會主席、第三屆CSCO委員會副秘書長。兼任電視節目主持,雜誌專欄作者。
2018年獲歐洲腫瘤學會(ESMO)頒發「終身成就獎」,表彰他是全球第一人把「個人化治療」概念應用在晚期肺癌患者身上,改變了肺癌治療規範。
2020年10月4日,全球肺癌權威、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獲國際著名腫瘤學多媒體資源平臺OncLive譽為「腫瘤學巨人」(Giant of Cancer Care),表揚他在肺癌研究及治療上的卓越領導及貢獻,為全球癌症治療帶來革命性改變。
拯救脊椎的人工椎間盤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梁顯信,以人工椎間盤為周先生施手術的成功,屬香港甚至亞洲地區的首次。
中樞神經系統將腦部及全身器//官連接起來,並藏於頭骨及尾龍骨內,如脊椎有任何損傷,很容易波及中樞神經,更可能引致半身不遂,甚至停止任何一個器//官的運作。在亞太,專門處理脊椎神經問題的醫生不多,曾擔任劇集《On Call 36小時II》顧問的神經外科專科醫生梁顯信就是其中一位,他更引入香港第一個人工椎間盤手術,搶救了不少脊椎神經出現問題的病人。
2003年冬季,周先生頸部的第五、六節頸椎骨中間的椎間盤突出,壓著中樞神經,醫生提議他進行椎骨融合手術,將兩節頸椎骨融合為一體。完成手術後,周先生感到疼痛,但痛的地方卻不在頸部……
周先生的手術可算成功,頸部總算可以正常活動,但過不了多久,他的病徵再次出現,這次驗出是第四、五節頸骨出現問題,因為下面已融合的部分增加了該位置上方的壓力。周先生再接受第二次融合手術,但由此跡象,可以推測到第三、四節頸椎骨也將會出現問題……
年內多次進出手術室令周先生感到忍無可忍,當第二、三節頸椎骨出現問題時,他轉投梁顯信醫生求醫。梁醫生明白周先生的苦況,想盡辦法令他免受痛苦煎熬之餘,更設法徹底解決他的問題。
要知道進行椎骨相關的手術,風險不小,萬一影響神經線,有可能令病人癱瘓,所以相關的實驗室也有特別的設計,手術儀器也有所不同。梁醫生以人工椎間盤為周先生施手術,針對性地將周先生的顧慮逐一剔除,屬香港甚至亞洲地區的首次。
梁顯信醫生-腦外科專科
專業資格:英國愛丁堡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1994,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 1998,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 (外科),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外科)
醫療服務包括:脊椎手術 腦神經外科手術 人工椎間盤軟骨替換手術 微創脊椎手術 顱底腫瘤切除 腦外科手術
見證香港首個試管嬰兒的誕生
1986年,在養和醫院婦女健康及產科部主管-陳煥堂醫生與全體同仁共同努力之後,香港首名試管嬰兒誕生了 。
在這個世界,每六對夫婦之中,就有一對不育。雖然生育兒女的責任在母親的肚內,但若出現不育情況,問題可能並非出於母親身上,而是父親或雙親,甚至因為社會氣候改變?從80年代起步的試管嬰兒技術,或許能幫助部分不育夫婦……
一個小生命,是從一條精子與一顆卵子結合而開始,但從正常性行為角度而言,精子要進入子宮與卵子見面,可謂困難重重,就算有數百萬精子同時「迎敵」,也可能只有十多位「精英」能成功走近卵子,而對於精子質素不高的男士來說,就更是難上加難。不過,一項簡稱ICSI的注射方法,利用人手選取「精英」,或能解決男士的問題。
一對夫婦在完成多項檢查後,若證實兩人也符合接受體外受孕的條件,母親會開始接受一連串的程序,例如促排卵、進行取卵手術等,同時丈夫亦要配合,提供適當數量的精子,以增加成功受孕的機會率。
男方與女方的「一對一精英部隊」配對後,會化成受精卵,並需浸在培養液內五天,才能知悉受精卵能否進化成胚胎。香港擁有亞洲第一部全時監察胚胎培養儀,讓實驗室團隊全天候監察,從而選出最優秀的胚胎代表,植入母親子宮內,讓胚胎繼續自然成長,於十個月後變成為父母的可愛寶貝。
陳煥堂醫生-婦產科專科
專業資格: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1975, 英國皇家婦產科醫學院院士 1981,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婦產科) 1993, 英國皇家婦產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1996, 香港婦產科學院院士 1998
香港首個大型交叉活肝移植
盧寵茂醫生利用「交叉換肝計劃」在瑪麗醫院順利完成
肝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之一,當它未能正常運作時,有可能引致其他器//官衰竭。不過,肝臟也有其奇妙及獨特之處,就是擁有如奇蹟般的再生功能,健康的肝臟即使只剩下三份之一,它仍能於若干時間後重生至正常大小。盧寵茂教授是瑪麗醫院肝臟移植中心總監,於行內被稱為「鐵醫」,行醫至今負責過約900個大大小小的肝臟移植手術,今集他會分享一次難忘的挑戰。
1996年,患有慢性肝硬化的馬先生,他太太因為血型與他不符而無法捐肝;患上急性肝衰竭的病人蘇先生,雖有小姨願意捐出肝臓,但也因為血型不吻合而被迫放棄。然而,上天卻給他們一個機會,讓他們可各自為對方守護生命。盧寵茂醫生利用「交叉換肝計劃」,進行香港史上首次交叉活肝移植手術,而瑪麗醫院肝臟移植中心 ,在面對兩次手術過程中突發的危級之後,變順利的完成。
盧寵茂教授簡介:
盧寵茂教授1985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獲內外全科醫學學士及外科碩士,現任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院長,香港大學外科學系系主任,瑪麗醫院外科部主任、肝臟移植中心主任和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外科部主管。作為國際知名的肝膽外科及肝移植專家,盧教授從事肝膽外科領域的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超過20年,在肝移植手術的創新、肝移植物損傷和腫瘤復發機理的探索、預防肝移植後B肝復發的抗病毒和免疫治療,肝癌治療以及肝膽胰外科大型規範化前瞻性臨床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多項具有國際影響的原始創新成果。
微創手術大躍進
楊醫生見證著微創手術的成功就如一場醫學革命
在20世紀,每當醫生勸喻病人做手術時,總是困難重重,因為想到要在身體割一個大洞,總令人感到十分恐怖。但是,踏入21世紀超過十個年頭,微創手術已逐漸盛行,科技也在不斷發展及進步。
不過,微創手術並非醫學界的萬能鑰匙,有些病症始終也難以徹底根治。楊醫生見證著微創手術的成功就如一場醫學革命,但原來這場「革命」還有新成員加入,革命尚未成功!要知道,機械臂的系統可以模仿人手的操作, 有七個不同方位的轉動, 比起人手更為平穩。有了機械臂就能讓醫生克服了很多平常醫生在微創手術做不到的事。
纏繞肺部的致命疾病
要知道,在香港「爆肺」並不是問題
根據2012年的統計資料,肺炎已悄悄地超越了心臟病,成為香港第二號殺手。近年不斷有歌手「爆肺」的新聞,使人吃驚,據心胸肺外科專科醫生崔永雄指,爆肺是一種很普遍的疾病,屢見不鮮,只是大家一直對爆肺或與肺相關的疾病關注不足而已。
爆肺又稱氣胸,原來肺的表皮上有一些細小氣泡,氣泡一旦爆破,肺內的空氣會穿過氣泡走入胸腔,形成一定氣壓,令肺部塌陷。雖然它的病徵一般很容易被人甚至醫生誤會,但崔醫生稱,簡單如敲打一下肺部,已可以推斷病人有否氣胸。
與肺相關的疾病,經常容易被人誤會為其他疾病,就算是醫生,也要做到吹毛求疵的地步,才能正確診斷出來。個案中的家庭主婦劉太初期持續發燒,服用了家庭醫生給予的退燒藥後,情況亦無改善。一晚,劉太突然感到背部劇痛,遂到急症室求診並照X光,可是服用了抗生素仍未能解決問題。最終,崔醫生從同一張X光片找出發病原因……
要解決氣胸問題,只需進行一個胸肺科的小手術,插入胸腔管,讓氣體釋放便可。不過,病人總希望治標又治本,把日後爆肺的可能性減至最低,於是醫生或會因此決定再做一個微創肺氣泡切除手術,把引致爆肺的源頭切走。但是,崔醫生在完成手術後,卻拿起電燒清潔片(tip cleaner),在病人胸膜上製造一道傷痕,這「破壞性」的行為則開啟了「爆肺」的成功之路。
崔永雄醫生-心胸肺外科
專業資格: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1992,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 1996, 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 1996,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外科) 2000
守護你的心臟
在香港港安醫院心臟專科醫生高立忻醫生眼中,搶救時間越短越好。
心臟,可說是人體的發電機,負責將氧氣及養分輸給身體各主要器官,萬一它有事,可能會在一天內奪去生命。心臟科醫生有所謂「黃金6小時」。
以往患心臟病的人多是年紀老邁的長者及退休人士,現時卻有年輕化的趨勢,24歲的年青人也有需要接受「通波仔」手術的可能。所謂「通波仔」,是指心導管手術,利用導管,將載有氣球的支架帶往已變窄的血管,再令氣球充氣,使支架暫時停留於血管裡,擴大血管的橫切面面積。除了過往選用的鐵支架外,還有兩種以新型物料製造的支架,可減低整個手術的風險。
2010年,香港引入了導管微創主動脈植入術(TAVI),選用人工心瓣替換功能逐漸退化的心瓣,整個手術可於約兩小時的短時間內完成,為不少患者帶來喜訊。
高立忻醫生-心臟科專科
專業資格: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
命中注定的生命炸彈? 守護初生嬰兒的心臟
初生嬰兒「大動脈異位」手術成功
世上沒有完美的人,有人可能一出生就被病魔苦纏。一些嬰兒在出生時,他們的心臟結構已經異於常人,給他們帶來一些先天性心臟疾病,到底這些人能否擺脫「命中注定」四字,一直長大,過平常人的生活?
香港港安醫院兒科專科醫生張蔚賢初擔任醫生時,遇到一名初生嬰兒Andy,他在其母親接受產前檢查時,已從超聲波顯示患了「大動脈異位」,即左心室、右心室與主動脈及肺動脈的連接錯誤。出生數天後,Andy便要進行一個大型手術,糾正大動脈的連接,不幸的是,儘管手術成功,Andy卻因血管過幼而最終離開這個世界。
守護乳房,「乳」癌同行
乳癌,不再是問題
很多女性也擔心一旦進行乳房切除手術,就會毀了一生,同為女性的張醫生很了解她們的心態,於是不斷向世界醫學權威請教新的技術,國際女星朱莉Angelina Jolie因家族成員均有乳癌病歷,為免除後患,於是主動接受乳房切除手術。對於乳癌,坊間有不少謬誤,包括乳房的硬塊若未釀成痛楚就沒有大礙,乳房大的女士患乳癌的風險較高,張淑儀醫生逐一澄清這些謬誤。
很多女性也擔心一旦進行乳房切除手術,就會毀了一生,同為女性的張醫生很了解她們的心態,於是不斷向世界醫學權威請教新的技術,務求讓乳房切除及實時重建手術達到完美,在外表上看來毫無痕跡。正因為一顆對病人熱誠的心,張醫生早於80年代就引進乳房局部切除及實時重建手術,大大減輕乳癌對病人帶來的傷害。手術多完美也會有缺憾,想避免進行乳房切割手術,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預防乳癌的措施而這一切,都是張淑儀所期望的。
張淑儀醫生簡介
張醫生在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後,先後獲得英國格拉斯哥皇家醫學院外科院士、澳洲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美國外科醫學院院士、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以及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外科)等專業資格,亦曾赴笈美國密西根大學醫學院,接受乳房及內分泌外科臨床手術的訓練及研究。她曾先後在港大醫學院、瑪麗醫院、廣華醫院服務,其後私人執業,繼續全心投入香港乳癌的防治工作。
作為推動香港乳癌治療的先行者,張醫生創立香港第一家一站式乳健診所,並引進結合穿刺活檢程序與乳房超聲波檢測的診症方法。她亦是香港首位為患者進行乳房保留及乳房重建手術的醫生。張醫生在上世紀90年代更在廣華醫院,發起全港首個乳房普查計劃,從而幫助女性及早發現乳癌,以減低乳癌死亡率。
香港唯安醫療【HK-WEIAN】溫馨提示:以上資訊僅供參考,如有疑問請諮詢醫生的專業意見。